首页 > 文献资料
-
血管性进行性皮层下脑病25例临床与CT分析
血管性进行性皮层下脑病,又称Binswanger痴呆(简称BD),过去东西方神经教科书一直认为罕见.近年随着CT与核磁共振等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发现在高龄者中相当常见.本文现将我科1992~1998年住院患者中,25例皮层下脑病的临床及CT特点进行报告.
-
胰腺脂肪浸润的 CT 诊断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
胰腺脂肪浸润,又称胰腺脂肪替代、胰腺脂肪增多症等,该病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发病率高于发展中国家,各年龄段均可发病[1]。其早期常无明显临床症状,而中晚期腺体因大部分被脂肪组织替代,胰腺酶生成减少,引起胰腺外分泌功能障碍。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 ,IR )是指正常量的胰岛素起不到正常的降低血糖的作用,是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肥胖等多种代谢性疾病的共同发病基础[2]。胰岛素抵抗和胰岛B细胞功能障碍易导致代谢综合征和2型糖尿病。胰腺脂肪浸润常与IR相伴发生。目前对于胰腺脂肪浸润国内外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而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CT 在胰腺疾病的诊断中表现出明显优势,根据CT 表现结合患者临床特点及实验室检查等,可提高诊断的准确率。本研究采用无创CT 扫描评估研究对象胰腺脂肪浸润情况,分析胰腺脂肪浸润与IR的关系,为有效降低IR及2型糖尿病(T2DM )的发生提供新的方法。
-
AFP、CA-50、NSE联检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
原发性肝癌是危害人民健康的常见恶性肿瘤,死亡率在各种癌症中居第二位,起病隐匿,早期缺乏典型症状,自行就诊者多属中晚期,因此,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于患者生命的延续以及提高生活质量非常重要.恶性肿瘤的诊断手段除影像学技术外,肿瘤标志物的血清学检测不失为一种极为有效的方法.
-
影像学技术在放射科的作用和现代影像质量的研究
目前应用于临床中的现代影像诊断技术主要包括CT、DSA、MRI、PET和USG等,近年来我国影像学诊断技术不断发展,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优质的影像学检查结果能为医师进一步诊断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并指导临床医师做出正确的诊断结果.这些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在肿瘤的早期诊断以及肿瘤的放射性治疗中也具有重要的作用,肿瘤的放射治疗需要依靠对肿瘤的定位及对肿瘤大小的判断.由此可见,影像学技术在放射科的诊疗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医学影像学技术在肺结核诊断中的价值研究
目的:研究医学影像学技术在肺结核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医学影像学技术中的X射线、CT、核磁共振(MRI)等进行分析介绍,研究其诊断价值.结果:采用医学影像学技术对肺结核患者诊断是十分关键的.结论:医学影像学技术是人类科学技术发展和成果转化的重要表现,对肺结核患者的诊断具有显著的价值,值得进行继续研究.
-
影像学技术在放射科的作用和现代影像质量的研究
目的:探讨影像学新技术在放射科的作用和现代影像质量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14年8月至2016年12月我院放射科采集的DR图像,对比DR拍摄新技术应用前后,患者图像质量的变化情况,以明确影像学新技术在放射科的作用和现代影像质量中的价值.结果:从收集的DR图像结果可以看出:首先新技术组DR图像质量要明显高于对照组,而且运用新技术后,可显著提高DR的诊断符合率,有利于病情的诊断.结论:影像学技术在放射科的日常工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提高放射科影像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
-
CT灌注成像在急性脑梗死应用的研究现状
脑梗死是神经系统常见的疾病之一,致残致死率均非常高.而在脑梗死发病6小时内,即超早期内,中心坏死灶周边脑组织的神经功能是有可能被挽救的.也就是说急性脑梗死的治疗重点在于挽救这部分梗死灶周边的缺血半暗带(IP).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大大提高了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水平,其中CT灌注成像(CTPI)作为一种功能性成像方法,以其准确、快速、费效比高而为临床所广泛应用.现就CTPI在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方面做综述,并为临床应用及治疗进行评价.
-
以管理学视角探讨数字化医疗影像质量控制
CT、MR、CR、DR等数字化医学影像设备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与传统医学影像学相比较,数字化医疗影像在成像方式、成像原理上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因此,医疗影像质量控制的技术与流程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数字化医疗影像质量控制的确切含义是理论与技术层面上的,属于质量管理范畴,它是影像医学科室质量管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将以医疗影像学技术为依托,从管理学的视角对数字化医疗影像质量控制流程进行讨论,希望可以对数字化医疗影像质量控制的发展提供一些帮助.
-
可视化脉诊信息获取与识别技术的应用
研究对于现有的影像学方法进行可视化脉诊信息采集的适用性比较研究,探讨了脉诊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适宜的影像学方法,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健康人体建模的方法,应用NX-8型可视化脉动信息采集分析系统和Magnetom Avanto 1.5T超导磁共振成像仪对于部分常见单脉的心血管机制进行了数字化、可视化研究.
关键词: 脉诊信息采集 影像学技术 B型超声 磁共振"位、数、形、势"属性 -
影像学技术在脉"形"属性特征获取上的应用
目的:应用MRI与B超的影像学方法获取脉"形"属性特征,并进行比较.方法:选择年龄在20-30岁之间的健康志愿者,采用成熟的脉浮变、沉变、滑变及芤变造模方法,应用NX-8型可视化脉诊信息采集分析仪及Magnetom Avanto 1.5T超导磁共振成像仪观察寸口桡动脉血管运动,测定反映脉"形"属性的相关指标.结果:MRI与B超均可获得可视化脉动信息影像,且在脉诊信息有效获取价值上二者无明显区别.脉位浮变、滑变和芤变时,寸口桡动脉明显扩张,其横截面的直径和面积均明显增大,均呈现脉形属性偏宽的改变.而脉位沉变时,血管口径、面积均减小;呈现脉形属性偏窄的改变.结论:可利用成熟的B型超声技术采集中医寸口桡动脉的血管运动信息以获取脉"形"属性特征.
-
两种可视化脉动信息获取与识别方法的比较研究
目的:比较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与B型超声对可视化脉动信息采集的适应性研究,探讨适宜动态识别脉动信息的影像学方法.方法:应用MagnetomAvanto1.5T超导磁共振成像仪(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出品)与NX-8型可视化脉动信息采集分析取脉装置(课题组自行研制)获取正常人寸口桡动脉脉动信息,并进行分析.结果:两种方法检测得到的基本指标无显著差异.研究结果表明,MRI成像速度较慢,难以实现脉管搏动状态的实时跟踪;形成的影像也不能完全重现特定脉象形成的过程.与此相比,B超采集速度快,可以得到足够的数据用于脉动可视化及重现特定脉象形成过程.结论:MRI与B超均可获得可视化脉动信息影像.MRI费用昂贵、成像速度慢;而B超更方便、快捷,具有快速的采样速度以获取足够多的数据用以可视化和研究分析应用,因此,B超更适于发展新型脉诊设备.
-
浅析肾上腺髓脂瘤的CT诊断
肾上腺髓脂瘤又称肾上腺髓性脂肪瘤、肾上腺骨髓脂肪瘤,临床少见,是一种罕见的无功能性肾上腺良性肿瘤.Gierke于1905年先对本病进行描述,Oberling于1921年将它命名为肾上腺髓性脂肪瘤.以前多由尸检发现,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其检出率明显提高,笔者收集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4例肾上腺髓性脂肪瘤.分析其病理、CT表现及鉴别诊断.
-
肾上腺意外瘤
肾上腺意外瘤是指因肾上腺以外的疾病或查体时行影像学检查而发现的肾上腺占位性病变[1~4].它属于一类特殊疾病的定义,而不是诊断.随着B超、CT及MRI等影像学技术的普及与发展,人们可以发现越来越多的意外瘤.通过腹部CT检查可以发现1%~5%的肾上腺意外瘤[1],而实际可能的意外瘤要远多于此,因尸检时发现肾上腺意外瘤高达32%[5].肾上腺意外瘤的出现把临床医生带到了进退两难的境地.通过内分泌系统的实验室检查可以判断意外瘤的功能状态,但要判断意外瘤的良恶性及原发和继发性肿瘤却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目前还无法用哪项临床检查手段准确地判断肿瘤的性质.另外,由于多数意外瘤为良性而且无功能,不需要特殊处理.但它们的意外发现却给患者带来了经济上和精神上的负担,对于是否进行内分泌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和手术治疗,或是长期的随诊,都需要临床医生和患者来权衡利弊.
-
原发性肝癌的CT灌注成像研究进展
灌注(perfusion)是血流通过毛细血管网将携带的氧和营养物质输送给组织细胞的重要功能.通过影像学技术直观显示活体灌注过程和作定量或半定量分析的方法称为灌注成像(perfusion imaging).
-
肾脏肿瘤的病理诊断
肾透明细胞癌、肾母细胞瘤是成人及儿童常见的肿瘤,一直以来,关于这两类肿瘤病理诊断的认识没有很大变化,但近年来随着免疫组织化学及分子遗传生物学技术的发展,许多新的肾脏肿瘤类型已被确认.此外,由于影像学技术的发展,良性病变(良性肿瘤及瘤样病变)的检出率也逐年增加,有些良性病变临床表现及病理形态与肾脏恶性肿瘤相似,如果认识不足可能造成误诊,因此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注:Xpll RCC为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KSC为肾脏特异性钙黏蛋白;E-cad为E-钙黏蛋白;EMA为上皮细胞膜抗原;"+"表示阳性;"-":表示阴性;"/"表示"不详"
-
胰腺导管内肿瘤的病理学诊断
胰腺内导管系统是胰腺外分泌部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始于闰管,逐渐汇合形成小叶内导管、小叶间导管,终汇合形成主胰管,贯穿胰腺,在胰头部与胆总管汇合,开口于十二指肠乳头。导管表面被覆单层立方或柱状上皮,上皮过度增生可导致肿瘤的发生,即导管内肿瘤( intraductal neoplasm of pancreas )和胰腺上皮内瘤变( pancreatic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PanIN)。胰腺导管内肿瘤,指的是一些发生在胰腺主胰管或分支胰管内呈乳头状生长的上皮性肿瘤,直径一般都>1 cm;PanIN是发生在胰腺小导管内的上皮性肿瘤,大多伴发在胰腺导管腺癌周围,直径<0.5 cm。现代影像学技术的进步,如磁共振胰胆管造影( MRCP)及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 ERCP)等的广泛应用,使得越来越小的病变被发现,病变的结构及其与导管的关系更明确。由于导管内肿瘤在影像学上多呈囊性表现,过去很多都被诊断为胰腺黏液性囊性肿瘤( mucinous cystic neoplasm,MCN)。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及外科医师和病理医师对胰腺肿瘤认识的深入,使胰腺导管内肿瘤的诊断率越来越高。
-
肺癌的癌前病变
肺癌常见的组织学类型有鳞状细胞癌、腺癌、大细胞癌和小细胞癌.以往肺癌诊断时疾病已处于晚期,但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支气管镜技术的提高、肺癌筛查和肺癌早期诊断的分子标记物的应用,早期肺癌的诊断,特别是肺癌的癌前病变的检出率明显增高.对于肺癌前病变的认识,主要是鳞状细胞癌,有关其诊断标准和分级已于1999年WHO肺和胸膜肿瘤组织学分型中详细描述 [1].与鳞状细胞癌相反,对肺腺癌的癌前病变认识还较少,不典型腺瘤样增生(AAH)被认为是细支气管肺泡癌(BAC)和部分周围型腺癌的癌前病变.由于在小的活检标本或细胞学检查中这些癌前病变的诊断非常困难,且辅助技术对它们的诊断没有帮助,因此认识它们的病理形态对诊断至关重要.
-
光刺激引起大脑后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的TCD研究
大脑皮层功能区接受相应的有效神经剌激后,供应其局部的血流量和代谢率会随之上升.因此人们可以使用诸如PET、fMRI和SPECT等影像学技术加以揭示和描述脑血流动力学[1],但这些技术通常较昂贵.
-
穿透性主动脉溃疡在主动脉壁间血肿中的作用进展
急性主动脉综合征是一组临床特点相近且以主动脉源性胸背痛和高血压为主要特点的疾病,包括主动脉夹层、穿透性主动脉溃疡(penetrating aortic uleer,PAU)和主动脉壁问血肿(aortic intramural hematoma,IMH).由于对PAU和IMH的认识不足,以往的观点认为这两种疾病是不典型的主动脉夹层(dissection of aorta,AD),临床上也将其以主动脉夹层来诊断和治疗.但是,由于影像学技术的发展,目前对这两种急性主动脉病变日益了解,其发病机制、临床特点、治疗及转归与主动脉夹层存在明显区别.而且处理不当极易发展成主动脉夹层[1-3].
-
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诊断和治疗
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超声检查的日益普及,胆囊息肉样病变的检出率明显提高.但术前确定息肉是否属癌前期病变较为困难,可是对息肉性质的鉴别对于治疗方案的选择却至关重要,因胆囊癌恶性度高,预后极差.为此,我们对院内98例胆囊切除标本中息肉样病变的特点进行回顾性研究,以探讨各种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诊断及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