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外周血自然杀伤细胞亚群及NKG2D/MIC表达研究
目的 研究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外周血自然杀伤(NK)细胞亚群、NKG2D及单核细胞MIC表达情况,探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时NK细胞激活的机制,为寻找PBC新的治疗靶点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PBC患者20例(PBC组),健康体检者18名(对照组),比较肝生物化学指标、免疫学指标,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NK细胞亚群比例及各亚群表面NKG2D的表达、单核细胞表面MICA表达情况.直线相关分析单核细胞MICA表达频率与NK细胞表达NKG2D频率的关联性. 结果 PBC患者外周血NK细胞低于正常对照组(PBC组比对照组:6.8%±2.9%比16.4%±3.4%,P<0.05);以CD56+NK亚群为主(CD56+NK比CD16+NK:4.2%±2.8%比1.4%±0.7%);CD56+NK细胞表面NKG2D受体呈高表达(PBC组比对照组79.4%±10.2%比64.8%±10.7%,P<0.05),而CD16+NK细胞NKG2D表达无明显变化(PBC组比对照组:70.1%±12.9%比61.1%±5.9%,P>0.05).PBC组单核CD14+MICA+细胞增多(PBC组比对照组:51.6%±16.2%比2.6%±1.9%,P<0.05).CD14+MICA与NK细胞NKG2D表达无明显相关性(CD14+MICA比CD56+NK NKG2D.r=-0.32,P>0.05;CD14+MICA比CD16+NK-NKG2D:r=-0.27,P> 0.05).结论 PBC患者外周血中NK细胞下降.NK细胞以CD56+NK亚群为主且高表达其活化受体NKG2D,同时外周血CD14+MICA+单核细胞异常增生.提示NK细胞可能受单核细胞活化并通过发挥免疫调节作用参与PBC发病.
-
富半胱氨酸蛋白61在肝内炎症中调控髓系抑制细胞的功能特性
研究目的意义:髓系抑制细胞(MDSCs)由髓系祖细胞和未成熟髓系细胞组成.在正常情况下,未成熟髓系细胞可快速分化为成熟的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或中性粒细胞.但在某些病理情况下如肿瘤、感染、创伤、败血症、骨髓移植和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情况下,未成熟髓系细胞分化成熟的过程被部分阻断,从而导致MDSCs的积聚和扩增.在人类,MDSCs表达通用髓系细胞标志物CD33和CD11b,同时缺乏或低表达成熟髓系细胞标志物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R.MDSCs通过表达高水平的精氨酸酶1、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或活性氧簇,抑制T淋巴细胞增殖和活化其信号传导.本研究通过对慢性肝病患者肝组织及血液标本的分析,阐述MDSCs对肝脏炎症的免疫调节作用及其相关调控机制.
-
120例肝功能损伤患者线粒体抗体及其M2亚型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 检测肝功能损伤患者血清中抗线粒体抗体(AMA)、AMA-M2水平,探讨肝功能损伤患者抗线粒体抗体、抗线粒体抗体M2检测对诊断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的重要性.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法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高于70 U/L的患者血清样本中的AMA-M2,阳性者同时用免疫印迹法进行AMA-M2检测,间接荧光免疫法(IIF)检测AMA.结果 120例血清样本中ELISA法、免疫印迹法AMA-M2阳性6例,间接免疫荧光法AMA均为阳性.结论 临床上应重视对血清AMA、AMA-M2抗体测定,有助于早期PBC的诊断.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继发胆汁性囊肿1例
1 临床资料患者,女,29岁,因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术后腹痛3周入院.患者3周前因胆石症在当地医院行LC,术后2 d感腹痛、腹胀,疼痛呈持续性,左上腹可扪及包块,在当地给予对症治疗后,症状稍缓解.
-
1例十二指肠套叠的报道
患者,男,48岁,农民,因上腹部绞痛,伴恶心,胆汁性呕吐4d入院.X线钡餐检查,屈氏韧带部位有环状粘膜突出的阴影.诊断:高位肠梗阻.紧急剖腹探查见:梗阻系十二指肠与空肠套叠所致,屈氏韧带近端部位十二指肠连同系膜突入远侧空肠腔内,构成肠管套叠.
-
ASC与Caspase-1在PBC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研究
目的 探讨ASC与Caspase-1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发病过程中的影响.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Western blot、焦磷酸测序及ELISA等方法分别检测30例 PBC患者及健康对照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Caspase-1与ASC的mRNA和蛋白的相对表达情况,以及ASC启动子区甲基化状况和血浆中Caspase-1和IL-18的表达水平.结果 PBC组患者PBMC中Caspase-1、ASC 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ASC启动子区域Island 1(IS1)各位点甲基化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Island 2(IS2)各位点甲基化率小于背景值,未发生甲基化.PBC组血浆中Caspase-1与IL-18的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ASC mRNA与Caspase-1 mRNA的表达呈明显正相关(P<0.05);ASC启动子区域IS1的第1、2、4和5位点的甲基化率与ASC mRNA的表达均呈负相关(P<0.05),第3、6位点甲基化率则与其表达无相关性(P>0.05);血浆中Caspase-1与IL-18水平呈明显正相关(P<0.05).结论 ASC和Caspase-1参与了PBC的免疫炎性反应.
-
IL-10基因多态性与汉族人群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发病率病情及预后的关系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10(IL-10)基因多态性与汉族人群原发性肝硬化(PBC)发病率、病情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1年5月至2015年5月间在该院就诊并确诊为PBC的患者480例作为研究对象(观察组),并以同期480例健康体检人群为对照组,检测患者血清中IL-10基因-1082A/A多态性,采用Child分级和MELD评分评价患者病情,并采用Logistics回归性分析探讨PBC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 观察组患者IL-10基因-1082G/A基因型为A/A占47.5%(76例),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14.2%,基因型为A/A的患者患PBC的风险是C/C的2.8倍,A/C患者患PBC的风险为C/C的1.6倍,含A基因患者患PBC的风险为不合A基因的1.9倍,观察组基因型为A/A患者IL-10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分别为(33.6±9.5)、(18.9±7.3)ng/L,明显高于其他基因型,A/A基因型患者Child分级评分和MELD评分分别为(8.6±1.8)分和(31.5±3.6)分,明显高于A/C、C/C、Any A基因型的患者,IL-10基因-1082A/A(P=0.01)、IL-10(P=0.02)、MELD评分(P=0.01)是PBC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IL-10--592A/A基因型为A/A的患者PBC发生率明显增加,病情更严重,是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
-
CD4+T细胞中IL-18激活的NF-κB信号通路与PBC发病机制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IL)-18及其活化的CD4+T细胞中核转录因子kappa B(NF-κB)信号通路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发病机制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荧光定量PCR、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流式细胞术、免疫磁珠分选及细胞培养、Western bolt等方法,分别检测贵州省人民医院32例PBC患者(PBC组)及32名健康人(健康对照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IL-18 mRNA、血浆IL-18、CD4+T细胞表面IL-18Rα、CD4+T细胞增殖率及其NF-κB信号通路中IκBα及NF-κB p65蛋白.结果 PBC组血浆中IL-18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PBC组IL-18 mRNA的相对表达量较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BC组表达IL-18R的CD4+T细胞百分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经IL-18刺激PBC组CD4+T细胞增殖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给予IL-18刺激后,各组中IκBα蛋白相对表达量相均有所下降、NF-κB p65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有所上调,且PBC组更加明显(P<0.01).结论 IL-18通过激活CD4+T细胞中NF-κB信号通路参与PBC的发病.
-
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血清中自身抗体的动态变化及相关性分析
目的:研究自身免疫性肝病(AILD)患者初入院及药物治疗过程中血清自身抗体的动态变化,探讨其临床应用及意义。方法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64例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患者和57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初入院及接受临床治疗不同时间(1、3、12、24个月)的血清中抗核抗体(ANA),同时用免疫印迹法对血清中的肝病相关抗体谱(AMA-M2抗体、Sp100抗体、gp210抗体、LKM-1抗体、LC-1抗体、SLA抗体)进行检测,结合肝脏酶学检测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治疗前AIH与PBC患者血清中 ANA的检出率分别是57.8%和61.4%,滴度集中于1∶320和1∶640,治疗中 AILD患者血清中 ANA阳性率与滴度不随病情缓解而明显改变(P>0.05);肝病抗体谱检测,PBC患者血清中只有 AMA-M2抗体、Sp100抗体、gp210抗体检出,检出率依次是73.7%、17.5%、26.3%,AIH患者6项抗体均有不同程度检出,但以 LKM-1、LC-1、SLA特异性检出为主;治疗1、3、12、24个月 AILD患者肝功能指标逐渐恢复(P<0.05),自身抗体谱检出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身抗体检测对于 AILD的诊断、鉴别诊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不随病情缓解而改变,不能作为临床疗效观察的指标。
-
不同病因肝硬化临床特征对比分析
目的 比较不同病因肝硬化的临床特征.方法 选择该院2011年2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肝硬化患者390例,其中乙型肝炎(乙肝)后肝硬化患者130例,酒精性肝硬化患者130例及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130例.对比三组患者一般资料、临床表现情况.结果 乙肝后肝硬化组患者男性占多数[65.38%(85/130)],而酒精性肝硬化组全部为男性;且两组患者平均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组女性患者占多数[79.23%(103/130)],且平均年龄显著高于乙肝后肝硬化组和酒精性肝硬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乙肝后肝硬化组患者农民和工人占多数 [26.92%(35/130)、28.46%(37/130)], 酒精性肝硬化组干部和商人比例较高 [34.62%(45/130)、44.62%(58/130)],两组职业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在乏力、黄疸、皮肤瘙痒、腹痛、肝掌、呕血、黑便及精神症状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病因肝硬化患者性别、年龄、职业分布、症状表现均不同,临床应注意相应的治疗侧重点,提高临床疗效.
-
男性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24例临床特征分析
目的:分析男性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就诊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诊断为PBC的24例男性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确诊时年龄、吸烟史、临床表现、发病或初诊至确诊时间、生化及免疫学指标等。结果24例诊断为PBC患者年龄13~80岁,平均(58.2±16.7)岁;其中19例(79.2%)为中老年患者,1例(4.2%)为少年(确诊时年龄13岁);12例(50.0%)患者有吸烟史,烟龄20~47年,中位烟龄为25年;主诉就诊类型:呕血4例(16.7%),水肿3例(12.5%),皮疹1例(4.2%);碱性磷酸酶升高23例(95.8%),γ-谷氨酰转移酶升高21例(87.5%);抗线粒体抗体(AMA)阳性18例(75.0%),AMA-M2阳性24例(100.0%)。结论对于有类似病毒性肝炎相关症状的男性患者,除进行肝炎病毒方面的筛查外,还应加强PBC的筛查,一旦确诊,应早期给予熊去氧胆酸正规治疗。
-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乙型病毒性肝炎重叠综合征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目的:比较单纯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患者、单纯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患者及PBC-乙肝重叠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并总结PBC-乙肝重叠综合征患者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从江苏省PBC协作组临床资料库(作者系协作组成员)中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随机筛选2007~2015年诊治并已确诊的104例单纯PBC患者(A组)、93例单纯乙肝患者(B组)、29例PBC-乙肝重叠综合征患者(C组)的临床资料,对患者年龄、性别及血清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A、C组患者中女性明显多于男性,且A组患者中女性明显多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C组患者年龄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蛋白、清蛋白、免疫球蛋白(A、G、M)水平与A、B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γ-谷氨酰转移酶(GGT)、碱性磷酸酶(ALP)水平明显低于A组,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水平与A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乙肝患者经药物治疗后若ALT、AST水平降低而GGT、ALP、胆红素水平无明显改善时需进行抗线粒体抗体亚型检测,以确诊是否伴PBC。
-
自身免疫性肝病41例临床特征分析
目的:比较3种自身免疫性肝病(AILD)的临床表现、血清生化及免疫学检测指标等特征,增加对该类疾病的认识。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收治并诊断为AILD患者41例,根据疾病种类不同将其分为自身免疫性肝炎(AIH)17例(AIH组)、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9例(PBC组)、AIH-PBC重叠综合征15例(AIH-PBC组),回顾性分析各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等特点。结果3种疾病均好发于中老年女性,AIH组患者主要表现为乏力、黄疸;PBC组患者临床表现以腹胀、黄疸为主;AIH-PBC组患者综合二者表现。三组患者清蛋白水平均下降,以PBC组下降较明显;三组患者总胆红素(TBIL)、总胆汁酸(TBA)、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谷氨酰转肽酶(GGT)、5-核苷酸酶(5-NT)水平均升高,AIH组患者ALT、GGT、5-NT水平升高明显,AIH-PBC组则以AST、ALP、TBIL、TBA水平升高为主。AIH、PBC、AIH-PBC组患者抗核抗体(ANA)阳性率分别为94.12%、77.78%、93.33%,线粒体抗体(AMA)阳性率分别为5.88%、55.56%、60.00%。PBC、AIH-PBC组ANA阳性患者ANA分型以胞浆型(均为42.86%)和混合型(28.57%、21.43%)为主,AIH组以胞浆型(31.25%)、颗粒型(25.00%)及均质型(25.00%)为主。三组ANA阳性患者ANA滴度水平比较,AIH-PBC组主要为高滴度(1∶320),而AIH组以低滴度(1∶100)为主,PBC组高、低滴度水平相当。结论 AILD患者临床表现多样,伴肝功能、免疫学检测等多项指标异常,同时可合并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
-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25例分析
目的:提高对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的认识,总结PBC的诊治经验.方法:分析25例PBC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特征、生化指标、免疫学异常及病理学改变.结果:PBC是肝内胆管进行性破坏并以慢性胆汁淤积为主要特征的不明原因的疾病,中年女性多见,易并干燥综合征(SS).胆管酶升高及抗线粒体抗体M2型阳性、肝脏病理活检有助于本病诊断.治疗首选熊去氧胆酸,皮质类固醇激素、免疫抑制剂对部分病例有效.结论:早期诊断、治疗是防止PBC发展为终末期肝硬化的关键.?档
-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26例临床分析
目的:对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提高对该病诊治的认识.方法:分析26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生化、免疫学及病理学等改变.结果:本组患者中女性24例,确诊时的平均年龄为(59.3±1.6)岁.症状以黄疸为多见(76.2%),其次为皮肤瘙痒(53.8%)和乏力(50%),10例患者(37.7%)合并腹水,7例患者(26.9%)食道静脉曲张,5例患者伴随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19.2%,其中3例干燥综合症,2例Graves病).所有患者血清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肽酶及胆红素水平明显升高[分别为(523.1±72.6)U/L、(759.0±2047.1)U/L和(290.0±50.8)μmol/L],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呈轻至中度升高[分别为(101.6±27.1)U/L及(197.8±39.6)U/L],患者血清IgM升高(3.9±0.4)g/L,行线粒体抗体检查者81.8%(18/22)阳性.结论: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主要累及中年女性,血清碱性磷酸酶及γ谷氨酰转肽酶水平升高、抗线粒体抗体阳性、血清IgM升高有助于诊断本病,肝活检病理学检查有助于进一步确诊及组织学分期.
-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17例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的临床特征,以提高对该病诊治的认识.方法:分析17例PBC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生化指标、免疫学指标及病理学改变.结果:PBC主要累及中年女性,易合并干燥综合征(SS).胆管酶升高及抗线粒体M2抗体阳性有助于本病诊断.治疗首选熊去氧胆酸,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适用于合并SS者.结论:早期诊断、早期治疗PBC是防止发展为终末期肝硬化的关键.
-
复杂性小网膜囊疝伴小肠坏死1例
患者男性,34岁,建筑工人.因左中上腹疼痛12小时入院.12小时前因饱餐肉食后抛投砖块而致左中上腹持续性胀痛,阵性加剧.恶心,呕吐含胆汁性食物.未解大便,但肛门排气一次.小便正常.查体:T36.2℃,P86次/min,R22次/min,Bp16/11kPa,腹部丰满,左中上腹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左上腹尤为明显.移动性浊音可疑,肠鸣音4次/min,无高调肠鸣音.WBC11.9×109/L,NEUT 0.87,LYM 0.13.B超提示胰腺轮廓不清,质地回声不均,符合胰腺炎改变.血、尿淀粉酶正常.
-
714例疑似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相关自身抗体的检测
目的:观察在疑似自身免疫性肝病(AILD)患者相关自身抗体的阳性率及自身免疫性肝病检出率.方法: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714例疑似AILD患者血清标本中的抗线粒体抗体(AMA)、抗核抗体(ANA)及抗平滑肌抗体(SMA),免疫印迹法检测抗线粒体抗体亚型-丙酮酸脱氢酶复合物(AMA-M2)、抗肝肾微粒体抗体(LKM-1)、肝细胞溶质抗原Ⅰ型抗体(LC-1)、可溶性肝抗原/肝胰抗原抗体(SLA/LP),并查阅临床资料进行确诊.结果:ANA、AMA、SMA、AMA-M2、LC-1、SLA/LP、LKM-1阳性率分别为37.67%、11.34%、1.97%、16.94%、1.68%、1.40%、0.56%,确诊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68例(9.52%),自身免疫性肝炎(AIH)疑似患者4例(0.56%),未检出原发性胆管炎(PSC)患者.结论:AILD中,以PBC常见,间接免疫荧光法和免疫印迹法联合应用检测自身抗体可减少AILD的漏诊.
-
中国西部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自身抗体的分布特征
目的: 探讨中国西部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中相关自身抗体的存在状况及特征.方法: 57例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分为3组: 自身免疫性肝炎(AIH)12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32例、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13例.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抗核抗体(ANA)、平滑肌抗体(SMA)、抗肝肾微粒抗体1型抗体(anti-LKM1)、抗线粒体抗体(AMA)和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Western blot检测抗肝细胞胞溶质抗原1型抗体(anti-LC1)、抗可溶性肝抗原/肝胰抗原抗体(anti-SLA/LP)、抗肝肾微粒抗体1型(anti-LKM1)、 AMA-M2亚型等多种肝抗原自身抗体.结果: 57例中ANA、AMA、M-2、pANCA阳性率在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1).PBC中AMA、M-2阳性检出率均为100%, PSC中pANCA阳性检出率为53.8%, Fisher精确检验在α'=0.002水准与其他各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AIH与PBC的ANA阳性率分别为100%和50%,Fisher精确检验在α'=0.002水准二者无统计学意义,与其他各组比较有明显差异.在AIH组SMA阳性率为25%,LKM-1、LC-1、SLA/LP阳性率均为8.3%, 与其他组无统计学意义,可能与病例少有关.PBC中分别有1例患者ANA、SMA以及ANA、LKM-1同时阳性, PSC中有1例ANA、SLA/LP同时阳性,此3例患者结合性别、生化、自身抗体等资料符合AIH诊断条件;AIH中有1例M-2阳性综合各项资料符合PBC(重叠综合征).结论: 肝抗原自身抗体、ANA、AMA及M-2亚型的检测有助于自身免疫性肝病的诊断.对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阴性的肝功能异常者应该行肝抗原自身抗体检测协助诊断.
-
十二指肠胃反流的检查方法
十二指肠胃反流(Duodenogastric Reflux,DGR)指十二指肠内容物,包括胆汁、胰液、十二指肠液反流到胃内,是消化道常见的一种病理生理现象.生理性DGR多发生于夜间或餐后的初期,病理性DGR则多见于胃肠道术后、原发性幽门功能障碍、胃排空迟缓等情况下,可引起烧心、胸痛、腹胀、恶心、胆汁性呕吐等临床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