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高龄左下肢静脉血栓治愈1例
1 临床资料患者,男,82岁,因左下肢小腿肿胀半年,加重2d入院.患者自诉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下肢小腿肿胀,无疼痛,行走后略感左小腿不适,未到医院检查.
-
骨科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护理干预
目的 探讨骨科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临床护理干预措施.方法 对下肢骨折患者做好基础护理、专科护理、心理护理以及健康教育等,并做好患肢主动、被动活动,促进患肢血液循环,通过局部按摩等方式护理和预防静脉血栓.结果 本次共调查骨科患者280例,仅有3例发生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07%,经溶栓、抗凝治疗好症状基本消失,未引发严重并发症.结论 对骨科下肢静脉血栓做好护理工作,能够有效改善患者预后.
-
妇科肿瘤术后化疗后并发下肢静脉血栓的原因及护理
目的:探讨分析妇科肿瘤术后化疗后并发下肢静脉血栓的原因及其护理措施,总结临床经验,为今后妇科肿瘤术后化疗后并发下肢静脉血栓患者的护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6月~2013年6月间收入的80例妇科肿瘤术后化疗后并发下肢静脉血栓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征得患者和其家属同意后,将其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观察组各40例患者.对照组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的患者实行有效的对症护理手法.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的40例患者,治愈39例,治愈率97.5%.发生肺栓塞0例,发生率为0.0%.对照组的40例患者,治愈34例,治愈率85.0%,发生肺栓塞6例,发生率为15.0%.两者相比,观察组患者的治愈率远高于对照组的患者,且发生肺栓塞的几率低于对照组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妇科肿瘤手术后化疗后并发静脉血栓的原因很多,诸如静脉炎,卧床时间过长,输液过快等,都是诱发静脉血栓的因素,临床上要根据血栓发生的原因,做好相应的预防工作并给予适宜的对症护理措施.
-
老年妇科肿瘤患者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病情况解析
长久以来威胁女性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为妇科肿瘤,其为影响人类健康状态的常见疾病之一,发病率逐年呈上升趋势.由于妇科肿瘤患者其发病部位的特殊性,再加上肿瘤的自身因素、手术创伤带来的并发症作用以及个体自身的心理原因,妇科肿瘤患者是下肢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高发人群.对于妇科肿瘤临床治疗手术术后应当做到发现、诊断并治疗下肢静脉血栓,可以有效保护患者生命的安全,提高其生存质量,且减少医疗纠纷.
-
分析小剂量华法林治疗老年肺动脉血栓并下肢静脉血栓的效果
目的 探讨在老年肺动脉血栓并下肢静脉血栓的治疗中应用小剂量华法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8月至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120例老年肺动脉血栓并下肢静脉血栓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平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使用华法林与低分子肝素钠进行临床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是93.33%,出血率是5.00%,死亡率是6.67%;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是78.33%,出血率是16.67%,死亡率是21.67%,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老年肺动脉血栓并下肢静脉血栓的治疗中,使用小剂量华法林安全有效,可普及使用.
-
下肢静脉血栓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下肢静脉血栓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60例下肢静脉血栓的病人进行检测,并提示客观的超声诊断.结果急性血栓38例(63.33%),亚急性血栓10例(16.67%),慢性血栓12例(20%).左侧42例(70.0%),右侧16例26.7%,双下肢受累者2例(3.3%).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声像图能很好地显示下肢静脉血栓,能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无创伤性,易推广.
-
骨科卧床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分析
目的:分析骨科卧床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7月收治的80例下肢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预防与护理措施,观察组采用系统性的预防与护理措施,比较两组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为0.0%,对照组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5%,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7.5%,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5.0%,观察组要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科卧床患者形成下肢静脉血栓的可能性比较大,加强对骨科长期卧床患者下肢静脉血栓的预防,可以降低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对下肢静脉血栓干预,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保证患者的安全,提升治疗的有效性.
-
脊髓损伤患者并发下肢静脉血栓情况的临床研究
目的:对脊髓损伤患者并发下肢静脉血栓情况展开探讨,以便指导临床护理与治疗。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3月~2014年3月44例脊髓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有24例并发下肢静脉血栓患者为血栓组,即观察组,20例为无血栓组,即对照组。对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年龄、性别以及病史等各方面情况进行考察与对照。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以及冠心病比较中无明显差异 P >0.05;患者平均年龄、高血压以及糖尿病病史等方面存在着显著差异,P <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具有高血压病史、高领以及糖尿病病史、心脏功能以及机体状况差等脊髓损伤患者更容易有下肢静脉血栓病症;定时对患者翻身、接受下肢气压式血液驱动治疗等物理治疗方式对预防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具有良好的效果。
-
15例肠癌大手术患者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护理体会
目的 探讨肠癌大手术患者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护理措施.方法 通过对我科2013年7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15例肠癌大手术的患者采取术前、术后护理干预,总结肠癌病人预防下肢静脉血栓护理措施.结果 通过有效的护理干预无1例发生下肢静脉血栓.结论 肠癌大手术患者早期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能有效降低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减轻病人痛苦,缩短住院时间.
-
鲍氏不动杆菌引起肺部及泌尿系感染一例
患者男,58岁,以"腹痛、发热"急诊入院,查体全腹压痛,发热,高可达38.5℃,既往有多次住院病史,下肢静脉血栓.胸部CT:双肺多发片状及团片状高密度影,局部可见多发空洞及气液平面.盆腔CT:膀胱壁内见气体影,膀胱内见气液平面,盆腔内周围脂肪密度增高.病理:鲍氏不动杆菌感染.
-
介入治疗下肢静脉血栓探究
目的:探讨在治疗下肢静脉血栓中介入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期间收治的下肢静脉血栓患者78例,其中有27例为髂静脉血栓,38例为股静脉血栓,13例为静脉血栓。结果: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明显,其治疗总有效率为93.59%;对比治疗前后的静脉通畅率,有明显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没有发生严重的并发症。结论:在治疗下肢动脉血栓中应用介入治疗具有较好的效果,具有较强的安全性,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妇产科术后下肢静脉血栓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妇产科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原因、治疗以及预防.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2013年2月本院收治的10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病人的临床资料.全部病人均做B超检查,给予有效的抗凝、溶栓、血小板治疗和外科手术.结果 所有病人临床症状得到明显好转,其中仅1例行截肢处理.结论 妇产科手术前应做严密的高危评估,手术过程要严谨、轻巧,术后指导病人适当休息与运动,避免用止血药,以减少妇产科术后出现下肢静脉血栓的可能.
-
妇科肿瘤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
目的:妇科肿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原因分析及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妇瘤科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之间的800例行妇科肿瘤术患者的基本资料,彩色超普勒超声检测统计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原因、临床特点,给予相应的护理.结果:在这800例患者中,有16例(2%)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3例(0.38%)患者因血管炎并发DVT,11例(1.38%)因卧床时间过长并发DVT,1例(0.13%)因静脉滴注速度过快并发DVT.结论:长时间的卧床是下肢静脉血栓的主要原因,患者在术后要增加对下肢活动的锻炼,早日下床促进血液循环,对于有凝血前兆的患者要及时采取抗凝血处理,预防DVT的发生.
-
术后强化护理预防下肢骨折老年患者便秘及下肢静脉血栓发生效果分析
目的:分析术后强化护理预防下肢骨折老年患者便秘及下肢静脉血栓发生发病率.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3月~2017年3月期间收治的下肢骨折老年患者138例纳入实验研究,138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采取术后强化护理和常规护理,分析老年患者便秘情况和下肢深静脉血栓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的自发排便评分嫩、粪便性状评分、腹胀评分、排便费力评分等低于对照组,且实验组患者的便秘患者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表示统计学有意义.实验组患者的下肢静脉血栓直径低于对照组,下肢静脉血栓流速高于对照组,P〈0.05表示统计学有意义.结论:为下肢骨折的老年患者采取术后强化护理,能够有效改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情况,降低便秘的发生率,有助于提高老年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
-
优质护理对预防患者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影响
目的 探讨优质护理对预防患者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5年8月至2016年9月在骨科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共94例,将其随机平分为两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接受优质护理,观察并比较两组护理服务满意度、护理效果以及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的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护理满意度较高且治疗耗能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缓解有效率为93.6%,高于对照组的8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优质护理能够有效改善患者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改善护患关系,同时也减少住院时间及费用.
-
围产期护理干预对预防剖宫产下肢静脉血栓的临床价值研究
目的 对剖宫产患者在手术期间展开围产期护理干预对下肢静脉血栓的预防作用展开分析.方法 选取2017年2月~2018年9月接诊的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式不同将其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以常规模式展开护理,观察组给予围产期护理干预.对比效果.结果 结合对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进行统计,观察组均具备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将围产期护理干预于剖宫产患者中进行运用,可达到对下肢静脉血栓进行预防的效果,有助于患者恢复.
-
综合护理在老年患者泌尿外科腹腔镜术后下肢静脉血栓预防中的效果
目的 观察老年患者泌尿科外科腹腔镜术后的下肢静脉血栓预防中采用综合护理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泌尿外科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1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比较两组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为5.34%,高于对照组的10.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综合护理可以有效地提高患者的护理效果,且对降低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发生情况有着积极的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
程序化护理对介入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效果
目的 探析程序化护理对介入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医院接收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均采用介入溶栓治疗.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42例.予以对照组常规方法护理,予以观察组程序化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社会功能、心理功能、躯体功能和总分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疾病不确定感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舒适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对下肢静脉血栓患者行介入溶栓治疗的同时给予程序化护理干预,既有助于患者生命质量的提升,又能提高护理效果.
-
妇科盆腔术后下肢静脉血栓患者凝血功能变化
目的 探究妇科盆腔术后下肢静脉血栓患者凝血功能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14年12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30例妇科盆腔术后下肢静脉血栓患者作为试验组,将同期30名女性健康者作为对照组,通过检验,对比两组凝血功能各项指标.结果 试验组FIB与D-dimer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PT,APTT,TT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凝血功能检测,尤其是D-dimer与FIB,为妇科盆腔术后并发下肢静脉血栓实验室检查提供依据,在早期预测基础上,可以指导妇科盆腔术并发下肢静脉血栓治疗.
-
血管超声检查在下肢静脉血栓中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血管超声检查在下肢静脉血栓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12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94例下肢静脉血栓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参照组与研究组,各47例.参照组患者进行常规造影诊断,研究组患者进行血管超声诊断.比较两组患者的诊断结果.结果 参照组患者的急性期诊断与慢性期诊断符合率分别为79.17%、78.26%,总符合率为78.72%;研究组患者的急性期诊断与慢性期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6.30%、90.00%,总符合率为93.62%,研究组患者诊断的符合率明显高于参照组(P<0.05).结论 对下肢静脉血栓患者运用血管超声进行检查,可以取得较准确的诊断结果,具有无创性、安全性、定位精准性高等优势,在下肢静脉血栓患者的诊断中具有较高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