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糖尿病使中国成人死亡风险倍增:心血管疾病和卒中是主要死因
由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李光伟教授等进行的1项新研究发现,糖尿病会大大增加中国成人的死亡风险,以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死亡为主,且约1/2的死亡是由卒中所致。全文4月17日在线发表于《糖尿病护理》杂志。(Diabetes Care 2015 Apr 17)尽管我国糖尿病发病率不断上升,但糖尿病对于CVD死亡率和全因死亡率的额外增加有多大影响仍不清楚。研究人员比较了690名新诊断糖尿病患者和519名糖耐量正常人群的死亡率和死亡原因。这些人来自1986年对我国大庆地区110660例25~74岁成人进行的血糖筛查(大庆IGT和糖尿病研究)。结果显示,在23年随访期间,共338例(56.5%)新诊断糖尿病患者和100例(20.3%)糖耐量正常者死亡。其中,CVD是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分别有47.5%的男性和49.7%的女性死于CVD),且约1/2的死亡是由卒中所致(分别有52.3%的男性和42.3%的女性死于卒中)。校正年龄后,新诊断糖尿病患者的全因死亡率是糖耐量正常者的3倍【男性:36.9(95% CI 31.5~42.3)vs.13.3(10.2~16.5)/1000人年;女性:27.1(22.9~31.4) vs.9.2(7.8~10.6)/1000人年;均P<0.0001】。
-
高血压前期——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
目的 众所周知,高血压前期与心血管疾病和胰岛素抵抗是相关的.然而.高血压前期是不是糖尿病的一个危险因素,却不得而知.本文主要研究高血压前期是否是2型糖尿病发生的一个危险因素.方法 参与圣安东尼奥心脏研究的人群均是既往无糖尿病史且血压正常、仅在调查时偶然被诊断的新发糖尿病患者.共2767例,年龄是25~65岁,平均随访年限是7.8年.结果 新发糖尿病患者有12.4%处于高血压前期阶段,5.6%是血压正常.校正年龄、性别和种族因素后.高血压前期发生糖尿病的相对危险度是血压正常者的2.21倍(95%可信区间1.63~2.98).进一步校正BMI、糖耐量减低、HOMA-IR、HOMA-βC和糖尿病家族史后.发现高血压前期和糖尿病的发生无相关性(相对危险度是1.42.95%可信区间0.99~2.02).结论 高血压前期可增加糖尿病的发生风险.机制可能是高血压前期和胰岛素抵抗综合征相关.
-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10
目前脑血管病已成为我国城市和农村人口的第一位致残和死亡原因,且发病有逐年增多的趋势.流行病学研究表明,中国每年有150万~200万新发脑卒中的病例,校正年龄后的年脑卒中发病率为(116~219)/10万人口,年脑卒中死亡率为(58~142)/10万人口.
-
心房纤颤在中国的发生率及面临的挑战
一、心房纤颤流行病学资料匮乏心房纤颤的多数流行病学资料源于北美和欧美,我国的相关数据较少,其中一项重要研究为覆盖全国13省、14个自然人群的横断面研究.其以整体抽样调查方法,纳入29079名30 ~85岁受试者,每名入选者均进行一次心电图检查.结果显示,224例被确诊心房纤颤,其中69例(30%)之前无心房纤颤病史或心电图记录.心房纤颤发生率为0.77%,年龄标化后发生率为0.61%.基于中国、日本、韩国和新加坡社区人群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这些地区心房纤颤发生率在0.56%~1.60%.与欧美相比,校正年龄后亚洲人群心房纤颤发生率相对较低.
-
烟酸与动脉粥样硬化
1烟酸的调脂作用烟酸降低LDL 5%~25%,而且使LDL从小而密的颗粒向大的颗粒改变.有研究表明,这种亚型的改变与降低总LDL同样重要,因为小而密的LDL颗粒比大的LDL致动脉硬化的作用更强,这在代谢综合征和糖尿病患者中常见[1].在FATS研究中,LDL颗粒的增加是与冠状动脉狭窄逆转相关的重要因素[2].PLAC-Ⅰ研究(pravastatin limitation of atherosclerosis in the coronary arteries trial),多变量校正年龄、基线血管直径、性别、种族、血脂及其他的冠心病危险因素后,小LDL使冠状动脉病变进展的概率增加5倍[3].
-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10
目前脑血管病已成为我国城市和农村人口的第一位致残和死亡原因,且发病有逐年增多的趋势.流行病学研究表明,中国每年有150 万~200 万新发脑卒中的病例,校正年龄后的年脑卒中发病率为(116~219)/10 万人口,年脑卒中死亡率为(58~142)/10 万人口.目前我国现存脑血管病患者700 余万人,其中约70% 为缺血性脑卒中,有相当的比例伴有多种危险因素,是复发性脑卒中的高危个体.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及生活方式的变化,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明显上升,提示以动脉粥样硬化为基础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发病率正在增长.
-
048 踝/臂血压指数与70岁以上老年人冠心病危险间关系初探
通常,在老年人群中低踝/臂血压指数(ABI)者较为多见,而其与冠心病(CHD)发病间关系既往尚未见报道.作者首次就70岁以上老年人ABI与继发CHD危险间关系进行了长程调研分析.对象与方法受试对象为2863例70岁以上老年人,年龄71~93岁.均无CHD、腹部血管手术或外周血管病史.研究初始取各对象右侧臂、踝,分日测量血压至少2次,取其SBP、DBP中位值计算踝/臂血压及其ABI.尔后随访3~6年,观察此间CHD或CHD意外(非致命性AMI、冠心病死亡、心脏猝死等)发生率.嗣分析ABI与CHD或CHD意外以及CHD诸公认危险因素间相关关系.结果 2863例老年人ABI均值1.04±0.16,且85岁以下者ABI<1.0人群构成与增龄明显正相关;反之,85岁以上者ABI<1.0人群构成则与增龄负相关.随访期间,共有186例老人罹发CHD或CHD意外.多因素分析显示,校正年龄后,ABI≥1.0者较<0.8者继发CHD危险明显降低(5.4%∶15.3%,P<0.001);校正其它CHD公认危险因素后,前者较后者CHD发病危险亦明显降低(P=0.011);尤以ABI<0.8且同伴高脂血症(<0.8者达16.5%,≥1.0者仅5.6%,P<0.001)或高血压(<0.8者达17.5%,≥1.0者仅5.9%,P<0.001)或吸烟者(<0.8者达13.7%,≥1.0者仅4.5%,P<0.001)CHD发生率高,大致升高3倍左右.即使在ABI<0.8但并不伴高脂血症(<0.8者达13.4%,≥1.0者仅4.8%,P=0.087)或高血压(<0.8者达10.8%,≥1.0者仅4.9%,P=0.497)或吸烟者(<0.8者达11.3%,≥1.0者仅6.0%,P=0.461),亦较ABI处于0.8~1.0或≥1.0老人CHD发病风险独立升高约2倍.进一步校正年龄、CHD诸公认危险因素后,低ABI与CHD发病危险间关系并未因此减弱.讨论以上结果显示,至少在老年人中,低ABI无疑与继后CHD发病危险升高明显相关.因此,对就诊老人常规门诊测算ABI,以资检出潜有继发CHD高危倾向者尤为重要.(袁志敏摘)
-
003 白介素-6与老年女性心血管疾病及死亡危险间关系初探
业已证实,机体长期炎症与老年人总死亡危险升高有关.本文拟就特殊病情下,尤其是罹患心血管疾病(CVD)时,血中白介素(IL)-6升高与老年女性死亡危险间关系进行了初评.对象与方法 620例老年女性,年龄≥65岁,50%患有CVD[冠心病(CHD)、充血性心衰(CHF)、外周血管病(PAD)及卒中],均为生活难以自理者.研究中均采静脉血测定IL-6、C-反应蛋白(CRP)及白蛋白水平.嗣后人均随访3年,观察分析血中IL-6与CVD及死亡危险间关系.结果血中IL-6升高与吸烟史、体重指数(BMI)、CHD、PAD、CHF、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皆明显相关.且在高IL-6均值亚组,踝臂血压指数、肺功能FEV1、运动耐量均低,体能活动受限明显.但IL-6与卒中、高血压及肿瘤等皆不相关.随访3年显示,95/620例不幸死亡.高IL-6均值亚组死亡危险较低均值亚组者高4倍(RR3.8,95%CI2.2~6.6);校正年龄、吸烟史、BMI后,死亡危险并未降低(RR3.5,95%CI2.1~6.2);进一步校正各种慢性疾病,以及病情严重度后,死亡危险有所下降(RR2.6,95%CI1.5~4.7);校正其它炎性反应物如CRP、白蛋白后,高IL-6均值亚组死亡危险仍持续明显升高,且尤与CVD明显相关(P=0.09),提示高IL-6血症同伴CVD者较不伴CVD者死亡风险大为升高,亦即在CVD者,IL-6与死亡危险明显正相关.即使在不伴CVD者,高IL-6均值亚组死亡的RR值亦较低均值亚组者高2.5倍,充分表明,IL-6与CVD或非CVD死亡皆正相关.然而在不同时期内,上述相关性有所变异.如与低IL-6均值亚组相比,在高均值亚组,尤以随访头18个月内死亡危险升高著,RR达5.7,继后死亡风险有所降低,RR仅2.2;同样,在伴CVD史的高IL-6均值亚组,随访头18个月内死亡风险高,继后时段死亡风险有示降低,如高与次高IL-6均值亚组死亡危险仅分别较低均值亚组高2.8与1.8倍.讨论以上结果表明,血中IL-6与老年女性尤其是CVD者近期死亡危险明显正相关.故血中IL-6高低极有助于鉴别那些伴有高危风险的CVD老年女性近3年内的死亡危险大小.因此,长期炎症但凡伴有血中IL-6升高,至少可能为老年CVD女性远期预后不良的可靠评定指标之一.(袁志敏摘)
-
抗血栓药在卒中二级预防中的应用--疗效、不良反应和安全性
1引言在美国和加拿大,卒中是老年人残疾和死亡的一种常见原因,所幸的是,这两个国家校正年龄后的卒中死亡率已开始下降,反映了日益广泛开展的一级和二级预防工作的成效.
-
卒中风险分层与抗血小板策略
1 卒中的研究现状卒中是世界上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在亚洲地区,卒中带来的问题更为突出,这不仅仅是因为一半以上的世界人口生活在亚洲,而且还由于卒中是亚洲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血管病.流行病学研究表明,中国每年有150万~200万新发卒中病例,校正年龄后的年卒中发病率为(116~219)/10万.卒中是中国的第二位死亡原因,校正年龄后的年卒中死亡率为(58~142)/10万[1].
-
多吃全谷物有助降低死亡率
美国和新加坡联合研究显示,无论其他膳食或生活方式因素,较高的全谷物摄入量与较低的总体死亡率和心血管死亡率相关。论文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内科学》(JAMA Intern Med)。
研究者从2项大型前瞻性队列研究中纳入74341名女性和43744名男性,基线时均无心血管疾病(CVD)和癌症。评估全谷物摄入与总体死亡率及因CVD和癌症死亡间相关性。结果为,在随访2121006人年期间,共发生26920例死亡。校正年龄、吸烟状况、体质指数、运动等后,较高的全谷物摄入与较低的总体和CVD死亡率相关,但与癌症死亡率无关。此外,每份(28g/d)全谷物与总体死亡率降低5%或CVD死亡率降低9%相关,但与癌症死亡率降低无显著相关性。 -
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发生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我国每年有150万~200万新发脑卒中的病例,校正年龄后的年脑卒中发病率为116~219/10万人,年脑卒中病死率为58~142/10万人[1].临床研究发现:部分急性脑卒中患者并非死于疾病本身,而是死于各种并发症,其中肺部感染是主要的死亡原因[2].为了有效预防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患者肺部感染的发生和临床治疗,现对其并发肺部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
低水平空腹血糖可能增加室性心律失常风险
为了进一步明确空腹血糖(FPG)和室性心律失常之间的关系,来自英国的Francesco教授及其团队进行了研究。该队列研究共纳入了2482个无2型糖尿病病史的男性受试者,运用Cox回归方法分析FPG和室性心律失常(包括室性心动过速和室颤)的关系。在随访中,共记录到74个室性心律失常事件。通过校正年龄、收缩压、吸烟、低密度和高密度脂蛋白、C反应蛋白等混杂因素后的多变量分析结果显示, FPG基线每升高1mmol/L,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风险降低0.58倍;进一步校正BMI、饮酒、甘油三酯和缺血性心脏病病史等因素后,上述FPG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没有实质性变化。
-
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异常和骨折的风险
近日,一项Meta分析研究显示,亚临床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发生髋部和其他部位骨折风险增加,尤其是当TSH水平低于0.10mIU/L时,更为显著。这项Meta分析研究共纳入了13项前瞻性队列研究,涉及70298例受试者,其中包括4092例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和2219例亚临床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校正年龄、性别、以及其他骨折相关危险因素后,研究者发现,与甲状腺功能正常的受试者相比,亚临床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发生髋部骨折风险增加36%,发生其他部位骨折风险增加28%。而且,亚临床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还与非锥体骨折风险增加16%相关。该研究还发现,TSH水平降低与骨折发生率增加密切相关。对于TSH水平<0.10mIU/L患者而言,发生髋部骨折风险增加61%,发生锥体骨折风险增加3.5倍以上。这项研究未发现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与骨折风险之间存在任何相关性。不过,关于治疗亚临床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是否可以预防骨折,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验证。
-
哺乳能降低心脑血管疾病风险
据近期<美国妇产科杂志>报道,哈佛医学院一项前瞻性研究发现,哺乳期达到或超过2年的妇女,日后患冠心病的风险显著降低.研究者对护士健康研究中心近9万名经产妇女进行随访,经校正年龄、产次及死产等因素后发现:一生中哺乳期达到或超过2年的妇女,患冠心病的风险比从未哺乳的经产妇女降低了37%;经校正早期肥胖、双亲史、生活方式等因素后,其风险仍降低23%.
-
糖尿病合并脑梗塞患者血小板体积改变的观察
糖尿病和血糖增高,是脑梗塞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1项随访22年的前瞻性研究[1],缺血性卒中校正年龄的相对危险度在血糖正常高值、无症状高血糖 (≥225mg/dl)、已知糖尿病3组分别为1.32、1.86和2.72,那么糖尿病和血糖增高发生脑梗塞的相对危险度较高,是否与血小板体积变化有关.在此,本文对正常对照组2型、糖尿病组2型、糖尿病并脑梗塞组、脑梗塞无糖尿病患者的血小板及空腹血糖进行研究,旨在为降低糖尿病发生脑梗塞的相对危险度提供线索.
-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10)
目前脑血管病已成为我国城市和农村人口的第1位致残和死亡原因,且发病有逐年增多的趋势.流行病学研究表明,中国每年有150万~200万新发脑卒中的病例,校正年龄后的年脑卒中发病率为(116~219)/10万人口,年脑卒中死亡率为(58~142)/10万人口.目前我国现存脑血管病患者700余万人,其中约70%为缺血性脑卒中,有相当的比例伴有多种危险因素,是复发性脑卒中的高危个体.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及生活方式的变化,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明显上升,提示以动脉粥样硬化为基础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发病率正在增长.
-
中国糖尿病发病率和检出率地域性差异--98058例成年受试者数据多水平空间分析
目的:探究中国糖尿病发病率和检出率地域性差异。方法选取分布在中国大陆162个地区的98058例18岁以上成年受试者的自述报告和生物学数据(90.5%反馈率),采用美国糖尿病协会糖尿病诊疗标准评估受试者的糖尿病症状,根据先前诊断结果,做出其是否患有糖尿病的判断。以各省为单位,使用分区统计图表法评估各调研数据结果的地域性差异。应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法,校正个体和地域层级的差别后,评估每个结果出现的概率。结果各省糖尿病患者的地理分布反映出中国糖尿病发病率和检出率地域性差异。校正年龄、性别和城市/农村社会经济状况等因素后,糖尿病发病率自东北部向北部,从8.3%(95%CI 7.2%,9.7%)上升至12.7%(11.1%,14.6%)。从较好社会经济状况(socioeconomic circumstances,SEC)的城市到农村较差社会经济状况的县/区,糖尿病发病率呈下降趋势,分别为13.1%(12.0%,14.4%)和8.7%(7.8%,9.6%)。校正健康知识水平和个人原因两个因素后,地域性差异仍具有统计学意义。仅三分之一的糖尿病患者在接受此次测试前有糖尿病诊断史,但此结果因地域不同而不同。校正年龄、性别和城市/农村SEC后,糖尿病检出率自北向西南从40.4%(34.9%,46.3%)下降至15.6%(11.7%,20.5%)。与较好SEC县市的40.8%(37.3%,44.4%)检出率相比,农村较差SEC地区的检出率低,仅为20.5%(17.7%,23.7%)。糖尿病检出率的地域性差异并不完全是个体差异造成的。结论加强防控糖尿病意识,提高检测准确率应从地域性因素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