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急性心肌梗死相关动脉自发再通的研究进展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指心肌急性缺血坏死,按照心电图ST段是否抬高,分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发生多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导致急性血栓形成,堵塞管腔.因此,尽早、充分、持续开通梗死相关血管(IRA),恢复血流灌注,有助于缩小梗死面积,改善预后[1-2].梗死相关动脉再通是指梗死相关血管血流达到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2-3级[2].许多AMI患者未经溶栓或者介入治疗,冠状动脉造影时发现IRA是开通的,称为IRA的自发再通(SR).急性心肌梗死后发生SR并不少见,Stone等[3]研究了2507例AMI患者,发现SR的发生率为28.3%.
-
心电图诊断急性下壁、前壁心肌梗塞相关动脉的价值
本文通过实际心电图的诊断,讨论了患者出现急性下壁、前壁心肌梗塞时,心电图相关变化与心肌梗塞相关动脉的联系.通过110例实际病患(其中67例急性下壁心肌梗塞,43例急性前壁心肌梗塞)的心电图变化情况以及其冠状动脉造影成像的结果,进行相应分析.根据110例患者的实际情况分析,可以知道,与急性下壁心肌梗塞的相关的动脉大部分为右冠状动脉,有少数为回旋支动脉;与急性前壁心肌梗塞的相关的动脉大部分为左前降支动脉.当病患出现急性下壁心肌梗塞,并且与之相关的梗塞动脉为右冠状动脉时,会出现Ⅱ、Ⅲ、aVF导联ST段上移现象.总之,通过心电图诊断对急性下壁、前壁心肌梗塞患者的分析,是可以对心肌梗塞相关动脉做出预测的.
-
胸段硬膜外阻滞治疗冠心病心衰初步观察
运用胸段硬膜外阻滞(thoracic epidural anesthesia,TEA)处理冠心病疾患,因其阻滞T1~5交感神经而扩张狭窄的冠状动脉及相关动脉而改善心肌缺血,促进整个心脏功能好转恢复[1].本研究旨在探讨TEA治疗冠心病心衰的实际效果.
-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心电图ST段抬高Ⅲ导大于Ⅱ导对判断梗死相关动脉的意义
目的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心电图ST段抬高Ⅲ导大于Ⅱ导对判断梗死相关动脉的意义.方法分析84例首发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病人心电图及冠状动脉造影的结果.结果ST段Ⅲ/Ⅱ>1组中89%的病例心肌梗死相关动脉为右冠状动脉(RCA),ST段Ⅲ/Ⅱ≤1组中35%的病例为RCA,两组有显著差异,P<0.01.ST段Ⅲ/Ⅱ>1组中11%的病例为回旋支(LCX),ST段Ⅲ/Ⅱ≤1组中65%的病例为LCX,两组亦有显著差异,P<0.01.ST段Ⅲ/Ⅱ>1组在RCA为梗死相关动脉的54例病例中30%为RCA近段,48%为RCA中段,22%为RCA远段,ST段Ⅲ/Ⅱ>1对近中段的阳性预测值为78%,阴性预测值为38%.同时,在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中94%的病例ST段Ⅲ/Ⅱ>1,敏感性为94.1%,特异性为32.8%.结论ST段Ⅲ/Ⅱ>1及ST段Ⅲ/Ⅱ≤1可分别作为判断RCA及LCX为梗死相关动脉的较为可靠的指标.
-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无复流现象研究进展
冠心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心血管疾病,尤其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是冠状动脉疾病患者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临床应用使梗阻相关动脉(IRA)得以及时再灌注,从而使冠心病患者长期临床预后大为改善。但对于行PCI患者,无复流是其中一个主要问题。无复流是指在急性心肌梗死行PCI或静脉溶栓时,在IRA没有机械性阻塞情况下,冠脉前向血流≤心肌梗塞溶栓(TIMI)2级。IRA血流的快速恢复与STEMI患者的死亡率相关,无复流会抵消IRA再通带来的益处。本文对近年来PCI无复流现象的机制、危险因素及防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溶栓抗栓治疗25例老年心肌梗死分析及护理
目的:观察老年人心肌梗死(AMI)溶栓抗凝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25例AMI患者静脉注射尿激酶(UK)溶栓和肝素抗凝治疗。结果梗死的相关动脉(IRA)再通率达61.9%,溶栓抗凝治疗显著降低老年AMI病死率,本组发生出血并发率4例,皮肤瘀斑2例,牙龈出血1例和上消化道出血1例。结论无禁忌症的老年AMI溶栓抗凝治疗,方法简单异形,疗效肯定,能有效地增加血管再通性,降低病死率。周密细致的护理也是病死率降低的重要原因。
-
On-table customized覆膜支架联合钢圈栓塞治疗腹腔干假性动脉瘤合并假性动脉瘤-胰管漏一例
患者 男性,51岁,因"过量饮酒后出现中上腹痛"于2008年9月18日入院.上腹部CT提示符合急性胰腺炎改变,未见其他异常.对症处理后腹痛好转,2周后复查增强CT发现胰颈部异常血管影并考虑腹腔干假性动脉瘤,行上腹部磁共振血管造影(MRA)血管重建后明确诊断.MRA提示腹腔干假性动脉瘤呈葫芦状,瘤腔开口于胃左动脉对侧,瘤体向下,长2.46 cm,直径1.38 cm,肝总动脉闭塞,脾动脉粗大.在急性胰腺炎治愈的基础上行保守治疗,患者腹痛消失,无黑便,肝功能正常.4个月后患者再次出现腹痛,位置与上次相同,但性质不同,持续30 min后解出黑便,大便隐血(+),血淀粉酶235 U/L,尿淀粉酶167 U/L,白细胞计数10.6×109/L,胃镜检查无阳性发现.复查MRA发现腹腔干假性动脉瘤较前增大,长3.16 cm,直径1.76 cm,位置及相关动脉情况无明显变化,未见其他异常(图1,2).
-
心电图变化与下壁心肌梗死相关动脉关系的临床研究探讨
目的:研究心电图变化对下壁心肌梗死与相关动脉关系的诊断价值,以探讨心电图对梗死相关动脉及病变节段的预测价值。方法对我院治疗的86例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和冠状动脉造影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梗死相关动脉为右冠状动脉78例,占90%,左回旋支8例,占10%。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病变节段多发生在第一右室支开口以远处,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病变节段多发生在第一右心室开口以前。STIII / ST Ⅱ抬高>1和 I 导联加 aVF 导联 ST 段下移≥1mm 提示为右冠脉梗死敏感性高,V1、V2导联 ST 段下移≥1mm,提示左回旋支为梗死相关动脉的敏感性较高。以上诸导联的演变过程有助于判断临床治疗效果。结论心电图的变化有助于对下壁心肌梗死相关动脉及病变节段的判断,变化过程有助于判断心肌的演变过程和临床治疗效果的判定,可以更好的指导临床。
-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再通后QTc离散度的变化及意义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相关动脉溶栓再通后QTcd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对64例发病6h内的患者行静脉溶栓治疗,按梗塞相关动脉有无再通分为再通组(n= 45)和未通组(n= 19).结果:溶栓后再通组QTcd与溶栓前及未通组溶栓后比较明显缩小(P<0.01);溶栓后24h再通组并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较来通组显著降低(P<0.01).结论:成功的溶栓治疗可明显缩小QTcd,降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QTcd变化也可作为判断溶栓疗效及预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危险性的一项指标.
-
院前院内急救无缝连接模式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急救效果评价
近年来冠心病的发生率在我国呈上升趋势,而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发病率也呈上升的趋势。早期快速地开通梗死的相关动脉,对挽救存活心肌,降低严重并发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与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简称十院)于2011年2月开始探索实施院前院内急救无缝连接的新模式,即120-CCU模式,期望通过信息网络化功能将120急救与院内专科急救相结合,建立事件发生地到医院急救中心的网络信息双向传输系统,提高危重症的救治率。现就采用120-CCU模式治疗AMI的结果报告如下。
-
aVR导联ST段改变预测急性冠脉综合征罪犯血管的进展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时,常规心电图及早确定病变相关动脉对评估预后及是否需要尽快采取血管重建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传统概念中,ACS罪犯血管的诊断主要依靠除aVR导联以外的心电图其他导联,aVR导联一直被忽视,几乎成为没有任何诊断价值的导联.
-
冠脉无复流现象的研究进展
冠状动脉无复流(no-reflow)是指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s,PCI)或静脉溶栓,其梗死的相关动脉(Infarction Relative Artery,IRA)再通后,排除病变部位因急性闭塞、血栓、夹层、高度狭窄、心外膜血管痉挛等因素后,冠脉前向血流减少,冠脉所支配的区域心肌组织无灌注或灌注不良.冠脉无复流是AMI远期心血管事件的独立预测指标[1],易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左室重构、心包渗出、心脏填塞、心脏破裂、休克等,严重者易发生死亡,因此及早诊断和防治冠脉无复流对改善AMI患者心功能及远期预后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本文就近年来在冠脉无复流的发生机制及诊治等方面取得的一些进展,作一综述.
-
梗死相关动脉的心电图分析
尽管心肌生化标记物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作用不断升高,但心电图在急性心梗诊断中仍显示着独到的作用,其它方法不能替代.通过心电图的各种特定表现不仅可以确定心肌梗死的诊断,并且能对病理生理及演变给予评估,对梗死部位进行定位,以及推测梗死的相关动脉.
-
急诊冠脉介入治疗对急性心机梗死并发右束支传导阻滞近期预后的影响
急性心肌梗死(AMI)一旦出现右束支传导阻滞时,可导致心脏血流动力学变化,患者的病死率高.AMI后相关动脉(IRA)的早期开通能挽救濒死心肌,缩小AMI面积、改善心室功能,从而改善患者预后.大规模研究证明,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能尽早、充分、持续地开放IRA,挽救濒死心肌[1].本研究主要探讨急诊PCI治疗对AMI并发右束支传导阻滞患者临床及预后的影响.
-
急性心肌梗死26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术后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起病急、病情重,可并发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甚至心功能衰竭引起患者死亡[1],是心血管内科收治的危重患者中常见的病症.在早期积极开通梗死的相关动脉(IRA),恢复有效的心肌再灌注,是降低AMI患者死亡率和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目前尽早、持续开通IRA有效的方法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PCI术后的护理对于提高手术成功率、避免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者身心康复具有重要作用.现将我科26例因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PCI术治疗的患者的术后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
PTSMA术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1例护理体会
经皮间隔心肌消融术(PTSMA)是通过介入方法,用无水乙醇消融梗阻肥厚的室间隔心肌相关动脉,造成室间隔心肌局限性的治疗性梗死,使室间隔变薄,局部收缩功能下降,左室流出道(LVOT)扩大,降低或消除左室流出道压力阶差(LVOTG),从而改善临床症状.2001年5月21日我们为1例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成功施行了PTSMA术,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
心电图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相关动脉的判断价值
目的:探讨右冠状动脉或左回旋支阻塞的心电图特征.方法:57例下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常规12导联心电图及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分析指标A(ST<,Ⅲ>抬高>ST<,Ⅱ>抬高)、指标B(ST<,avL>降低>ST<,Ⅰ>降低)、指标C(指标A+B均阳性)以及指标D(指标A+B均阴性),预测右冠状动脉或左回旋支阻塞的临床意义.结果:在右冠状动脉阻塞组心电图指标A、B、C阳性率明显高于左回旋支阻塞组.当两项均具备时,判断右冠状动脉梗死的正确率达100%,而两项均不具备时,判断左回旋支梗死的正确率为100%.结论:根据常规体表12导联心电图可以简便准确地判断梗死相关动脉是右冠状动脉还是左回旋支动脉.
-
冠状动脉无复流现象的病理生理学研究进展
冠状动脉无复流现象(Coronary No-reflow Phenomenon,NR)指急性心肌梗塞(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通过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s,PCI)或静脉溶栓治疗,其梗死的相关动脉(Infarction Relative Artery,IRA)再通后,冠状动脉造影排除病变部位因内膜撕裂、管壁夹层、血栓栓塞、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心外膜血管痉挛等因素,IRA支配区域心肌组织无灌注或灌注不良的现象.NR的发生是各种类型心肌梗塞远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预测指标.研究探讨NR发生发展过程中病理生理机制以进行诊断和防治,对改善AMI患者心功能及远期预后有重要的临床价值[1].现对近年有关无复流现象的病理生理学机制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影响基层医院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的因素及对策
21世纪我国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住院病死率已达9.57%[1].尽早、持久、充分开放梗死的相关动脉(IRA)是抢救AMI,改善患者预后的治疗方法.溶栓治疗通过激活纤溶酶原溶解血栓,使闭塞的血管再通,血流再灌注,挽救濒死的心肌,保存左室功能,能降低病死率[2].石玉林[3]认为只要无溶栓禁忌症,均提倡早期对AMI进行溶栓治疗.然而AMI溶栓治疗时机在基层医院,特别是一级医院(包括社区)仍是一个盲区,做好基层医院指导工作应引以重视.
-
经股动脉穿刺PCI术后的临床护理
精确而又快捷地使闭塞的血栓相关动脉再通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关键,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作为直接、有效的冠脉再通术,是有效相对安全的方法之一[1].但少部分患者在术后会发生局部动脉穿刺部位出血和血肿,给患者带来不便和痛苦.为有效降低穿刺部位出血的发生率,探讨如何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降低出血的发生.汇报资料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