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中医药防治肝脏疾病的分子机制研究
自从分子生物技术开展以来,中医药治疗各种肝脏疾病的机理研究已经取得了不少进展,现综述如下.中医药防治肝癌的分子生物学基础1 抑制肿瘤细胞DNA合成吴万垠等(1)用莪术油进行小鼠肝癌HepA抑制实验,以病理细胞图像分析仪分析莪术油对小鼠细胞DNA含量的影响,结果其抑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能显著降低小鼠肝癌细胞的DNA光密度值、核面积及DNA指数,同时能提高肝癌细胞中二倍体细胞的比例,降低超五倍体细胞比例,提示其抗癌活性与抑制肿瘤细胞DNA合成有关.
-
乳腺癌的DNA倍体检测
乳腺癌的生物学行为变化较大,不易单从病理组织学判断.因此,我们采用自行设计的MIPS-Ⅲ型图像分析仪测量了81例乳腺癌癌细胞核DNA含量、核面积等9项参数,探讨各类乳腺癌与DNA异倍体的关系,从分子水平认识该肿瘤的性质.
-
核面积大小、DNA指数及p53对大B细胞淋巴瘤恶性程度判断价值
目的探讨核面积大小、DNA指数及p53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恶性程度判断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图像分析技术,对经过病理检查确诊的62例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的瘤细胞细胞核大小进行定量检测,应用流式细胞分析技术检测细胞核DNA的含量,算出DI值.核大小以面积值来衡量,以41.8 μm2为界限,<41.8 μm2为1级,≥41.8 μm2为2级.同时应用免疫组化S-P法,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作预后相关指标p53进行标记,计算阳性率.结果表达CD20阳性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62例,核面积1级者42例,均值为(36.9±4.6) μm2,核面积2级者20例,均值为(48.6±6.7) μm2,两者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核面积1级者DI值为1.16±0.16,核面积2级者DI值为1.98±0.12,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t= 2.07);核面积1级者p53阳性表达率为23.8%(10/42),核面积2级者p53阳性表达率为50.0%(10/20),两者p53阳性表达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χ2=4.26);两者IPI预后指数恶性危险度的级别(高、中、低)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χ2=6.62).结论核面积越大,核DNA含量越高,p53阳性表达率越高,肿瘤恶性程度越高,预后越差,结合IPI指数,更能准确地判断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的恶性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