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三氧化二砷与肿瘤细胞凋亡的关系
中药砒霜(三氧化二砷,As2O3)及砷制剂对肿瘤的治疗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特别是对白血病的治疗为人们所关注.砷作为抗肿瘤药物在我国已有百年历史,中医传统方剂青黄散、十味丸等治疗不同类型的白血病确有一定疗效,经鉴定其中有效成分为含砷中药.1992年,哈尔滨医科大学确定了三氧化二砷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e leukemia, APL)的疗效[1].20世纪90年代中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陈国强等[2]从细胞和分子生物学角度阐明了其作用机理,确定As2O3对全反式维甲酸(ATRA)耐药的病例可获较高的完全缓解(CR)率,但并无严重的骨髓抑制等副作用.用砒霜制成的亚砷酸注射液1999年下半年被批准为我国二类新药.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也正式批准用砒霜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方案.体外研究发现As2O3能诱导APL细胞株NB4细胞凋亡,抑制白血病细胞生长[3].细胞凋亡是一种相对于细胞坏死的、主动的、程序化的细胞死亡形式.有人认为当细胞生长和细胞死亡的平等被破坏时,肿瘤就会发生.现已发现许多因素包括不少化疗药物均可引起肿瘤细胞凋亡.细胞凋亡为肿瘤治疗提供了新思路和靶点.近发现As2O3同样能诱导非APL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细胞株HL60细胞产生凋亡[4],但有关As2O3诱导凋亡的机制,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以往发现As2O3不仅能诱导APL细胞株NB4细胞产生凋亡,也通过诱导细胞凋亡进而对非APLAML细胞株HL60产生增殖抑制作用[5].
-
寄生虫感染与宿主细胞凋亡及其检测
细胞凋亡(Apoptosis)又称程序性细胞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 PCD),是不同于坏死(Necrosis)的另一种细胞死亡形式.它是由基因控制的、细胞自主的有序死亡.凋亡与组织器官的发育和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维持密切相关.在正常情况下,机体通过凋亡清除衰老或异常的细胞,并控制细胞的数量,调节组织器官的大小、形状,以维持正常的生理平衡.过度凋亡或正常凋亡的过程被抑制,均可导致组织或器官发生病理改变甚至死亡[1].自1972年Kerr等[2]提出凋亡的概念后,细胞凋亡现象成为医学生物学各学科共同关注并极为活跃的研究领域.
-
问题解答
问:超高倍镜下形态学检查可确定淋病奈瑟菌吗? 答:不能。确定淋病奈瑟菌的“金标准”是细菌培养。取材合格的尿(阴)道分泌物的直接涂片革兰染色,在油镜下如见到多量脓细胞,其胞浆内有多量革兰阴性肾性双球菌,也只能报告“查到细胞内革兰阴性肾形双球菌”而不能报告淋病奈瑟菌,虽然直接涂片革兰染色对男性急性淋病的诊断可靠性达80%,但对女性的可靠性不足60%,由于阴道中细菌种类繁多,已有许多文献报道单由形态学检查导致的误诊。不染色下的超高倍显微镜,只能放大物象,无助于细菌的鉴别与鉴定。 (王金良)(收稿日期:2000-12-12) 问:什么是“细胞凋亡”? 答:所谓细胞凋亡是区别于细胞坏死的一种细胞死亡形式,它是在一定的生理和病理条件下,一种并不引起机体炎症反应的细胞程序性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 PCD)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细胞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在机体生理状态下参与调节体内正常细胞的更新和异常细胞的清除,而在病理状态下异常的凋亡又与肿瘤等多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秦雪)
-
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蛋白对胱冬肽酶基因表达的调节作用
细胞凋亡(apoptosis)又称细胞程序化死亡(programmedcell death,PCD),是细胞死亡形式之一,他以细胞DNA发生特异性的降解,形态上表现为核固缩、胞膜发泡和凋亡小体形成为特征.
-
细胞凋亡与大肠肿瘤
引言细胞凋亡是维持个体正常生理过程的自主性细胞死亡形式,有其特征性形态学改变和生物化学变化.在许多情况下,细胞凋亡亦称为细胞程序性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PCD).但也有人认为,从严格意义来说,二者是有区别的,PCD是发生于生长发育过程中特定时间范围内的细胞死亡,而凋亡则是瞬时性的细胞死亡.细胞凋亡不仅与肿瘤发生有关,而且也将为肿瘤治疗提供新的途径.
-
卵巢癌细胞死亡形式对巨噬细胞细胞毒作用的影响
据美国癌症协会2003年统计,卵巢癌仍是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中5年生存率低的疾病[1] .因此,寻找治疗失败的原因和探索有效的治疗手段,是目前卵巢癌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在一些炎症和免疫性疾病的研究中发现,凋亡和坏死这两种不同的细胞死亡形式,对免疫功能有不同的影响.巨噬细胞是死亡细胞的主要清除者,在卵巢癌免疫中有重要的作用.本研究的目的,是在体外探讨不同细胞死亡形式的卵巢癌细胞,对巨噬细胞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
-
肿瘤细胞发生有丝分裂灾难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
有丝分裂灾难是一种新的细胞死亡形式,是有丝分裂过程失调而发生的细胞死亡现象,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内源性肿瘤抑制机制.然而,尽管有丝分裂灾难在预防和治疗肿瘤中具有重要意义,但其发生的分子机制尚未清晰阐明.本文探讨肿瘤细胞发生有丝分裂灾难机制新的研究进展,为肿瘤细胞发生有丝分裂灾难机制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
恶性血液病骨髓涂片中凋亡细胞形态学观察
目前细胞凋亡(Apoptosis)已成为生命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细胞凋亡也称程序性细胞死亡,是具有特殊形态学和生化改变的生理性细胞死亡形式.细胞凋亡在多种血液病骨髓涂片及活检中的形态学观察已有报道.但对恶性血液病骨髓涂片中细胞凋亡的形态学文献报道尚少.本文对我院1997年1月-2000年4月确诊的46例未经特殊治疗的骨髓转移癌、恶性组织细胞病、骨髓瘤及神经母细胞瘤患者的骨髓涂片进行形态学观察,发现这些疾病多存在凋亡细胞和凋亡小体,但不同的疾病出现率及数量不尽相同,现分析报告如下.
-
Fas介导的细胞凋亡与乙型丙型肝炎
细胞凋亡(apoptosis),又称细胞程序性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PCD),是不同于细胞坏死的另一种细胞死亡形式。二者不仅在形态上具有显著差别,而且内在的发生机制完全不同,受多种基因的分子调控是它有别于细胞坏死的显著特征。在凋亡过程中,由于内源性核酸内切酶的激活,使DNA在核小体连接区断裂,形成以180~200bp整倍数的DNA片段,电泳时出现特征性梯形区带图谱;电镜下观察凋亡的细胞呈现胞体变小,皱缩,染色质浓集,核固缩,进而核碎裂形成被膜包围的凋亡小体(apoptotic bodies),后被周围吞噬细胞吞噬降解。细胞凋亡不仅参与胚胎发育、造血、免疫系统的成熟、机体衰老以及维持正常组织器官细胞数目的恒定与生长平衡,而且与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多种疾病的发生有关。免疫介导的细胞凋亡,特别是Fas系统介导细胞凋亡在慢性乙型肝炎(CHB)、慢性丙型肝炎(CHC)肝细胞损伤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文就Fas系统及其与CHB、CHC细胞损伤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一种中性粒细胞新型死亡形式的探索
细胞有两种基本的死亡形式,一是主动死亡--程序化细胞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PCD);二是被动死亡--坏死.PCD中常见和研究得多的是细胞凋亡(apoptosis),其病理学特征表现为核固缩、胞质空泡、胞膜皱折和DNA片断化,它的发生是基因调控、细胞识别和信号传递的综合结果,是一种主动性的细胞自杀过程,这一过程同胚胎发育、肿瘤、免疫应答和炎症的发生、发展及转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坏死则是细胞遭受不利的外界因素影响而发生的细胞死亡,其病理学特征表现为细胞膜破损和其他细胞器的结构破坏.细胞凋亡并非是PCD中惟一的细胞死亡形式.
-
新生儿疾病诊断治疗进展
现将1999年我国儿科呼吸系统疾病诊断治疗进展简述如下.1 缺氧缺血性脑病(HIE)1.1 基础在发病机制研究方面重要的进展之一是阐明了HIE神经细胞死亡形式.沈阳报道[1]用大鼠制成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模型,用透射电镜、TUNEL法综合研究HIBD脑细胞死亡形式,结果表明细胞凋亡与坏死共存,但以凋亡为主.
-
癫(癎)持续状态与神经细胞程序性死亡
癫(癎)发作,尤其是癫(癎)持续状态(SE)可以造成海马神经细胞死亡,而目前对神经细胞死亡形式及分子机制仍不十分清楚.通常认为神经细胞死亡存在坏死与凋亡两种形式,前者是被动的突发性细胞肿胀与溶解过程,后者则属于主动程序性细胞死亡.近来研究发现SE在急性期可以引起神经细胞内多种与凋亡有关的基因和蛋白的激活,但细胞死亡的形态却类似坏死.人们不禁疑问,神经细胞程序性死亡都包括那些形式?
-
急性颅脑损伤后Bax和Bcl-2蛋白表达
研究证明,细胞凋亡是脑外伤后继发性脑损伤中主要的细胞死亡形式,尤其发生在脑损伤后急性阶段.Bax是具代表性的凋亡促进蛋白,Bcl-2则为典型的凋亡抑制蛋白.作者采用大鼠脑创伤模型,探讨急性颅脑损伤后两种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规律.
-
Caspase-3与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元凋亡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erebral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 CIR)是指脑缺血一定时间再恢复血液供应后, 其功能不但未能恢复,却出现了更加严重的脑机能障碍.缺血再灌注损伤足一种常见、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在缺血再灌注损伤时除细胞坏死外, 还存在另一种细胞死亡形式即细胞凋亡(apotosis).由于在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半胱氨酰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cysteing aspartate-spe-cific protease,caspase)特别是caspase-3与神经元凋亡有密切的关系.
-
细胞凋亡与神经系统疾病
近年来的实验与临床研究发现,细胞凋亡参与在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过程中尤其是神经元损伤之中.一九七二年Rtrr等人[1]首先从形态学及病理学角度描述了一种不同于坏死表现的细胞死亡形式,称之为细胞凋亡(apoptosis),亦称细胞程序性死亡(pcd).细胞凋亡是细胞死亡的另一种死亡形态,它是一种主动死亡过程,其形态学特点为:凋亡细胞表面皱缩,失去细胞间联结,体积缩小,细胞膜起泡或芽变胞质浓缩,染色质收缩,浓集于核膜附近,形成新月样结构.上述变化在数分钟内即可完成,继之细胞内陷,将整个细胞分割成数个大小不等的不连续小体,称为凋亡小体.凋亡小体随后被邻近正常组织或巨噬细胞吞噬、消化,全过程仅需数小时.整个过程不伴炎症反应,不伴细胞内容物的释放,溶酶体不参与.而细胞坏死是一种细胞被动死亡的过程,其形态学特点是细胞胞膜通透性增加,细胞肿胀、细胞器如线粒体、内质网肿胀、溶酶破裂,进一步造成细胞膜破裂和细胞结构崩解.坏死时伴有细胞浆外溢和周围组织炎症反应.
-
细胞凋亡与心律失常
1 细胞凋亡概述凋亡是生物体细胞死亡的一种方式,又称程序性细胞死亡,表现为染色质的浓缩、边集,核碎裂,胞膜保持完整性,无胞浆外漏,由局部吞噬细胞甚至相邻细胞将之吞入形成凋亡小体。凋亡是一非炎症反应过程,有别于另一种细胞死亡形式——坏死[1]。凋亡的发生是由凋亡刺激因子通过信号传导系统激活凋亡的诱导/抑制基因,面对其进行调控[2-4]。
-
胃癌及其癌前变化中细胞凋亡和相关基因表达的研究进展
细胞凋亡(apoptosis)是机体生长发育,细胞分化和病理状态中细胞自主性的死亡[1],是不同于坏死的一种细胞死亡形式.近年发现,细胞凋亡在胃肠黏膜的更新及某些消化系统疾病的病理过程中发挥着特有的作用,而胃癌及其癌前病变在消化系统疾病中发病率很高,从细胞凋亡角度入手对这些疾病研究,对这些疾病的治疗会有所裨益.胃癌前变化有胃的癌前状态和胃的癌前病变.癌前状态即是指可发展成为癌倾向的疾病,包括慢性萎缩性胃炎,恶性贫血,胃息肉,残胃等;癌前病变包括胃黏膜上皮不典型增生,胃黏膜肠上皮话生等.胃癌前变化在胃癌发生中起重要作用.本文现从现代医学,中医学对上述方面的研究进展概述如下:
-
Fas系统与肿瘤
细胞凋亡(apoptosis)是区别于细胞坏死的一种细胞死亡形式,它是在一定生理和病理条件下,一种并不引起机体炎症反应的细胞程序性坏死(programmed cell death,P CD)的过程.
-
细胞胀亡及其研究进展
胀亡作为不同于凋亡的另一种细胞死亡形式,已成为近年形态学研究的热点.本文依据文献资料从细胞胀亡的概念、形态学特征、发生机制及检测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综述.随着对胀亡研究的深入,将对法医学科研及实践产生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