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针刺与康复手法治疗中风肩关节半脱位43例
在脑血管疾病的重症患者中极易导致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出现肩关节半脱位的异常模式状态,尤以肥胖、体虚、年老、瘦弱者为多见,直接影响着患侧上肢的功能恢复,近几年笔者采用了针刺与康复手法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并设对照组观察,现报告于下.
-
肉毒毒素综合康复治疗与脑瘫患儿蹲伏步态
脑瘫儿童在站立与步行时常由于双下肢肌张力异常、肌肉力量不协调和肌肉控制能力差而出现髋关节、膝关节屈曲.如果患儿反复应用代偿性异常模式就会导致异常的功能强化,使患儿的运动功能提高缓慢并影响疗效[1].本文通过综合康复治疗,明显的改善患儿下肢的运动功能.
-
针刺配合康复疗法治疗痉挛性偏瘫33例
痉挛性偏瘫是指由于上运动神经元损害引起的肢体瘫痪 , 主要表现为上肢屈肌和下肢伸肌的共同运动模式 , 这种异常模式严重妨碍了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完整性.针对这一问题 , 采用了针刺疗法配合现代康复疗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 取得了一定疗效, 现报告如下.
-
脑卒中患者早期良肢位摆放的护理体会
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病死率高和致残率高的特点,常遗留有不同程度的语言、肢体运动等功能障碍,不但影响患者自身的生活质量,并且给家属带来生理、心理,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影响.我科针对腑卒中患者致残率高的特点,采用早期良肢位的摆放及加强康复训练,使患者的致残率降低,极大地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通过对60例脑卒中患者进行早期良肢位摆放护理,60例患者均未发生各种并发症,而且肢体运动未形成异常模式,为后期康复创下较好的基础.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
早期对照增强 MRI预示再灌注心肌梗死后的心功能
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后 6~ 12h内进行再灌注,仍可显著地降低死亡率。近,许多研究发现 T1缩短增强剂和迅速 MRI组合可以用于对进行和未进行过再灌注的局部心肌缺血、心肌梗死进行定性。正常心肌在造影剂通过左心室后,由于对照材料缩短 T1期,信号增强。以前的缺血性再灌注心肌显示两种不同的对照性充盈缺损,第一种为首先经过的信号增强降低区,第二种为相对增强的信号。这两种模式的关系和心肌机械功能的康复仍未搞清楚。此外,以前的一些研究只采用延迟成像技术。现在,在早期即可以进行动态的成像技术。本文旨在探讨利用早期经过的和延迟影像数据对对照异常进行评估,并定性地明确局部机械功能的变化和异常模式之间的关系。
-
脑卒中患者早期肢体功能锻炼的护理体会
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和致残率高的特点,常遗留有不同程度的语言、肢体运动等功能障碍,不但影响患者的自身生活质量,而且给家庭带来生理,心理,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影响。我科针对脑卒中患者致残率高的特点,采用早期肢体功能锻炼,使患者的致残率降低,提高生活质量。通过对50例脑卒中患者进行早期的肢体功能锻炼护理,50例患者均未发生各种并发症,肢体运动未形成异常模式,为后期康复创下较好的基础。
-
偏瘫患者异常运动模式形成因素分析
脑卒中偏瘫患者在康复治疗过程中,如方法不得当,会导致肢体异常运动模式发生.所谓异常运动模式是指患者在步行中上肢肩胛骨后撤,上肢肩关节内收内旋,肘关节屈曲,腕关节旋前,下肢髋关节外展外旋,膝关节伸直,足内翻,出现划圈步态.治疗中方法错误会导致肢体异常模式发生.
-
A型肉毒毒素在脑卒中后肢体痉挛应用中的疗效研究进展
脑卒中是一组突然起病,以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为共同特征的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脑卒中是指血管性病因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的急性、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是全球范围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1].我国27~74岁年龄组人群急性脑卒中事件的平均年龄标化发病率男性为270/10万,女性为161/10万,平均年龄标化死亡率男性为89/10万,女性为61/10万[2].脑卒中后典型的痉挛异常模式为上肢屈曲痉挛、下肢伸直痉挛.脑卒中患者肢体肌张力增高、肌肉收缩功能下降,严重影响患者的平衡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3].
-
康复枕和床尾垫对脑卒中异常运动模式的影响
89例急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45例)和对照组(44例)。其中对照组按常规治疗,采用一般的枕头支撑体位;研究组除常规治疗外,入院后运用特制的康复枕和床尾垫等,进行前瞻性的对抗痉挛发生,抑制异常的运动模式。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评定痉挛程度、Holden量表评定步行能力、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评定下肢运动功能、Berthel指数评定患者ADL自理能力。两组治疗结果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脑卒中早期采用特制的康复枕和床尾垫等,对抑制异常的运动模式,减轻肢体痉挛,提高患者步行能力,减少日常生活活动的自理依赖,具有明显作用。
-
抗痉挛针法与传统针法治疗偏瘫的对照研究
偏瘫是脑血管疾病主要的功能障碍,许多患者在恢复过程中会出现痉挛等异常模式,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本研究将现代康复医学的科学理念与评价方法运用于传统针灸,制定了抗痉挛针法,并与传统针法相比较,现报道如下.
-
024痉挛型和肌张力障碍型脑瘫的生物力学特点
脑瘫(CP)是一组由于脑异常发育或早期受损所引起的运动和姿势异常综合征,其肌张力异常包括痉挛型、肌张力障碍型及混合型等.痉挛型脑瘫临床上多见,约占75%,其特征是在一定阻力下在增加活动速度或在一定速度下增加阻力时张力增高,肢体活动时由于牵张反射异常使拮抗肌的激活增加,而肌张力障碍型脑瘫是由于持续肌收缩导致扭转、重复运动或异常姿势在随意运动或维持姿势时形成肌肉激活的异常模式.在休息时可以产生异常姿势与关节僵硬,两种类型可发生于同一肢体,且两者的治疗方法不同,因此区分这两者就显得尤其重要.本研究的目的是分析痉挛型和肌张力障碍型脑性瘫痪的膝关节运动和步态的生物力学特点,以确定两者的鉴别点.
-
脑卒中早期进行良肢位摆放的效果观察
目的 观察早期进行正确的体位摆放对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效果.方法 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良肢位针对患者进行正确的体位放置,对照组按常规处理.结果 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 患者保持正常体位,能够有效抑制异常模式的出现,缩短康复时间,促进康复治疗的顺利进行,减轻患者经济和时间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