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20世纪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史学考察

    作者:王振瑞;李经纬;陈可冀

    "中西医结合"是在"中西医汇通"、"中医科学化"基础上变革产生的解决中西医关系问题的先进科学思想的体现.中西医结合方针的确立和研究成果的不断取得,是20世纪中国医学史上的亮点之一.经过近半个世纪的曲折道路而逐步建立的中西医结合医疗模式,日益显现出巨大优势,必将对中国医学乃至世界医学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 中西医结合教育的历史回顾与思考

    作者:杨婷;陈丽云

    中西医结合教育以民国时期“中西医汇通派”的产生为开端,经历了“中学西”“西学中”“院校教育”等阶段.随着逐步的发展,中西医结合教育的内涵和实质亦发生了转变,从自发性的“中西汇通”到无奈的“中医科学化”,接着在“西医学习中医”中华丽转身,继而在“院校教育”中尝试探索新的学科、新的教学模式改革.综合性大学、西医院校尝试开设中西医结合专业逐步增多,更有学者将国外医学院校办学理论及课程核心设壹与国内中西医结合课程设置进行比较研究,希望从中发现不足,为未来中西医结合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思路.

  • 中医到底是不是科学

    作者:张其成

    中医现代化、中医科学化的基本出发点就是认为中医不科学,因为不科学,所以才要科学化.中医到底是不是科学?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科学".

  • 中医尴尬的境地还将持续

    作者:茅竟伟

    "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的或无意的骗子."鲁迅先生的这句话,估计放在当代仍然会有相当多的支持者.这几乎成了现在中医走向衰落的或多或少的真实写照--越来越多的怀疑者,越来越少的从业者.从19世纪20年代的"废止中医"、50年代"中医科学化",以及现在的"中西医结合",中医好像一直处于受到质疑和打压的尴尬境地.现在的中医,更多的是以中医之名,行西医之实.

  • 略论陆渊雷医学思想之日本汉方医渊源

    作者:杨枝青;杨杏林

    陆渊雷( 1894-1955)是近代中西医汇通派代表人物之一,是“中医科学化”的积极倡导者.日本汉方医对“中医科学化”思想的影响,是近代中国全方位学习日本在医疗领域的体现.陆渊雷在“诸病皆中毒说”、“科学阐述仲景学说”、“药不瞑眩厥疾弗疗论”、“伤寒六经非经络说”、脉诊的价值、五运六气的意义等几个方面的观点,与日本汉方医存在着渊源关系.

  • 丁福保年表

    作者:高毓秋

    丁福保(1874~1952),字仲祜,号畴隐居士.江苏无锡人.近代著名学者、医学家.他开办医院、疗养院,设医书局刊行医书,创办多种医学团体,研究交流中西医学.他主张中医科学化,认为中西医学各有所长.于是假道日本,荟萃中外各科书籍,编译、撰写<丁氏医学丛书>.他对振兴中医、中西医学的传播、中日医学文化交流,均有贡献.他的医学活动,主导和影响了从清末到民国的中国医界.

  • 民国期刊《中国医学月刊》研究

    作者:任宏丽;段逸山

    《中国医学月刊》作为民国时期较有特色的中医药期刊,倡导“改良中医传统理论”,是当时业界中西医汇通的重要舆论阵地,同时期刊保存了近代医家的大量学术文章,研究《中国医学月刊》的办刊背景、主要内容与特色贡献,对了解近代中西医汇通思想、研究民国中医学术发展等方面,都有重要参考价值.

  • 中医科学化与辨证论治理念之形成

    作者:付滨;张童燕;杨美娟

    西医传入后日益压缩的生存空间,迫使中医界开始科学化探索.60年前,在“整理发掘,加以提高”精神和西医学习中医政策倡导下,体现科学性的辩证论治被提出,引发学界关注.随后,其学术地位在各类中医教材编写过程中被逐步确立,并广泛传播.辨证论治理论是中西文化碰撞下的时代产物,是中医做出的适应性改变.

  • 从多元性理解和发展中医

    作者:张宗明

    回顾和反思20世纪中医发展的风雨历程我们不难发现,中医发展一直笼罩在科学主义的光辉与阴影之中,并在不懈地追求医学一元主义的理想目标。科学主义视科学(现代科学)为高的价值标准,用这种标准来理解、评价和发展中医,其结果必然将中医视为“非科学”,而一切非科学的东西在科学主义的视域里是应被废除或改造的,于是便有了“废止中医”、“废医存药”、“中医科学化”等口号和主张,中医至今仍没有摆脱被质疑和改造的尴尬境地。医学一元主义与科学主义具有内在互补性,并“构成了20世纪中国医学的一个主旋律”[1]。医学一元主义追求的是“归于一是”,而科学主义则指明归之于科学。20世纪中医发展的种种思潮,无论是“中西医汇通”的实践,“废止中医”的尝试,还是中西医结合运动的开展,甚至是中医现代化的努力,尽管各种主张和口号有所不同,但其追求的理想目标却倾向一致,即创立一种统一的、一元化的现代新医学。从实践结果来看,与实现一元化的医学理想目标尚有很大的距离。“中西医汇通”结果是“汇而未通”,“废止中医”是以失败而告终,“中西医结合”目前还处于“结而未合”的状态,中医现代化道路困难重重,甚至出现了“中医现代化的悖论”[2]。

  • 从施今墨医案看“中医科学化”

    作者:刘玄

    以1940年出版的《祝选施今墨医案》为研究对象,探讨近代以来中西医之争以及中医科学化运动对中医理论及实践带来的影响.

  • 西医解释中医,何以可能?

    作者:王世保

    中医理论是不可能用西医理论来解释清楚的,每一种理论只有在自身所在的文化环境下才能被认识.中医理论作为一个自足的体系,必须在中国传统文化内,才能被理解,才能取得自己存在的合法性与认识事物的正当性;同样,中医理论也只有在这种同自己的文化属性保持一致的传统文化氛围中才能得到进一步创新与发展.中医理论存在的合法性与认识事物的正当性呼唤着传统文化的复兴.

  • 民国岭南医家谭次仲与近代广东中医教育

    作者:刘芳;黄凯文

    谭次仲为民国时期岭南医家、医学理论家,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医科学化"思潮的代表人物.谭氏提倡学校系统教育,于1935年开设了谭次仲函授国医学社,编撰中医教材,培养中医人才,为近现代岭南医学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探索,为弘扬传统医学作出了有益的贡献.

  • 杏林知己墨韵流芳——陈苏生先生诊治名医陆渊雷墨迹介绍

    作者:蔡寿祥

    这里披露的是陈苏生先生诊治近代名医陆渊雷的医案墨迹,时间是1946年年初,陆渊雷先生斯年52岁,正当名震遐迩的鼎盛时期。陆氏初治经学,于小学古文、天文数学、金石书法都有相当造诣,通晓英、法、德、日诸国文字,学医则师从恽铁樵。办中医函授教育,倡“中医科学化”宗旨,撰有《伤寒论今释》、《金匮要略今释》巨著,誉满杏苑,俨然巨擘。陈苏生先生当时年方38岁,在此之前,他曾师从沪上中医儿科名家沈仲芳、海宁官宦兼精岐黄的钟符卿,已有出蓝之誉。因服膺中西医兼擅的祝味菊先生,不计既有的名利得失,投于祝氏门下,孜孜不倦地汲取和总结祝氏经验,着手撰写《伤寒质难》。因师从祝味菊,处方用药一改旧观,曾引起一些人的不解和非议。医学造诣甚高的陆渊雷先生,在自己患病时,其择医诊治的态度必然是严肃和挑剔的,不会囿于时俗,谬托知己。邀请后辈小生陈苏生为自己诊治,除了他的慧眼识人之处,体现了陆氏唯才是举,不囿于时俗的开明态度以外,也表明了他对陈氏医学造诣肯定性的评价和信任。

  • 中医科学化之我见

    作者:刘芳

    回顾中医科学化的缘由及发展历程,反思中医科学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传统中医的影响,并对未来中医的发展做出思考,进而提出自己的探索意见.

  • 陆渊雷治血证之特色探析

    作者:胡秀莲;傅延龄

    [目的]研究中西汇通派大家陆渊雷治疗血证的学术思想与临证用药特色。[方法]通过研读《陆渊雷医案》及《伤寒论今释》、《金匮要略今释》,探讨陆渊雷对血证治法的科学性认识,并归纳陆渊雷治咳血证所累积的治疗特色与用药经验,扼要分析其医案;总结陆渊雷对便血证的诊断与证治,以及黄土汤的临证运用。[结果]陆渊雷论治血证有五大特色:论治血证有三个阶段;论治血证有病气病血之说;临证注重正气为转归;根据病证善用柴胡;注重止血不留瘀,有3组常用止血专药的药对。其医案注重辨证,善用经方,用药精简有验。对于便血证的诊治,陆渊雷提出鉴别肠出血的三大独到见解,并针对病机,灵活运用黄土汤加减治疗。[结论]陆渊雷对血证治疗经验丰富,善治咳血证与便血证,其宝贵的诊治思想与临证用药经验,既突显其中医科学化的学术观点,亦对后世医家有重要启发。

  • 陆渊雷对仲景运用附子药法的学术见解

    作者:胡秀莲;傅延龄

    [目的]研究中西医汇通派大家陆渊雷对仲景运用附子药法的相关学术思想与运用特色.[方法]通过研读陆渊雷两大代表学术著作《伤寒论今释》、《金匮要略今释》,探讨陆渊雷对《伤寒论》附子相关条文的科学性分析与比较,以及其对仲景运用附子的主要归纳,同时总结陆渊雷运用附子的病证时机以及更广泛的实证经验.[结果]陆渊雷归纳仲景使用附子有三大主要药法.运用科学方法论述附子药性功用;对照生附子与炮附子之运用;桂枝附子汤与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两方,可相对照显示炮附子不同用量的运用,并有陆渊雷理论实验相结合者,如附子治阳虚水肿以及桃花汤加附子治伤寒肠出血.[结论]陆渊雷基于当时中医科学化的强烈企图,运用自己学有涵养的国学知识,以今知释仲景经文.其于附子药法的学术观点与论治思想对后世医家有重要指导意义,且其科学与积极求是的精神仍能鼓舞当代.

  • 从中医进修到西医学习中医

    作者:张效霞;王振国

    通过对历史文献资料的回顾与分析,建国初期兴办中医进修学校的终目的是为了使中医科学化;1954年后的中医政策虽有所调整,但基本宗旨并未发生实质性的改变;提倡西医学习中医是为了让西医承担起把祖国医学整理、提高到现代科学水平的重任.困扰中医界"后继乏人、乏术"尴尬局面的形成可能与此有关.

  • 振聋发聩 医门棒喝--评《中医复兴论》一书

    作者:李今庸

    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李致重教授撰著的<中医复兴论>一书即将出版问世.这是著者长斯不懈、积极努力而认真思考、研究的心血结晶.近一百多年来,西方文化大量涌入我国,我国传统文化受到了严重冲击,植根于民族文化之中的中医药学,则陷入了百年困惑之中,"中西汇通","衷中参西","中医科学化","中西医结合","中医现代化"等等,都是立足于"中医落后","中医不科学"的看法而提出来的.

  • 民国中医科学化的典范——苏州国医医院

    作者:曹丽娟

    1 苏州国医医院简介苏州国医医院是一所官办中医院,由江苏省省长陈则民下令创办,1939年4月开诊.因经费困难,难以维持,至1941年初停办.院长是名医唐慎坊,他"提倡国医科学化,成绩斐然"[1],曾任苏州国医专科学校校长.

  • 研究食品功能和无毒中草药治未病,为世界医药改转作贡献

    作者:张人善

    全世界医药改革已到了非重大改革不可的地步,也是我国重中之重。近几十年我国和国际医药改革总是在中、西医框架内小打小闹转圈子,无法彻底解决重大医药难题,我们必须跳出中、西医小圈子走重大改革之路,把现代治病医学前移,转向治未病医学(国外为健康医学),不生病和少生病医学。治未病医学,党和国家已提出快十年了,国外提出健康医学好几十年了,但因没有方向和历史借鉴,更没药品实现,至还毫无头续。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全国改革创新号角,全国各行各业齐心奔赴改革创新金光大道。治未病是当前改革创新的必然目标。我们认为只要两点就可实现治未病医药,一、以中医科学化为核心的“中医药现代化”理论,二、利用食品药用功能为主,辅以无毒中草药为治未病药材,就能实现治未病。

21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