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血瘀证的微循环研究
我国传统医药学对血瘀证的认识,以及针对性的活血化瘀治法,是祖国医学伟大宝库中辨证论治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理论独特,经验丰富,需要我们学习、继承;同时也要使用现代医学理论和技术加以验证、发展,以促进我国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创新,造福人类。对于中医、血瘀证我是个小学生,为了发掘我国传统医学宝库,从微循环角度对血瘀证提些个人的看法,以求教于有关专家。 中医重视微循环研究 1 中医对微循环研究趋势据CBMDISC数据库,1980年就有中医对微循环的研究和应用的报道;1983年以来,从中医角度开展微循环工作的论文开始增加,特别是1994年后研究工作报道急剧增多。有关血瘀证的微循环论文也呈同样趋势。1980~1998年间,中医微循环论文数为777篇,占同期微循环论文数(4762篇)的16.32%。血瘀证微循环的论文数190篇,占整个微循环论文数的3.99%,占中医微循环论文数(777篇)的24.45%(1)。这些数据充分表明:(1)中医对微循环是十分重视的;(2)微循环的研究有助于血瘀证的研究。
-
肝素钠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初步探讨
[编者按] 妊娠期肝内胆汁郁积症(ICP)是妊娠期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常引起早产、胎儿窘迫及死胎、死产.由于该病病因尚未阐明,因而治疗上也长期无突破性进展.肝素在内科用于治疗肝内胆汁郁积症有效,国外已有报道,但用于治疗ICP尚少见报道.该文作者从降低血粘度、抗凝、改善微循环角度,试用肝素治疗ICP取得了意外的治疗效果,即肝素能使ICP异常升高的各项生化指标,包括甘胆酸、肝酶等迅速恢复正常,而且其恢复速率与终止妊娠后的自然恢复速率相仿.
-
从微循环角度探讨丹参素抗急性重型肝损伤的机制
丹参为唇形科植物丹参的根,是传统的活血化瘀中药之一.丹参素-D(+)β-(3,4-二羟基苯基)乳酸是丹参水溶性各种成分的基本结构成分,已被证明有抗氧化、抗纤维化等作用[1,2],但其对急性重型肝损伤有否作用,其机制如何尚鲜见报道.为此,笔者从血管活性物质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的角度探讨丹参素(DSS)对肝脏微循环的影响,以观察其抗急性重型肝损伤的机制.
-
白头翁汤中主要成分导入合谷穴对皮肤微血管舒缩振幅的作用
白头翁汤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由白头翁、黄连、黄柏、秦皮四味中药组成,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痢之功效[1].白头翁汤发挥药效的物质基础是汤剂中的化学成分,主要为生物碱类、香豆素类、皂苷类等[2].近来有研究发现,这些中药成分的作用与提高微血管舒缩活动振幅之间有明显相关性.白头翁汤中具有提高微血管舒缩活动振幅作用的成分目前尚不清楚.本试验对白头翁汤及其主要成分舒缩微血管功效进行比较分析,为该汤剂有效成分的深入研究提供实验基础,更为从改善微循环角度研究中药成分的作用机制提供实验依据.
-
微循环与常见心血管疾病
心脑血管疾病是一类致残率、致死率较高的疾病.目前,我国患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数已超过10000万,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达300万人,占总死亡数的50%(每10~12 s就死亡1人),位居死亡率的第一位.现从微循环角度讨论动脉硬化症、高血压病及冠心病的治疗及预防.
-
从血液循环角度看人老腿先老现象
人到老年,因多器官功能储备减少,内环境稳定下降,脑和手臂功能正常时,其腿脚活动已退化,民间称“人老腿先老”。为什么会有此现象,能否有效预防,尚未见明确解释,本文从生理学角度初步探讨。
从生理角度看,人体各器官是否旺盛主要依赖其旺盛的物质代谢,前提是旺盛的血循环。心脏是血循环主要动力,而心脏位于身体上半部,据实测:身长1.75米的人站立时,心脏中部至头顶约45厘米,心脏中部至足底约130厘米,两者比为1:2.9,不同身高的人差异不大。此差异对心脏以上及以下血循环有无影响值得研究。查1978年至2011年各版生理学,未见明确说法,但有相关数据,据此做如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