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双侧腓神经麻痹1例报告
临床上单侧腓神经损伤比较常见[1-3],但是双侧腓神经同时损伤非常罕见,现将本人临床上遇到的一例报告如下.1 病例资料患者,男64岁,退休教师.患者因"双足下垂25 d"于2009年12月25日入院.患者于25 d前盘腿睡觉近8 h,晨起时发现双下肢活动不适,走路抬足困难,同时双下肢麻木,以小腿前外侧和足背为著.当时无头痛头晕,无恶心呕吐,无腰痛,无大小便功能障碍.左足背皮肤青紫瘀斑,有触痛.当时未引起重视,当天下午上述症状未见好转,随即到外院就诊,经给予抗炎、补充维生素等处理,治疗10 d,病情未见明显好转而出院回家.今为进一步治疗来本院.
-
电针与康复训练手法治疗脑卒中足下垂疗效差异表面肌电分析
目的:探讨电针与康复训练手法及二者结合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足下垂功能障碍的疗效差异。方法60例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手法组、电针结合手法组三组,每组20例。电针组选患侧肢体的足三里-丰隆、悬钟-太冲两组穴位进行针刺并通以疏密波脉冲电流,手法组用神经发育疗法的相关技术对患者进行踝背屈的主被动训练治疗,结合组进行电针和手法的联合治疗。分别于治疗前一天和治疗结束后进行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 FMA-L)评定、踝关节主动关节活动度( AROM)测量和胫前肌表面肌电信号(sEMG)检测。结果三组患者FMA-L、踝关节AROM及胫前肌sEMG治疗后明显好转,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且结合组比其它两组疗效更好, FMA-L、sEM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电针与康复训练手法治疗都能改善偏瘫足下垂患者的运动功能、踝关节的AROM和胫前肌的sEMG,而电针与康复训练手法结合应用疗效更佳。
-
急性脑血管病肢体偏瘫患者48例早期康复护理
通常认为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住院期间应卧床休息,却忽视了康复锻炼,致使某些患者造成不该遗留的功能缺失,有的出现肌肉萎缩、关节挛缩、骨质疏松、足下垂或内翻、血栓性静脉炎等后遗症和并发症,严重影响了肢体功能康复.我院自2002年6月至今,对48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在偏瘫肢体功能恢复中起到了积极作用,现报道如下:
-
钩活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技术
中医学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属腰痛、腰部伤筋、痹症范围,久病不愈,神经麻痹可形成足下垂,因而跛行,久则肌萎,形成痿症。腰为肾之府,该病与肾关系密切,与肝、脾功能息息相关,因肝主筋,脾主肌,肾主骨,治疗须调补肝、脾、肾。
钩活术利用腰型巨钩针在魏氏夹脊穴的腰三穴部位进行钩治,达到减压、减张、疏通松解目的。同时,钩活术是钩治法、割治法、挑治法、针刺法、放血法五法并用的操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简便验廉,疗效好,安全系数大,无痛微创,且医务工作者容易掌握。 -
右下肢无力13天
病历摘要患儿,女,6岁,因右下肢无力13天住院.入院前13天跳蹦蹦床后出现右下肢无力,跛行,行走时要高抬腿,未引起家长重视.入院前10天又呈右足下垂,走路足尖着地.
-
穴位埋线治疗痉挛型脑瘫足下垂60例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穴位埋线对痉挛型脑性瘫痪足下垂的治疗效果。方法:将脑瘫住院患儿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对照组每周连续5次针刺治疗,治疗组每周穴位埋线1次。疗程为3个月。治疗前后分别对粗大运动量表(GMFM)中的C、D、E区的总分值、肌力和主动足背屈角度进行比较。结果:GMFM量表C、D、E区总得分,初评时两组患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评时两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肌力及主动足背屈角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埋线可有效改善脑瘫患儿的痉挛状态,提高肌力,纠正足下垂步态,进而明显提高其粗大运动能力。
-
软瘫期给予胫前肌及腓骨长短肌电针针刺疗法预防脑卒中后出现足下垂、足内翻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软瘫期电针针刺胫前肌及腓骨长短肌配合现代康复疗法预防脑卒中后出现足下垂及足内翻的临床疗效。方法100例软瘫期脑卒中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对照组两组,每组5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及患侧下肢针刺足三里、阳陵泉、申脉、解溪、太溪、丰隆、照海、悬钟、承山、太冲等穴位,并选其中足三里-丰隆、悬钟-太冲两组穴位加用电针综合治疗仪进行刺激,周一至周六每日一次。实验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和分别用电针针刺胫前肌及腓骨长短肌,其中周一周四电针针刺胫前肌,周二,三,五,六电针针刺腓骨长短肌。实验组和对照组电针综合治疗仪均选用20~30Hz的连续波进行刺激,每次30min。经过3个月的治疗后的观察两组足下垂发生率和足内翻发生率。结果实验组足下垂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足内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软瘫期给予胫前肌及腓骨长短肌电针针刺配合现代康复疗法可有效预防脑卒中后出现足下垂和足内翻。
-
胫后肌腱前移术治疗足下垂
目的 探讨胫后肌腱转移治疗足下垂的疗效.方法 1990年8月至2007年8月,对病因治疗效果不佳26例足下垂患者行胫后肌腱前移,其中腓总神经损伤12例,骨盆骨折7例,腰椎阃盘突出症4例,腓总神经纤维瘤3例.结果 经随访1~4年,平均29个月,根据Ninkovic M和Hall G等的判断标准均获得满意疗效.结论 胫后肌腱转移术是治疗足下垂的有效方法,具有操作容易、损伤小、同时能矫正前足下垂的优点.
-
第250例 多关节肿痛一双手足麻木—双足疼痛、下垂
病历摘要患者女,60岁。因多关节肿痛3个月,双手、双足麻木伴双足下垂10 d于2010年10月5日人解放军总医院风湿科。3个月前开始出现双足跖趾关节肿胀、疼痛及活动受限症状,随后渐次累及双手近端指问关节、掌指关节、双腕、双肩、颞颌关节及双侧胸肋关节,晨僵时间持续半天不缓解。2010年9年24日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院门诊杏血清类风湿因子1.20×106 IU/L,抗角蛋白抗体、抗环状胍氨酸多肽抗体以及抗核周因子均为阳性。
-
康复期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护理
脑梗死是由多种因素使脑部血液循环发生障碍导致脑动脉狭窄或完全闭塞以及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等病变而引起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种脑血管病。该病多见于中老年人。脑梗死的康复期护理治疗一般在发病后3~7d即开始进行。早期成功的康复护理,可大大减少肌肉萎缩、关节挛缩畸形、足下垂或内翻等发生机会,是任何药物不可代替的,可以达到大限度的恢复其生活能力和工作能力的目的。
-
可避免足下垂的烧伤专用流体悬浮床的研制
目的:针对传统悬浮床治疗烧伤患者的不足,设计一种可避免足下垂的烧伤专用流体悬浮床.方法:整个治疗床由悬浮床座、悬浮床、硅复合颗粒晶体材料、支架、足部放置架五大部件组成.悬浮床内部中空,填充有硅复合颗粒晶体材料.悬浮床上方设有可拆卸的支架,该支架包括纵向的支撑杠和横向的吊杠,吊杆上设有吊环,可用于进行上半身功能锻炼.足部放置架可上下滑动,可以使患者足部得到非常好的踩靠.悬浮床整体外部件采用不锈钢板制作,足部放置架为木质材料.结果:该悬浮床不仅可以有效地避免双下肢烧伤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足下垂的问题,提高患者的舒适度,使患者提前恢复主动活动,还有效地减少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结论:该悬浮床对于双下肢深度烧伤患者预防足下垂效果显著,有利于患者康复,有非常好的推广价值.
-
醒脑开窍针剌法结合腧穴热敏化灸治疗中风后足下垂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刺法结合腧穴热敏化灸治疗中风后足下垂临床疗效.[方法]将住院78例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以及对照组38例,对照组给予醒脑开窍针法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艾灸足三里、下巨虚、解溪诸穴使之产生热敏化治疗,每日2次,每周6次,连续治疗1个月.[结果]治疗1个月后,治疗组与对照组均能改善中风后足下垂症状,但是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醒脑开窍针刺法结合腧穴热敏化灸更有助于中风后足下垂患者的功能康复.
-
生物反馈结合运动训练对脑卒中足下垂患者踝关节运动能力的影响
目的:观察生物反馈对脑卒中足下垂患者踝关节运动功能的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20例脑卒中足下垂自愿患者,其中男性13例,女性7例;年龄63-67岁.将其随机分为A组(运动训练组)和B组(生物反馈结合运动训练组),每组各10例.使用手法肌力评定(MMT)分级标准的Kendall百分比法,评定胫前肌肌力;用通用量角器测量踝关节活动度;用改良的Ashworth(MAS)量表评定小腿膝肠肌的痉挛程度;用ME 6000型表面肌电仪收集胫前肌和排肠肌肌电变化.结果:通过3个月的康复治疗,与治疗前相比,B组患者胫前肌徒手肌力和均方根肌电值、踝关节活动度均明显增强(P<0.01);与A组相比,B组患者在治疗1个月时,胫前肌徒手肌力、踝关节活动度均增强(P<0.05),胫前肌均方根肌电值明显增大(P<0.01);治疗3个月时,上述指标均增强显著(P<0.01),同时小腿排肠肌的痉挛程度及均方根肌电值也明显优于A组(P<0.05).结论:3个月系统的生物反馈结合运动训练,一定程度地提高了脑卒中足下垂患者的踝关节运动功能,而且结合康复运动训练更促进了患者的康复过程.
-
2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足下垂内翻的康复护理
脑卒中是中老年人多发病,近年来有年轻化趋势.病死及病残率较高,致残率高达70%~80%[1].脑卒中偏瘫患者足下垂内翻往往是患者步行能力以及步态恢复过程中的为常见和困难的问题,也是致残的主要原因.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严重影响步行能力及步态的恢复[2].通过对24例脑卒中偏瘫伴有踝足功能障碍,初期评定为Brunnstrom Ⅰ ~Ⅱ期的患者,早期行综合康复护理的干预,效果明显,现介绍如下.
-
足下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34例治疗效果分析
目的 探讨足下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科收治的足下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3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手术治疗.经过24个月的随访,观察其效果,分析其预后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术后24个月患者恢复情况:优4例、良19例,可+差11例,总优良率达到67.6%(23/34).分析结果显示术后3个月至术后24个月,胫前肌力分级(0~5级)对应评分分值分别为术前28分,术后3个月59分,术后6个月69分,术后12个月92分,术后24个月达到95分,患者的肌力分值一直处于增加趋势,尤其是术后3个月至术后12个月期间.结论 足下垂发生需尽早手术,建议开放手术术式,彻底减压,避免副损伤.术后3个月至12个月为肌力恢复的关键期.
-
腰椎退变性疾病导致足下垂的诊断和预后
腰椎退变性疾病所致足下垂比较少见,诊断上需要和脑部肿瘤,胸腰段椎管占位或者压迫,坐骨神经肿瘤,腓总神经损伤等鉴别,因而较易误诊;治疗上以手术减压腰椎为主,但足下垂的预后尚不明确;本文就以上问题进行了综述.
-
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足下垂的预防护理
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由于神经系统受损,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神经血管萎缩,因此大多数在入院3~7d出现患侧足下垂,部分患者伴胀痛、皮温升高,影响足正常功能.
-
脑血栓形成的康复护理
由于脑血栓形成有着较高的致残率,极大地影响着患者的生理及心理健康.因此,康复护理极为重要,现将其护理措施总结如下.1康复护理的意义脑血栓形成的康复护理在于预防疾病本身引起的运动、感觉、言语等障碍及肌萎缩、关节挛缩、足下垂、足内翻等继发障碍的发生与发展.在我国由于康复医学起步较晚,康复意识缺乏,还有其中的社会因素及经济原因,使部分患者不同程度丧失劳动力,生活需要照顾,给家庭、社会带来深重负担,因此,康复护理与药物治疗同步进行,有利于疾病的早日康复.
-
神经肌电图检查对足下垂患者病因诊断的回顾性分析
目的:通过神经肌电图检查对足下垂患者的临床资料、发病特点、病因诊断进行回顾性分析,为以后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我院2016年9月至2018年1月门诊无明显外伤的足下垂患者20例,对患侧下肢行神经及相关肌肉检测,通过所得数据分析足下垂患者患病原因.结果:7例诊断为腓总神经病,其中4例以腓骨小头上-下段传导速度减慢、动作电位波幅下降超过50%,为不良姿势、体位导致,3例为局部肿物压迫导致腓骨小头处卡压;7例以腓骨长肌、胫后肌、臀中肌、腰椎旁肌肌神经源性损害为主,诊断为腰5神经根病;6例为腓总神经、胫神经动作电位波幅下降,腓骨长肌、股二头肌长头神经源性损害,臀中肌、腰椎旁肌肌电图未见异常,诊断为坐骨神经病.结论:神经肌电图检查在足下垂患者的病因诊断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
神经肌电图对于足下垂患者的鉴别
1.引言足下垂是由于足背伸肌群绝对或相对的力弱或瘫痪所引发的临床症候群,前者是由于单纯足背伸肌群的力弱或瘫痪所致的临床表象,后者是由于足背伸肌群和足跖屈肌群均出现力弱或瘫痪而因重力作用所致的临床表象,其基本的病理基础即是足背伸肌群或其支配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