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针刺阳明经穴为主配合按摩治疗偏瘫100 例
近年来,采用针灸按摩疗法,配合少量药物,治疗多种原因引起的偏瘫100例,取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对象与方法1.1对象本组100例中,男73例,女27例;年龄11~80岁,平均55±2岁;病程短3个月,长11年,平均2±0.5年;左侧肢体瘫70例,右侧肢体痪30例;后遗症:脑血栓85例,脑溢血12例,脑瘤手术后2例,脑炎1例。其中伴有面瘫10例;失语20例;足外翻18例;足下垂10例。上述部分病例经CT检查证实,全部病例发病时均经过综合性医院住院治疗,病情稳定后出院,诊断较为明确。1.2方法(1)针刺方法:取穴(常用穴):肩、曲池、关元、肾俞、丰隆、环跳、阳陵泉、足三里、悬钟、丘墟、昆仑、太冲、
-
单纯足下垂患者后置弹性踝足矫形器的应用研究
目的研究后置弹性踝足矫形器对单纯足下垂患者踝足功能和步态的影响 . 方法 8例单纯足下垂患者 ( 坐骨神经损伤 5例 , 腓总神经损伤 3例 ) , 使用后置弹性踝足矫形器 , 观察踝足矫形器对踝足功能的影响、行走的速度、步频和跨距的改变 . 结果后置弹性踝足矫形器可在矢状面控制踝足跖屈运动 , 辅助背屈 , 增大跨距 . 结论单纯足下垂患者使用后置弹性踝足矫形器可以提高其行走功能 , 达到被动矫正的目的 .
-
保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致下肢瘫痪2例报告
1 病例摘要例1:患者,女,38岁.因10个月前腰部扭伤后,即感腰骶部痛,渐出现右大腿后外侧,小腿外侧及足背痛,无明显跛行,查体:脊柱无明显侧弯,腰4~5椎旁右侧1.5cm处深压痛且向右下肢放射,直腿抬高试验:右下肢60°(+),左下肢90°(-),加强试验:右下肢(+),左下肢(-),腰椎正侧位X线片提示:腰4~5椎间盘突出,硬膜囊及右侧神经根受压,诊断为腰4~5腰椎间盘突出症,门诊行坐位腰椎屈曲旋转手法治疗,治疗后腰痛伴右下肢痛加剧,在观察室卧床休息,1d后不能站立行走,大小便功能障碍,表现为急性尿潴留和排便不能控制.查体:表现为双下肢不全瘫痪:如不能伸趾和足下垂,同时双下肢后外侧及会阴部痛觉消失,立即行CT检查,CT片提示:腰4~5椎间盘突出1.1cm并有碎裂,髓核游离进入椎管,立即行椎间盘摘除手术治疗.半年后右足仍下垂,能拄拐行走,大小便功能恢复正常.
-
小儿脑膜炎后遗症康复治疗 1例
1 病历摘要患儿 , 男 , 9.5岁 , 于 2000年 7月 24日经腰椎穿刺及头颅 CT检查诊断为病毒性脑膜炎 , 收治我院小儿科.经临床治疗病情平稳于 2000年 8月 22日转康复科功能训练.接受时情况 : 神志呆滞、双眼直视、眼球不能转动 , 眨眼少 , 不能说话及发声 , 不能坐、站、行走 , 颈抵抗明显 , 头后仰 , 四肢伸肌张力增高明显 , 角弓反张 , 足下垂 , 双下肢交叉呈剪刀状, 尿便失禁 , 极度消瘦 .
-
踝足矫形器在小儿脑性瘫痪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小儿脑性瘫痪常因膝反张、足下垂、足跖屈内、外翻畸形等而致站立、行走等运动功能异常困难,这些问题应用常规康复手段很难奏效,采用低温热塑板制作踝足矫形器(ankle foot orthosis,AFO)矫正畸形[1]和配戴AFO应用于站立与步行训练,有一定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应用Ilizarov与Orthofix外固定架行胫骨截骨延长后发生的足下垂
背景:胫骨截骨延长具有创伤程度轻,痛苦小、所延长骨质愈合速度快、延长幅度大等优点,但常伴有一些术后并发症。其中以足下垂较为常见,同时其是在临床上较难处理的并发症之一。
目的:比较应用Ilizarov与Orthofix外固定架行胫骨截骨延长后足下垂的发生率。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至2014年5月由新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显微修复外科行胫骨近端截骨延长修复胫骨缺损14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应用的外固定架种类分为2组,其中Ilizarov外固定架组72例,Orthofix外固定架组76例。比较2组患者胫骨近端截骨延长后足下垂的发生率。
结果与结论:①随访1-1.3年,所有患者胫骨缺损处均获得修复;②37例患者出现足下垂并发症,其中Ilizarov外固定架组26例,Orthofix外固定架组11例,Ilizarov外固架组患者足下垂发生率显著高于Orthofix 外固架组(36%,15%,P<0.05);③37例患者中28例足下垂症状得以改善;余9例患者因失去随访出现严重足下垂症状,患者自我功能锻炼和踝关节关节松动术等措施无法纠正患肢足下垂症状,此9例患者终行跟腱延长术后患肢足下垂症状才得以改善;④结果提示,采用Ilizarov外固架行胫骨近端截骨延长患者足下垂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采用 Orthofix 外固架的患者。同时作者认为胫骨截骨延长后足下垂的发生与患者本身、外固定架等有着一定的相关性。因此严格掌握手术技能,术前认真设计、术中精细操作、术后严密随访及时处理是减少胫骨截骨延长后足下垂并发症的关键。 -
脊髓损伤后遗症期康复训练1例报告
1 病历资料1998年我科收治了1例因车祸腰椎体压缩性骨折、脊髓损伤导致下肢瘫痪的患者,男44岁.外伤后曾行"腰椎减压术”,出院后在家自行锻炼,1997年的腰椎CT示:腰椎体压缩性骨折并后凸畸形(陈旧性),椎管变形狭窄;腰椎x线片示:L1.2间隙变窄,腰椎体呈楔形改变.入院检查病人神志清,一般情况可,上肢正常,腰部活动受限,L1棘突后凸畸形,压痛明显,L1平面以下皮肤感觉迟钝,L平面以下痛温觉消失,下肢肌力Ⅱ级,肌肉严重萎缩,尤以右侧显著,双足下垂不能站立,腱反射均消失,排尿控制能力差,生活完全不能自理.诊断:L1椎体压缩性骨折并截瘫.
-
自制脑卒中患者足下垂康复理疗仪临床效果分析
我们自行研制成功便携式瘫痪肢体康复理疗仪,并用于临床防治脑卒中偏瘫的足下垂,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
腓总神经受损与术中截石卧位关联的探讨
截石卧位是会阴、肛门手术的基本卧位.但是,术中护理不当、人为受压以及手术时间过长,均易引起腓总神经受损.造成患者脚趾下垂、麻木,甚至足下垂,小腿外侧和足背感觉消失.因此,要求巡回护士根据腓总神经的解剖特点,舒适的摆放体位,同时不断提醒医生在拉钩时不要压在患者腿上,现报道如下.
-
电动踝关节功能康复仪预防和矫正足下垂的效果观察
目的 评价电动踝关节功能康复仪预防及矫正足下垂的效果.方法 预防组为长期卧床患者16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80例)和实验组(8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将患肢踝关节处于功能位并穿夹板鞋的传统护理方法,实验组用电动踝关节功能康复仪(简称康复仪)治疗.比较2组预防足下垂的有效率.矫正组为足下垂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实验组(30例),对照组采用手法按摩矫正,实验组应用康复仪矫正.比较2组矫正足下垂的有效率和下肢肌容积变化.结果 在预防组中,对照组和实验组预防足下垂的有效率分别为68.7%和97.7%,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有效率较高.在矫正组中,对照组和实验组矫正足下垂的有效率分别为60%和83.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有效率较高.两组30 d时的下肢肌容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较高.结论 康复仪比传统护理能更有效地预防和矫正足下垂,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护理人员负担.
-
石膏绷带浸泡巾的制作与使用方法
石膏外固定是骨科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如四肢骨折、关节脱位、先天性足下垂及髋关节脱位的治疗都需要石膏外固定,石膏绷带用温水浸泡后使用,石膏粉常沉淀于浸泡容器的壁上及底部,不易被清洗,浸泡液倒入下水道易引起下水道堵塞的问题,给工作带来不便,为此我们自制了一种石膏绷带浸泡巾,2002年7月~2004年12月用于120例手术中,效果满意,介绍如下.
-
适用于烧伤翻身床的踝关节功能位固定架的制作与应用
下肢深度烧伤病人易发生足下垂.在临床工作中,我们自制了一种适用于烧伤翻身床的可调式踝关节功能位固定架,以保持踝关节功能位,减少并发症,防止畸形.2001年以来,该制作用于辅助治疗下肢深度烧伤患者38例,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
矫形术后预防足下垂支具的研制
外固定矫形技术是儿童骨科专科特色医疗,我科近5年利用外固定矫形技术治疗儿童各种下肢畸形200例.应用外固定装置进行肢体矫形的患儿,患肢足、踝关节主动或被动的维持在跖屈位,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处理或治疗,前足有可能僵硬在跖屈位而导致足下垂畸形[1].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由于缺乏科学辅助用具的支持,难以确保正确的康复卧位姿势,影响患儿的康复及舒适,并出现足下垂的并发症.预防足下垂是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目前防治足下垂的主要措施是护理人员用手经常向上推握患儿的足部并活动踝关节,足部不活动时用被褥、衣物、硬板或垫子等放在足底与床档之间,使足部保持背伸位,但这种方法费时、费力且效果不确定.为解决这一难题,科室与矫形公司合作设计一种新型预防足下垂支具并应用于术后患儿,获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
自制脚托
为防止颅脑损伤、脑出血病人发生足下垂,我们自制了一种简易脚托,现介绍如下.
-
自制简易平衡鞋
临床上各种原因引起的截瘫、下肢骨折或合并腓总神经损伤者及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由于长时间卧床,常出现足下垂、足的内外旋转、关节僵直和肌肉萎缩等并发症.为此,我们制作了一种平衡鞋,为避免畸形,促进早期功能锻炼,增强肌力起到了积极作用.
-
手法治疗急性足下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目的 探讨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为主的非手术综合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足下垂的疗效及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1996-2006年诊治的3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并发急性足下垂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采用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为主的非手术综合疗法治疗.结果 手法治疗后有12例足背伸肌力恢复到正常肌力V级,2年后,34例获得随访,足背伸肌力恢复至正常V级肌力者22例.结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足下垂患者,运用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为主的非手术综合疗法的疗效是确切的,在患者不愿手术的前提下,可选择该疗法.
-
用改良跟腱瘢痕瓣治疗瘢痕挛缩性足下垂11例
目的总结烧伤后瘢痕挛缩性足下垂的临床治疗经验.方法对跟腱瘢痕瓣进行改良设计,不切开内侧瓣内缘切口,内侧瘢痕瓣不游离,借助辅助横切口,将踝关节复位,同时观察早期烧伤创面的不同处理方法和伤后至手术时间的长短对功能复位的影响.结果改良跟腱瘢痕瓣同样能达到踝关节复位至功能位的要求,并且内侧瓣不易坏死;早期切痂者较削痂和自愈者瘢痕瓣坏死率高,病程在2年以上患者复位后效果较病程在0.5~2年患者的差.结论改良跟腱瘢痕瓣血供丰富,挛缩的跟腱易于松解,安全性高;对烧伤早期切痂者手术时应慎重,手术时机好在伤后1年左右.
-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迟发性足下垂1例
1 临床资料患者女性,47岁. 于2014年11月28日因"腰痛伴右下肢放射痛2年,症状加重5d"入院,患者于两年前开始无明显诱因,出现下腰背酸痛,伴右下肢放射痛,行走时右大腿后侧及小腿外侧酸痛麻木,咳嗽时症状加重,卧床休息后可缓解. 行不规则腰椎牵引、腰背部理疗及口服药物消炎止痛治疗,症状时好时坏,但无法完全缓解. 入院5d前上述腰腿痛症状突然加重,无法行走,口服药物消炎止痛治疗无效果,前来医院就诊,门诊以"腰椎间盘突出症"收入骨科住院治疗.
-
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伴马尾综合征孕26周患者的护理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腰腿疼常见的原因之一.因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如向正后方突出的髓核或脱垂游离的间盘组织压迫马尾神经,出现大小便障碍,马鞍区麻木,足下垂即为伴马尾神经综合征,发生率约占0.8%~24.4%.女性妊娠期盆腔、下腰部组织充血明显,各种结构相对松弛,而腰骶部又承受较平时更大的重力,这样就增加了椎间盘损害的机会[1].我科曾收治了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伴马尾综合征孕26周的患者,次日行急诊手术.术后经一系列综合治疗及护理,患者腰痛、腿痛减轻,肌力恢复,并于术后2个月经剖宫产产下一健康女婴.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
应用电刺激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足内翻、下垂临床观察
在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康复训练中,常因患侧下肢痉挛、足下垂、足内翻等畸形,影响患者的进一步康复.我科运用电脑中频治疗仪作用于偏瘫下肢局部,增加其拮抗肌力量,同时结合偏瘫康复训练对上述患者进行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