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中医药干预PI3K/AKT信号通路抗肝纤维的研究进展
肝纤维化是多种致病因素导致肝脏的反复慢性肝损伤,是多种慢性肝病共同的病理变化.肝星状细胞(HSC)的活化而导致细胞外基质(ECM)的沉积是肝纤维化的发病基础.磷脂酰肌醇激酶/蛋白激酶(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在调控HSC的活化、增殖及凋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靶向"中药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以中医药干预PI3K/AKT信号通路抗肝纤维化为综述,旨在指导肝纤维化治疗的用药.
-
氧化应激反应对肝纤维化形成研究的进展
肝纤维化是宿主机体对炎症反应的一个病理生理过程,各种致病因子所致肝脏结缔组织异常增生的结果.由于肝星状细胞活化后产生细胞外基质的过度沉积,是整个病理过程的中心环节.有研究表明,氧化自由基的持续性产生,驱动了慢性肝脏疾病纤维化形成的反应过程.活性氧物质不仅参与生理信号的传导,同时也影响细胞的增殖和凋亡.目前对重要的氧化还原酶在肝脏中的作用靶点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其在氧化应激过程的多方面作用机制的描述.本文就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参与肝纤维化的主要细胞及细胞因子的研究,以及肝纤维化过程巾氧化物作用与宿主抗氧化作用机制的新进展进行了综述.
-
肝星状细胞的起源与功能
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s,HSC)于19世纪由Kupffer首次描述.由于细胞分离和鉴定方法的逐渐成熟和基于此进行的大量研究,HSC在肝损伤和纤维化发生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已得到证实.
-
间充质干细胞迁移的研究进展
骨髓中主要包括两种多能干细胞,即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cell,HSC)和非造血干细胞,后者中以间充质干细胞(mes-encbymal stem cell,MSC)为主.MSC具有自我增殖和多向分化的潜能,特定条件下可分化为中胚层和外胚层细胞,如成骨细胞、软骨细胞、脂肪细胞、心肌细胞、神经细胞等.
-
信号转导淋巴细胞激活分子家族的研究进展
人造血干细胞(HSC)和肿瘤干细胞标志物的探寻一直是造血干细胞移植监测、治疗及临床研究关注的焦点,而近报道的新标志物--信号转导淋巴细胞激活分子(SLAM)家族和侧群(side population,SP)细胞极大地推进了干细胞临床和基础研究.
-
内源性大麻素调节去甲肾上腺素对肝星状细胞作用的研究
交感神经释放的神经递质对肝纤维化发展和促进肝纤维化时的损伤修复都有很重要的调节作用[1].有研究表明,内源性大麻素(anandamide,AZA)作为中枢神经系统中的神经调节因子,与其大麻素CB1、CB2受体对大脑中神经递质的释放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但其对肝脏中神经递质释放的调节及协同神经递质对肝星状细胞(HSC)增殖、活化的调控国内外报道甚少.
-
gremlin与肝纤维化
肝纤维化是多种慢性肝病共有的病理改变,目前的研究表明其发生的关键是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s, HSC)的激活.HSC激活后产生大量间质胶原,导致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ar matrix, ECM)的形成与降解失衡,终形成肝纤维化.抗肝纤维化治疗的研究虽有一定进展,但许多方法尚处于体外或动物实验阶段,有待进一步的研究解决.许多新的分子在肝纤维化中的作用也正在不断被认识,阐明,并将指导人们探索更多更有效的抗纤维化治疗途径.新近研究提示,BMP拮抗剂gremlin分子可能与机体组织纤维化病变相关,本文就gremlin、肝纤维化的新研究作个介绍.
-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靶向治疗策略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为一种获得性造血干细胞(HSC)磷脂酰肌醇聚糖-A类(PIG-A)基因突变所致的难治性溶血性疾病。临床上,PNH多以对症治疗为主,但其不能根治,且需长期维持治疗。随着PNH发病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诸如HSC移植、基因治疗、糖基磷脂酰肌醇(GPI)锚链蛋白输注等靶向治疗日益受到重视,新近特异性抗补体单克隆抗体的出现为PNH患者的靶向治疗带来希望[1-2]。我们旨在对PNH靶向治疗策略作一综述。
-
白血病干细胞的研究现状
150年前,Rudolf和Virchow提出了肿瘤干细胞假说,他们认为肿瘤起源于一小群类似胚胎的组织细胞,但是直到近十几年才获得了明确的证据来支持这种假说.1994年Laipidot及其同事首先在骨髓中发现一群与正常造血干细胞(HSC)免疫表型(CD34+CD38-)相同的白血病干细胞(ISC)群,移植到NOD/SCID小鼠后可以发展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而HSC却不会出现这种现象,故将这类细胞定义为白血病启动细胞(SL-IC),其特征是能够自我更新、无限增殖、分化为白血病原始细胞.
-
高迁移率族蛋白B1在肝纤维化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研究
目的:本实验旨在研究炎症因子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 protein 1,HMGB1)在肝纤维化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肝纤维化发生发展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复合因素制备肝纤维化模型.选用雄性Wistar大鼠30只,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模型组,分别在饲养第0、2、4、6、8周末取肝组织做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采用Image-Pro Plus5.0图像分析系统对HMGB1的阳性表达进行图像分析,计算累计光密度值(IOD),以观察肝组织HMGB1的表达水平.采血测定外周血清中的透明质酸(HA)、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的动态表达水平变化.结果:外周血清ALT及肝组织中HMGB1的IOD值在第2周末达到高峰,随后下降,到第8周末仍高于正常组(P<0.05);外周血清HA在第4周末达到高峰随后下降,到第8周末仍高于正常组(P<0.05).结论:HMGB1作为炎症因子与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
血管紧张素Ⅱ对肝星状细胞活化和增殖的影响
肝受损时肝星状细胞(HSC)在多种因素下被激活,转化为肌成纤维细胞,表达多种细胞因子和受体,进一步增殖、合成并分泌大量细胞外基质(ECM)[1],同时还能生成少量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抑制剂参与ECM的产生和降解,导致肝纤维化形成.
-
转化生长因子-β与肝纤维化
肝纤维化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进行性肝病.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HSC)的激活、增殖以及细胞外基质(ECM)的沉积是肝纤维化的2个重要环节.
-
肝脏纤维化的机制、临床诊断与蒙医药研究概述
肝纤维化是一个重要的临床课题,与复杂临床病理过程相关,其特征性改变是肝组织以胶原蛋白为主的细胞外基质合成分泌增加和降解减少,导致其在肝脏过度沉积.HSC的激活是肝纤维化发生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各类细胞因子与其对应受体,及各种炎症细胞均在肝脏纤维化演变过程中充当重要的角色.在肝纤维化的诊断及实验领域,包括传统的肝活检技术,新型分子标志物以及影像学诊断技术均为临床诊断提供了依据.肝纤维化发生机制与诊断技术的提升给肝脏纤维化治疗以及康复开辟了更广泛的途径.
-
核因子κB与肝纤维化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NF-κB信号通路调控免疫应答、创伤愈合反应并参与多种炎症因子的转录,在生理和病理的过程中均产生重要的作用.NF-κB信号通路与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在调控HSC活化与凋亡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抑制HSC的活化和促进HSC的凋亡成为抗肝纤维化治疗一个重要的治疗目标.文章就NF-κB信号通路的组成、功能及其在肝纤维化的作用作一综述.
-
水蛭桃仁煎剂对血吸虫性肝纤维化小鼠HSC活化影响
目的:观察水蛭桃仁煎剂对肝纤维化小鼠肝星状细胞(HSC)的活化影响,并探讨其对肝纤维化是否具有治疗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制备小鼠血吸虫肝纤维化模型,给予水蛭桃仁煎剂灌胃治疗,另设模型对照组和干扰素治疗组.免疫组化检测肝组织的α-平滑肌动蛋白(α-SMA).结果:经图像分析,中药治疗组和干扰素治疗组α-SMA较模型对照组均显著减少(P<0.01).结论:抑制HSC的激活可能是水蛭桃仁煎剂抗肝纤维化的机制之一.
-
造血干细胞自我更新的相关信号分子:作用及途径
背景:造血干细胞数目少,且在体外容易分化,这对其应用于移植存在很大的困难.目的:文章集中阐述了Wnt、Notch、Bmi_1、Shh、HOXB4信号分子在维持造血干细胞自我更新调控中的作用及其途径.方法:以HSC、Wnt、Notch、Bmi_1、Shh、HOXB4为检索词,检索PubMed数据库(2002-01/2008-12).文献检索语种限制为英文.纳入与造血干细胞自我更新相关信号分子密切相关的文献.排除重复性研究和Meta分析.结果与结论:计算机初步检索到216篇文献,对其中30篇文献进行研究.造血干细胞是具有自我更新、较强分化发育和再生能力、可以产生各种类型血细胞的始祖细胞,被广泛应用于治疗血液系统疾病,但是造血干细胞在体外容易分化,这对其应用于移植存在很大的困难.如何使造血干细胞在体外扩增和处理的同时保持造血干细胞的自我更新特性成为关键问题.近年来通过不同信号通路增强造血干细胞自我更新能力的信号分子成为研究热点.文章集中阐述了Wnt、Notch、Bmi_1、Shh、HOXB4在维持造血干细胞自我更新调控中的作用及其途径,发现上述5种信号分子均具有增强造血干细胞自我更新的功能.此外还有一些因素在维持造血干细胞自我更新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如作为内源性因素的一系列转录因子Oct-4、Ehox、Nanog、SCL、Runx1等,探讨它们相互作用形成的调控网络如何调控造血干细胞的自我更新,将成为造血干细胞自我更新领域研究的一个重点.
-
壮肝逐瘀煎对肝纤维化大鼠肝脏Fas/FasL表达的影响
目的:研究壮肝逐瘀煎对肝纤维化(HF)大鼠肝脏肝星状细胞(HSC)的凋亡因子Fas/FasL表达的影响,探讨该方抗HF的作用机制.方法:58只SD大鼠随机取14只作为正常对照组,正常饲养.剩余大鼠采用CCl(4)复合因素法进行HF造模,实验第4周末随机处死造模大鼠4只,证实HF形成.其余随机分为病理模型组、壮肝逐瘀煎组、秋水仙碱组及大黄蛰虫丸组,每组10只.病理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处理,其他3组分别予对应药物灌胃处理.治疗第6周末,处死所有大鼠,获取肝组织,HE染色光镜观察肝组织结构变化,免疫组化染色分析Fas、FasL分布.结果:与病理模型组大鼠比较,壮肝逐瘀煎治疗组肝小叶结构趋于正常,纤维间隔明显变薄,肝组织Fas、FasL的表达显著表达显著减少(P<0.01).结论:壮肝逐瘀煎能够明显改善HF大鼠肝脏的病理变化,具有明显的抗HF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壮肝逐瘀煎能调控HSC中凋亡因子Fas/FasL的表达有关.
-
肿瘤坏死因子相关的凋亡诱导配体及其受体与肝纤维化治疗
肿瘤坏死因子相关的凋亡诱导配体(TNF-related apoptosis-inducing ligand,TRAIL),也称Apo-2 L,是1995年发现的一种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成员.近年研究表明,在活化的肝星形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HSC)表面TRAIL受体表达增加,且HSC对TRAIL介导的细胞凋亡敏感性也随之增强.
-
肝星状细胞与肝纤维化研究进展
肝星状细胞(HSC)是肝脏的一种非实质细胞,HSC活化导致细胞外基质(ECM)的增加是肝纤维化形成并终导致肝硬化、肝功能衰竭的主要原因.因此,加强对HSC激活与凋亡调控机制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对肝纤维化发生的本质的认识,从而能更有效地防治肝纤维化.
-
罗格列酮预防肝纤维化作用研究
肝纤维化是各种原因引起的慢性肝损伤所共有的病理过程.肝星形细胞(HSC)的激活、增殖及细胞外基质沉积是肝纤维化的重要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