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血必净对肺心病急性加重期血气、心功能、凝血及纤溶活性的影响
肺心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血液处于高凝或血栓前状态,易形成微血栓及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或为DIC前期.血必净注射液广泛应用于AECOPD治疗,我们采用随机对照方法观察了血必净注射液对AECOPD患者凝血功能、心功能和血气的影响.
-
自体骨髓衍生干细胞动员:骨坏死干细胞疗法新希望
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潜能的细胞.骨髓衍生干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stem cells,BMSC)不仅可以向多种组织细胞分化表现出形成不同细胞的可塑性,还具有广泛的迁移现象,参与各种组织的修复和再生.骨坏死是骨科疑难病症之一,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目前提出的有骨内高压学说、脂肪栓塞学说、微血管内凝血学说等.
-
成功救治六器官功能衰竭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1例报告
患者男性,86岁,维吾尔族,系某部离休干部,因"反复咳嗽、咳痰、气喘13年,伴胸闷、气短9年,加重15h"于2006年10月22日入院.诊断(1)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并慢性阻塞性肺气肿,Ⅱ型呼吸衰竭;(2)肺部感染;(3)肺源性心脏病、心功能不全Ⅲ级.
-
GPⅡb、GPⅢa在系膜增殖性肾小球肾炎中的表达
系膜增殖性肾炎(MsPGN)普遍存在肾小球毛细血管内凝血、白细胞浸润、系膜细胞增生和细胞外基质(ECM)进行性累积。ECM累积又是导致肾小球硬化、肾衰竭的重要病理基础。整合素是介导组织修复、纤维化过程密切的细胞黏附分子,其可以通过整合素影响肾小球硬化过程中的细胞增生。本研究在于了解β3整合素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GPⅡb、GPⅢa)在MsPGN肾脏表达与ECM的关系。共观察了18例肾功能正常的MsPGN的电镜、光镜和免疫荧光下肾小球结构的变化,以及GPⅡb、GPⅢa、P-选择素(P-140)和纤维连接蛋白(FN)、层黏连蛋白(LN)的肾脏表达。
-
激素对股骨头骨细胞的损害
自1948年激素应用于临床以来,五十多年的实践证明它对多种疑难顽病有效好的疗效,但也带来了很多不良反应及副作用,其中长期或间断大剂量使用激素,尤其是滥用或错用能引起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957年Pietorgrande和Mastromarino发现第一例由激素导致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以后其发病率逐年增长.人们成功地用激素复制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动物模型,对其发病机制进行了研究,分别提出了脂质代谢紊乱学说、血管内凝血学说、骨质疏松学说,但确切的发病机制目前仍未清楚.
-
全身多发骨折合并脂肪栓塞综合征11例护理体会
脂肪栓塞综合征(fatembolismsyndrome,FES)[1]通常发生在严重创伤,特别是长管状骨骨折后.临床表现以意识障碍、瘀斑和进行性低氧血症及呼吸窘迫综合征为特征.一般认为,它的形成是由于损伤后静脉破损、骨折处血肿形成,局部压力增高,促使脂肪滴进入血管.脂肪滴粘附了血小板、红细胞、白细胞等形成脂栓.同时,组织凝血活素物质的释放,促使血管内凝血和纤维蛋白沉积,使脂肪滴体积增大而不能通过毛细血管床而形成脂肪栓塞.FES主要的受累脏器是肺部,其次是肾、脑和肝脏.
-
东菱克栓酶治疗大鼠重症胰腺炎的实验研究
我们利用东菱克栓酶的降低血粘度,抗凝,抑制血管内凝血和血栓形成,通过对胰腺的活体观察,动态监测,以期进一步揭示AP的发病机制和评价药物疗效.
-
重视对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的认识
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macrophage activation syndrome,MAS)是一个严重危及生命的风湿性疾病并发症.以巨噬细胞过度活化为特点,临床表现为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全血细胞降低,严重的肝脏损害,血管内凝血和神经系统受累.该病起病急、进展快、影响全身多个器官系统,如未及时诊断、治疗,病死率高.随着近年来对MAS认识的提高,国内外报道显示,风湿性疾病合并MAS并非少见.因此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对救治工作有重要意义.
-
老年恶性肿瘤患者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危险因素及对预后的影响
目的 探讨老年恶性肿瘤患者合并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危险因素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1年1月至2017年12月间辽宁省金秋医院收治的47例合并DIC的老年恶性肿瘤患者为DIC组,另选取同期接受治疗未发生DIC的42例老年恶性肿瘤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预后情况,分析老年恶性肿瘤患者发生DIC的危险因素.结果 DIC组患者的临床分期、感染人数、低蛋白血症、远处转移、AFP、CA125、CA153及CEA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临床分期≥Ⅲ期、存在低蛋白血症及感染是导致老年恶性肿瘤患者并发DIC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患者死亡3例(7.1%),低于DIC组的40例(8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需密切监控老年恶性肿瘤患者低蛋白血症及感染情况,及早干预,以降低DIC的发生率,改善预后.
-
产科患者术中DIC的处理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003-2006年以来,本院在术中共抢救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9例,年龄21~40岁,初产妇5例,经产妇4例.
-
非创伤性骨坏死血管内凝血学说研究的历史、现状和展望
非创伤性骨坏死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Jones假定各种潜在疾病或因素诱发血管内凝血可能是终引起骨内血栓形成导致骨坏死的共同途径.本文复习了支持该学说的病理学和血液学证据.重点介绍了血栓前状态分子标记物在骨坏死研究中的应用,以期进一步了解骨坏死的发病机制和用于骨坏死早期诊断.
-
浅谈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治疗体会
目的:对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治疗进行探讨。方法随去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2月间收治的本病确诊患者20例进行研究分析。结果20例患者中有12例痊愈出院,有6例有一定好转,2例治疗无效,治疗好转率为90%。结论对于弥散性血管内出血患者采取早发现早确诊,并进行抗凝治疗可以得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
肺栓塞与血液因子
肺栓塞,顾名思义是肺动脉被各种来源的栓子楔人,在人体中主要是血栓.其中大部分来源于深静脉血栓,后者从静脉壁脱落后通过右心房、右心室进入肺动脉,后楔入适当口径的肺动脉血管中.由于正常肺动脉被阻断,气体交换及维持心血管系统的正常功能被破坏,从而产生一系列肺功能障碍和心血管系统及体液平衡等的异常变化.它是一种常见疾病,但是由于这种疾病可以在短时间内引起循环衰竭,因而死亡率很高.有几种原因可以导致血管内凝血:(1)高凝状态;(2)局部血管壁损伤;(3)血流停滞.正常人体血液中存在着凝血与抗凝两个系统,它们保持着平衡状态,这种状态可以维持血流正常地发挥作用.但是在某些情况下这种平衡往往被破坏,如果出现凝血系统被激活或抗凝系统的作用减弱,就可能出现血栓形成的前提条件--高凝状态.高凝状态是血液凝固必需的因素,它是血液凝固与否的内因.血液中存在着十几种凝血因子及很多种凝血相关的蛋白及其它辅助因子,如激活剂、酶原、辅助因子、血小板表面及抑制剂等.它们的功能状态的变化直接影响着血液是否会发生凝固.
-
非手术治疗股骨头坏死
股骨头坏死是骨科常见的难治性疾病,由多种原因引起,可能通过共同途径导致骨坏死和股骨头结构的破坏.已知的危险因素近百种,现普遍认为非创伤性骨坏死共同的病理生理机制可能是血管内凝血和微循环血栓形成,造成缺血而导致骨坏死,这也是目前非手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主要理论依据[1-3].
-
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肺外表现2例
小儿非细菌性肺炎中常见的感染原为肺炎支原体感染,据统计约10%~20%肺炎系由肺炎支原体引起。近年来,国内外报道,小儿支原体肺炎的发病率逐年增加,目前肺炎支原体已成为儿童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之一,在儿科临床已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支原体肺炎是小儿时期常见的肺部感染性疾病,其临床表现多样,除可引起肺部炎症外,还可以引起肺外多系统严重的并发症,如心血管、消化、皮肤、血液、神经肌肉关节等的损害,究其原因可能与直接侵犯、毒素学说、血管内凝血及免疫机制有关,但均未得到后证实。现介绍2例比较典型的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肺外表现,以供大家参考。
-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治疗现况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是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的一个细胞形态学亚型(M3),与ANLL其他亚型相比,APL患者常较年轻,初诊时脏器肿大少见,出血倾向重,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发生率高,因此是目前研究白血病并发DIC机制及其临床意义的一个主题,笔者仅对其治疗现况作一简要阐述.
关键词: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血管内凝血 抗凝治疗 输血治疗 -
光化学诱导的鼠局灶性脑梗死动物模型及病理观察
一些生物荧光染料,在某特定波长光的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产生或释放一些活性物质,可灭活生物体内敏感的组织细胞[1].我们据此原理,利用光化学方法诱导损害脑血管内皮细胞,激发血管内凝血过程,阻塞供血血管,建立了局灶性脑梗死动物模型.1 材料与方法1.1 光源以50W白色金属卤化物冷光灯为光源,风冷降温,光照射距离2~4cm,照射范围0.2cm×0.3cm,照射局部温度35~36℃.
-
感染及血液透析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之间的关系分析
DIC即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指在某些致病因子作用下凝血因子或血小板被激活,大量促凝物质入血,从而引起一个以凝血功能失常为主要特征的病理过程.主要临床表现为出血、休克、器官功能障碍和溶血性贫血.对此,本文分析研究了感染及血液透析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之间的关系.
-
1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全身型合并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患儿的护理
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全身型(systemic onset juvenile idiopathic arthritis,SOJIA)是儿童时期类风湿关节炎的一种亚型,当并发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macrophage activiation syndrome,MAS)时,临床以持续高热、皮疹及关节炎为主要表现.除关节局部表现外,常常伴有乏力、肝脾淋巴结肿大、全血细胞降低,严重的肝脏损害,血管内凝血和神经系统受累.该病起病急、进展快、影响全身多个器官系统,如未及时诊断、治疗,病死率高.
-
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并发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研究进展
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macrophage activation syndrome,MAS)是儿童风湿病一个潜在的、威胁生命的并发症[1],常并发于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systemic juvenile idiopathic arthritis,sJIA),以分化良好的巨噬细胞过度活化和增殖为特征,进而导致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全血细胞减少、肝功能紊乱、血管内凝血及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等一系列临床表现的疾病.本病在临床上并不多见,临床医生对其往往认识不够充分.据此,本文拟对并发于sJIA的MAS在发病机制及临床诊治方面的进展作一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