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基因组结构及其表达模式
Bombyx mori nucleopolyhedrovirus(BmNPV)是家蚕(Bombyx mori)的重要病原,属于杆状病毒.20世纪80年代后期发展了基于杆状病毒作为载体的昆虫杆状病毒表达系统技术.由于家蚕可以规模化饲养,利用重组的BmNPV以家蚕作为"生物工厂"生产重组蛋白因具有低成本、适合产业化的优点而受到高度重视.BmNPV的分子生物学研究以及作为表达载体的应用在过去十几年间得到了较快发展,本文主要就近年来关于BmNPV的基因组结构及其基因表达模式的研究作一概述.
-
抗癌胚抗原嵌合重链抗体与核心链霉亲和素融合基因在昆虫细胞中的表达
将抗癌胚抗原嵌合重链抗体与核心链霉亲和素融合基因插入昆虫杆状病毒供体质粒pFastBacHTa中,经大肠杆菌DHl0Bac体内转座,产生重组杆状病毒pBacHTa-VH-Cr3-CS。将其转染粉纹夜蛾Tn-5B1--4细胞,经扩增后在细胞内进行表达。SDS-PAGE分析结果表明,在粉纹夜蛾Tn-5B1-4细胞中都表达产生一条特异性蛋白质,其相对分子质量约为75 000左右,以Western blot分析表明,该特异条带即为Vh-Cr3-CD蛋白。SDS-PAGE和Western blot分析结果表明,以HRP标记的生物素作为抗体进行蛋白质印迹在相对分子质量75 000处可见表达条带,表明融合蛋白能特异性的与生物素结合,RIA表明重组杆状病毒表达产生的VH-Cr3-CS蛋白能与CEA有较高的结合力。
-
基因重组表达戊型肝炎病毒的研究进展
戊型肝炎是一种经粪-口途径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主要流行于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其病毒成球形,直径27~34nm,基因组是单股正链RNA,长约7.5kb,由5'非编码区、编码区和3'非编码区组成,编码区包括3个开放读码框架(ORF).ORF1位于基因组的5'端,长 5 079bp,为非结构区基因,编码病毒复制所需要的RNA聚合酶、蛋白酶和解旋酶等;ORF2及ORF3位于基因组的3'端,ORF2长1 980bp,编码病毒的结构蛋白;ORF3长369bp,含有可被中和抗体所识别的抗原表位[1].随着戊型肝炎病毒(HEV)分子克隆技术的成功建立,以重组蛋白作为抗原来检测HEV抗体的技术正在逐步完善,同时HEV的生物学性状也在进一步了解中.本文就原核细胞、昆虫杆状病毒和哺乳动物等表达系统应用于HEV结构蛋白表达的研究情况作一综述.
-
抗癌胚抗原微型抗体基因在昆虫细胞中的表达
目的获得生物活性更高的癌胚抗原(CEA)微型抗体用于放免显像。方法将抗癌胚抗原微型抗体基因插入昆虫杆状病毒供体质粒pFastBacHTb中,经大肠杆菌DH10Bac体内转座,产生重组杆状病毒BacHT-VH-L,将其转染粉纹夜蛾(Tn-5B1-4)细胞,经扩增后在细胞内进行表达。结果SDS-PAGE分析结果表明,在Tn-5B1-4细胞中表达产生一条特异性蛋白质,其分子量为26kd左右;以Westem blot分析表明,该特异条带即为VH-L蛋白。RIA表明重组杆状病毒表达产生的VH-L蛋白能特异性的结合CEA,较大肠杆菌表达物活性更高。结论昆虫细胞表达可制备生物活性更高的癌胚抗原微型抗体。
-
重组人P-选凝素及P-选凝素糖蛋白配基-1的表达与鉴定
P-选凝素表达于血管内皮细胞及血小板膜上,它可以与白细胞膜表面的P-选凝素糖蛋白配基-1(P-selectin glyco-protein ligand-1,PSGL-1)相互作用,在炎症过程中介导白细胞的滚动并启动随后的白细胞迁移级联过程.我们构建了重组人野生型可溶性P-选凝素及其钙离子结合位点突变体,同时构建了重组PSGL-1免疫球蛋白融合分子(PSGL-1-Rg),并应用昆虫杆状病毒表达系统在Sf9细胞中表达这些重组蛋白,后用镍金属螯和柱或Protein A亲和柱予以纯化.结果显示,用该系统表达的P-选凝素或PSGL-1是有活性的,但是P-选凝素的4个钙离子结合位点突变体却没有活性.该研究证明了P-选凝素钙离子结合位点在其与配基相互作用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 P-选凝素 P-选凝素糖蛋白配基-1 昆虫杆状病毒 昆虫细胞sf9 -
杆状病毒早期启动子载体的构建及报道基因的表达
目的:用苜蓿尺蠖核多角体病毒(AcNPV)的IE 1基因启动子构建杆状病毒早期基因启动子载体。方法:以AcNPV p10基因为侧翼序列,并将新霉素抗性基因(neo)插入IE 1基因启动子下游,得到转移载体pAcPIneo。将它和野生型AcNPV DNA共转染昆虫细胞Sf9,由于neo基因的表达,通过G418的选择和富集作用,得到重组病毒vAcPIneo的纯培养。结果:用酶切和Southern印迹杂交证明,neo基因整合于AcNPV基因组的p10基因位相。结论:成功地构建了杆状病毒早期启动子载体,neo基因在受染细胞内从早期到晚期均可发生转录。
关键词: 昆虫杆状病毒 IE1基因 p10基因 转移载体 新霉素抗性基因(neo) -
病毒的抗凋亡机制
宿主可利用细胞凋亡机制来对抗病毒的侵入。在细胞凋亡发生过程中,宿主细胞与病毒蛋白及核酸均被破坏。对机体来说,为防止病毒扩散,及时清除掉受病毒感染的细胞比保护它更有益。反之,延长受感染细胞的寿命则对病毒复制有利。受病毒感染细胞的凋亡可由病毒特异性的细胞毒T细胞(CTL)介导,也可以在无外界信号刺激情况下自发产生。即使在无抗病毒免疫反应的情况下,有些病毒如疱疹病毒、痘病毒、昆虫杆状病毒等的复制过程也可伴有感染细胞的凋亡。但有些病毒如Ⅰ型人类T细胞白血病病毒(HTLV-1)和乙型肝炎病毒等的复制过程中,并不一定导致感染细胞的凋亡。病毒具有许多抗细胞凋亡和抗CTL活性的机制,一些含较大基因组的病毒(如疱疹病毒、痘病毒等)编码免疫调节分子和凋亡调节因子,而有些病毒则通过降低细胞凋亡调控基因的表达以延长感染细胞的存活期。以下简要概述近年来对一些病毒干扰宿主细胞凋亡及逃逸细胞毒T细胞效应机制的研究进展。
-
昆虫杆状病毒若干基因的研究进展
昆虫杆状病毒(Insect baculovirus)对鳞翅目、双翅目和膜翅目等昆虫具有病原性,是一 种开发应用较广、高效的生物杀虫剂,具有杀虫专一、效果好、有流行传播作用等优点.为 了更好地利用昆虫杆状病毒为防治农林害虫服务,加快昆虫杆状病毒杀虫剂研究的步伐,本文归纳了近几年来有关昆虫杆状病毒基因研究进展供从事研究的人员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