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重组疫苗研究进展
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 virus,MERS-CoV)自发现以来就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研制针对该病毒的有效疫苗成为近期的研究热点.本文主要介绍该病毒重组疫苗方面的研究新进展,包括动物模型的选择以及重组亚单位疫苗、重组活载体疫苗、假病毒疫苗的构建与优化.在对该病毒重组疫苗的研究新进展做出相关总结的基础上,对进一步验证疫苗安全性和有效性等的发展方向提出展望.
-
心肌肥大的信号转导机制
编者按:细胞信号转导在当今生命科学领域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与细胞信号转导有关的研究已两度获诺贝尔医学奖,由此可见一斑.以此为契机,探索疾病的信号转导机制已成为当前国际上倍受瞩目的热点课题.心肌肥大和心力衰竭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严重或终末阶段,研究其细胞信号转导机制改变及其在发病学中的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专题重点介绍目前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内容涉及心肌肥大和心力衰竭时细胞内信号转导通路的改变、心力衰竭时肾上腺素受体及其信号转导机制的改变等方面.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本专题还包括了利用转基因动物模型研究心力衰竭时肾上腺素机制的内容,从中我们可以领略到这一领域的国外新研究成果,不仅会对肾上腺素机制在心力衰竭发病中的作用有更新的认识,而且对超表达或敲除基因动物模型在分子心脏病学中的应用有更进一步了解.本专题还涉及到心力衰竭时心肌细胞外基质的改变,提出心力衰竭时除有心肌细胞本身的结构或功能异常外,心肌间质组织尤其是心肌胶原亦发生异常改变,拓宽了人们对心力衰竭发生机制的认识.希望通过本专题的介绍,读者能对细胞信号转导机制在心肌肥大和心力衰竭发生机制中的作用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并期望推动这一领域基础研究的深入及指导临床防治.
-
肿瘤淋巴管生成与肿瘤转移研究进展
现已证实淋巴管是肿瘤细胞转移播散至局部淋巴结的主要通路.但关于淋巴管发生的分子机制却了解甚少.新近研究证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C和VEGF-D及其受体VEGFR-3信号通路是淋巴管形成的基础,并在转基因动物模型观察到VEGF-C和VEGF-D可诱导肿瘤淋巴管生成,并促进其淋巴结转移.然而,VEGF-C和-D如何调节肿瘤相关淋巴管生成,对于肿瘤细胞如何从原发肿瘤逃逸,并怎样进入淋巴管,目前仍不清楚.为此,现就近期淋巴管生成与肿瘤转移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
HBV转基因小鼠在乙型肝炎防治方面的研究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一个严重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HBV的感染具有严格的种属特异性,在自然状态下只感染人和高等灵长类动物,有关的动物实验一直是HBV研究的瓶颈.乙型肝炎病毒(HBV)转基因动物模型已广泛地应用于乙型肝炎的研究.利用HBV转基因鼠在抗乙型肝炎病毒、免疫调节及发病机制等方面进行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本文就近年来HBV转基因小鼠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阿尔茨海默病转基因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痴呆是目前导致老年人生活质量低下的主要疾病之一,其中以阿尔茨海默病(AD)为常见.我们总结了近年来AD的各种转基因动物模型的分子基础及其应用研究,现综述如下.
-
银屑病免疫学发病机制及相关转基因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银屑病是多基因遗传背景下的T细胞介导的免疫性疾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复杂,且极少自然发生于人类以外的其它动物,所以,银屑病在免疫学方面的进展及相关动物模型的建立对于明确疾病的病因和机制以及治疗十分重要.
-
发作性睡病转基因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发作性睡病(narcolepsy)是一种慢性非进行性睡眠障碍,也是研究睡眠觉醒调节机制的重要病理模型,以白日嗜睡和猝倒发作为主要特征,常在青少年期起病并伴随终生,人群中的患病率约为0.03%~0.10%[1].目前研究认为发作性睡病是基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并且与人HLA-DR2和DQB1*0602密切相关[2],虽然该病病因至今未明[1,3],但是单胺类神经递质和抗抑郁药可有效改善其症状[4].
-
转基因动物模型在ALS发病机制研究及药物疗效观察中的应用
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LateralSclerosis)简称为ALS,是严重危害患者身心健康的神经退行性疾病.本文简述了ALS的研究近况,着重介绍了转基因动物在该病机理研究和治疗性药物筛选方面的重要作用,转基因动物的使用和典型模型动物的商品化大大促进了该领域的研究进程.
关键词: 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 转基因动物模型 药物筛选 -
老年性痴呆转基因(APP)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应用
在AD病发病机制及药物治疗预防研究中存在一个缺乏理想研究工具的重要障碍,解决这些问题的好方式被权威学者公认为是建立AD相关基因的转基因动物模型.AD主要以病人脑部海马和大脑皮层淀粉样斑块(Amyloid Plaque)、神经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 tangules,NFT)以及老年斑(senile plaque,SP)的形成为病理诊断特征.研究已经证实Aβ蛋白是淀粉样斑块的主要成分,高度磷酸化的Tau蛋白是神经纤维缠结的主要成分.
-
帕金森病转基因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帕金森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以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变性缺失和胞质内包涵体——路易小体的出现为病理特征.但是其发病机制还不清楚,治疗及预后较差.建立与人类临床病理特征相似的帕金森病动物模型是研究其发病机制及寻求有效治疗方法的新常态途径.本文主要介绍了帕金森病转基因动物模型的种类,并对其未来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
器官型脊髓培养与肌萎缩侧索硬化
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是选择性侵犯上、下两级运动神经元的慢性进行性变性疾病.ALS研究中采取的模型可分为三种:免疫介导的动物模型、体外细胞(或组织)培养模型和转基因动物模型.器官型脊髓培养(Organotypic Spinal Cord Cultures)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体外细胞(或组织)培养技术,有近十年的历史.
-
转基因动物在医学及生物制药方面的应用
转基因动物(transgene animal)是指用实验的方法将外源基因导入某种动物的染色体基因组内进行稳定整合,其外源基因所决定的性状能够遗传给下一代的动物. 1974年, Jaenisch等将猿猴空泡病毒(Simian vacnolating virus 40, SV40)的 DNA注入小鼠的胚泡,发现 40%子代鼠的器官中整合有外源基因,从而首次成功地培育了转基因动物. 2000年 10月 2日,首只转基因猴"安迪"在美国诞生,这是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的转基因灵长类动物.近年来,随着分子遗传学和转基因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转基因动物与医学及生物制药研究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各种人类疾病转基因动物模型的不断建立,已经为许多疑难性疾病的发病机制研究提供了十分有用的材料.
-
Ⅱ型糖尿病实验性动物模型和转基因动物模型的研究与应用
近年来,糖尿病发病率上升很快,其中Ⅱ型糖尿病(NIDDM)的发病率占糖尿病发病率的90%以上,合适的糖尿病模型无疑可对糖尿病研究提供重要的作用.本文对实验性Ⅱ型糖尿病模型研究的现状及相关资料综述如下.
-
基于质粒的转基因小鼠致突变检测模型的研究进展
自1980年底,美国Yale大学的Gordon等[1]首次用显微注射法将含有疮疹病毒和SV40 DNA片段的重组质粒导入小鼠受精卵的雄性原核中,成功地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转基因动物模型以来,转基因动物的研究已逐步渗透到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并已开始在毒理学中得到应用.由于从动物基因组中能比较容易地重新分离转入的外源基因,并对其突变进行精细的分析(如测序、确定突变类型和突变谱等),因此应用转基因动物研究系统,不仅为突变机理的研究提供了直接的证据,也可以从整体水平上研究突变的组织特异性、突变与表达时间及其与细胞增殖的关系、突变与癌变的相互关系等,并能在同一动物体内进行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等多个遗传学终点的研究.可以说转基因动物是目前研究体内基因突变唯一可行而有效的四维系统.
-
帕金森病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动物模型的制作是PD研究的基础和关键.几十年来,建立了多种多样的PD动物模型.从早的利血平模型、甲基苯丙胺模型到6-羟基多巴胺模型和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模型.近发现系统的给予农药杀虫剂鱼滕酮能在大鼠模型上产生明确的PD症状.高度表达α-synuclein的转基因动物模型正被用于研究这种蛋白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中的作用.在众多的模型中,6-羟基多巴胺大鼠模型和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灵长类模型的病理改变以及行为学表现与人类PD表现相类似,成为目前常用经典的PD动物模型.
-
Alzheimer病转基因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Alzheimer病(AD)是引起老年人痴呆的常见原因,以渐进性不可逆的认知能力丧失和人格改变为特征,其发病存在家族性或散发性两种形式,常见症状有近期记忆障碍,常伴有语言、视觉空间和注意力改变.在确诊AD后,平均生存时间约8年,死亡常为间发疾病所致.AD的神经病理特征是在脑皮层有广泛的轴索细胞缺失、大量老年斑(SP)和神经纤维缠结(NFT)的堆积.
-
敲除技术及转基因动物模型在遗传病研究中的应用
合适的动物模型对于人类遗传病的研究意义重大。转基因技术允许人为改造动物基因组,并能在活体水平上研究基因的结构和功能,因此可为人类遗传病研究提供可靠的动物模型。
关键词: 敲除(knock-out) 转基因动物模型 地中海贫血 -
胚胎冻存
过去30年中,胚胎和卵子的冻存已成为中断和控制生殖周期的有效手段,大部分的研究和应用集中在小鼠、牛和人类上,尤其是小鼠胚胎被用作冷冻生物学机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主要材料.自从Whitting-ham[1]于1972年第一次报道了从小鼠胚胎得到正常后代以来,已有13种其他哺乳动物种类获得类似成功,这些种类包括羊、猪、马、大鼠、兔子等.随着越来越多基因被测序和克隆,各种新型基因敲除、基因敲入和转基因动物模型的数目也会不断提高,而且要求这些变异的小鼠模型能够长期保存,以备后基因组时代的研究.如果以常规的繁殖方式来维持这些种系,则要消耗大量的经费,占据大量的空间,况且在长期的养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发生自然灾害,诸如火灾,疾病,生育失败,以及遗传污染和科系退化--变异和遗传污染等问题.如果胚胎能够被有效冻存,又不影响其活力和质量,无疑可以很好的解决上述问题,并可以广泛应用于人类不孕治疗、珍稀和濒危动物的保护以及家畜的运输和繁殖等方面.以下主要介绍啮齿动物胚胎冻存的概况和进展.
-
代谢型谷氨酸受体与癫癎的研究进展
在神经递质和受体水平,癫癎的发病机制可累及抑制性的γ-氨基丁酸(GABA)递质受体系统和兴奋性的谷氨酸递质受体系统.谷氨酸受体又分为离子型和代谢型两种.目前的研究热点集中在代谢型谷氨酸受体(mGluRs)癫癎发病机制方面.本文将从mGluRs在癫癎动物模型包括转基因动物模型及临床研究方面简述mGluRs与癫癎的关系.
-
强直性脊柱炎和HLA-B27相关性的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多发于青壮年男性(男女比例约为31)并以中轴关节慢性炎症为主,原因不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国内外研究表明,AS与HLAI类基因B等位基因B27高度相关.人群中HLA-B27基因及其亚型的研究和转基因动物模型的建立也有力地证实了HLA-B27分子在AS发病中的重要作用[1].HLA-B27检查成为AS诊断及鉴别诊断的辅助方法.本文从HLA-B27等位基因、HLA-B27与AS的关联以及HLA-B27的检测等方面作一综述,有助于了解HLA-B27在AS发病中的确切作用,并可辅助临床对AS的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