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2例皮肤T细胞淋巴瘤患者皮肤瘙痒的护理
皮肤T细胞淋巴瘤系指皮肤淋巴瘤中以T淋巴细胞瘤样增生的一类独特恶性淋巴瘤[1].常伴有皮肤损害,可出现皮肤瘙痒,瘙痒可累及全身,重者常常难以忍受,不停地抓痒,夜间难以入眠,加重了患者的心理负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我们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结合临床实践对2例患者进行有效地护理干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
T细胞淋巴瘤采用以吉西他滨为主联合方案治疗的疗效分析
目的 分析T细胞淋巴瘤采用以吉西他滨为主的联合方案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50例T细胞淋巴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给予吉西他滨为主的联合方案(GDPT)治疗,对照组给予环磷酰胺十多柔比星十长春新碱十泼尼松方案(CHOP)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患者总缓解率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不良反应低于对照组.结论 T细胞淋巴瘤采用以吉西他滨为主的联合方案治疗的临床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
白藜芦醇对人皮肤T细胞淋巴瘤Hut-78细胞增殖和凋亡影响观察
目的:研究白藜芦醇对人皮肤T细胞淋巴瘤(cutaneous T cell lymphomas,CTCL) Hut-78细胞株体外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用不同浓度的白藜芦醇(5、10和20 μmol/L)作用于人皮肤CTCL Hut-78细胞,24和48 h后MTT检测白藜芦醇对细胞增殖的影响;TUNEL末端标记法和Annexin V-FITC双标记流式法检测白藜芦醇对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经5、10和20 μmol/L浓度的白藜芦醇处理24 h后,细胞A值分别为1.202±0.094、0.568±0.019和0.535±0.033,与0μmol/L A值(1.272±0.10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浓度作用48 h后,细胞A值分别为0.604±0.095、0.314±0.042和0.260±0.055,与0 μmol/L A值(0.781±0.02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作用24 h后同浓度A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时间和浓度的增加Hut-78细胞生长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呈明显的浓度和时间依赖性.经5、10和20 μmol/L浓度的白藜芦醇处理24 h后,HUT-78细胞抑制率分别为(5.28±2.64)%、(53.52±10.86)%和(56.13±10.79)%,与0μmol/L抑制率(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HUT-78细胞凋亡率分别为92.35%、96.39%和98.56%,与0μmol/L凋亡率(55.7%)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浓度作用48 h后,HUT-78细胞抑制率分别为(22.85±10.98)%、(59.77±5.44)%和(66.52±7.80)%,与0μmol/L细胞抑制率(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作用24 h后同浓度细胞抑制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达到5μmol/L的白藜芦醇对人皮肤T细胞淋巴瘤Hut-78细胞产生明显的抑制增殖作用,白藜芦醇主要通过诱导HUT-78细胞凋亡,其中主要是早期凋亡抑制其增殖.
-
毛细管电泳技术在T细胞淋巴瘤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 淋巴瘤的发生被认为是B或T淋巴细胞被阻断在其分化过程中某一阶段而造成淋巴细胞的克隆性增生所致.多数淋巴系统增生性疾病通过组织形态学和免疫表型分析能够明确诊断,但对于T细胞淋巴瘤(T cell Lymphoma,TCL)的诊断,仅凭形态学与免疫表型分析难以明确.本研究旨在探讨毛细管电泳技术在TCL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01-04-2015-06-30齐鲁医学检验所经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诊断的TCL和不能明确诊断的淋巴组织增生性病变共63例,利用毛细管电泳基因片段分析技术分析基因重排产物的克隆性.结果 25例TCL中,T细胞受体-G(T-cell receptor G,TCRG)、TCRB、TCRD基因重排的检出率分别为88.0%(22/25)、72.0%(18/25)和20.0%(5/25),三者联合检出率为96.0%(24/25).38例未明确诊断的淋巴组织增生性病变中,21例为多克隆性增生.结论 毛细管电泳基因片段分析对TCL的诊断能够提供遗传学的支持,并且对形态学及免疫组化不典型或疑难病例可以提供诊断方向,利于TCL的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
-
外周T细胞淋巴瘤临床治疗进展
外周T细胞淋巴瘤是一组起源于胸腺后成熟T细胞的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具有高度的异质性,目前临床研究进展滞后于B细胞淋巴瘤.现有治疗方案治愈率低,总体预后差,目前仍缺乏标准治疗方案.采用常规的CHOP类化疗疗效欠佳,放疗在早期患者中的价值尚有待确定,造血干细胞移植是高危患者巩固治疗的首选,新型药物在外周T细胞淋巴瘤疗效仍需进一步证实.PET/CT在外周T细胞淋巴瘤患者中的预后判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
阿霉素和依托泊苷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治疗外周T细胞淋巴瘤
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型(peripheral T-celllymphoma-unspecified,PTCL-U)是起源于胸腺后T淋巴细胞的一大类恶性肿瘤,具有明显的异质性.VFCL-U有明显的区域分布特点,在欧美国家的发病率较低,而在我国及亚洲其他国家的发病率较高,约占T细胞淋巴瘤的50%,占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的15%[1].
-
原发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
目的 探讨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SCPTCL)的临床表现、治疗特点及预后.方法 对1999年1月至2009年1月间收治的10例SCPTCL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 患者中男性4例,女性6例,中位发病年龄为50.5岁(10~58岁).其中CD56阴性7例,阳性2例,不明1例;病变多位于躯干和四肢,有4例患者诊断前反复出现可自愈的皮下结节.多发性皮肤损害7例,单发性3例;5例伴有疼痛,3例发生溃疡.4例有内脏或淋巴结侵犯,5例伴有肝功能损伤,1例患者出现嗜血综合征.3例单发性患者采用外科切除+化疗或化放疗,其中1例失访,2例仍无病生存.7例多发性皮肤损害或伴有淋巴结、内脏受侵的患者中,1例仅行局部切除治疗,目前仍无病生存;6例采用化疗或以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者,其中3例为无进展生存,1例复发后采用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治疗获得部分缓解,2例死亡.中位随访44个月(14~99个月)时,全组患者的无进展生存率(PFS)为66.7%(6/9例),总生存率(OS)为77.8%(7/9例).结论 SCPTCL病程相对惰性,皮损可自愈或反复出现.单发病变患者经综合治疗后,可获得长期无病生存;病变广泛或有皮肤外受侵者对化疗有效,但缓解时间较短,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可用于SCPTCL的复发后治疗.
-
外周T细胞淋巴瘤合并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一例
患者男,63岁.因发热3个月,颈部及腹股沟肿块2个月为主诉入院.2007年5月11日,患者于外院行右颈肿块活检术,术后病理示:淋巴组织不典型增生.免疫组化:CD3(+)、CD45Ro(+)、CD20(+)、CD79α(+)、Bcl-2(+)、Ki67(+)、CD68(+)、CD21(+).活检组织经PCR检测T淋巴细胞受体基因重排:TCRα基因重排JVⅠ阴性、JVⅡ阴性;TCRβ基因重排D1J2阴性、D2J2阳性,诊断为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6月11日外院血常规检查示:白细胞(WBC)2.9×109/L,血红蛋白(Hb)41 g/L,血小板(BPC)180×109/L,给予多次输注红细胞悬液治疗.
关键词: T细胞淋巴瘤 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 -
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1例
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subcutaneous panniculitis-like T-cell lymphoma, SPTCL)由于发病率不高、临床表现多样,早期易漏诊或误诊.现将军事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皮肤科曾接诊的1例该病患者的诊治经过报道如下.
-
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2例
皮下脂膜炎样T 细胞淋巴瘤(SPTCL)是一种以累及皮下脂肪组织为主的特殊类型淋巴瘤,少见报道,我们近两年收治2例.
-
关键词:
-
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T细胞淋巴瘤31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T细胞淋巴瘤的疗效和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004年5月-2009年12月我院的31例自体干细胞移植的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资料,观察3年总生存率(OS)和无进展生存率(PFS),分析一般状况(PS)、乳酸脱氢酶(LDH)、移植前状况、分期、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预后指数(PIT)评分对生存的影响.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为28(5~68)个月,1例患者死于严重肺部感染例(3.2%),12例复发(38.7%),3年PFS和OS分别为(56.7±1.2)%和(61.4±1.1)%.单因素分析结果示:移植前未达CR和PS>2与不良的预后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移植前未达CR是影响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T细胞淋巴瘤是安全和有效的,移植前未达到CR是影响T细胞淋巴瘤患者自体干细胞移植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
-
硼替佐米联合5-杂氮胞苷抑制JAK/STAT信号通路对T细胞淋巴瘤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目的 研究硼替佐米联合5-杂氮胞苷对T细胞淋巴瘤细胞增殖、凋亡及机制.方法 对照组Jurkat细胞以3μmol· L-15-杂氮胞苷处理,低、中、高剂量实验组以10,30,50 nmol·L-1的硼替佐米+3 μmol·L-15-杂氮胞苷处理,空白组加等量生理盐水.用噻唑蓝(MTr)法及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增殖、凋亡,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细胞JAK/STAT信号通路蛋白表达.结果 干预72h后,对照组和低、中、高剂量实验组细胞增殖抑制率分别为(39.05±2.63)%,(31.26±2.43)%,(60.12±3.05)%,(72.16±3.64)%.干预24,48,72 h后,中、高剂量实验组细胞增殖抑制率均高于对照组,且随硼替佐米浓度增大及作用时间延长逐渐升高(P<0.05).干预48 h后,对照组和低、中、高剂量实验组细胞凋亡率均显著高于空白组.对照组和低、中、高剂量实验组细胞增殖指数低于空白组,凋亡率高于空白组(均P<0.05);且实验组增殖指数均低于对照组,细胞凋亡率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空白组、对照组和低、中、高剂量实验组Janus激酶1(JAK1)蛋白相对表达量为2.68±0.22,2.15±0.31,1.82±0.25,1.53±0.15,0.89±0.14,TYK2蛋白相对表达量为3.84±0.56,2.25 ±0.46,2.37±0.39,2.26±0.33,1.28±0.26;对照组和低、中、高剂量实验组Janus激酶1(JAK1)、TYK2蛋白相对表达量均低于空白组(均P<0.05),低、中、高剂量实验组JAK1蛋白及高剂量实验组TYK2蛋白相对表达量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硼替佐米可协同增强5-杂氮胞苷抑制T细胞淋巴瘤细胞的增殖,并促其凋亡,其作用机制与显著抑制JAK/STAT信号通路中蛋白表达有关.
-
T细胞选择性核苷类似物奈拉滨
奈拉滨为T细胞选择性核苷类似物,为9-β-D-阿糖呋喃糖鸟嘌呤(ara-G)的水溶性前体药物,ara-G在白血病的原始细胞中转化为ara-G的三磷酸盐(ara-GTP),从而抑制DNA合成,导致细胞死亡.主要用于治疗病情复发或对药物无应答的T细胞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T-ALL)和T细胞淋巴瘤(T-LBL)患者.现对其作用机制、药效学、药动学和临床评价做一介绍.
关键词: 奈拉滨 T细胞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T细胞淋巴瘤 -
肠病相关性T细胞淋巴瘤导致肠穿孔1例研究
肠病相关性T细胞淋巴瘤(EATL)是一种原发于肠道的结外型恶性淋巴瘤.亚洲地区发生的EATL多为Ⅱ型,其主要临床表现有腹痛、发热、体重下降,常见的并发症为肠穿孔.临床上EATL较难与克罗恩病及肠结核等病进行鉴别.本文报道1例在山东大学第二医院诊治的EATL病例.通过复习相关文献,对EATL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鉴别诊断及预后进行探讨.
-
鼻腔鼻窦恶性T细胞淋巴瘤临床诊断分析
目的 探讨鼻腔鼻窦恶性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诊断.方法 对16例鼻腔鼻窦恶性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16例患者中均行放疗及化疗治疗.结果 16例患者有4例经1次病理活检确诊,其余12例经2次或2次以上病理活检确诊,7例误诊为其他疾病,随访6例,均在6~30个月内死亡.结论 鼻腔鼻窦恶性T细胞淋巴瘤容易被误诊,必须根据临床病史、经验、影像及病理学等检查,才能作出准确的诊断.
-
儿童种痘水疱病样皮肤T淋巴细胞瘤1例及其文献复习
目的:通过归纳、分析种痘水疱病样皮肤T淋巴细胞瘤的免疫组化特点、治疗方案及预后,提高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诊断治疗水平。方法:报道本科1例种痘水疱病样皮肤T淋巴细胞瘤病例,并应用万方数据库及PubMed数据库查找已发表且患者为中国人的文献,分析、归纳其免疫组化特点、治疗方案及预后。结果:种痘水疱病样皮肤T淋巴细胞瘤好发于儿童,多为女性儿童,亦可见于成人,本病免疫组化CD3、CD8、CD45、EBER、TIA-1、Ki-67阳性率高,CD4、CD30、CD56阳性率较低,免疫调节治疗疗效较好。结论:种痘水疱病样皮肤T淋巴细胞瘤多见于女性儿童,免疫组化CD3、CD8、CD45、EBER、TIA-1、Ki-67可作为诊断本病的指标之一。本病无特效疗法,但调节免疫治疗可考虑作为一线治疗方案。
-
1例T细胞淋巴瘤并发全身脓疱疮患者的护理
T细胞淋巴瘤是恶性淋巴瘤中高度恶性的一种,临床上10%的患者以发热、皮痒、盗汗及消瘦为主要症状,有13%~53%患者有一系列非特异性皮肤表现,常见的为糙皮病样丘疹、全身性疱疹样皮炎等[1].同时伴有贫血免疫功低下,一旦发生感染给治疗护理带来难度.
-
培门冬酶联合化疗治疗T细胞淋巴瘤的观察与护理
总结17例培门冬酶联合CHOP-L方案化疗治疗高度侵袭性T细胞淋巴瘤(TCL)患者的护理.做好用药前的护理,密切监测给药进程,对症护理,有效控制药物毒性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患者的耐受.
-
以疑似人粒细胞无形体病发病的肠病型T细胞淋巴瘤1例
报告1例以疑似人粒细胞无形体病发病的肠病型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救治体会如下.1 病历简介1.1一般情况:患者女性,58岁,因发热、肝功能损害3d,入院3d前于传染病医院住院治疗.半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便血约1000 ml,伴乏力、头晕、心慌、口渴、恶心,呕吐胃内容物,到外院给予止血、补液等治疗,病情无好转而入本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2年,有阑尾切除、子宫切除、右膝关节置换病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