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新生儿肝炎综合征患者血铜、血糖和铜蓝蛋白的调查分析
新生儿肝炎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多见于新生儿, 起病缓慢隐匿,出现明显黄疸时常伴有肝、脾肿大, 肝功能异常, 部分患儿可诱发成肝硬化、肝功能衰竭而死亡. 这些患儿常伴有血铜、血糖和铜蓝蛋白的变化. 2000年本文检测了45例新生儿肝炎综合征患者的血铜、血糖和铜蓝蛋白的水平, 现报道如下.
-
巨细胞病毒肝炎新生儿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和白细胞介素-18的表达变化及临床意义
新生儿肝炎是由感染、肝内胆管发育障碍和遗传性代谢缺陷等多种病因引起的以血清胆红素增高、肝脏肿大及功能异常为特征的疾病.在我国,以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感染引起者较多见[1].CMV肝炎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可能与特异性免疫和细胞因子有关[2-4].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oluble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sICAM-1)参与免疫细胞间的相互作用,白细胞介素-18(interleukin-18,IL-18)可以调节免疫细胞活性,促进某些细胞因子的产生,并参与细胞的凋亡.本研究检测CMV肝炎新生儿血清sICAM-1和IL-18水平,探讨其临床意义.
-
新生儿肝炎综合征应用更昔洛韦治疗的疗效观察
新生儿肝炎综合征起病于新生儿期,感染可能发生在胎内,为多种病毒感染所致,起病常缓慢而隐匿,常在生后数天或3~4周出现黄疸,胆红素呈双相表现,肝脏渐增大,肝功能受损,后导致肝硬化腹水而危及生命.
-
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新生儿肝炎的临床研究
新生儿肝炎是婴儿时期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病因较复杂,病程较长,因无特效治疗,所以治疗起来比较棘手,住院时间也较长,给患儿家属带来精神和经济上的压力.笔者应用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新生儿肝炎,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
-
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联合茵栀黄颗粒治疗新生儿肝炎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研讨新生儿肝炎接受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与茵栀黄颗粒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从本院2014年1月-2016年5月选取54例新生儿肝炎做研究试验,并按随机非盲法划分组别,Ⅰ组27例接受常规对症治疗,Ⅱ组27例在上述处理下接受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静滴,配合使用茵栀黄颗粒冲服,2周后评估该两种方案对患儿肝功能的改善情况.结果:Ⅱ组接受方案治疗后,总有效率达88.9%,相比Ⅰ组的总有效率55.6%显著提高,数据满足P<0.05,统计学成立.治疗前,两组接受肝功能评测,AST、ALT等数据相比,P>0.05,统计学不成立;治疗后,Ⅱ组上述数据均显著降低,优于Ⅰ组,数据满足P<0.05,统计学成立.两组患儿未见明显药物副反应产生.结论:联合使用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及茵栀黄颗粒对新生儿肝炎进行治疗,方案对肝功能改善效果好,且安全可靠,值得推荐.
-
更昔洛韦联合熊去氧胆酸对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致新生儿肝炎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新生儿肝炎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新生儿疾病,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是重要的感染因素之一[1,2]。本研究中,笔者从本院2010年9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致新生儿肝炎综合征患者中随机选择60例进行研究,探讨更昔洛韦联合熊去氧胆酸对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致新生儿肝炎综合征的临床效果。现将本研究相关结果报道如下。
-
两种不同方法治疗新生儿肝炎综合征疗效观察
新生儿肝炎综合征是起病于新生儿期的一组临床症候群,主要表现为阻塞性黄疸、肝大及肝功能损害,由于结合胆红素增高可出现皮肤、巩膜黄染,小便深黄,粪色泽变淡或灰白色如油灰状等[1-2]。新生儿肝炎综合征可引起核黄疸,造成神经系统后遗症。近4年来,我院开展注射用复合辅酶佐治新生儿肝炎综合征疗效显著,用药期间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
-
新生儿病毒性肝炎并发佝偻病——附50例X线分析
新生儿肝炎并发佝偻病和肺炎者较为常见[1],提示肝功能损害,影响骨骼发育[1,2].本病如早期诊断与及时治疗,预后大多良好,否则病情可迅速恶化而死于并发症.有关肝炎并发佝偻病文献报道不多,且一般都强调长骨干骺端的X线改变[1~3].而新生儿肝炎所致的佝偻病其主要的X线表现在胸部,严重者二侧肋骨有多发性骨折[4],二肺呈广泛性混合性肺炎,可在X线平片上显示其特殊表现.今将我院50例新生儿肝炎佝偻病报道如下.
-
酶免疫法检测巨细胞病毒抗体
巨细胞病毒(aMV)可致先天性感染与畸形、新生儿肝炎、肺炎和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在肿瘤患者及免疫功能低下机体中,潜伏的CMV还可被激活而致病.
-
Z突变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的研究进展
α1-抗胰蛋白酶(α1-AT)属于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家族(Serpin),是人血浆中重要的蛋白酶抑制剂,能抑制多种蛋白酶,从而抑制组织的降解.经典的α1-AT缺乏症由Z突变(Glu342Lys)引起,该突变导致蛋白在肝细胞内形成多聚体并聚积,引起肝细胞损伤,同时由于血浆中该蛋白浓度的减少,破坏了蛋白酶与蛋白酶抑制剂之间的平衡,故可引起肺气肿和新生儿肝炎等疾病.该文主要从α1-AT的分子结构、基因多态性,及其相关疾病的治疗等方面概述Z突变所致的α1-AT缺乏症的致病机制和相关预后的研究进展.
-
早期干预预防早期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为降低早期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病率,我院对新生儿进行早期干预取得明显效果,现报告如下.对象与方法一、研究对象:1997年12月~1998年1月在本院出生的新生儿共184例,其中男婴100例,女婴84例.均符合以下条件:(1)Apgar评分≥8分,胎龄37~42周,体重2500~4000克,外观无畸形,排除新生儿溶血症、头颅血肿、红细胞G-6-PD缺陷症、新生儿肝炎综合征、红细胞增多症、新生儿窒息及双胎儿等.(2)孕妇血常规化验正常,无妊娠合并症.
-
人类微小病毒B19宫内感染的研究进展
自1975年Cossart[1]发现B19病毒以来,其感染的危险性已逐渐被人们所认识.1984年Brown首先报道了1例孕母B19感染引起的胎儿水肿、死亡.此后有关B19病毒宫内感染引起的新生儿疾病陆续被证实,妊娠期感染B19病毒后,可通过宫内胎盘垂直传播,引起流产,胎儿死亡、胎儿水肿.此外,B19宫内感染还与新生儿畸形、新生儿贫血及新生儿肝炎综合征等有关.
-
胎传梅毒早期非典型临床表现的分析
胎传梅毒又称先天性梅毒,是一种严重危害儿童身心健康的性传播疾病(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STD).本科自1999年1月至11月共收治胎传梅毒5例,分析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5例均系新生儿科住院病人,皆因病情严重输注全血或成分输血而检测梅毒血清抗体后确诊.其中男3例,女2例;日龄1~56 d,其中10~19 d 3例.入院时分别误诊为新生儿肝炎综合征3例,吸入性肺炎、颅内出血各1例;5例中早产儿1例,出生时窒息2例;外貌呈成熟儿4例,足月小样儿1例;出生时体重2.1~2.9kg,平均为2.52 kg。
-
我院7559例孕妇四型肝炎检测结果分析
病毒性肝炎是一种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发病率为10%左右,妊娠合并肝炎特别是肝炎病毒可通过母体垂直传播使胎儿容易感染,可引起胎儿的流产、早产、死胎、死产,新生儿死亡率明显增高.急性肝炎、重症肝炎、急性重症肝炎是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1].孕产妇在产前进行肝炎的检查,有助于对孕产妇的预防保健和减少新生儿肝炎的感染.
-
复方甘草酸苷对于新生儿肝炎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复方甘草酸苷对于新生儿肝炎的治疗效果,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将2010年6月~2011年6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84例新生儿肝炎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儿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复方甘草酸苷,对两组患儿的治疗有效率、住院时间、黄疸消退时间及肝功能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有效率为80.9%(34/42),对照组患儿治疗有效率为57.1%(24/42),观察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的住院时间、黄疸消退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的肝功能情况好于对照组患儿(P<0.05)。结论复方甘草酸苷对于新生儿肝炎患儿的治疗效果较好,能够提高治疗有效率,改善患儿的肝功能,缩短住院时间和黄疸消退时间,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甲胎蛋白异质体检测及应用
甲胎蛋白(AFP)是一种糖蛋白,在哺乳动物胚胎期由肝脏实质细胞和卵黄囊细胞合成,来源于内胚层的胃肠道粘膜细胞也可少量合成.在正常情况下,AFP主要存在于胎儿循环中,随着胎儿发育成熟,AFP合成逐渐减少.出生时脐血中AFP浓度可达10~100mg/L,出生后一年降至正常成人水平.但若新生儿AFP明显升高提示新生儿肝炎,先天性胆道闭锁或有能分泌AFP的胚胎性恶性肿瘤.早在上世纪中期,就有学者发现肝细胞癌患者血清AFP淀粉凝胶电泳时常出现不同的迁移率,而新生儿,胎儿的AFP电泳迁移率相同.当时认为是AFP所含的唾液酸含量不同所致,并提出AFP异质体的概念.
-
新生儿肝炎综合征血铜、血糖、铜蓝蛋白的调查分析
新生儿肝炎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多见于新生儿,起病缓慢隐匿,出现明显黄疸时,常伴有肝脏肿大,肝功能异常,部分患儿可诱发成肝硬化,肝功能衰竭而死亡.这些患儿常伴有血铜、血糖、铜蓝蛋白的变化,为此我们检测了45例新生儿肝炎综合征病人的血铜、血糖、铜蓝蛋白含量.
-
先天性胆总管闭锁的诊治
先天性胆总管闭锁(CBA)是新生儿外科中的一种严重病变,病因迄今未确定.先天性畸形学认为在胚胎第5~10周时,发育紊乱和停顿是导致胆道空化不全的结果.而从大量的流产儿、早产儿或死胎儿胆道解剖中从未发现过胆道闭锁.而临床症状(黄疸、大便发白)往往在生后一到数周始有表现,因此,认为胆道闭锁为后天形成,而非先天性疾病.另有学者认为,胆道闭锁是炎症病变导致胆管腔阻塞的结果,故与新生儿肝炎属同一范畴.李桂生等[1]认为胆总管闭锁与巨细胞病毒感染有关,临床治疗不满意,预后差.近十几年来,对该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与新生儿(婴儿)肝炎鉴别、CBA的肝病理变化及病理诊断、临床治疗和预后方面,就此综述如下.
-
新生儿肝炎综合征的鉴别诊断
新生儿肝炎综合征(以下简称肝炎)是指发病于新生儿期并延续至婴儿期的一组临床症候群,以阻塞性黄疸、肝脏及肝内胆管系统病损、肝脾肿大和肝功能异常为特征.笔者认为本病主要由感染和遗传代谢性疾病所造成,不包括新生儿胆管闭锁(以下简称闭锁)和先天性胆管扩张症.
-
浅谈肝移植手术及其护理
诸多疾病可直接损害肝脏,肝脏受损可严重影响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毒素消除功能、凝血功能,当肝脏受损严重到一定程度时,无论是何种原因引起,都要行肝移植术,换一个功能好的肝脏,恢复健康人生.随着外科技术的发展和临床经验的积累,肝移植针对疾病会不断增加,大致要分肝实质疾病、先天性代谢障碍性疾病、胆汁淤滞性疾病和肝脏肿瘤四大类.我国常见有:①肝炎后肝硬化;②酒精性肝硬化;③急性肝功能衰竭;④胆道疾病,先天性胆总管闭锁;⑤肝脏恶性肿瘤;⑥其他先天性囊性纤维性疾病,新生儿肝炎,布一加综合症和严重难复性肝外伤等都可能是肝移植的适应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