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2.25十二指肠胃反流患者的胃电图异常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胃反流(DGR)的非溃疡性消化不良患者胃窦部胃电图异常的特点.方法研究对象为非溃疡性消化不良患者56例,男30例,女26例,年龄44.3±12.6岁,具有腹痛、腹胀、上腹部烧灼感、恶心、呕吐、早饱及食欲下降等症状;健康人对照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41.4±12.3岁.用便携式胆红素监测仪(Bili-tec 2000)行24h胃内胆红素监测及床边体表胃电图检查,比较病理性DGR患者与生理性DGR患者之间、患者与健康人之间的胃窦部胃电图特点.
-
2.149精神心理因素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电活动的影响
目的探讨在FD患者中精神心理因素与胃电之间的关系.方法43例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以上腹部不适、腹痛,早饱、反酸,嗳气,恶心、呕吐等症状为主诉,诊断符合FDRomeⅡ诊断标准,近期未服过促动力药.同时进行体表胃电图检查和精神心理状态测量.
-
脾气虚证患者胃泌酸、胃肠运动和胃肠电活动的变化
目的:观察脾气虚患者胃泌酸功能、小肠传递时间和胃、十二指肠球部电活动,探讨临床脾气虚证客观可靠、简便易行的辨证施治方法.方法:选择中医辨证符合脾气虚证、胃热证和肝火上炎证的患者,分别进行口服镁盐呼氢实验(0MBHT)、口服乳果糖呼氢实验(SBTT)及胃电图检查.结果:脾气虚组患者OMBHT测定产氢量(H2/excess)值各时间点均低于正常值(15 min,13.16±4.51;30 min,14.33±4.18;45 min,15.57±4.89 vs 20-60 ppm);与正常参考值比较(75-150 min),脾气虚组(SBTT 225.6±21.3 min)的测定值显著增大,而肝火上炎组的SBTT为60.4±34.5,且与脾气虚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胃肠电图检查显示:脾气虚组胃窦、胃体、胃小弯和十二指肠球部的平均峰值幅度虽在正常范围内,但较胃热组和肝火上炎组明显减低(P<0.01);脾气虚组四个部位的主频值均明显低于正常值(胃窦1.82±0.57、胃体1.65±0.36、胃小弯0.15±0.03和十二指肠球部0.15±0.05,正常2.4-3.7 cpm),且与胃热和肝火上炎组比较显著减低(P<0.05),尤其是胃小弯和十二指肠球部差距更为明显(P<0.01);此外脾气虚组胃窦部的平均过零频率低于正常值(1.73±0.49 vs 2.4-3.7 cpm),其他部位的虽在正常值范围内,但较胃热和肝火上炎组减低(P<0.05).胃热和肝火上炎两组患者上述3项指标的检测值均无明显差异性.结论:脾气虚证患者"脾失健运"的客观表现之一为胃泌酸功能减低、小肠运动功能减退和胃电活动紊乱.
-
旋复代赭汤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21例
笔者于1997年10月~1998年11月,应用中药旋复代赭汤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21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21例均符合1985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经胃电图检查,均存在胃动过缓或节律不规则,并经纤维胃镜或钡餐检查排除上消化道器质性病变.21例中男9例,女12例;年龄30~68岁,平均44岁;病程6~17年,合并胃轻瘫病程3~36天,平均14天;空腹血糖平均值为6.82mmol/L.主要临床表现为在糖尿病治疗过程中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饱胀、厌食、嗳气、恶心呕吐等.
-
胃电图检查及其评判标准(草案)
胃电图是经腹部体表电极记录出胃肌电活动的电信号.我国开展胃电图研究已有多年,1999年11月在厦门召开中华医学会全国胃电图学术会议,经过讨论制定了胃电图检查的规范和评判标准,现用于临床试行.
-
胃电图检查参数分析
关键词: 胃电图检查 -
腹腔镜下胃固定术治疗小儿胃扭转并游走脾一例
患儿:男,7岁.因上腹胀1年余入院.纳差,无呕吐、打嗝等不适.发病早期行B超、胃电图检查未见异常,后行上消化道造影考虑"胃扭转"(图1),予以助消化药物及体位治疗后症状好转,但此后反复发作,且出现打嗝、呕吐.体检:T 36.8℃; P 90次/min; R 24次/min; 体重22kg, 营养中等,上腹胀明显,可见胃型,无压痛,叩鼓音,肠鸣音正常.根据病史及上消化道造影,诊断为:"器官轴型胃扭转".
-
慢性胆囊炎患者胃电图变化及其意义
慢性胆囊炎是消化系统常见疾病之一,患者常出现食欲不振、腹胀、暖气、恶心等各种消化不良症状,这些症状的出现是否与胃运动功能障碍有关,目前相关的研究不多.由于胃肌电紊乱是导致不同程度的胃运动低下的重要原因,胃电图检查已逐渐应用于胃肠疾病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诊断.本研究采用3CPM胃电图仪智能分析系统对慢性胆囊炎患者胃肌电活动进行采集和分析,旨在探讨患者胃电节律的变化情况及其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