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2.51十二指肠溃疡患者中反流性食管炎发病的长期内镜随访
目的分析反流性食管炎在内镜随访的十二指肠溃疡患者中的发病情况,以及幽门螺杆菌与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的影响.方法1991年1月至1996年12月期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共101例,其中男78例,女23例,平均年龄44.1±13.8岁(14~73岁).
-
胃粘膜异型增生60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研究胃粘膜异型增生的诊断、转归及与胃癌的关系.方法对60例具有随访资料的胃粘膜异型增生病例进行胃镜、病理形态特征分析,并作PCNA免疫组化染色,HID-AB-PAS组织化学染色、Hp检测.结果高度异型增生胃镜形态表现为灰白色、粗糙、光泽消失、病灶>0.5cm的与癌变关系密切(P<0.01或0.05).中、重度萎缩性胃炎伴高度异型增生、不完全大肠型化生癌变率高.Hp感染阳性组PCNA增殖指数高于Hp感染阴性组(P<0.01或0.05).结论高度异型增生应做胃部分切除或近期胃镜下活检随访,低度异型增生必须密切随访.Hp感染、PCNA增殖指数与胃粘膜增殖、恶化有关.
-
内镜鼻窦手术后随访及雷诺考特喷鼻的疗效观察
内镜鼻窦手术(ESS)的开展,使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治疗效果有了迅速的提高,但由于存在诸多因素,如术后未经鼻内镜随访及术后没有规范化的综合治疗等,部分患者疗效不佳.据报道2.5%~24%的患者需再次行ESS手术[1].我们对30例行ESS手术的患者,在术后随访的同时,配以糖皮质激素雷诺考特(布地奈得)鼻内局部应用,取得了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
胃肠道小间质瘤的生物学特性及诊断治疗
胃肠道间质瘤是较常见的胃肠道间叶性肿瘤,通常认为胃肠道小间质瘤的恶性程度较低,随着近年来对于小间质瘤研究的不断深入,关于其生物学特性的基础研究及临床研究的成果不断增加。此文就胃肠道小间质瘤的生物学特性、长期内镜随访评估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外科手术及内镜下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胃粘膜异型增生54例临床病理学回顾性研究
目的 通过对胃粘膜上皮异型增生(gastric epithelial dysplasia,GED)的内镜描述、病理组织学分级、不同治疗方法 和癌变的回顾性研究,使内镜表现与组织学形态有机结合,为病理和临床医生制定规范统一的GED描述术语和诊断分级标准,为GED的治疗方法 和预后判断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选取54例具有随访资料的GED病例,进行HE、Goden-Sweet网染、P53和CEA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内镜形态、组织学分级和治疗方法 与癌变的关系.结果 高度GED内镜形态表现为褪色和灰白色,光泽消失,质地变硬且弹性差,呈平坦凹陷或平坦凸起伴浅表糜烂并且大于0.5cm,与癌变关系非常密切(P<0.05).低度GED多为隆起型,与增生性息肉和萎缩性胃炎难鉴别.结论 低度异型增生(low grade dysplasia)应当密切随访,或做内镜局部粘膜病灶切除后随访.高度异型增生应做内镜局部粘膜病灶切除或胃部分切除后密切随访.
-
复合性溃疡234例内镜诊断分析
1979年至1998年,在我院12 319例胃镜检查中共检出消化性溃疡2 406例,其中复合性溃疡234例,占同期消化性溃疡总数的9.7%,并对其内镜随访.现总结分析如下:
-
内镜下透明帽吸引法粘膜切除术的临床应用
我院于1998年1月至2000年12月用镜端透明塑料帽吸引法对42例行消化道粘膜切除术,全部病人进行了内镜随访,取得良好效果,总结如下.一、病例选择:42例均为胃肠镜检查发现食管、胃、大肠的扁平隆起型病灶,应用常规圈套电切困难者.大部分病人术前行超声内镜检查确定病变位于粘膜层或粘膜下层.二、器械准备:除了电子胃镜或肠镜,内镜注射针,高频电发生器外,还需准备前端有内槽的透明塑料帽和可圈盘在透明帽前端的圈套器(Olympus 4Q型).透明塑料帽分直式或前斜式、胃镜专用或肠镜专用等型号,根据切除部位的不同具体选用.
-
内镜切除早期癌变息肉后的处理及随访结果
大肠腺瘤作为一种癌前病变已经得到公认。多数医生在大肠镜检查发现息肉时会即时应用高频电将息肉切除。但对已经切下的息肉是否癌变肉眼是判断不了的。而当内镜医师得到"息肉癌变"的病理报告时将面临一个很难的选择,即该病人是否已经达到根治目的抑或需要补做根治手术?对此不同的医生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我们对过去20年内镜切除的大肠早期癌变息肉病例作一总结,以期探讨内镜切除癌变息肉后的佳处理方式及内镜随访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