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正电子发射断层图(PET)的原理与展望
1导言正电子发射断层图(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是电子计算机图像处理、核医学、微量放射化学合成、生物物理学的示踪动力学模型等多学科综合产生的医学成像新技术.目前在理论研究和临床诊断方面,已有广泛的应用[1~5].PET是用示踪核素标记的化合物注入人体内部,利用不同组织中示踪核素浓度的差异而显像.应用生物物理学的示踪动力学模型,就可以计算出人体各部位组织的局部血流量,物质转运速率,代谢速率和受体结合率等功能图像.因此PET的进展和应用愈来愈引起人们的注意和重视.
-
神经外科患者迟发性应激性溃疡的相关因素及护理
应激性溃疡是在严重创伤感染、缺氧、休克、脑血管意外等应激状态下,由于内环境的严重紊乱使机体交感.儿茶酚胺分泌增加,导致胃肠道黏膜血管强烈收缩,局部血流量锐减,屏障作用收到严重损害,而发生的广泛胃黏膜糜烂和出血.此病多于脑血管意外、脑外伤、脑肿瘤手术后发生.
-
电针足三里穴对失血性休克延迟补液大鼠肠组织缺血性损伤的影响
目的:研究电针足三里穴对失血性休克延迟补液大鼠肠组织缺血性损伤的影响.方法:30只SD雄性大鼠,按全血容量的40%放血制成失血性休克模型,随机分为3组:立即补液组(IFR)、电针非经非穴复合延迟补液组(SEA/DFR)和电针足三里穴复合延迟补液组(EA/DFR),每组10只.IFR组于失血后10 min即行补液,经股静脉输入2倍失血量的乳酸林格液.EA/DFR组于失血后10 min电针足三里穴(持续刺激25 min,4 Hz,4 V);SEA/DFR组电针非经非穴部位,其他操作同EA/DFR组:失血3 h以后两电针组均实施补液,补液方法同IFR组.测定失血前及失血后3和12 h的肠黏膜血流量(IMBF)、肠组织二胺氧化酶(DAO)活性及失血后12 h的空肠组织含水率.结果:失血后各组大鼠肠组织IMBF和DAO活性与失血前相比都显著降低(P均<0.05).失血后3 h,EA/DFR组和IFR组的肠组织IMBF、DAO活性均显著高于SEA/DFR组,且EA/DFR组显著低于IFR组(P均<0.05).失血后12 h,EA/DFR组和IFR组的肠组织IMBF、DAO水平均显著高于SEA/DFR组,肠组织含水率显著低于SEA/DFR组(P均<0.05);EA/DFR组的IMBF、肠组织含水率与IFR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DAO水平则显著低于IFR组(P<0.05).结论:电针足三里穴对失血性休克延迟补液大鼠肠组织缺血性损伤有一定保护作用.
-
缺血性脑梗死的治疗进展
近年来,随着对脑缺血病理生理和发病机制研究的深入,其治疗概念也在不断更新[1].大量实验研究和临床观察表明,脑梗死形成需要数小时的发展过程,如采取措施阻断这一过程,就可大限度减少梗死体积,防止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减少残废率.研究发现,运用正电子发射扫描测定缺血性脑梗死脑血流量和脑代谢,当脑灌注压降低时,会引起一系列代偿机制,如早期血管舒张,局部血流量增加,以防止脑血流量下降;运用单光子扫描可以确定当脑血管储备耗竭时,能量的供应还可通过对氧摄取增加,确保脑氧代谢率,直到脑灌注压进一步下降,超过其平衡机制,缺血过程才开始启动.这些发现为缺血性脑梗死的治疗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
腰痛舒胶囊对兔腰肌损伤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腰痛胶囊对腰肌损伤后组织病理、局部血流量的影响.方法利用机械打击制造家兔腰肌损伤模型,观察灌服高中低剂量的腰痛舒胶囊对组织病理和局部血流量的影响.结果造模后家兔受损腰肌局部血流量较正常组织明显下降.腰痛舒胶囊能明显增加被损腰肌的局部血流量,以高中剂量为显著.组织形态学也证实能促进受损腰肌的修复.结论腰痛舒胶囊能明显增加腰肌损伤后的局部血流量.促进腰肌组织的修复.
-
静脉滴注垂体后叶素药液渗漏的预防及护理对策
垂体后叶素为血管收缩剂,近年来临床上常通过静脉输注来收缩内脏血管、减少局部血流量、减轻局部压力而达到止血的目的,但由于种种原因,出现局部渗漏致病人注射部位损伤现象仍时有发生,这不仅加重了病人的痛苦,也增加了医疗纠纷的隐患.
-
足跟红外线加热器设计发明
我科自开展新生儿遗传病及代谢性疾病筛查以来,每年采取新生儿足跟血数百例.由于标本要求收集3个直径达1 cm的血斑,新生儿足底血运不丰富,需要的血量相对较多,而皮肤温度又与局部血流量有密切的关系.在采血时经常遇到血滴大小不够、穿透力不够,影响检验结果,为达到标准,临床采用足浴、沐浴后或手掌按摩加温后采血,在采血时仍然遇到血滴大小不够、穿透力不够影响检验结果,为达到标准,有时要扎2~3针,增加新生儿痛苦.浪费时间,家长不满.
-
如意金黄散防治静脉炎研究进展
静脉输液是临床常用的给药途径之一,常见的并发症是静脉炎.中医认为,静脉炎是输液过程中穿刺伤致局部脉络血行不畅,究其病机,多为湿热邪毒外侵,气血淤滞,脉络壅塞不通,导致发红、硬肿、疼痛[1].如意金黄散是一种复方中药粉剂,由天花粉、黄柏、大黄、姜黄、白芷、甘草、厚朴、陈皮、苍术、天南星组成,可降低血管通透性,改善末梢循环,增加局部血流量,解除血管痉挛,从而防治静脉炎;此外,它能减轻血细胞聚集,调整组织缺血所致营养失调、代谢障碍,达到消炎、活血散瘀、消肿、止痛目的[2].
-
口服补液减轻40%血容量失血大鼠肠组织缺血性损伤
目的:研究口服葡萄糖.电解质液(GES)对大鼠40%血容量失血时肠组织缺血性损伤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用氯胺酮-速眠新Ⅱ肌注复合麻醉后,行右颈动脉插管.随机分为3组(n=24):GES对照组(GES),失血性休克组(HS)和失血性休克+口服GES液组(HS+GES).GES组:不放血,手术后口服GES;HS和HS+GES组按全身血容量的40%分两次间隔15 min放血制作失血性休克模型.HS+GES组于失血后0.5 h、1 h和6 h分3次给予3倍失血量的GES灌胃.用激光多谱勒血流仪测定失血后2 h、4 h和24 h肠组织血流量(IBF)后,处死动物后取肠组织检测二胺氧化酶(DA0)和Na~+-K~+-ATP酶活性,测定肠组织含水率(WG),并做病理学检查.结果:HS+GES组IBF和Na-K-ATP酶活性均显著高于KS组(P<0.05),但显著低于GES组(P<0.05);失血各组肠WG显著高于GES组(P<0.05),24 h时HS+GES组WG显著低于HS组(P<0.05);HS+GES组24 h DAO活性均显著高于HS组(P<0.05),但显著低于GES组(P<0.05);失血后24 h病理检查HS+GES组肠组织水肿和充血改变比HS组明显减轻.结论:口服GES液能显著增加大鼠失血性休克早期IBF,提高Na~+-K~+-ATP酶和DAO活性,减轻肠组织水肿和缺血性损伤.
-
输注垂体后叶素渗漏的预防及护理对策
垂体后叶素为血管收缩剂,临床上常通过静脉输注来收缩内脏血管,减少局部血流量,减轻局部压力而达到止血的目的,但由于种种原因,出现药物局部渗漏致病人注射部位损伤现象仍时有发生,这不仅加重了病人的痛苦,也增加了医疗纠纷的隐患.
-
可调节负压技术治疗慢性创面的观察及护理
负压创面治疗技术(NPWT)是通过在创面上建立的负压系统装置对创面持续或间断吸引,充分引流渗液、消除水肿、降低创面细菌数量、增加局部血流量,从而达到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加速创面愈合的一种治疗方法.本科自2006年1月-2011年12月对154例慢性创面患者使用可调节负压创面治疗技术(RNPT)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
影响脑胶质瘤血管浸润的调节因子及磁共振成像评价
脑胶质瘤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的恶性肿瘤疾病,源自神经胶质细胞的病变,发生于神经外胚层,具有发病率高、预后差和复发率高等特点,约占所有颅内肿瘤的45%.肿瘤生物学特性与其血管生成有密不可分的联系,肿瘤血管生成增加意味着肿瘤细胞的快速增殖, 局部侵袭或转移;这种血管可导致局部血流量、血容量和血管通透性增高;肿瘤血管生成是受多种促血管生成因子及抗血管生成因子调节的[1,2].而且目前从影像学角度,单纯从解剖、形态学对胶质瘤特征的判断已不能满足现代医学的发展要求,现已有多种磁共振功能成像技术于肿瘤血管生成的研究.本研究就影响胶质瘤血管生成的调节因子及磁共振成像技术所取得的进展作一综述.
-
肿瘤患者实施体腔热灌注并结合体外调频治疗36例的护理干预与体会
靶向微创综合治疗是提高肿瘤疗效的主要途径 ,也是维持患者生命并能有效提高生命质量的方法之一.体腔热灌注治疗方法 ,是根据肿瘤热疗原理将加热的治疗液体循环灌注于胸腔或腹腔 ,在一定时间内 ,使液体温度保持在41~45 ℃的范围 ,通过温热对癌细胞有效杀伤并遏制癌性积液和体腔内转移癌的方法.同时采用体外高频照射部位50~90 min ,对癌细胞产生直接的细胞毒效应 ,在43 ℃以上高温时对癌细胞有显著杀伤作用 ,加温可使热灌注的药物所产生的细胞毒性增强 ,使肿瘤局部血流量增多 ,从而使瘤体内的药物摄取增加 , 达到增敏增效的作用.我科2011 年11 月至2012 年11月对36 例实施体腔热灌注并结合体外高频热疗的肿瘤患者实施了微创治疗.并采用了相应的护理干预 ,提高了治疗效果 ,减轻患者的痛苦 ,现将护理干预报告如下.
-
Palmitoylethanolamide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的研究进展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erebral ischemia reperfusion)是指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导致局部血流量降低或停止一段时间,脑血流恢复后,反而引起脑组织损伤加重的现象.十六酰胺乙醇(Palmitoylethanolamide,PEA)是酰基乙醇胺类(N-acylethanolamines,NAEs)家族的一员,因为其结构与内源性大麻素anandamide相似而引起研究者广泛的兴趣,大量研究表明PEA具有镇痛、抗炎、抗惊厥、神经保护等作用,本文拟就PEA在脑缺血再灌注过程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
口服补液减轻40%血容量失血大鼠肝组织缺血性损伤
目的 研究口服葡萄糖-电解质液(GES)液对大鼠40%血容量失血时肝组织缺血性损伤的影响.方法 雄性SD大鼠,用氯胺酮-速眠新Ⅱ肌注复合麻醉后,行右侧颈动脉插管.随机分为GES对照组(GES,n=10)、失血性休克组(HS,n=10)和HS+GES组(n=10).GES组:不放血,手术后口服GES;HS组和HS+GES组按全身血容量的40%分两次间隔15 min放血制作失血性休克模型.于失血后0.5 h、1 h和6 h分3次给予3倍失血量的GES灌胃.测定失血后2 h、4 h和24 h平均动脉压(MAP)和肝组织血流量(HBF),取血测定血浆谷丙转氨酶(ALT)活性,干湿质量测定肝组织含水率,并做病理学检查.结果 失血后24 h HS+GES组MAP和 HBF分别比HS组高10.9%和18.0%(P均<0.05),但比GES组低11.3和14.7% (P<0.05).HS+GES组血ALT失血后各时间点均显著低于HS组(P<0.01),肝组织含水率失血后24 h也显著低于HS组(P<0.05).病理检查失血后24 h HS+GES组肝组织水肿和充血也比HS组明显减轻.结论 口服GES液能显著增加大鼠失血性休克早期肝组织血流量,减轻肝组织水肿和功能损害.
-
诱发电位评价脑组织血流量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实验性大鼠脑损伤后不同时相点大脑皮层体感诱发电位(sensorysomaticevokedpotentials,ssep)和局部血流量(regional cerebral blood flow,rCBF)的变化.方法:用流体冲击装置制作中度脑损伤模型SYD4200型神经诱发电位诊断系统监测皮层体感诱发电位,氢清除法测定大脑局部血流量.结果:中度脑损伤后rCBF明显低于伤前和正常对照组;大脑皮层体感诱发电位的潜伏期明显延长;结论:SEP的变化与脑血流量有着一定的关系,一定程度上SEP的变化可反映脑损伤后血流量的变化.
-
实验性颅脑损伤后兴奋性氨基酸及脑血流量的变化
目的:观察大鼠颅脑损伤后脑组织兴奋性氨基酸和局部血流量(regional cerebral bloodflow,rCBF)的变化规律.方法:用流体冲击装置制作中度大鼠颅脑损伤模型,氨基酸微量分析系统检测脑组织谷氨酸(glutamate,Glu)和天冬氨酸(aspartate,Asp)含量,氢清除法检测脑局部血流量.结果:脑损伤后rCBF明显下降,脑组织Glu、Asp的含量在伤后明显增加.结论:脑组织氨基酸的变化与脑血流量有一定的关系,脑损伤后血流量的降低可能是引起氨基酸大量释放的主要因素.
-
正中神经电刺激对颅脑损伤后昏迷病人促苏醒作用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正中神经电刺激对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的促苏醒作用及机制.方法严重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n=20)和对照组(n=20).对照组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正中神经电刺激治疗.并于第一次治疗前行首次STECT显像,显像结束后立刻给予正中神经电刺激30 min.刺激结束后在同一体位,同一条件下进行第二次显像,用视觉分析和利用BFCR%数学模型的半定量分析方法对刺激前后病灶部位的rCBF进行分析和比较.每天给予正中神经电刺激30 min,持续电刺激7 d后,两组治疗相同.刺激一周后通过GCS评分评价二组的治疗效果.对比伤后三月时的GCS评分、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和语言功能情况,并同时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检测刺激前和刺激结束后昏迷患者脑脊液中p EP的含量.结果治疗组患者刺激后病灶局部脑血流量明显增多.持续刺激一周后,治疗组GCS评分平均提高(4.81±1.21)分,对照组GCS评分平均提高1.99±0.64分.伤后3个月时,刺激组患者GC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刺激组患者语言功能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也明显优于非刺激组.脑脊液中的β-EP下降速度较对照组快.结论正中神经电刺激治疗对颅脑外伤后昏迷患者确有促苏醒作用,减少致残率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刺激后病灶局部脑血流量增高及脑脊液中神经递质含量的变化可能是正中神经电刺激促苏醒的机制之一.
-
川芎嗪注射液治疗慢性活动型肝炎疗效观察
近年来我们用川芎嗪治疗慢性活动型肝炎(慢活肝),取得较好疗效。报告如下: 对象与方法 1对象:川芎嗪治疗组30例,男24例,女6例。年龄19~74岁,平均42.1岁。均为1999年住院治疗的乙型慢活肝。血清总胆红素范围为(330~70)μmol/L,平均为(116.5±46.74)μmol/L。对照组为同期住院的30例乙型慢活肝。男26例,女4例。年龄22~71岁,平均42.7岁。血清总胆红素范围为(295.7~35)μmol/L,平均(106.13±42.35)μmol/L。以上病例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五次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的试行标准。 2方法:川芎嗪注射液160mg+10%葡萄糖液50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两周为1疗程,并复查肝功能1次,共观察3个疗程。复方益肝灵作为两组基础治疗。 3疗效标准:临床症状(乏力、纳差、腹胀、肝区隐痛)消失,血清总胆红素降至正常,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正常为显效;症状基本缓解,血清总胆红素下降但未达正常,ALT、AST一项未降至正常为好转。症状无缓解,黄疸持续不降,ALT、AST异常为无效。 结果 治疗组显效26例(86.67%),好转4例(13.33%),血清总胆红素范围为(63.4~29.7)μmol/L,平均为(38.53±7.51)μmol/L。对照组显效16例(53.33%),好转12例(40%),血清总胆红素范围为(72.3~31.6)μmol/L,平均(42.76±9.22)μmol/L,无效2例(6.67%)。两组显效率对比χ2=7.86,P<0.01。治疗中无明显不良反应。讨论 慢活肝迁延不愈,病情复杂。传统中医认为湿热、气滞、血瘀是慢活肝三个主要的病理因素,肝经血脉瘀滞是病变的中心环节[1]。川芎嗪是中药川芎的有效成分四甲基吡嗪,有典型Ca2+拮抗剂的特性[2],能扩张微血管,增加局部血流量,改善微循环的瘀血、渗出和出血等,并能溶解纤维蛋白原,降低血液粘度,改善血液流变学异常,使微循环功能恢复。本组结果显示:川芎嗪在缓解临床症状、退黄,促进肝功能恢复有较好疗效,且副作用少,宜于临床推广应用。
-
丹参粉在耳鼻咽喉科疾病中的应用
丹参粉是哈尔滨中药二厂生产的丹参粉针剂静脉用药,属于纯中药制剂,它主要功效为活血化瘀、改善和增加末梢血液循环,增加局部血流量.特别是对心脑、血管扩张明显.笔者多年来应用丹参粉针治疗耳鼻咽喉科疾病,疗效显著,现介绍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