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经乳突乙状窦入路手术及其相关的应用解剖

    作者:王君玉;廖建春;胡国汉;施小恬;党瑞山;刘环海;姚琪

    目的:为临床经乳突入路手术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在15具10%甲醛固定国人成年头颅标本上,逐层解剖,磨除乙状窦表面骨质,暴露乙状窦,统计高位颈静脉球、乳突导血管的出现率.测量乙状窦三处不同位置的宽度、深度以及与外耳道后上棘和后骨半规管的距离.结果:33.3%的标本存在高位颈静脉球,乳突导静脉的出现率为93.3%.乙状窦在横窦-乙状窦交点,乙状窦膝部及颈静脉球上部的左侧宽度分别为(10.37±2.04)mm、(10.64±2.02)mm及(9.67±2.03)mm,右侧宽度为(12.06±1.94)mm、(12.18±2.18)mm、(10.27±1.94)mm;左侧的深度为(6.30±1.84)mm、(5.52±1.55)mm、(5.59±2.65)mm,右侧的深度为(8.56±1.56)mm、(7.81±1.48)mm、(6.81±1.88)mm.乙状窦与外耳道后上棘的近距离为(13.84±2.74)mm,与后骨半规管的近距离(13.84±2.75)mm.结论:乙状窦解剖学变异较大,影响乙状窦前入路的应用,但对乙状窦后入路的影响相对较小.

  • CT血管成像显示颈静脉球

    作者:盛波;吕富荣;肖智博;欧阳羽;吕发金;尤云峰;肖云华

    目的 探讨常规CTA及减影CTA技术显示颈静脉球的能力及优势.方法 采用64层螺旋CT,先平扫再行CTA容积扫描,同期显示全脑血管,重建110名接受头部或头颈部CTA检查者的颈静脉球图像,评价常规CTA及减影CTA显示颈静脉球形态及其与周围结构关系的价值.结果 颈静脉球显示率为100%.颈静脉球形态分为平坦型(125/220,56.82%)、上突型(95/220,43.18%),颈静脉球顶至颈静脉孔下缘的高度右侧高于左侧(t=4.127,P<0.001),高位颈静脉球及颈静脉球憩室发现率分别为10.45%(23/220)、6.36%(14/220),左、右侧颈静脉球顶到内听道的距离分别为(7.71±3.15)mm、(6.72±2.71)mm(t=2.48,P=0.02).结论 CTA可观察颈静脉球形态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明确诊断高位颈静脉球及颈静脉球憩室,是显示颈静脉球的可行方法.

  • 胸椎管内副神经节瘤1例报告

    作者:戴哲浩;吕国华;康意军

    副神经节瘤是一种罕见的神经内分泌系统肿瘤,其90%以上发生在颈动脉体和颈静脉球[1].副神经节瘤极少累及脊柱,而且绝大部分发生在马尾,我院曾收治1例胸椎管内副神经节瘤,报道如下.患者男性,16岁,因"双下肢麻木乏力2周"于2006年8月24日入院.查体:体温36.6℃,脉搏70次/分,血压122/80mmHg,脊柱无明显压叩痛,剑突平面下感觉减退,双下肢肌力4级,直腿抬高试验(-),膝踝反射正常,提睾反射未引出,巴氏征(-).血液生化检查正常.胸椎及腰椎X线正侧位片及CT未发现明显骨质破坏.MRI矢状位(图1a、b)T6~T7椎管内可见3.0×1.5cm大小的长椭圆形边界清楚的稍长T2短T1信号影.

  • 窦三角区的显微解剖学研究

    作者:丁自海;于春江;田德润;李云生;于春水

    目的 探讨窦三角区内各结构的形态和毗邻关系,以指导扩大的乙状窦前手术入路的手术操作. 方法 在手术显微镜下,对10具尸体头颅标本按扩大的乙状窦前入路进行解剖;对15个颅底窦三角区进行解剖观测;对4个尸体头颅切片,制成0.5~1.0 mm超薄断层切片,对有关结构进行观测. 结果静脉球可分为高位型、正常型和低位型.高位型出现率,左、右侧分别为8%和18%,两侧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正常型出现率,左、右侧分别为36%和30%;低位型出现率左、右侧分别为6%和2%.后半规管至岩部后表面水平距离为(4.1±1.1) mm.面神经管垂直段至颈静脉球间的距离,左、右侧分别为(3.2±0.5) mm和(2.0±0.4) mm.颈静脉球至内耳门后缘距离,左、右侧分别为(7.5±1.7) mm和(4.0±1.0) mm. 结论掌握窦三角区内各结构的形态和毗邻关系,有助于指导扩大的乙状窦前入路手术,预防重要结构的损伤.

  • 颈静脉球及颈静脉孔的应用解剖研究

    作者:吕春雷;李兆基;吴皓;孙广滨;杨青萍

    颈静脉球是乙状窦转折出颅入颈内静脉所形成的球状结构.颈静脉球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变异,是经颞骨耳神经外科手术中,特别是经迷路进路遇到的主要问题之一,该结构在手术中如遇到损伤,造成严重的并发症.

  • 双侧主动脉体并单侧颈静脉球副神经节瘤一例

    作者:张才云;肖自安;伍伟景;殷团芳;谢鼎华;舒畅;韩东一

    患者女,43岁,因右耳搏动性耳鸣伴听力下降12年、左颈肿块8个月于2006年1月8日入院,无心悸、气促等不适症状.无家族史.入院检查:神志清楚,血压130/85 mm Hg(1 mm Hg=0.133 kPa),心率90次/min,心律不齐;右侧鼓膜向外膨胀,鼓室内樱桃红肿物影,左侧鼓膜正常;左颈总动脉分叉处肿块,约4.0 cm×3.0 cm×2.0 cm,质中,无明显压痛,可左右推动,不可上下推动;右颈对应处约1.5 cm×1.0 cm×1.0 cm肿块;除听觉神经外,其他颅神经体征阴性.纯音测听和听觉脑干诱发电位:右耳全聋,左耳听力正常.

  • 中耳类癌一例

    作者:石燕;杜波;张岩;闫旭

    患者,女性,48岁,因左耳持续性耳鸣、耳漏、听力下降伴头晕5年入院.入院查体:全身状况良好.左侧外道内粉红色光滑肿物,肿物质软,不易出血,看不到鼓膜,耳道内未见分泌物,乳突无压痛.纯音测听示左耳传导性聋,语言频率平均骨气导差(听力级)38 dB.中耳CT示左侧中耳鼓室及乳突内充满软组织影,肿物累及颈静脉球,周围骨壁无缺损.MRI示左侧乳突气房内大量异常信号影充盈.肿物曾在外院取活检,病理报告为"颈静脉鼓室球瘤(副神经节瘤)"

  • 颈静脉憩室的临床和CT分析

    作者:李玉;樊兆民;巩若箴

    颈静脉憩室(jugular bulb diverticulum,JBD)为颈静脉球变异,其发病具有隐匿性,常在为排查其他疾病进行颞骨CT检查时[1]、术中大出血后或是回顾术前CT片时发现有憩室存在[1-3];因憩室引起的症状缺乏特异性而易被漏诊、误诊,而且大意的耳部手术操作又可引发致死性的出血等严重的后果[3],已引起国际耳神经外科医生的重视.现将我科5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分析报告如下.

  • 三例颈静脉孔脊索瘤的诊断和治疗

    作者:黄琦;吴皓;WANG Zhao-yan;杨军;CHEN Li;贾欢

    目的 探讨颈静脉孔区脊索瘤早期诊断和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3例颈静脉孔区脊索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复习有关文献.3例患者均以面神经麻痹为首发症状,面肌变性>90%.采用颞下窝径路肿瘤切除术1例,岩枕径路肿瘤切除术2例.术中未行面神经修复1例,取游离耳大神经面神经桥接术1例,面-舌下神经吻合术1例.结果 3例患者均为肿瘤一次性全切除,经6个月至1年随访,均无复发,2例行面神经修复的患者面神经功能按House-Brackmann分级评估:1例Ⅲ级,1例Ⅳ级,均未出现其他并发症.结论 颈静脉孔脊索瘤临床表现复杂,影像学检查可以为早期诊断提供重要参考,确诊尚需术后病理检查.应根据病变部位及肿瘤大小选择手术径路.经典的颞下窝径路可充分暴露视野、达到肿瘤全切除的目的.

  • 侧颅底肿瘤术中颈静脉球的静脉窦回流临床研究

    作者:崔勇;吴佩娜;蒙翠原;傅敏;葛润梅

    目的:观察侵犯颈静脉球的侧颅底肿瘤术中的静脉窦回流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0年1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7例侵犯颈静脉球的侧颅底肿瘤,其中颈静脉球体瘤5例;侵犯颈静脉球的颞骨鳞癌1例;后颅窝脑膜瘤1例。手术方式采用颞下窝入路,以填塞法或者结扎法控制乙状窦,于颈部结扎颈内静脉。切开颈静脉球,填塞汇入的静脉窦开口,并连同受累静脉壁一起切除肿瘤。结果颈静脉球内静脉窦汇入关系如下:单口汇入4例;双口汇入者2例;数个小口汇入者1例。颈静脉球体瘤完整切除3例,部分切除2例,术后出现暂时性后组颅神经麻痹者1例;中耳癌1例完整切除;脑膜瘤1例完整切除。结论了解颈静脉球及邻近血管腔的静脉窦回流关系,并予以填塞,对于侵犯颈静脉球的侧颅底肿瘤手术切除和出血控制有着重要的意义。

  • 人工耳蜗植入术中常见的先天性中耳及邻近解剖异常

    作者:王蔓菁;董运鹏;卿洁;谢鼎华

    人工耳蜗植入(cochlear implantation, CI)是双耳重度、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患者获得听力的有效的途径。CI的成功实施需要依靠术前准确的临床诊断及对耳内解剖结构的详尽的影像学评估。国内外学者根据CI手术入路要求,对围绕面神经隐窝开放和耳蜗电极植入相关的结构如乳突气化及病变情况、颈静脉球高位及裸露、乙状窦前移或过大、面神经走行异常、听骨链及两窗等问题进行了研究,为术前对CI术式选择及手术难易、风险评估提供了依据,对减少CI及其他耳内手术的术中术后并发症及后遗症,增加手术成功率有重要意义。本文对CI术中常见的中耳及其邻近解剖异常,如乳突气化异常、先天性听骨畸形、先天性两窗畸形、面神经管畸形及走行异常、乙状窦前移或过大、颈静脉球高位、颈静脉球憩室及颈静脉球裸露等先天性畸形进行综述。

  • MSCT在静脉血管相关疾病所致搏动性耳鸣的影像分析

    作者:张昊;李萍

    目的 分析MSCT检查(颞骨HRCT、CT血管造影)在静脉血管相关疾病所致搏动性耳鸣的影像学表现,对比患者治疗过程及疗效,评价其在诊断搏动性耳鸣的应用价值.方法 已确诊并治疗的患者93例,回顾性分析其MSCT检查的影像学表现,分析乙状窦、高位颈静脉球及乳突导静脉的形态,并测量数据.结果 乙状窦憩室31例,乙状窦裸露27例,横窦-乙状窦交界区狭窄2例,高位颈静脉球合并憩室19例,乳突导静脉的增粗29例,2种及以上病变联合发生37例.结论 MSCT检查(颞骨HRCT、CT血管造影)能发现静脉血管相关疾病所致搏动性耳鸣的病因,并能为临床医生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是搏动性耳鸣首选的一种安全、无创的检查技术.

  • 轻度过度通气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对脑氧供需平衡及能量代谢的影响

    作者:胡敬利;张岩

    目的:通过观察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ectomy,LC)中颈静脉球血氧饱和度、血气、血糖及乳酸等结果的变化,探讨在轻度过度通气时脑氧供需平衡及能量代谢的改变.方法:选择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36例,ASA I级或Ⅱ级,随机分为正常通气组(A组)和轻度过度通气组(B组),各18例.分别于气腹前,气腹20、40 min取桡动脉血和颈内静脉球部血行血气、血糖、乳酸分析,记录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血红蛋白(Hb)、颈内静脉血氧分压(PjvO2)和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SjvO2),并根据Fick公式计算脑代谢的各个指标.结果:组间比较:气腹前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B组气腹20、40 min 后sjvO2均低于A组(P<0.05),D(a-j)O2均高于A组(P<0.05),而D(a-j)glu及Jlac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组内比较:与气腹前比较,A组气腹20、40 min后SjvO2均显著增高(P<0.01),B组气腹20 min后SjvO2增高(P<0.05),气腹40 min后显著增高(P<0.01),两组气腹20、40 min后D(a-j)O2均显著降低(P<0.01),而D(a-j)glu及Jlac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SjvO2升高,提示脑氧供大于氧需,脑过度灌注,可见轻度过度通气比正常通气时脑过度灌注明显降低,但均未出现能量代谢障碍.

  • 亚低温治疗的临床应用

    作者:王国兴;刘凤奎;杨立沛

    低温对脑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很早就为人们所认识,且为大量动物实验所证实,在临床领域被作为心肺复苏术后缺氧性脑病的辅助治疗,在血管外科手术中亦有应用.近20年通过将体温降低2~5℃(颈静脉球温度控制在32~34℃),并维持一定时间的亚低温治疗在基础医学领域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在临床上也有探索性应用,主要用于治疗心肺复苏术后的缺氧性脑病、闭合性颅脑损伤等.

  • 术中监测颈静脉球血氧饱和度临床意义及影响因素

    作者:宋杰;刘暌

    术中监测颈静脉球血氧饱和度(SjvO2)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可全面监测脑血流和脑代谢情况.经颈内静脉逆向穿刺置管监测SjvO2操作简便,可反复采集血液标本,实时动态评价脑氧供需情况和神经功能.本文简要综述术中监测SjvO2的临床意义及影响因素,特别指出不能仅凭SjvO2评价脑血流和脑代谢改变,应结合多项指标的变化趋势综合评价.

  • 颈静脉球血氧饱和度、体感诱发电位和运动诱发电位评估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脑缺血发生准确性的比较

    作者:惠晶;崔伟华;刘莉;王明然;乔慧;张东;王硕;韩如泉

    目的 比较颈静脉血氧饱和度(SjvO2)、体感诱发电位(SSEPs)和运动诱发电位(MEPs)评估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脑缺血发生的准确性.方法 拟行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43例,性别不限,年龄18~64岁,BMI 20 ~ 25 kg/m2,ASA分级Ⅰ或Ⅱ级.气管插管后机械通气,采用丙泊酚-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分别于记录动脉瘤夹闭或载瘤动脉临时阻断前、动脉瘤夹闭或载瘤动脉临时阻断后1、3、10、20、30 min时采集颈内球部血样,测定SjvO2,并于上述时点记录SSEPs和MEPs的波幅及潜伏期,分别记录3种指标判断术中脑缺血发生情况,记录术后3d内神经缺损情况,以发生神经缺损作为判断术中脑缺血发生的金标准.结果 术中发生脑缺血14例.SjvO2评估术中脑缺血发生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1%和93%(P<0.01);SSEPs评估术中脑缺血发生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1%和62%(P< 0.05);以MEPs波幅降低或潜伏期延长作为判断脑缺血发生标准时,评估术中脑缺血发生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9%和52%(P> 0.05),以MEPs波幅消失作为判断脑缺血发生标准时,评估术中脑缺血发生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57%和93%(P<0.05).结论 SjvO2和SSEPs评估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脑缺血发生的灵敏度较高,而SjvO2和MEPs评估脑缺血发生的特异度较高,提示SjvO2是评估脑缺血发生的可靠指标.

  • 颈静脉球MRV成像研究

    作者:韩博;杨广夫;何滨;姚晓群;闫新成;李金柱;刘晖;杨小军;富宪民;张文奎;张保其

    颈静脉球(Jugular bulb,JB)是乙状窦转折出颅入颈内静脉所形成的球状结构,它存在着较大的解剖变异,是经颞骨耳神经外科手术中遇到的主要问题之一.

  • 颈静脉球的临床应用解剖学

    作者:吕春雷;李兆基;吴皓;周水淼;张素勤

    目的:为迷路进路涉及到颈静脉球提供显微外科解剖学的数据资料.方法:选用固定后的成人标本进行了迷路进路的模拟手术,并进行了显微测量和观察.结果:乙状窦中段的宽度:左:8.89mm,右:9.08 mm;颈静脉球高度:左6.78 mm,右:9.07 mm;颈静脉球顶到内听道底的平均距离:左:5.93 mm,右:2.65 mm.结论:左、右侧颈静脉球形态学有不同,颈静脉球顶到内听道底的平均距离左右侧也不同.

  • 乙状窦、颈静脉球及面神经位置变化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戴培东;张天宇;王克强;贾剑国

    目的:研究乙状窦、颈静脉球及面神经位置变化的相关性.方法:对22侧正常成人头颈标本进行显微解剖,建立乙状窦、颈静脉球及面神经乳突段位置的三维空间参照系,测量相关数据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乳突板障型和气化型标本的乙状窦-外耳门距离均大于硬化型.乙状窦-外耳门距离与颈静脉球高度、鼓索起点高度负相关,与面神经-乙状窦距离正相关;棘孔-颈静脉球距离与颈静脉球顶-内耳门水平距离正相关;颈静脉球顶-外半规管垂直距离与颈静脉球顶-内耳门水平距离之间负相关,与面神经-颈静脉球距离正相关,而颈静脉球顶-内耳门水平距离与面神经-颈静脉球距离负相关.结论:乙状窦前移则颈静脉球偏高,鼓索起点位置亦偏高;颈静脉球前移则伴随着内移;颈静脉球顶高则颈静脉球外移,并接近面神经.

  • 与颞骨手术有关的颈静脉球形态学

    作者:吕春雷;李兆基;吴皓;纪荣明;周水淼;张素勤

    颈静脉球是乙状窦转折出颅入颈内静脉所形成的球状结构.在岩骨的下面有一深的骨窝一颈静脉窝,容纳颈静脉球.颈静脉球存在着较大的解剖变异,是经颞骨耳神经外科手术中遇到的主要问题之一.随着耳神经外科手术日益广泛的开展,这一结构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受人们的重视.

46 条记录 1/3 页 « 1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