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经口咽前路松解复位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初步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经口咽前路松解复位重建钢板固定植骨融合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可行性、安全性及初步疗效.方法:应用经口咽松解复位重建钢板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9例.其中陈旧性齿状突骨折4例,陈旧性寰枢关节脱位3例,先天性游离齿突2例.9例患者均有脊髓病或脊髓损伤表现.术后观察患者症状、体征及脊髓功能,并行X线、CT三维扫描和MRI检查.结果:9例患者平均随访11(8~30)个月.按JOA评分法和影像学脊髓受压评定标准,颈椎JOA脊髓功能评分平均10.6±2.95,MRI寰枢椎的受压指数平均为0.67,脊髓功能改善率平均为76.8%.无内固定松动、断裂、再脱位,3~6个月均骨性融合.MRI显示,术后即刻脊髓减压改善率91.2%,终访时改善率为92.8%.1例术后发生严重的口疱疹经治痊愈,2例出现一过性枕颈部疼痛,对症治疗后缓解.无脊髓神经、血管损伤及感染等并发症.结论:经口咽前路松解重建钢板复位固定一期植骨融合治疗难复性寰枢关节脱位手术方法安全,复位固定可靠,近期临床疗效明显.
-
内镜下经口入路颅颈交界区前方椎动脉的解剖学研究
目的:研究颅颈交界区前方椎动脉走行及其与周围结构的解剖关系,为内镜下经口入路处理颅颈交界区病变时防止椎动脉损伤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选用4例完整成人头颅标本进行解剖研究.在显微镜和内镜下自咽后壁开始对颅颈交界区进行逐层解剖,重点对椎动脉走行特点进行观察.选取31例接受颅颈交界区CTA检查的成人影像资料,在CT机上进行颅颈交界区骨性结构及椎动脉的重建,在CT轴位片上测量各节段椎动脉距中线的距离,并对测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内镜经口入路手术中骨性解剖标志与椎动脉的确认有密切关系;在枢椎节段椎动脉走行变异多,部分隐藏于枢椎侧块内.本项研究提出枢椎外侧三角概念,三角形的3个点均为恒定的骨性解剖标志.在颅颈区CTA重建片上观察,31例62侧中有41侧(66%)椎动脉在该三角内,21侧(34%)在三角外,进入三角内的椎动脉均集中在该三角的外侧角,未进入该三角内的椎动脉有14侧进入枢椎侧块内,进入侧块内的椎动脉总侧别数在55侧(89%).结论:内镜经口入路处理枢椎病变时要避免损伤隐藏在枢椎侧块内的椎动脉.此区域手术前必须行CTA以明确椎动脉的具体走行.
-
一期经口前路肿瘤切除和前后路椎体重建治疗枢椎骨巨细胞瘤
目的:探讨枢椎肿瘤切除和椎体重建的新方法.方法:采用经口咽入路枢椎体肿瘤切除,改良异形钛笼重建椎体,同期后路寰椎椎弓根和第三颈椎侧块钉棒固定植骨融合治疗枢椎体骨巨细胞瘤,并辅以放疗.结果:术后患者临床症状立即消失,行走正常,影像学示肿瘤切除干净,脊椎重建固定稳妥.结论:一期经口前路联合后路行枢椎肿瘤切除椎体重建是治疗枢椎肿瘤的可行方法,但远期疗效有待观察.
-
经口手术入路治疗颅颈交界区病变
经口手术入路到达颅颈交界区为处理其腹侧硬膜外中线附近区域的病变提供了直接的手术路径.这种经口入路能够对上颈椎腹侧脊髓充分减压.早期采用经口手术入路到达咽后壁主要是为了引流咽后脓肿[1].从19世纪60年代初清除结核病灶开始,随着显微外科器械和技术的发展,使经口手术入路术后疗效大大提高,从而使采用这种手术入路治疗颈椎及斜坡的深部病变和畸形得到了进一步发展[2].作者就采用经口手术入路治疗颅颈交界区病变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经口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的发展、临床应用及展望
近年来,腔镜甲状腺手术以其美容的优势逐渐成为甲状腺患者的首选术式,其中经口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transoral thyroidectomy,TOT)以其卓越的美容效果、微创的理念实践、独特的入路方式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然而,目前相关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尚处于初级阶段,存在一定局限性,仍需深入探索.现结合国内外报道就TOT的发展、临床应用及展望作一综述.
-
一例神经内镜辅助下经口入路舌下神经鞘瘤切除术患者护理体会
目的:报告一例经内镜辅助下经口入路颅内外沟通舌下神经鞘瘤切除术患者护理措施与体会,方法:通过一例舌下神经鞘瘤患者病历介绍及术后针对患者采取的一系列护理措施,从三方面阐述了经内镜辅助下经口入路舌下神经鞘瘤切除术患者的护理体会。包括:一般护理、专科护理、康复护理等,即通过饮食护理、心理护理、腰大池引流管的护理等一系列的护理措施。结果:经过临床治疗和护理,患者各项临床症状均显著改善,且术后未出现严重并发症,于术后17天康复出院。结论:舌下神经鞘瘤罕见,手术难度较大,因手术入路的选择的特殊性,患者术后潜在并发症多,严重的术后并发症如颅内感染、气颅等严重并发症将直接威胁患者的生命,通过对患者术后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可以降低术后感染率,缩短愈后时间,减少住院天数,减轻了患者经济负担。因此,前期的病情观察及专科护理至关重要,后期的康复护理和健康指导为患者生活自理和功能恢复提供了条件。
-
42例经口入路腔镜甲状腺切除手术患者护理分析
目的 探讨42例经口入路腔镜下甲状腺切除手术的甲状腺病患者护理方法.方法 本研究将2014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42例经口入路腔镜下甲状腺切除手术的甲状腺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21例,分别给予不同的护理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式,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护理方式基础上增加综合护理,从患者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患者满意度等方面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 研究组患者行针对性护理干预后其护理总护理满意度(95.24%),采用常规护理方式的对照组(7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采用不同护理方式进行护理后其并发症发生情况,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呼吸困难和窒息、神经损伤、手足抽搐、甲状腺危象、皮下气肿)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经口入路腔镜下甲状腺切除手术患者采取针对性的临床护理干预能使治疗效果显著提高,并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有效改善护患关系,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鼻内镜下经口入路腺样体切除术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鼻内镜下经口入路腺样体切除术治疗腺样体肥大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2年9月-2014年6月确诊的96例腺样体肥大患儿,按知情同意原则分为观察组48例,行鼻内镜下经口入路腺样体切除术,对照组48例行传统开放性腺样体刮除术,比较两组手术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且较对照组手术时间缩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组间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内镜下经口入路腺样体切除术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并发症低等优点,与传统开放性腺样体刮除术比较,临床疗效明显。
-
1例咽部巨大神经鞘瘤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
神经鞘瘤又称雪旺细胞瘤,多起源于外周运动神经,感觉神经,颅神经的鞘瘤,好发于头颈和上下肢屈侧,发生于咽部的实属罕见[1].由于病变部位特殊,局剖解剖复杂,手术难度大,围手术期病情多变,因此也增加了护理的难度.目前此方面护理经验的报道尚不多见.2006年我科成功救治1例经口入路手术切除咽部神经鞘瘤患者,摸索出一些护理经验,现报道如下.
-
全腔镜甲状腺手术并发症及防治
全腔镜甲状腺手术(TET)具有手术操作相对简单、美容效果好等特点,目前常用的入路方式是经胸前入路及经口入路,两种方式都已逐渐为甲状腺外科医生及病人接受.但开展手术的医院和医生的水平参差不齐,新手及经验不足者,容易引起各种并发症.而TET与传统开放手术(OT)相关并发症及防治措施不尽相同.对于TET并发症的防治,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加强从业医师的培训.术者要求兼备OT手术经验及腔镜操作技巧,具有果断适时中转的决断,是防治严重并发症的关键.而高清设备及精细器械的应用将更有助于TET安全性的提高,甚至可优于OT.
-
2种手术入路在巨大咽旁间隙肿瘤切除术中的效果比较
目的:比较内镜辅助下2种手术入路在巨大咽旁间隙肿瘤切除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3例行巨大咽旁间隙肿瘤内镜辅助下切除术患者(男15例,女8例),11例经口入路(endoscopy-assisted transoral,ETO),12例经颈小切口联合下颌支垂直骨离断术(endoscopy-assisted transcervical minimal incision plus osteotomy of the vertical ramus outside the mandibular foramen,ETC+MO),比较2种手术入路的临床效果.结果:ETO组患者均为良性肿瘤,ETC+MO组有2例腺样囊性癌和l例复发性多形性腺瘤.所有肿瘤均完整切除、无破裂.所有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ETC+MO组有1例出现暂时性面神经轻瘫,术后8周自发性缓解.ETO组所有患者和ETC+MO组10例患者均获得理想的面部美学保存效果.经7 ~26个月随访,所有患者均无复发.结论:ETO和ETC+MO入路均为安全可靠的切除咽旁间隙巨大肿瘤的手术方法,且术后均可获得良好的功能和美观效果.2组比较,ETO组住院时间较短,可避免下颌神经损伤危险,ETC+MO组则更适用于晚期、复发性咽旁间隙肿瘤.
-
经口齿状突切除治疗延髓腹侧压迫症(附3例报告)
目的 探讨延髓腹侧受压的病因、分析经口入路齿状突切除和肿瘤切除减压治疗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 总结2007年9月至11月收治的3例延髓腹侧受压患者.其中2例为齿状突压迫,1例为脊索瘤.结果 2例齿状突切除术后患者症状明显改善,无手术并发症和死亡率;1例脊索瘤切除术后患者症状明显改善,2个月后发生CSF漏,经过修补和皮瓣转移治愈.结论 经口入路是治疗延髓腹侧受压有效的方法.采用显微手术充分切除病变、严密缝合和必要的固定是减少并发症的重要措施.
-
经口入路行下颌角截骨整形术200例围术期护理
目的:探讨经口入路下颌角截骨整形术患者的围术期护理方法.方法:对200例行经口入路下颌角截骨整形术患者术前做好心理护理及充分准备,术后加强呼吸道护理、负压引流管护理、切口护理、饮食护理及口腔护理等.结果:本组无一例发生血肿、窒息、感染等并发症,均痊愈出院.结论:对行经口入路下颌角整形术患者实行系统的围术期护理,可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
-
经口咽入路治疗枕颈部病变(附43例)
目的:探讨经口咽入路治疗枕颈部病变致瘫痪的疗效.方法:自1984年1月~1998年6月共收治43例瘫痪病人,其中42例为各种原因引起的寰枢关节陈旧性难复性脱位,均采用经口咽行寰椎前弓、齿状突切除减压寰枢侧关节融合术,其中5例同期加行后路融合术.另1例C2.3椎间盘突出症采用经口咽环锯法切除椎间盘治疗.结果:经平均5年1个月(4个月~14年)随访,33例恢复正常,无病理征;8例明显改善,生活自理;2例因融合固定不良,再发移位出现症状,再次予以经后路融合治疗.结论:采用经口咽途径治疗,具有显露容易,直接解除致压物的特点,并可同时融合稳定枕颈部,为枕颈部病变手术治疗的理想术式.
-
经口入路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术360例
腺样体肥大是造成小儿鼻塞的主要原因,保守治疗无效者须尽早行手术切除[1],但传统手术方法对术腔暴露不足。近年研究显示,鼻内镜手术具有视野清晰、切除彻底、不易损伤周围正常组织的优点。2009年2月~2013年2月,我们共为360例患者施行经口入路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术,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
经口切除齿状突斜坡治疗颅颈交界区畸形6例体会
目的 探讨经口切除齿状突斜坡治疗颅颈交界区畸形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 6例斜坡齿状突型颅颈交界处畸型,采用经口咽入路显微切除齿状突、斜坡下部及增生的结缔组织,解除其对延髓、颈髓腹侧压迫.随访半年以上,分析手术效果和并发症.结果 症状明显好转2例(33.3%),减轻2例(33.3%),无效1例(16.7%),死亡1例(16.7%).结论 经口切除齿状突斜坡治疗颅颈交界区畸形可直接解除延髓、颈髓的压迫,效果良好.须重视围手术期处理,积极防治脑脊液漏等并发症.
-
神经内镜下经口入路的解剖及应用
目的:分析内镜下经口入路颅颈交界区腹侧解剖并探讨齿状突切除的改良。方法:观察并测量36具干性颅底、5套寰枢椎标本的解剖标志及数据,应用神经内镜在10例经过防腐处理及乙醇浸泡的汉族成人尸头标本上进行颅颈交界区腹侧的解剖,通过模拟手术探讨内镜控制下保留部分寰椎前结节切除齿状突的可行性。结果:寰椎前结节高(9.8±0.7) mm,厚(8.1±0.6) mm;齿状突高(13.1±2.7) mm,厚(14.2±2.4) mm。尸头模拟手术,不进行软颚切开暴露,选用F12单腔导尿管将两端分别从双侧鼻腔进入与软颚根部缝扎,鼻腔外适度牵拉悬吊导尿管使之充分暴露咽后壁,内镜控制下9例顺利磨除寰椎前结节下1/2及齿状突基底部,完成帽状取出齿状突顶部。结论:内镜控制下经口切除齿状突具有视野好、创伤小等优点。
-
68例寰枢椎经口咽入路术的手术配合
回顾总结68例经口咽入路行寰枢椎手术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病人的手术配合.结果本组68例病人手术均成功,术后均骨性愈合或融合,症状均有改善且未发生感染并发症.提示术前、中、后各个环节严格无菌、密切配合、措施得力、方法得当,经口咽入路手术可保证成功,且可预防术后感染.
-
经口入路腔镜手术在较大甲状腺良性肿瘤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经口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在治疗甲状腺良性肿瘤中的应用价值和可行性.方法:2016-07-2017-12期间对符合入组标准的76例甲状腺良性肿瘤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其中采用经口腔前庭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31例(腔镜组),同期行传统开放手术45例为对照组.观察指标为肿物大小、术式、并发症、手术时间、出血量、引流量及术后住院时间.结果:2组在年龄、性别、瘤体大小、术式等方面相匹配,2组病理结果均显示为良性病变.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腔镜组:1例患者出现暂时性喉返神经损伤,3个月后恢复,无永久性喉返神经损伤;1例患者出现术后积液;1例颈部皮下气肿;1例出现鼻插管一侧鼻翼的皮肤压伤,1周后结痂痊愈.对照组:无永久性声带麻痹,1例出现暂时性喉返神经损伤,3个月后恢复;1例术后伤口感染;1例出现术后积液;1例术后8h出现颈部血肿,考虑为术后出血,再次入手术室进行止血后痊愈.腔镜手术的平均出血量为(20±4)ml,手术时间为(107±11)min,与传统手术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口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治疗甲状腺良性肿块安全、有效,对于有美容需求的患者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
螺旋CT三维重建咽旁隙的研究
目的 探索螺旋CT扫描成人呈张口位时咽旁隙成像并行多平面重建和三维重建等后处理,为经口入路切除咽旁隙肿瘤提供解剖依据及术前指导.方法 选择咽旁隙无占位性病变患者28例,放置张口器后行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应用多平面重建测量茎突长度并统计茎突末端与第一颈椎横突的关系,于颅底层面测量茎突至颈内动脉、下颌骨升支后缘的距离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利用容积重现和剪切技术对图像进行三维重建等后处理,观察颈内动静脉走行及是否存在变异移位等.结果 茎突长度、茎突根部至颈内动脉、茎突根部至下颌骨升支后缘的平均距离分别为(2.50 ±0.80)、(1.09±0.26)、(2.27±0.29) cm,侧别、性别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78.6%(44/56)茎突末端位于第一颈椎横突或以下,64.3%(36/56)颈内动脉起始部位低于舌骨,12.5%(7/56)咽旁隙段颈内静脉先走行于颈内动脉前方然后再转向后外.结论 咽旁隙以茎突至毗邻解剖结构的距离为参考,有助于神经血管的定位.三维重建的图像能清晰地显示颅底、下颌骨升支、茎突、颈内动静脉等咽旁隙周边及内部结构.咽旁隙段颈内动静脉均存在一定的变异率,为模拟手术入路和术中颈内动脉定位提供重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