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经脑沟裂入路治疗高血压基底核脑出血
目的 探讨经外侧裂及脑沟回裂入路治疗基底核区脑出血对减少术后并发症、改善预后的作用.方法 利用尸头研究外侧裂以及额、颞叶部分脑沟的解剖,并回顾性分析经外侧裂入路手术治疗的14例、经脑沟回裂入路手术治疗的21例和经脑回皮层手术治疗的38例基底核区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学分析明确3种方法是否具有可比性,并对比研究3种治疗方法的治疗效果.结果 经脑外侧裂组与经脑沟回裂组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与经颞叶皮层手术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经外侧裂与经脑沟回裂入路较经脑回皮层入路血肿清除率高、术后恢复好、术后出现失语及癫痫可能性低.结论 利用脑沟裂自然间隙入路治疗高血压基底核出血是切实可行的,且经外侧裂与经脑沟回裂入路手术优于经脑回皮质入路,该入路对正常脑组织损伤小、治疗效果好,对基底核出血可考虑首选.
-
立体定向手术与内科治疗中小量基底核区高血压性脑出血的对比研究
目的:研究中小量(15~40 ml)基底核区高血压性脑出血应用立体定向治疗与内科保守治疗对患者病死率、运动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2003年1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中小量基底核区高血压性脑出血164例,其中82例行立体定向手术抽吸结合尿激酶引流治疗,另82例行内科保守治疗。比较2组血肿清除时间、30 d病死率、患侧肢体运动功能和90 d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lasgow outcome score,GOS)。结果立体定向治疗组血肿消散时间(3.8±1.1)d,明显短于内科治疗组的(19.9±3.5)d(t=-39.463,P=0.000)。2组30 d病死率差异无显著性。立体定向组治疗30 d病肢肌力4~5级[43.9%(36/82) vs.28.0%(23/82),χ2=4.474, P=0.034]和90 d GOS 5分者的比例明显高于内科治疗组[53.7%(44/82) vs.36.6%(30/82),χ2=4.826, P=0.028]。结论对于中小量高血压性脑出血,行立体定向手术治疗比内科治疗能明显加快血肿清除时间,改善患者的功能预后。
-
疑似高血压脑出血的基底核区星形细胞瘤一例
患者男,49岁,主因"头晕、言语不清伴左侧肢体无力21 h"于2011年12月2日入住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科.患者入院前21 h出现头晕、颜面苍白,伴言语欠清,声音略嘶哑.15 h前出现左侧肢体肌力弱,行走摇晃,并跌倒数次,无意识丧失.10 h前出现非喷射性呕吐,急诊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当时血压为164/73 mm Hg,头部CT示"右侧丘脑、中脑脑出血并破入脑室".
-
球囊扩张治疗大脑后动脉狭窄
患者男,61岁,因"反复发作性右侧肢体麻木3个月加重1d"入院.患者3个月前在活动时,出现右侧半身麻木,常在上午发作,持续1~2min自行缓解.发作前常有咽喉部不适,发作时神志清楚,伴有头晕;无呕吐、视物旋转、四肢肌力减弱、尿便失禁等症状.发病初期每半个月至1个月发作1次,近期2~3 d发作1次,入院当天发作6次.发作时麻木感均按手、肩、面部、躯干到右下肢的顺序.曾在外院诊断为"脑供血不足","颈椎间盘突出",给予尼莫地平口服,无明显好转.2005年2月于同济大学脑血管疾病中心急诊入院,TCD检查显示患者右侧大脑中动脉痉挛,双侧椎动脉供血不足,脑动脉弹性减退;MRI显示双侧基底核区及右侧大脑脚点状缺血灶;MRA显示右侧大脑中动脉起始段多处不规则狭窄,怀疑双侧颈内动脉起始部动脉硬化斑块,右椎动脉略变细.DSA显示左侧大脑后动脉P2段狭窄.患者否认既往有高血压和糖尿病史,近年发现有血黏度增高,血脂略高.
-
心房黏液瘤合并多发脑动脉瘤一例及文献回顾
患者女,19岁,于2004年5月在情绪激动后出现发作性抽搐,口吐白沫,跌倒在地,四肢强直,双侧上肢屈曲,约2~3 min后缓解,发作间歇不能言语,发作时无意识丧失,抽搐发作频繁,每天十几次至几十次.追问病史,患者曾于2002年4月于运动中突然意识丧失,约20min后缓解,意识恢复后,左侧口角下垂,右侧肢体无力.送至当地医院,进行头部CT、MRI检查,发现左侧基底核区脑梗死.心脏彩超可见左心房黏液瘤4 cm×5 cm×5 cm,行左心房黏液瘤切除术.术后进行营养神经、康复等治疗,病情逐渐好转,遗有右侧肢体轻度瘫痪,生活可以自理.术后偶发癫痫数次,癫痫为部分发作,与患者情绪波动明显相关,没有进行相应治疗.
-
以双侧耳聋为首发症状的基底核区出血一例
患者女,50岁.因突发双侧听力丧失伴右侧肢体乏力2h于2012年6月收入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患者入院前2h与朋友聊天时突发听力丧失,伴有右侧肢体活动不利,无恶心呕吐、肢体抽搐、意识丧失及大小便失禁.患者5个月前因"右侧基底核区脑出血"(图1a)收入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经治疗好转出院,遗留左侧肢体轻度偏瘫.有高血压病史5年,未规律口服降压药物,血压高达160/100 mm Hg.有"肝硬化、子宫肌瘤切除"病史.无烟、酒等不良嗜好.
-
锁孔微创技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核区脑出血——附26例报告
高血压脑出血是急性脑血管疾病中病死率和伤残率高的疾病,约有70%左右的出血发生于基底核区[1].目前,对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方式主要包括标准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锁孔开颅微创血肿清除术及立体定向穿刺血肿引流术等[2].
-
血肿清除加部分颞极切除治疗重症高血压性基底核区出血的疗效
高血压性脑出血约70%发生在基底核区[1].大量的出血常导致脑疝,预后极差.对于脑疝前期的出血性卒中,一般采用传统骨瓣开颅,清除血肿并行去骨瓣减压[2].
-
星形细胞瘤误诊为脑静脉血栓形成引发的思考
患者 女,24岁,产后2周出现右侧面部麻木,症状持续性加重,继之出现右侧半身麻木和语言障碍.1个半月后行头部MRI(T1、T2加权像及增强像)检查,显示左侧颞、顶叶及左侧基底核区有片状异常信号,见图1~3.
-
基底核区脑出血伴精神异常1例
1 病例报告患者男,68岁.入院前2 h出现神志不清、不能言语,无四肢抽搐和大小便失禁;在急诊科检查时出现恶心、呕吐.既往有高血压和糖尿病病史,无精神疾病.
-
急性脑梗死诱发病态窦房结综合征1例
患者女,60岁.因言语不清,口角歪斜,左侧肢体无力14小时,门诊以"糖尿病脑梗死"收入院.头颅CT示:右侧基底核区脑梗死.既往有糖尿病史15年,高血压病史1个月.住院期间予抗凝、脱水、脑保护、抗感染及对症治疗,一周后患者突然心悸,心电图示:异位心律,心室率160次/分,心房纤颤.
-
剧烈头痛1小时伴呕吐1次
1病历摘要患者,男性,62岁.因剧烈头痛1小时伴呕吐1次,于1999年1月13日急诊入院.患者于当天早晨急起头痛,呈持续性,以顶枕部为著,呕吐1次,为胃内容物,非喷射状.发病后无意识障碍,肢体活动正常.既往史:高血压病10余年,1年前曾患"右基底核区腔隙性脑梗死".体格检查:T 36.8℃,P 78次/分,R 21次/分,BP 220/120 mmHg,神志清楚,语言流利,痛苦面容,两侧瞳孔等圆,直径3 mm,对光反应存在,左侧鼻唇沟略浅,伸舌偏左,颈软无抵抗,四肢肌力5级,左侧膝反射活跃,巴宾斯基(Babinski)征(+),凯尔尼格(Kernig)征(-),布鲁津斯基(Brudzinski)征(-),入院后给予降压等治疗.急查头部CT,提示"双侧基底核区腔隙性梗死".第二天(1月14日)上午,BP140/80 mmHg,病人仍诉颈项部疼痛明显,仰卧位尤著,服止痛剂后略缓解.
-
小骨窗入路显微外科治疗高血压基底核区脑出血51例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研究小骨窗入路显微外科治疗高血压基底核区脑出血的临床效果,为临床高血压基底脑出血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入院治疗的102例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为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骨瓣开颅手术,观察组采用小骨窗入路显微外科治疗,比较二组患者GCS评分、溃疡及癫?的发生率,二组患者手术时间、血肿清除率以及术后再出血率,比较二组患者脑梗死、脑积液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并对二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分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24h GC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癫?及溃疡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血肿清除率以及术后再出血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脑梗死、脑积液、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生活能力良好率为80.4%,明显高于对照组54.9%,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小骨窗入路显微外科治疗高血压基底核区脑出血临床效果显著,手术操作时间更短,患者并发症更少,患者恢复生活能力的良好率更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鼻饲液吸入误诊为心力衰竭
[病例] 男,47岁.因酒后突发昏迷2小时于2000年8月9日急诊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多年.查体:血压210/126 mmHg.昏迷,左侧瞳孔散大.行头部CT检查示左侧颞叶及基底核区巨大血肿,破入脑室.急诊开颅脑内血肿清除加去骨瓣减压术,术后左侧瞳孔缩小,仍昏迷,血压不能控制.
-
盐酸纳络酮注射液致过敏反应1例
1病例介绍病人,男,65岁,主因左侧肢体无力4 d,于2003年1月26日入院,CT示双侧基底核区脑梗死.入院时查体:体温36.5℃脉搏68/min,呼吸18/min,血压21/11 kPa,意识清楚,能正常对答,既往无药物、食物过敏史.给予脑梗死常规治疗并予盐酸纳络酮2 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内静脉输注,输液结束后病人出现输液侧手背皮肤瘙痒、发红.考虑过敏反应所致,但无法确定是哪种药物.次日再次应用盐酸纳络酮时,病人出现胸闷、气短、呼吸急促(26/min)、口唇发绀.立即更换液体,予以地塞米松5 mg小壶加入,苯海拉明40 mg肌肉注射,吸氧,病人症状改善,停用盐酸纳络酮后,继续使用其他药物治疗,病人再无类似现象发生,于2003年2月19日出院.2讨论
-
基底核区脑梗死睡眠障碍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基底核区脑梗死睡眠障碍的发生率以及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年龄等相关因素的关系和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56例基底核区脑梗死门诊或住院病人伴发睡眠障碍的发生率、相关因素及治疗效果.结果 基底核区脑梗死睡眠障碍的发生率为21.43%,左基底核区脑梗死睡眠障碍发生率(26.67%)较右基底核区脑梗死睡眠障碍发生率(15.38%)高.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重,睡眠障碍发生率越高.年龄越大,睡眠障碍发生率越高.结论 基底核脑梗死睡眠障碍的发生率较高,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年龄等因素有关,早期积极治疗,预后较好.
-
小骨窗显微镜血肿清除术治疗基底核区合并脑室出血的疗效及并发症观察
目的:探讨基底核区合并脑室出血患者行小骨窗显微镜血肿清除术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情况。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5年9月在我院就诊的基底核区脑出血患者7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各35例。对照组行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观察组行小骨窗显微镜血肿清除术,对比分析两组疗效及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3%,差异显著(P <0.05);术后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无明显差异(P >0.05);观察组血肿清除率高于对照组,血肿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 <0.05)。结论:基底核区合并脑室出血小骨窗显微镜血肿清除术治疗效果较好,可明显提高血肿清除率,减少血肿复发,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基本生活能力。
关键词: 小骨窗显微镜血肿清除术 基底核区 脑室出血 疗效 并发症 -
皮质下失语症
皮质下失语症是指病变部位局限于丘脑、基底核-内囊区及脑室周围白质(不包括紧挨各脑区皮质下白质)的失语症,可分为丘脑性失语症与内囊-基底核区性失语症(常称基底核性失语症).随着诊断技术不断发展、神经心理学检查方法逐步建立与完善及对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对于皮质下失语症的研究亦不断丰富和深入,许多学者提出了许多新的失语定位理论及发病机制.现就皮质下失语症的病变部位、临床特点、康复与预后介绍如下.
-
脑动静脉畸形105例临床分析
我院1985~2005年共收治脑动静脉畸形(AVM)105例,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105例中男70例,女35例;年龄8~60岁,平均28岁.首发症状为颅内出血50例(其中脑内血肿3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5例),癫痫40例,肢体神经功能障碍10例,头痛、头晕5例.发生颅内高压30例,其中脑疝12例.畸形血管位于幕上92例(其中额叶30例、顶叶25例、顶枕叶10例、基底核区4例、颞叶10例、侧裂区8例、胼胝体5例),幕下13例(其中小脑外侧面8例、小脑下蚓部4例、脑干旁1例).血管畸形属小型(直径小于2.5cm)36例,中型(直径为2.5cm~5cm)45例,大型(直径大于5cm)24例.
-
高血压脑出血的急诊微创清除
高血压脑出血多见于老年患者,合并症多,好发于基底核区,急诊病人病情危重,难以耐受开颅手术,治疗较为棘手.作者采用急诊微创清除高血压脑出血30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