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MEDⅡ椎间盘镜在腰椎间盘突出症和腰椎管狭窄中的应用
显微内窥镜椎间盘摘除术(MicroendoscopeDiscectomy,MED)是在内窥镜监控下经管道完成的椎板部分切除、椎间盘摘除术.MEDⅡ是在MED基础上进一步高技术化和改良部分手术器械并配套化的精良显微内窥镜椎间盘手术系统,适合于胸、腰椎的椎间盘手术.从1996年起陆续在国外开始报道[1~3],1999年引进国内后迅速在部分医院开展[4~5].我院自2000年1月引进此项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并选择性地应用于腰椎管狭窄症共188例,亦获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
有限椎板切除腰椎管扩大术
我院采用保留棘突、腰椎板部分切除腰椎管扩大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及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56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
椎间盘镜下腰间盘突出症治疗
显微内窥镜下椎间盘摘除术(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是在内窥镜监控下经管道完成的椎板部分切除,椎间盘摘除术,是一种高新技术与后路开放手术相结合的新的治疗腰间盘突出症的微创手术.MED Ⅱ是在 MED 基础上改良部分手术器械并配套化的精良纤维内窥镜椎间盘手术系统,适用于胸腰段椎间盘手术.从1996年陆续在国内外开始报道[1,2].我院自2001年6月引进此项技术治疗腰间盘突出症,并获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
三种置钉方法在下颈椎经椎弓根螺钉置入过程中的比较
背景:目前各种下颈椎椎弓根置钉方法的准确率报道不一,特别是国内常用的椎板部分切除置钉法、Abumi法、管道疏通法缺乏比较.目的:探讨下颈椎(C3~7)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可行性,比较椎板部分切除置钉法、Abumi法、管道疏通法在置钉满意率、出血量、置钉时间、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方法:选择60例需颈后路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的下颈椎疾患病例,随机分成3组,各置入椎弓根螺钉80枚,分别采用椎板部分切除置钉法、Abumi法及管道疏通法.术中计算各方法置钉时间、出血量;出院前观察置钉满意率及在颈椎椎弓根四壁损伤例数的构成比;比较C3~7每一节段的椎弓根外侧壁损伤发生率.结果与结论:椎板部分切除组、Abumi组及管道疏通组置钉时间依次递减(P < 0.05),置钉满意率依次递增(P < 0.05).3组间置钉出血量及颈椎椎弓根四壁损伤例数的构成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椎弓根损伤好发生于外壁.C4、C5节段外壁损伤发生率明显高于C3、C6、C7.提示管道疏通法在经颈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常规置钉法中优势明显.
-
数字化导航辅助颈椎椎弓根螺钉置入提高置钉准确率及安全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方案
背景:颈椎椎弓根螺钉置入技术目前尚无统一标准,故临床应用效果也无法量化评价。数字化导航技术可为颈椎椎弓根螺钉置入提供定位、定向的参考依据,为椎弓根螺钉植入提供准确安全的保证。目的:观察数字化导航辅助颈椎椎弓根螺钉置入可提高置钉的准确率及安全性。方法:研究为前瞻性、单中心、随机对照、开放性临床试验,将南通大学附属医院骨科住院治疗颈椎骨折患者76例随机分为3组,均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①椎板部分切除置钉组26例(160枚螺钉),采用椎板部分切除置钉法内固定;②管道疏通组27例(156枚螺钉),采用管道疏通法内固定;③数字化导航技术组23例(162枚螺钉),采用数字化导航技术辅助颈椎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固定后随访时间为12个月、36个月。方案设计结果的主要结局为固定后12个月各组颈椎椎弓根螺钉穿透程度分级中的Ⅰ级螺钉百分率评价内固定后螺钉植入位置的准确性;次要结局为固定后36个月各组颈椎椎弓根螺钉穿透程度分级中的Ⅰ级螺钉百分率;固定后12个月、36个月患者寰枢间骨性融合率判断颈椎骨折愈合情况;固定前、固定后12个月、36个月各组患者目测类比评分判断患者颈部疼痛情况;固定前、固定后12个月、36个月各组患者以美国脊髓损伤协会损伤分级评价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固定后12个月,36个月不良反应发生率评价各种置入方法的安全性。试验经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研究符合世界医学会指定的《赫尔辛基宣言》的标准。参与者对试验内容和治疗过程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讨论:研究方案比较了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颈椎骨折3种方法的内固定效果,重点观察和比较数字化导航辅助颈椎椎弓根置钉的准确性和安全性,从而为数字化导航技术在临床骨科,尤其是脊柱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应用提供临床应用的量化依据。试验注册信息:试验方案与2016年8月19日在北美临床实验注册中心注册(NCT02880839)。
-
经后路椎弓根植骨术治愈椎体爆裂性骨折1例报告
患者男,19岁,因从约5m高处坠落伤后截瘫,于2004年7月1日入院.经X线及CT检查,确诊为L3椎体爆裂性骨折.查体:L3以下平面感觉减退,双下肢肌力Ⅰ级,膝腱、跟腱反射消失.给予脱水、抗炎及对症处理,于入院第6天行脊柱后入路椎板部分切除减压、L3右侧椎弓根植骨、AF椎弓根内固定术.术后3d,患者下肢肌力恢复到Ⅱ级,10d后双下肢肌力恢复到Ⅲ级,术后3个月复查,双下肢肌力完全恢复,行走自如.
-
预防腰椎管术后硬膜外纤维瘢痕粘连的实验及临床研究概况
腰椎管手术通常包括对椎板部分切除,或全部切除脊髓和脊柱后路,清洁暴露的脊髓病变.通常包括下列疾病:腰椎管肿瘤和创伤,腰椎间盘突出症,后椎管狭窄,以及马尾综合征等.由于手术的原因可能会破坏脊柱的柱结构,往往会导致背部手术失败后的一系列症候群,其发病原因多种多样,其中硬膜外瘢痕形成是重要的原因.如何预防和减少纤维瘢痕形成,是防止手术出现后遗症的关键所在.很多学者已经做了大量的实验和临床方面的研究,现就近几年国内外有关预防腰椎管术后硬膜外纤维瘢痕粘连是做一个总结.
-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
目的:总结3种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自1987年10月-2002年12月,采用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206例,右下肢症状者96例,左下肢症状者92例,双下肢症状者18例,男128例,女78例,年龄25-69岁,平均为49岁.85例行全椎板切除,76例行半椎板切除,45例行椎板部分切除,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4个月,所有患者均进行直腿抬高试验、拇背伸试验、腓骨长短肌试验、腰背肌肌力和腰部活动度的检查,有残留症状者或重复出现症状者,做全腰椎正侧双斜位X光片,必要时椎管造影CT或MRI检查,对不同手术方法进行比较对疗效及优缺点进行分析,结果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无感染发生.临床评价,按张则正等的疗效评定法[1]优:本组194例,良:本组9例,可:2例,差:无,但有1例18个月后才开始部分恢复.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的手术治疗效果肯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决定手术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