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90后大学生内疚状况的调查
目的 探讨内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 修订中文版的内疚问卷,并对369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①探索性因素分析确定问卷的4个维度:伤害别人、自私行为、关爱不足、辜负别人,验证性因素分析的拟合优度指数、相对拟合优度指数、非标准化拟合优度指数为0.89 ~0.94,近似误差均方根为0.082,同质性信度和分半信度在0.715 ~0.815,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都较高;②男生和女生内疚水平差异极其显著(t=5.594,P<0.01);③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的内疚水平差异显著(t=2.544,P<0.05);④文科生和理科生内疚水平差异显著(t=2.003,P<0.05).结论 修订后的问卷可以有效测量大学生内疚水平,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和专业影响大学生的内疚水平.
-
中学生内疚与羞耻差异的对比研究
目的:探讨中学生内疚与羞耻的关系.方法:采用自编内疚事件与羞耻事件问卷对1000名中学生进行调查,同时对24名做深度访谈.结果:(1)中学生自我报告内疚事件中体验的内疚程度大于羞耻程度(6.0±1.2/5.0±1.7,P<0.001),羞耻事件中内疚程度小于羞耻程度(5.1±1.9/5.7±1.4,P<0.001);内疚在内疚事件里的评价高于在羞耻事件里的评价(6.0±1.2/5.1±1.9,P<0.001),羞耻在羞耻事件里的评价高于在内疚事件里的评价(5.0±1.7/5.7±1.4,P<0.001);(2)在内疚事件中,除初一年级外,其余各年级体验到的内疚程度均高于羞耻程度(如,初二5.8±1.4/5.1±1.6,P<0.001);在羞耻事件中,除初一和初二年级外,其余各年级体验到的内疚程度均低于羞耻程度(如,初三4.7±2.0/5.6±1.3,P<0.001);(3)内疚事件和羞耻事件在发生场合、伤害对象、后悔与面子方面的发生频率均存在显著差异,如,内疚事件主要发生于私人化场合314(64.3%),羞耻事件主要发生于公开化场合329(65.9%)(X<,2=181.504,P<0.001);(4)中学生在内疚事件上的归因得分大于在羞耻事件上的归因得分(5.2±1.6/3.8±1.8,P=0.001).结论:中学生内疚和羞耻总体上存在显著差异,同时存在一个由相同到分化的关键期,大致在初三年级;"公开化和私人化"假没以及"伤害自我与伤害他人"假设同样适合于中国中学生群体;存在"后悔与面子"假设;个体对内疚事件更倾向于内归因,对羞耻事件更倾向于外归因.
-
内疚和羞耻关系研究进展及未来展望(综述)
1 序言内疚(guilt)(guilt在汉语中有不同的译法.如内疚、负疚感、负罪感、罪感等.
-
中文版内疚和羞耻倾向量表的信效度检验
目的:检验中文版内疚和羞耻倾向量表(GASP)的信度和效度.方法:选取463名大学生填写中文版GASP量表,采用自尊量表、攻击性量表及大五人格中国问卷简版作为效度指标.2周后随机抽取59名大学生进行重测.结果:①GASP中文版包括内疚-消极行为评价、内疚-弥补、羞耻-消极自我评价和羞耻-退缩4个因子,共16个项目;②验证性因素分析显示,四因素模型的拟合指标良好(x2/df=2.40,GFI=0.942,AGFI=0.918,IFI=0.902,CFI=0.90,RMSEA=0.055,SRMR=0.056);③各分量表的克龙巴赫Alpha系数在0.58(羞耻-退缩)~0.66(内疚-消极行为评价)之间,平均0.63;间隔2周的重测系数在0.62(内疚-弥补)~0.75(内疚-消极行为评价)之间,平均0.68;④2个内疚倾向分量表的得分与敌意、身体攻击显著负相关,与自尊、宜人性、谨慎性显著正相关;2个羞耻倾向分量表的得分与愤怒、神经质显著正相关,与自尊负相关.结论:GASP中文版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可以用来测量我国大学生的内疚和羞耻倾向.
-
从信任违背到信任修复:道德情绪的作用机制
早期学者已经从认知的角度分析信任违背的原因及修复方式。近年来,情绪对信任修复的影响引起了重点关注,但是情绪在其中的作用机制并未得到解答。当前的研究主要从情绪影响信任的线索依赖效应和离散情绪(内疚、羞愧、愤怒、悲伤等)对信任修复的影响这两个角度着手研究情绪对信任修复的影响。通过文献梳理发现内疚和共情两种道德情绪是影响信任修复重要的情绪因素:内疚能够促进受信方做出补偿行为,共情能够促进信任方宽恕他人。基于此构建了道德情绪的信任修复模型,并考虑了目标线索和信任方的特质性宽恕的调节作用。同时建议未来的研究进一步探讨其他离散情绪尤其是道德情绪对信任修复的作用,并关注情境与情绪的交互作用。
-
内疚的认知和情绪活动及其脑区调控
内疚是个体做出危害他人的行为或违反道德准则之后产生的良心上的反省, 对行为负有责任的一种负性体验.内疚在道德规范和人际社会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研究者主要采取自我报告范式、情境模拟范式、过失范式和经济博弈范式考察内疚的发生发展及其功能.近年来, 研究者尝试揭示内疚脑机制, 研究发现内疚主要激活前额叶皮层和脑岛等脑区, 前额叶可能与内疚的认知成分相关, 而脑岛主要与内疚的情绪成分相关.未来的研究需要采用多种技术手段进一步考察内疚的认知神经机制.
-
道德视野下的内疚
几十年来,内疚备受国内外研究者的关注,其研究多从儿童发展、心理健康等方面展开.而近些年,研究者关注的焦点开始转向内疚的道德层面,即关注人际交往或社会事件中情绪的道德价值.内疚作为一种道德情绪,是伴随道德意识的发展而发展的,在维持和修复社会关系以及情绪情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文章从道德视角对内疚的界定、产生机制、行为反应以及亲社会作用等方面进行了梳理和探讨,以期为国内的同类研究提供一些新的线索.
-
羞耻和内疚的差异
羞耻和内疚是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两种十分相似的情感,难以对此作出明确的区分.近年来研究发现两者在概念、认知评价、情感体验和外显表现等方面都有着明显的差异,而且在与心理障碍之间的关系上羞耻比内疚更密切.这些研究发现无疑对情绪的理论研究和心理障碍的临床治疗都起到积极的作用.
-
浅议在护理教育过程中如何运用负面道德情感
二十一世纪,护生道德情感的培养越来越成为护理教师普遍关注的课题.实践证明,在护理教学过程中,适时、有度地使用负面情感-羞愧和内疚,有助于护生健康成长,有助于培养富有良好道德情感的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