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嗜人按蚊分布区媒介按蚊对溴氰菊酯敏感性的监测
目的:了解溴氰菊酯浸帐灭蚊多年后,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的敏感性.方法:采用WHO成蚊滤纸接触法,以区分剂量来判定抗性级别,以LT 50来确定抗性程度.结果:嗜人按蚊: WHO区分剂量标准,死亡率100%;我国区分剂量标准,死亡率>80%.中华按蚊:WHO区分剂量标准,死亡率>90%;我国区分剂量标准,死亡率<80%.浸帐灭蚊1~2年、3~5年和6年的地区,嗜人按蚊LT 50分别为8.69min、7.48mim(6年地区未采集到嗜人按蚊),中华按蚊LT50分别为11.98min、15.38min、16.27min.结论:嗜人按蚊对溴氰菊酯尚未产生抗性.中华按蚊虽已产生抗性,但抗性程度不高,应加强监测.
-
不同地区不同生境按蚊种群的分子鉴定及rDNA-ITS2序列分析
对采自安徽、江苏、湖南、广西、云南及海南等地区的人房、牛棚、稻田、山区等不同生境的按蚊,按照文献合成引物,用PCR方法进行分子鉴定;并对各种群的ITS2序列测序后,与GenBank所得赫坎按蚊复合体近缘种群按蚊的ITS2序列进行比对分析.结果显示,采集的不同地区不同生境的按蚊均为中华按蚊,此次采集没有采到嗜人按蚊;现场的中华按蚊与凉山按蚊、贵阳按蚊和昆明按蚊的同源性为80.6%~83.1%,与嗜人按蚊和雷氏按蚊的同源性为75.2%~76.2%,与黑按蚊和带足按蚊的同源性稍低,为63.2%~64.6%.系统发育树显示:所有的序列样本形成了两个分支,来自现场的按蚊处在同一分支且差异小.
-
湖北部分地区疟疾媒介对DDT和溴氰菊酯抗药性的现场调查
为了解疟疾媒介对DDT和溴氰菊酯抗药性,为制定防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采用WHO成蚊滤纸接触法,以区分剂量判定抗性级别,以半数致死量确定抗性程度.结果显示湖北京山、安陆、孝昌、仙桃和恩施等地媒介按蚊对DDT区分剂量死亡率均<80%,LC50均>4%,为高抗群体,与1993年调查一致;其KT50分别为1718.63、343.73、624.45、515.42和176.86 min,具有很强的抗击倒力.溴氰菊酯区分剂量死亡率均<80%,KT50分别为227.78、138.41、263.41、6 234.72和1 575.88 min,比1996年分别提高29、17、37、532和212倍;京山县LT50684.12 min,比1998年提高306倍.现场调查结果表明DDT停用多年后抗药性未明显下降,是否可重新用作室内滞留喷洒,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溴氰菊酯抗性发展迅猛,应加强监测,现场应用适当加大使用剂量,确保防制效果.
-
蚊体内疟原虫早期发育机制研究进展
研究蚊媒体内疟原虫的发育生物学,探讨疟原虫-蚊媒相互关系的分子机理,是发展疟疾防治新策略的前提.本文就蚊体内疟原虫卵囊前各期的发育机理、按蚊对其的免疫攻击作一综述.
-
感染约氏疟原虫的斯氏按蚊组织化学观察
目的观察蚊媒感染疟原虫后的组织化学变化.方法应用组织化学技术观察对照组和感染约氏疟原虫的斯氏按蚊体内乳酸脱氢酶(LDH)、琥珀酸脱氢酶(SDH)、三磷酸腺苷酶(Mg2+-ATPase)活性反应与含量以及糖原含量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感染约氏疟原虫后,蚊体内LDH活性与含量显著增加,SDH和Mg2+-ATPase活性与含量及糖原含量显著降低.结论感染约氏疟原虫可明显影响蚊媒的营养代谢和吸收.
-
一种改良的按蚊幼虫神经细胞染色体制作方法的研究
目的 研究一种更好的按蚊染色体制作方法,能展示出更清晰而利于分析的染色体组图像. 方法 选择活跃的处于三龄晚期和(或)四龄早期的按蚊幼虫,用秋水仙碱溶液在室温下培养2 h~3 h,然后按照一定的规则逐步操作,所获得的染色体标本用作进一步的分析. 结果 运用这种改良方法制作的按蚊染色体标本,其染色体有丝分裂指数,微小按蚊为2.6%,库态按蚊为2.9%. 结论 本方法简单易行,便于按蚊染色体的研究.
-
大劣按蚊和斯氏按蚊对约氏疟原虫不同易感性的遗传多态性研究
目的比较分析对约氏疟原虫易感的斯氏按蚊和不易感的大劣按蚊的基因组DNA的多态性,探讨媒介按蚊与疟原虫遗传基因间的相互关系. 方法设计5条随机引物,应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RAPD )技术对斯氏按蚊、大劣按蚊成蚊(未感染蚊和感染蚊)及其幼虫的基因组DNA进行随机扩增,扩增产物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后分析. 结果 5条随机引物对2种按蚊扩增的条带数不同,其中P5对斯氏按蚊扩增的效果较好,共16~17条带型,长度为200~1 800 bp;P4对大劣按蚊扩增效果较好,出现17条带型,长度为180~1 500 bp;P1对大劣按蚊无扩增产物.用P3对2种按蚊扩增,感染前后的扩增产物电泳条带数相同,但亮度不同;成蚊与幼虫带型数量不同,斯氏按蚊成虫与幼虫有3条相同带型(400、650、850 bp),大劣按蚊成虫与幼虫有4条相同带型(350、500、750、800 bp);大劣和斯氏按蚊成蚊带型分别为10和13条,其中相同带型6条(300、350、400、550、600、800 bp). 结论斯氏按蚊和大劣按蚊之间存在基因差异.同种未感染蚊和感染蚊基因带型仅存在亮度差异,而幼虫与成虫的基因差异较大.
-
吸血前后斯氏按蚊不同器官配子体激活因子的变化
目的 探讨斯氏按蚊头、唾液腺和卵巢中配子体激活因子的活性动态与按蚊吸血的相互关系.方法 应用体外雄配子体出丝观察方法检测雌性斯氏按蚊吸血前后唾液腺抽提物、头及卵巢匀浆上清中配子体激活因子对柏氏疟原虫雄配子体出丝诱导活性的动态变化.结果 吸血前后蚊头部匀浆上清的GAF活性为104.6%~122.1%,差异无显著性(P> 0.05);吸血后1 h内唾液腺抽提物和卵巢匀浆上清GAF活性分别降至41.4%和20.4%,吸血后第8 d唾液腺GAF活性恢复到吸血前水平;吸血后第2 d,卵巢的GAF活性急剧上升至96.0%,并持续到吸血后第8 d.结论 斯氏按蚊吸血前后唾液腺抽提物和卵巢匀浆上清中的配子体激活因子活性显著不同,其变化与蚊卵发育相关.
-
中国云南湄公河上游乙型脑炎传播媒介生物学及行为的研究
目的探讨乙型脑炎病毒媒介在人房的季节消长、嗜血习性和叮人行为,以及其幼虫相关的生物学习性, 从而制定出有效的媒介控制措施. 方法 2001年6~12月,在云南南部湄公河上游,选取一个种植场,采用CDC 诱蚊灯和人工诱捕的方法捕蚊;蚊胃血源环状沉淀法鉴定其嗜血习性以及孳生地调查幼虫孳生习性. 结果共捕获乙脑病毒媒介蚊虫5属、11种、5 726只.无论是诱蚊灯还是人工诱蚊法,三带喙库蚊、伪杂鳞库蚊、棕头库蚊和中华按蚊的季节密度高峰都出现于6~8月的雨季;3种库蚊在村内和村外有整夜叮咬活动,但中华按蚊的叮人高峰出现在21:00 之前.人房室内诱蚊灯捕蚊与室外人诱观察发现,室内捕捉乙脑病媒数量远高于室外.蚊胃血检测结果发现它们的人血指数都比较高;幼虫具有明显的特征性分布. 结论湄公河上游地区人房优势蚊种三带喙库蚊、伪杂鳞库蚊、棕头库蚊和中华按蚊的生物学及行为与以往畜圈调查的结果存在着差异.
-
斯氏按蚊PPO1基因克隆及其与约氏疟原虫卵囊黑化关系的研究
目的克隆和分析斯氏按蚊前酚氧化酶基因与约氏疟原虫卵囊黑化关系. 方法 根据其他昆虫前酚氧化酶基因的保守氨基酸序列设计简并引物,以斯氏按蚊全蚊RNA为模板,进行RT-PCR扩增,PCR产物纯化,克隆入pUCm-T载体,测定插入片段序列,对序列进行BLAST检索和鉴定.根据序列设计相应基因的特异引物,然后分别从血淋巴细胞或中肠扩增目的基因,并进行不同食源条件下前酚氧化酶基因的半定量、原位核酸分子杂交定位及与约氏疟原虫卵囊黑化关系的分析. 结果 获得了1种斯氏按蚊血淋巴前酚氧化酶基因cDNA部分序列,即AsPPO1(600 bp),分别与冈比亚按蚊PPO1和大劣按蚊PPO2基因很相似,其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均包含PO保守的铜结合位点CuA(HHWHWHLVYP)序列.在中肠和血淋巴内也获得相同的目的基因片段,半定量分析显示约氏疟原虫感染或诱导卵囊黑化呈现之前的表达明显增强,原位核酸分子杂交技术也进一步证实血淋巴有AsPPO1 mRNA表达. 结论 AsPPO1很可能与疟原虫感染或约氏疟原虫卵囊黑化相关.
-
广东省疟疾传播媒介的地理分布、生态习性和传疟作用
目的研究广东省疟疾传播媒介的地理分布、生态习性和传疟作用. 方法采用按蚊密度调查方法和生态习性调查方法在广东疟疾流行区进行传疟媒介普查. 结果广东有12个县(市)发现嗜人按蚊,嗜吸人血,兼吸牛血;9~10月份为密度高峰,与疟疾发病高峰相一致.全省绝大多数县发现中华按蚊、微小按蚊和日月潭按蚊的分布,三者均主吸牛血,兼吸人血.子孢子自然感染率嗜人按蚊为0.35%~0.54%,中华按蚊为0.15%~0.93%,微小按蚊为0.23%~5.94%,日月潭按蚊为0.05%. 结论在广东确认自然界有传疟作用的有嗜人按蚊、中华按蚊、微小按蚊和日月潭按蚊,其中嗜人按蚊和微小按蚊是当前广东省疟疾流行的重要媒介,中华按蚊是疟疾传播中起次要作用的媒介.
-
马来丝虫病防治后期残存微丝蚴血症者传播作用的纵向观察
目的观察丝虫病防治后期残存微丝蚴血症者的传播作用.方法 1984~1996年,在以嗜人按蚊为主要传播媒介的马来丝虫病流行区,选定3个村为观察区,终止防治措施进行观察.结果人群微丝蚴率≤1.03%、微丝蚴密度大多≤10条/120μl的裕农和台子村,分别在5年和10年微丝蚴率和嗜人按蚊感染率均降为0;微丝蚴率1.36%,微丝蚴密度大多≤20条/120 μl,有极少数较高密度微丝蚴血症者(>50条/120 μ1)的石头村,于10年后仍有新检出病例和感染蚊,13年后微丝蚴率仍维持在0.27%.结论少数较高密度微丝蚴血症者作为嗜人按蚊感染源作用较强.但随着残存微丝蚴血症者的陆续转阴,微丝蚴密度的降低,人们防蚊意识增强和社会与自然因素的制约,裕农和台子村丝虫病传播已被阻断,石头村丝虫病传播正趋于阻断.
-
河南省基本消灭疟疾地区疟疾暴发流行调查报告
目的探索河南省基本消灭疟疾地区疟疾暴发流行程度及原因.方法在信阳市二十里河村选择5个居民组,运用寄生虫学与昆虫学方法进行调查.结果 1999年7、8两个月居民带虫发病率为7.37%,6月小学生原虫率和疟疾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00%和8.40%,1998年居民疟史率为16.72%;仅捕获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前者7、8月份平均叮人率4.82,后者为6.77;人血指数前者为0.7857,后者为0.1519;腺子孢子率前者为0.08%,后者为0;媒介能量前者为5.5296,后者为0.8924,前者是后者的6.2倍.结论嗜人按蚊为当地疟疾的主要传播媒介,该蚊的种群数量增加是疟疾暴发流行的主要因素.
-
按蚊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抗性相关分子机理的研究进展
在杀虫剂的选择压力下蚊虫形成抗药性,不同类型的杀虫剂,由于其作用机制不同,其抗性分子机制也会有所不同.本文对按蚊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抗药性相关因素酯酶、细胞色素P450单加氧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及神经轴突钠离子通道等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
TEP1分子在蚊天然免疫中的研究进展
含硫酯键蛋白(thioester-containing proteins,TEPs)在蚊天然免疫反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TEP1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免疫诱导蛋白,参与了蚊天然免疫反应中的免疫识别、诱导黑化和吞噬溶解以及直接杀伤过程.本文综述了蚊TEP1在天然免疫中的作用及新研究进展.
-
疟疾的DNA疫苗
疟疾是世界上严重的寄生虫病之一,全球每年发病人数达3~5亿,其中100~200万人死于此病。疟疾的感染和发病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儿童,同时也给进入疫区的商人、游客和军队的部署构成严重的威协。随着疟原虫对抗疟药物的耐药性以及按蚊对杀虫剂耐药性的增加,近年,疟疾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又有增加的趋势。
-
海南省按蚊物种多样性调查
目的 了解海南省按蚊多样性. 方法 采用牛帐法于2011、2012年的4~6月在海南省11个市县的山区、丘陵及平原三类地形中选取33个村庄进行调查,计算不同市县及不同地形的按蚊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丰富度指数,并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结果 共捕获按蚊17种7 377只,以嵌斑按蚊所占比例高,为44.76% (3302/7377),其次为中华按蚊,占24.51%(1808/7377).不同市县、不同地形之间按蚊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匀度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陵水、琼海、儋州、五指山、屯昌等市县均捕获微小按蚊,在海口演丰镇捕获嗜人按蚊. 结论 嵌斑按蚊及中华按蚊是海南省主要按蚊种类.微小按蚊的种群密度可能处于较低水平,分布点也可能在减少,而嗜人按蚊的分布点可能在扩大.按蚊多样性与白然环境条件和人类因素有关.
-
湖北省三县(市)媒介按蚊抗药性的现场调查
目的 了解媒介按蚊对DDT和溴氰菊酯的抗药性,为制定防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WHO成蚊滤纸接触法,观察蚊虫击倒率和死亡率,以Finney机率分析法进行对数一机率分析.结果 湖北省京山县、安陆市和孝昌县媒介按蚊对DDT和溴氰菊酯区分剂量击倒率均<20%,死亡率均<50%,为高抗群体;对DDT的KT50分别为1718.63、343.73和624.45min,具有很强的抗击倒力,其LC50均>4%,与1996年调查结果 一致;对溴氰菊酯的KT50分别为227.78、138.41和263.41min,比1996年分别提高34、20和44倍,其LT50为684.12min,比1998年提高了306倍.结论 DDT停用多年后抗药性未明显下降,而溴氰菊酯的抗药性则呈几百倍的速度发展,可能成为拟除虫菊酯和DDT应用的大障碍,应定期进行监测,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
吉林省延边地区图们江流域按蚊形态学及基因特征分析
目的 了解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延边州)图们江流域按蚊种类,掌握常见按蚊形态特征和基因特征.方法 于2012-2013年5-10月选择吉林省延边州图们市月晴镇、曲水镇和龙井市开山屯镇3个边境村,利用诱蚊灯法采集当地按蚊雌成虫,提取其基因组DNA,利用其核糖体核酸内转录间隔2区段(rDNA ITS2)基因特征,应用PCR基因鉴别技术,确定其种类.对按蚊基因组DNA扩增产物进行测序,与GenBank中按蚊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进一步确定延边地区图们江流域按蚊基因特征.根据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反向分析其形态特征.结果 在延边州图们江流域共发现赫坎按蚊种团(Anopheles hycranus group)类中华按蚊、克莱按蚊、雷氏按蚊、暗灰按蚊(近黑按蚊)和比伦按蚊,其蚊种基因组DNA扩增序列与GenBank中已发表相应按蚊序列的同源性达97%~100%.克莱按蚊、暗灰(近黑)按蚊和雷氏按蚊的亚缘脉白斑、亚尖端白斑、尖端白斑和翅5.2纵脉末端繸斑(fringe)在形态学上存在明显种特异性.结论 在延边州图们江流域未发现中华按蚊和朝鲜按蚊.比伦按蚊为该地首次发现,与已发现的克莱按蚊同为该地首次纪录种.将原纪录种嗜人按蚊订正为雷氏按蚊,原八代按蚊订正为暗灰按蚊.利用按蚊雌成虫翅白斑种特异性可对克莱按蚊、暗灰(近黑)按蚊和雷氏按蚊等新蚊种和近缘种快速、便捷地进行形态学鉴定.
-
应用灰色模型研究疟疾在中国的流行趋势
目的应用灰色模型研究疟疾在我国的流行趋势.方法采用1994~2001年"全国甲乙类传染病疫情动态报告"资料对我国各型疟疾的发病率进行流行病学研究分析,并用GM(1,1)模型t+1=(Xt-u/a)×e-at+u/a预测2003年各型疟疾的发病率趋势.结果近8年来我国各型疟疾的发病率均呈渐降的趋势,根据GM(1,1)模型的外推预测,2003年我国疟疾、间日疟、恶性疟与其余未分型疟疾的发病率估计分别为15.4/10万、11.5/10万、2.8/10万和1.32/10万.结论我国的疟疾发病率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但作为一种危害人民生命健康的重要的蚊媒传染病,其监测与发病率预报工作仍具有重要的卫生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