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寄生虫DNA疫苗的研究
寄生虫病具有传染性,是一类威胁人类和家畜健康的疾病.寄生虫病的免疫预防一直未取得满意效果,到目前为止,只有少数几种寄生虫病疫苗运用于临床(表1),而对于疟疾、血吸虫等一些危害严重的寄生虫病仍以药物防治为主,虫株变异及抗药性的产生使得现有药物远远不能满足临床需要.
-
青海省青南高原与柴达木盆地细粒棘球蚴实验感染犬体内成虫形态学比较观察
目的 比较青南高原与柴达木盆地两地细粒棘球绦虫成虫形态学特征,为虫株研究提供依据. 方法 选择青南高原的黄南州同仁县、柴达木盆地的德令哈市为采样点,采集当地自然感染,发育良好的绵羊棘球蚴囊,分别人工感染实验犬,45 d后粪检绦虫卵阳性时剖杀,取其肠道成虫,AAF固定液固定,成虫虫体用洋红或苏木素染液染色,切取的顶突钩用4%孔雀绿染液染色.低倍镜下观察其形态学特征并用测微尺测量,记录结果. 结果 德令哈株细粒棘球绦虫成虫多数为4节,黄南株多数为5节;德令哈株成虫链体较细长,黄南株较宽短,两株虫体总长度差异有显著性(P<0.05);黄南株成虫成熟节片睾丸数与德令哈株比较差异无显著性;黄南株睾丸在生殖孔前后的分布相当,而德令哈株睾丸多分布于生殖孔前.两成虫生殖孔位置都位于链体节片偏后,但德令哈株有6.84%的生殖孔偏前.黄南株成虫雄茎囊明显小于德令哈株;虫体头钩总数多于德令哈株,大钩、小钩总宽均>德令哈株,头钩总长两成虫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 结论 青南高原和柴达木盆地两地细粒棘球绦虫虫体在某些形态特征上显著不同,提示我国可能存在不同的地理株.
-
弓形虫表面抗原P22蛋白的研究进展
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是专性寄生于人和多种动物组织有核细胞内的原虫,呈世界性分布.近年来关于弓形虫细胞表面抗原作为诊断试剂及免疫疫苗的双重潜在价值得到广泛研究,主要发现有5种表面抗原:P22、P23、P30、P35、P43.其中P22基因依据克隆的顺序也被称为SAG2.本文就弓形虫重要抗原P22的基因和蛋白结构,及该抗原在弓形虫虫株的分型、血清诊断、疫苗方面的研究作简要介绍.
-
蓝氏贾第鞭毛虫病毒研究进展
自从1972年Mattern等[1,2]首次在溶组织阿米巴的某些虫株中发现病毒样粒子后,人们相继在阴道毛滴虫[3]、蓝氏贾第鞭毛虫(简称贾第虫)[4]、艾美尔球虫[5]、巴贝斯虫[6]及利什曼原虫[7]等原虫中发现特异性双链RNA病毒,目前原虫病毒已成为寄生虫学研究的热点.蓝氏贾第虫病毒(Giardia lamblia virus,GLV)是继阴道毛滴虫病毒发现后确认的第2个原虫病毒,GLV的发现为贾第虫病的诊断与防治、原虫与病毒及宿主间相互关系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
-
旋毛虫虫种的鉴定方法及生物学研究进展
自1835年发现旋毛虫至上世纪中叶一直认为旋毛虫病是由单一的虫种引起的,即旋毛形线虫(Trichinella spiralis, Owen,1835).Nelson、Mukundi (1963) 和Nelson等(1966)实验发现,一些不同的地理株其生物学特性有明显差异,对大鼠易感的虫株同样对家猪亦易感,而来自于肯尼亚灌木丛中一种野猪和阿拉斯加熊的虫株对大鼠和猪的感染性差.Gretillat、Vassiliades(1968) 和Kruger等(1969)用西非和南非野生动物虫株实验感染猪和犬的比较研究也得到了相似的结果.Kozar(1965)用波兰虫株和肯尼亚虫株进行的实验感染中发现,肯尼亚虫株对小鼠较之猪不易感,但在实验室小鼠体内经数次传代后,其感染性有变化.
-
寄生性原虫病毒研究进展
自从1972年Mattern等[1,2]首次在溶组织阿米巴的某些虫株中观察到病毒样粒子后,人们相继在阴道毛滴虫[3]、蓝氏贾第鞭毛虫[4]、艾美尔球虫[5]、巴贝斯球虫[6]及利什曼原虫[7]等寄生性原虫中发现特异性双链RNA病毒,它们有的影响虫体表型,有的影响虫体致病性,有的影响虫体生长特性.
-
复方蒿甲醚与双氢青蒿素对小儿恶性疟治疗观察
马里共和国地处西非,属热带气候.恶性疟是当地主要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传染病.恶性疟终年流行,尤其是雨季(6-8月,其余为旱季),蚊媒大量滋生繁殖,为恶性疟流行高峰.以往多用氯喹治疗,故抗氯喹虫株不断增多.2001年8月-2003年7月,在马里Markala医院工作期间,采用复方蒿甲醚治疗小儿恶性疟40例,并以双氢青蒿素作对照试验以比较观察疗效和毒副作用.
-
棘阿米巴的分型及鉴定研究进展
棘阿米巴角膜炎是一种严重威胁视力的感染性眼病,近年发现已报道的病例数逐年增加。棘阿米巴角膜炎的预后除与早期诊断、治疗及宿主免疫反应有关外,还与感染虫株的不同有关。在临床与研究工作中,已经可以准确鉴定棘阿米巴属,但在属以下水平鉴定棘阿米巴则较困难。本文就棘阿米巴在属以下水平的分型及各型虫株致病性与药物敏感性的关系作一综述。
-
164巴西亚马孙地区三个疟疾流行区间日疟原虫变异株(VK210,VK247及类间日疟原虫株)的分布以及与氯喹治疗的相关性
-
184分离自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反复发病的利什曼病患者的利什曼原虫虫株的同工酶鉴定
-
弓形虫低温冻存方法探讨
本文报道采用10%的二甲亚砜(DMSO)为弓形虫速殖子冻存保护剂,冻存弓形虫.经复苏后观察至少有30%的虫体仍然存活,其中部分虫株已存放长达3年之久,为深入展开对弓形虫的研究提供物质基础,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分子遗传学方法在日本血吸虫遗传变异及分子分类上的应用
由于自然地理环境等生态环境因素的长期影响,使得来自不同宿主、不同生态环境的日本血吸虫虫株之间普遍存在遗传变异.研究日本血吸虫的遗传变异不仅是血吸虫病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如何防治日本血吸虫病也具有重要意义.蛋白质(酶)学等传统的方法为鉴定这种遗传变异曾起到了一定作用[1],但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基因变异情况.本文就近年来分子遗传学方法在日本血吸虫遗传变异及分子分类学上的应用作一概述.
-
不同毒力株弓形虫速殖子消减cDNA文库的构建
目的 构建不同毒力株弓形虫速殖子cDNA消减文库.方法 以弓形虫强毒株RH株速殖子为Tester、弱毒株Prugniaud株速殖子为Driver,进行正向抑制性消减杂交;以Prugniaud株为Tester、RH株为Driver,进行反向抑制性消减杂交.分别将获取的2组抑制性消减杂交产物与pGEM-T载体连接,转化大肠杆菌DH5α,筛选阳性克隆并以PCR扩增鉴定插入片段.结果 获得正向和反向cDNA消减文库,每个消减文库分别随机挑取384个阳性克隆,PCR扩增显示插入率为98%,片段长度在200~2 000 bp之间.结论 通过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成功构建2个消减文库,为进一步筛选和鉴定弓形虫毒力相关基因奠定了基础.
-
福建棘隙吸虫广东株与福建株的LDH同工酶及蛋白质分析
目的探讨福建与广东两地福建棘隙吸虫生化特点. 方法用不连续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及薄层等电聚焦电泳等进行比较分析虫体乳酸脱氢酶(LDH)同工酶和蛋白质.结果福建与广东两地虫株都有 5种LDH同工酶,其中LDH1、LDH4和LDH5的迁移率相同;蛋白质电泳都分离出 9条区带,其中有7条带的等电点相同.但在LDH2和LDH3的迁移率,蛋白质区带的相对含量,同工酶的总活力与比活力,以及A和B亚基的含量等存在差异.结论 LDH同工酶与蛋白质的某些差异,可归因为基因型相似条件下所出现两地虫株生化遗传上差异.
-
基因分型在疟原虫虫株鉴别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疟疾主要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流行,遍及全球90多个国家和地区,使世界人口的41%受到威胁.恶性疟每年造成150-200万人死亡,其中80%是5岁以下儿童和妊娠期妇女,已成为全球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同艾滋病、结核一起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对人类健康威胁严重的三大传染病之一[1].
-
RNA干扰技术在血吸虫病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血吸虫病在当前仍是危害严重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全球约有2亿人受到感染[1].目前治疗血吸虫病的药物尽管疗效显著,但其对已造成的组织损害没有影响、治疗后容易再感染、巩固疗效费用高,并且可能产生抗药性虫株,因而控制血吸虫病的效果尚待改进.
-
蚊的自然免疫应答
昆虫以多样化生存在地球上,它们经常接触病原体,以群落进行繁殖,它们抵御病原生物入侵的自我保护性免疫应答,对于其成功生存起着重要作用.昆虫防御机制是由许多生理屏障所组成.如疟原虫和它的媒介蚊虫之间产生了一系列的相互作用, 此种作用涉及疟原虫在蚊虫上皮的入侵和迁移[1],在蚊虫体内, 疟原虫遇到一种新的宿主环境, 暴露于蚊虫自然防御监测系统之下, 可能激发蚊虫产生一系列地防御反应,在一定情况, 此种反应可终止全部疟原虫的发育, 产生抗性蚊虫株.目前, 科学工作者已经筛选出两个冈比亚按蚊的抗性虫株. 在一个抗性虫株内, 疟原虫的动合子到达蚊虫的中肠上皮均被黑化成囊;而在另外一株抗性蚊虫体内, 动合子均被裂解在蚊虫中肠上皮细胞内[2-3].甚至在易感虫株体内, 也有大量疟原虫的丢失,仅有少量配子体在蚊虫中肠的肠腔发育为动合子, 然后极少量的动合子侵入逆行到中肠上皮, 发育成卵囊.在感染阶段后期, 卵囊破裂, 释放的子孢子极少部分侵入涎腺.鉴定蚊免疫应答的成分,评价这些分子抗寄生虫活性,终目的产生转基因蚊,杀死摄取的寄生虫,以达到控制蚊媒病的目的.本文主要集中在蚊天然免疫应答过程中抗菌肽、免疫信号通道、丝氨酸蛋白激酶、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铁成分代谢方面的研究,综述如下:
-
溶组织内阿米巴培养的几点体会
人体寄生虫学的教学与科研均离不开虫株,在以往,溶组织内阿米巴(Entamoeba histolytica Schaudinn,Eh)感染率<10%[1],要临时建立虫株较容易,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卫生知识的日益普及,发病人数越来越少,在我区,各县、市平均每年只有4~5例,无论对我们的教学还是科研的临时建株都带来极大的麻烦,所以,保种就特别重要.笔者进行溶组织内阿米巴的有菌培养多年,现就有关内容谈谈几点体会.
-
阴道毛滴虫固态培养基建立及两种培养方法的比较
目前阴道毛滴虫的培养多用液态培养基,获得单克隆虫株难度较大.本研究就固态培养基培养阴道毛滴虫的实验条件进行探讨,为深入研究阴道毛滴虫提供新的培养方法.
-
咯萘啶、青蒿琥酯、Quinimax治疗恶性疟疾
非洲马里是恶性疟疾的重流行区.因长期使用氯喹治疗疟疾,抗性虫株不断增多.为提高恶性疟疾的治疗效果,我们在该国某医院采用磷酸咯萘啶、青蒿琥酯和法国产Quinimax等药物治疗恶性疟疾,并对其疗效进行了比较,现将资料较为完整的100例报告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