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肠道中 B 细胞分化过程中生物能代谢的模式决定了其对维生素 B1的需求
免疫细胞在激活的过程中必须改变自身免疫代谢的状态才能发挥相应的免疫功能。然而对于 B 细胞,特别是终末分化的浆细胞的生物能代谢的认识还不太清楚。本文的研究人员重点探讨肠道的免疫系统,研究肠道 B 细胞在激活过程中免疫代谢的改变。
-
Fas与肝星形细胞凋亡
肝纤维化是多种慢性肝病晚期共有的组织学变化,其显著特征是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cellular matrix,ECM)的显著增加和成分的改变.研究表明,肝纤维化的中心环节是肝星形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s,HSC)在组织炎症坏死区域向肌成纤维细胞(myofibroblasts,MFB)转型的激活过程[1].激活的结果导致MFB膨胀池的产生[2],即由于MFB生成与清除速度的不平衡,造成MFB数量的增加.慢性肝病时,活化HSC减少的机制只有两种可能的方式,一是MFB反分化为静止的HSC,二是改变细胞增殖和死亡之间的平衡,清除过剩MFB[3].越来越多的实验证明,机体大多通过程序性死亡,即凋亡的方式清除机体生长及病理过程中出现的过剩或多余细胞[4].目前为止,肝纤维化及纤维化过程中HSC凋亡及其调控的机制还不清楚.但研究表明,Fas和Fas配体参与HSC的凋亡.
-
小儿支气管哮喘的免疫治疗研究进展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多因素参与的慢性变态反应性气道炎性疾病,其基本的病理改变为嗜酸性粒胞、淋巴细胞、巨噬细胞、肥大细胞等炎性细胞浸润.这些炎性细胞聚集、激活过程中可产生大量的氧由基,引发了脂质过氧化作用,加重了炎症反应成组织损伤[1].支气管哮喘是儿童常见的变应性疾病,其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特异性体质的内在因素和过敏原等外在因素,涉及到自主神经系统、免疫、内分泌、感染和个体精神因素等不同的差异.
-
C-反应蛋白与HIV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HIV(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疾病进展同免疫功能紊乱有关,持续的免疫激活导致HIV疾病恶化,而炎症反应在机体免疫激活过程中扮演相当重要的角色,炎症因子如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等被看作免疫功能紊乱的标志物[1-2]。CRP是一种重要的急性实相反应蛋白,关于该物质的研究越来越广泛和深入,在传统疾病(非艾滋病人群)如感染、心脑血管性疾病、糖尿病、代谢综合征、外周血管病、慢性阻塞性肺病、肿瘤等多种疾病中,CRP已被用于指导临床诊疗[3]。艾滋病在全球流行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也对CRP和HIV疾病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笔者就此方面的进展综述如下。
-
关于《如何正确认识HBeAg和抗-HBe同时阳性》的答复
编辑同志:张晓宁读者就2008年第1期专家答疑栏目"为何在临床工作中会遇到同一份标本的对应抗原、抗体同时阳性,如何解释?"一文中关于HBeAg和抗-HBe同时阳性的解释提出了自己的不同看法.现就来信中所提出的观点进行探讨.关于读者提到的第一点,即高剂量HBeAg因钩状效应有可能导致抗-HBe假阳性的解释是合理的,但是关于宿主免疫反应激活过程以及突变或抗病毒治疗造成HBeAg和抗-HBe同时阳性的解释十分牵强.宿主免疫反应激活过程机制与测定HBeAg和抗-HBe结果同时阳性没有关联性,而G1896A或A1762T/G1764A的位点突变主要是造成HBeAg的低表达或不表达,也不是引起HBeAg和抗-HBe结果同时阳性的主要原因.
-
肝星形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和肝纤维化
肝纤维化是多种慢性肝病晚期共有的组织学变化,其显著特征是细胞外基质的增加和成分的改变.肝纤维化的中心环节是肝星形细胞在组织炎症坏死区域向肌成纤维细胞转型的激活过程.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关于肝星形细胞和肝纤维化的相关文献,综述主题包括肝星形细胞的活化过程、分子生物学机制、凋亡以及以肝星形细胞为靶向的肝纤维化治疗策略.肝星形细胞的激活过程包括至少两个阶段:(1)启动期和(2)持续期.以转化生长因子B为例说明肝星形细胞活化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并深入探讨了活化的肝星形细胞的凋亡途径.由于肝星形细胞在肝纤维化中的中心作用,故近的抗纤维化治疗集中以肝星形细胞为靶向,其治疗策略包括:(1)直接抑制肝星形细胞活化;(2)抑制肝星形细胞的增生、纤维生成、收缩和/或炎症前反应;(3)刺激肝星形细胞的凋亡;(4)通过刺激细胞产生基质蛋白酶类,下调他们的抑制剂,或直接服用基质蛋白酶以增强瘢痕基质降解.而所有有关肝星形细胞激活和凋亡的信号转导途径和调节均会导致肝纤维化治疗的新发展.
-
结肠癌LS174细胞培养上清对树突状细胞诱导CTL杀伤效应的影响
目的:观察结肠癌细胞对人单个核细胞源树突状细胞(DC)诱导的CTL杀伤效应的影响,探讨其在人体的免疫逃避机制.方法:人外周血分离单个核细胞以GM-CSF和IL-4培养DC,用结肠癌LS174细胞的提取物诱导DC,并激活T淋巴细胞抗肿瘤效应,在此不同过程中,体系中加入人结肠癌细胞系LS174的培养上清液.以正常培养体系为对照,通过计算细胞毒杀伤率检测不同条件下DC激活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结果:LS174细胞培养上清液作为条件培养的DC,在DC培养的早期阶段对DC激活过程有明显的影响(在DC培养的第1 d加入肿瘤培养上清组,第3 d加入肿瘤培养上清组vs正常培养的DC组,DC培养第5 d加入肿瘤培养上清组,DC激活T淋巴细胞过程加入肿瘤培养上清组,P<0.05).结论:肿瘤细胞分泌的某些物质可在DC培养的早期阶段影响肿瘤的免疫,这可能是肿瘤细胞逃避机体免疫监视的机制之一.
-
丙型肝炎病毒蛋白对Bcl-10蛋白信号转导的影响
0 引言初原癌基因Bcl-10是作为低度B细胞淋巴瘤(BCL,B-cell lymphoma)相关基因得到鉴定的,Bcl-10是一种含有胱冬肽酶募集结构域(caspase recruitment domain,CARD)的蛋白,同时属于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tissue,MALT)B淋巴瘤中鉴定的断裂位点的基因,在淋巴细胞中抗原受体介导的NF-κB激活过程中是必需的.Bcl-10属于CARD蛋白家族成员,调节细胞凋亡和NF-κB信号转导[1-5].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丙型肝炎病毒(HCV)基因组编码蛋白对于Bcl-10的基因表达水平具有显著的上调作用,Bcl-10基因的表达在HCV感染引起的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细胞癌(HCC)的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6].
-
HAb18G/CD147拮抗肽抗肝癌转移作用的体外实验
目的:筛选获得HAbl8G/CDl47高亲和性拮抗肽中具有体外抗肝癌细胞转移作用的拮抗肽.方法:对于采用HAbl8G/CDl47纯抗原筛选噬菌体随机12肽库所获得的9条高亲和性的12肽(AP-l-AP-9).分别采用:MTT法测定AP-l-Ap-9的对肝癌细胞(HHCC)的直接毒性;明胶酶谱法分析APl-AP-9对基质金属蛋白酶(MMP s)产生及其激活过程的影响;重组细胞基底膜(Matrigel)侵袭抑制实验测定AP-l-9对肝癌细胞(HHCC)侵袭力的的影响;观察AP-1-AP-9对HHCC与细胞外基质蛋白(Matrigel,FN,LN,CollogenⅣ)、HHCC与间质细胞(成纤维细胞fb)黏附能力;以及APl-9对HHCC运动能力的影响.结果:拮抗肽AP-1-AP-9对HHCC无明显细胞毒性作用;Ap-1,6,9对HHCC刺激fb细胞产生MMP-2其激活过程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AP-1,3,6,7,8,9对HHCC侵袭力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5),抑制率分别为78.22%,90.1%,62.83%,56.44%,68.32%和81.19%;9条拮抗肽对HHCC与细胞外基质蛋白Matrigel,FN无明显的抑制作用,但AP-3,9对HHCC与CollogenⅣ,LN的黏附有抑制作用;AP-1,6,9对HHCC与fb细胞之间的黏附有抑制作用;AP-6可抑制HHCC的运动能力,抑制率54%,但统计学上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HAbl8G/CDl47拮抗肽(AP-l-AP-9)对肝癌的侵袭转移相关的多个环节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为研究开发新的抗肿瘤转移多肽药物开辟了新途径.
-
不应期与房室传导
1 不应期形成的机制1.1 不应期的概念心肌细胞兴奋后立即在很短时间内,完全地或部分地丧失兴奋性,这一特性称为不应性.不应性持续的时间为不应期.兴奋的本质是产生动作电位,对普通肌细胞来说,兴奋与钠离子通道有关.1.2钠离子通道功能特性心肌细胞每次激动后立即进入不应期,待复极结束才脱离不应期而进入兴奋期,直到下一次激动开始.这一过程离子通道至少经历三种不同状态的循环转换,即静息关闭状态(备用状态)、开放状态(激活),失活关闭状态(失活).处于静息关闭状态的通道遇到适宜的刺激时即可进入开放状态,即激活过程.除极后钠离子通道关闭,即失活过程.失活关闭状态的通道不能直接进入开放状态,它需转换成静息关闭状态后,才能再度接至外界刺激而激活开放,这一过程称为复活.
-
以蛋白酪氨酸激酶为靶点治疗系统性硬化病的研究进展
系统性硬化病(SSc)是一种以广泛纤维化、血管病变和出现多种特异性自身抗体为特征的复杂的结缔组织病.组织纤维化是SSc致病和致死的主要原因,过度激活的成纤维细胞被认为是关键的效应细胞.转换生长因子β(TGFβ)、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在成纤维细胞的激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随着成纤维细胞相应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以蛋白酪氨酸激酶[c-Abl蛋白激酶,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PDGFR)、Src蛋白激酶等]为靶点的蛋白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开始应用于SSc的治疗,并积累了一定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经验.现就近年来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甘松提取物对家兔心室肌细胞钠、钙通道的影响
目的研究甘松提取物对家兔单个心室肌细胞钠通道和L-型钙通道的电生理作用.方法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Whole cell patch clamp),观察不同浓度的甘松提取物对钠通道电流和L-型钙通道电流的影响.结果5g/L和10g/L的甘松提取物使兔心室肌细胞ⅠNa峰值(Ⅰ Namax)从(66.48±6.44)pA/pF分别降至(50.95±4.78)pA/pF和(39.64±3.87)pA/F(n=8,P<0.05和P<0.01);使LCa-L峰值(ⅠCa-Lmax)由(6.485±0.78)pA/pF分别减至(3.644±0.39)pA/pF和(2.455±0.21)pA/pF(n=8,P<0.01).甘松提取物使ⅠNa和LCa-L的电流-电压曲线上移,但均不改变其激活电位、电位峰值和反转电位.甘松提取物还减慢钠通道灭活后的恢复过程以及抑制钙通道的激活过程.结论甘松提取物对ⅠNa和LCa-L具有浓度依赖性阻滞作用.这可能是其抗心律失常的重要机制.
-
胰蛋白酶原激活肽在急性胰腺炎中的意义
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是外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多数AP是一种自限性疾病.有15%~20%的病人病情可能恶化并出现器官功能衰竭或局部并发症(如坏死、假性囊肿、脓肿等)成为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SAP临床表现凶险,文献报道病死率可达20%~30%[1,2].对于SAP病人来讲,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将对预后产生很大影响.自从Chiari 1896年提出,早期发生的肠道外酶前体激活导致了AP的组织病理学改变以来,经过100多年的研究,虽然AP的确切发病机制尚未被完全阐明,但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异常的酶激活导致胰腺的自身消化是AP主要的致病因素.在这个酶的激活过程中,胰蛋白酶原发挥着主导作用[3].
-
机械牵拉诱导骨骼肌卫星细胞激活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了解卫星细胞激活过程中的控制因素,有利于设计出更好的促进骨骼肌发育和修复方案,以应用到运动科学(提高运动员机能表现)和健康科学(特别是肌肉萎缩和Sarcopenia的治疗方法)领域.1骨骼肌卫星细胞的激活卫星细胞的激活是提供新的肌细胞核(融合成新的肌纤维或当前肌纤维肥大)的第一步,骨骼肌发育、损伤修复的过程中同样需要卫星细胞的激活.在成体骨骼肌中,处于静息状态的卫星细胞只在适当的条件(损伤、运动刺激、牵拉或去神经)下被激活(进入细胞周期)[1].激活的卫星细胞移位到损伤位点,进行DNA复制,增殖、分化融合到肌纤维上或形成新的肌纤维,通过这种途径,肌细胞核增加,也为骨骼肌肥大奠定基础.
-
肝纤维化中肝星形细胞活化分子机制
慢性肝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严重疾病,肝纤维化(hepatic fibosis)是慢性肝病发展为肝硬化的中间环节.研究表明,肝纤维化的中心环节是肝星形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s,HSCs)在组织炎症坏死区域向肌成纤维细胞(myofibroblasts,MFB)转型的激活过程.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广泛应用,人们对HSC活化机制的认识不断深入,现将有关研究近况简要综述如下.
-
从肝星状细胞激活过程中的信号转导途径谈肝纤维化的干预措施
近年来,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 HSC)的激活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一系列复杂生物学效应在肝纤维化发生、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已经得到普遍共识.当肝脏受到多种因素如病毒、生物、化学物质等损伤后,由细胞因子、生长因子、氧化活性应激产物以及受损肝细胞的旁分泌刺激等多种因素,通过不同或相同的HSC胞内信号转导途径介导了HSC的激活并使其转化成为肌成纤维细胞(myofibroblastic cell, MFB)[1];一旦HSC活化后,其功能发生诸多变化,直接导致肝纤维化的形成.
-
核转录因子-κB和核转录因子E2相关因子2的激活机制及两者间的交互作用
炎症及氧化应激是常见的病理过程,可导致DNA链的破坏、蛋白质或酶失活,干扰体内多种生理过程,进而导致肿瘤、急性肺损伤(ALI)[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脓毒症[2-3]等疾病的产生。人体内存在多种抵抗有害因素的信号通路,其中转录因子是细胞内基因表达/调控必不可少的,重要的因子包括核转录因子-κB(NF-κB)和核转录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本篇综述中我们将简要介绍NF-κB和Nrf2激活过程以及两者之间的交互作用。
-
CD80/CD86-CD28/CTLA-4共刺激信号在移植耐受中的作用
B7/CD28是一个重要的共刺激配体/受体家族,体内外实验均证明它在T细胞激活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该家族包括至少两个配体和两个受体:两个配体为CD80(B7-1)和CD86(B7-2),它们的结构、表达及与受体的亲和力均有所不同;两个受体是CD28和细胞毒性T细胞相关抗原-4(CTLA-4),其中CD28受体传导的为阳性信号而CTLA-4受体传导的为阴性信号.现简要介绍CD80/CD86-CD28/CTLA-4通路及其在移植耐受中的作用.
-
纤维蛋白胶凝素-3研究进展
补体系统在体内参于机体抗微生物防御反应,亦介导免疫病理的损伤性反应,具有重要的生物学作用.根据其激活过程起始顺序的不同分为三条途径:①经典途径:由抗原一抗体复合物结合Clq启动;②凝集素途径(lectin pathway):由炎症期产生的蛋白与病原体结合启动激活,又称甘露糖结合凝集素(MBL)途径;③旁路途径:由病原微生物等直接提供补体激活级联反应得以进行的接触表面.三条途径中直接针对激活的重要步骤是C3的裂解,依次产生C3/C5转换酶,并随后进人共同的末路途径,形成膜攻击复合物(MAC)C5b-9并产生溶解细胞效应.
-
肾透明细胞癌中CD44V6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CD44是分布广泛的细胞表面跨膜糖蛋白,在淋巴细胞和上皮细胞中均能检测到.CD44属细胞表面粘连分子,主要参与细胞与细胞及基质间的特异性粘连和淋巴细胞的激活过程.CD44按外显子的表达方式可分为组成型CD44S和变异型 CD44V,目前多认为CD44V在癌的转移中起作用,并影响肿瘤的预后.我们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肾透明细胞癌中CD44V6的表达,探讨其与肾癌的病理分级、临床分期、转移及预后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