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细胞外基质蛋白1与原发性肝内胆管细胞癌及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何坤;胡泽民;阮嘉后;储兵;周载平;黄锐钦

    目的:研究细胞外基质蛋白1(ECM1)在原发性肝内胆管细胞癌(PICC)发生及淋巴结转移(LNM)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PICC无转移组9例、PICC有LNM组21例,正常胆管组织标本10例。行免疫组织化学(IHC)染色和评估、RT?PCR mRNA实验。结果 IHC染色显示:ECM1在正常胆管组织标本不表达,PICC中以及LNM标本中均有表达。ECM1 mRNA在正常胆管组织标本中很少,在PICC中异常升高,LNM的患者中升高更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ECM1 mRNA与PICC未转移的相关系数r=0.979,P=0.000。ECM1 mRNA与PICC有LNM的相关系数r=0.871,P=0.000。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ECM1是PICC的独立预测指标,公式为总分=7.992log(ECM1+0.001)?5.200,分界点为0.00,得分为0.00以上时,被视为恶性。结论 ECM1与PICC发生及LNM有良好的相关性。

  • 超高分子聚乙烯颗粒刺激单核细胞高表达CD147/EMMPRIN

    作者:李亮平;许杰;李登;蔡志清;马若凡

    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磨损颗粒对单核细胞表达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剂(CD147/EMMPRIN)的影响.方法 根据颗粒/细胞比值实验分为0、1、10、100、500、1000共6组,将不同浓度的超高分子聚乙烯(UHMWPE)颗粒与人单核细胞株THP-1共培养24 h,台盼蓝染色检测THP-1细胞存活率,利用流式细胞术、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THP-1细胞CD147/EMMPRIN的表达.结果 加入UHMWPE颗粒前及共培养24 h后THP-1细胞存活率均大于90%.流式细胞术、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结果均显示加入UHMWPE颗粒后,CD147/EMMPRIN表达较对照组(即颗粒/细胞比值为0)增加,当颗粒/细胞比值在1-100范围时,CD147/EMMPRIN表达与颗粒浓度正相关,颗粒/细胞比值大于或等于100时,CD147/EMMPRIN稳定保持在高表达水平,不随颗粒浓度升高而变化.结论 UHMWPE颗粒刺激单核细胞高表达CD147/EMMPRIN,并呈浓度依赖性.

  • 肝细胞癌患者血清细胞外基质蛋白1表达水平与术后复发及预后的关系

    作者:陈浩;李建生;荚卫东;许戈良;马金良;任维华;王伟

    目的 探讨细胞外基质蛋白-1(extracellular matrix protein 1,ECM1)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术前血清中的表达水平与肝癌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预后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HCC患者及健康体检者血清中ECM1表达水平,分析血清ECM1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预后间的关系.结果 117例HCC患者及53例正常对照血清ECM1中位表达浓度分别为166.39、108.06 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7.805,P <0.001).血清ECM1浓度与肿瘤大小(Z=-3.454.P =0.001)、肿瘤结节数(Z=-2.201,P =0.028)、血管侵犯(Z=-4.685,P<0.001)和TNM分级(Z=-4.610,P<0.001)有关.ECM1低表达组患者(180 pg/ml)的总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均明显高于高表达组(>180 pg/ml).应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均表明血清中ECM1水平是影响肝癌患者生存预后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血清ECM1表达水平与肝细胞癌患者术后复发和生存预后密切相关,有可能成为肝癌术后复发的预测指标.

  • 盆腔器官脱垂患者阴道前壁组织中弹性蛋白和细胞外基质蛋白fibulin-5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李博;张清富;林雪燕;陈黎黎;欧阳玲;张淑兰

    目的 探讨盆腔器官脱垂(POP)患者阴道前壁组织中弹性蛋白和细胞外基质蛋白fibulin-5的表达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妇产科2006年11月至2008年6月诊断为POP并行手术治疗的68例患者的膨出阴道前壁组织(POP组).POP组患者依据POP定量分度(POP-Q)法,分为Ⅰ度10例、Ⅱ度21例、Ⅲ度25例、Ⅳ度12例.选择同期因宫颈鳞癌Ⅰ b期行子宫伞切除+双侧附件切除术的18例患者的阴道前壁切除组织石蜡标本作为对照组.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两组阴道前壁组织中fibulin-5和弹性蛋白的表达.结果 (1)弹性蛋白和fibulin-5在阴道前壁组织中的表达主要定位于细胞外基质.(2)POP组患者阴道前壁组织中fibulin-5的阳性表达率为15%(10/68),低于对照组的44%(8/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POP组患者阴道前壁组织中fibulin-5的阳性表达率,POP-Q分度为Ⅲ、Ⅳ度者[5%(2/37)]低于Ⅰ、Ⅱ度者[26%(8/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已绝经者[13%(8/60)]与未绝经者(2/8)比较,阴道分娩≤2次者[19%(5/27)]与>2次者[12%(5/41)]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POP组患者阴道前壁组织中弹性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31%(21/68),低于对照组的72%(13/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POP组患者阴道前壁组织中弹性蛋白的阳性表达率,POP-Q分度为Ⅲ、Ⅳ度者[19%(7/37)]低于Ⅰ、Ⅱ度者[45%(14/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34);已绝经者[30%(18/60)]与未绝经者(3/8)比较,阴道分娩≤2次者[26%(7/27)]与>2次者[34%(14/41)]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POP组68例患者阴道前壁组织中,fibulin-5与弹性蛋白表达均为阳性者6例,均为阴性者43例,fibulin-5与弹件蛋白在POP组患者阴道前壁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关系(P=0.031).结论 POP患者盆底结缔组织中弹性蛋白和fibulin-5表达下降,并与POP严重程度相关.

  • 雌二醇对去卵巢大鼠基质GLA蛋白表达的影响

    作者:陈雪英;姜醒华;赖晓阳;方向南;杨雅

    目的 观察雌二醇对去卵巢SD大鼠基质GLA蛋白(MGP)表达的影响,探讨雌二醇在改善绝经后骨质疏松中的作用.方法 36只10月龄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去卵巢组、雌二醇组、对照组,每组12只.去卵巢组、雌二醇组大鼠行双侧卵巢切除术,雌二醇组在去卵巢3周后给予苯甲酸雌二醇肌内注射;对照组仅切除卵巢附近的相当于卵巢大小的脂肪组织;各组大鼠每3周留取血清及尿液,至术后15周处死大鼠,取子宫、腰椎组织行HE染色观察病理学变化;双能X线骨密度仪(DEXA)测定大鼠腰椎骨密度;ELISA法检测血清MGP、雌二醇水平及尿液MGP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腰椎组织中未梭化MGP蛋白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腰椎组织中MGP mRNA的表达.结果(1)术后15周,去卵巢组大鼠子宫内膜萎缩,腰椎骨小梁结构破坏明显.术后15周血清雌二醇水平去卵巢组为(454±66)pmol/L,对照组为(527±77)pmol/L,雌二醇组为(556±80)pmol/L,去卵巢组与其他两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雌二醇组、去卵巢组、对照组骨密度分别为(0.279 ±0.024)、(0.263±0.030)、(0.295 ±0.024)g/cm2,去卵巢组与其他两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雌二醇干预后血清及尿液中MGP出现动态变化.去卵巢组及雌二醇组血清MGP水平均下降,术后9周去卵巢组下降至(104 ±6)ng/L,下降明显,雌二醇组下降至(134±6)ng/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前至术后15周尿液中MGP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雌二醇组从术后12周起尿液中MGP水平开始上升,至术后15周时为(110.0±3.4)ng/L,去卵巢组为(86.5±2.5)ng/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去卵巢组腰椎组织中可见未梭化MGP蛋白呈棕色阳性表达,其他各组表达不明显.(4)腰椎组织中MGP mRNA相对表达水平在去卵巢组为1,雌二醇组为0.289±0.260,对照组为0.103 ±0.098,去卵巢组表达水平较其他各组明显增高,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雌二醇可提高去卵巢大鼠MGP 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可能在改善绝经后骨质疏松中发挥重要作用.

  • 布地奈德对反复暴露于变应原的致敏豚鼠气道慢性炎症的影响

    作者:向莉;郭德玉;江载芳;刘世英;熊珍谊

    目的观察布地奈德对反复暴露于变应原的致敏豚鼠气道变应性炎症和细胞外基质沉积的影响.方法雄性Hartley系豚鼠共32只,分为4组.A 组:反复卵白蛋白(OVA)暴露组;B组: 反复OVA暴露+布地奈德(BUD)干预组;C 组:中断OVA暴露+中断BUD干预组;D组:正常对照组.实验8周时对各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行细胞分类计数及肺组织切片气道嗜酸细胞计数,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并定量分析气道壁沉积的纤维黏连蛋白和Ⅲ型胶原.结果 (1)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嗜酸细胞数:A组、B组高于C组和D组(P<0.01), 且A与B,B与C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各级气道壁浸润的嗜酸细胞:A、B组高于C、D组,且中小气道A与B,B与C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中小气道纤维黏连蛋白灰度值:A组(中气道122±22,小气道135±29)、B组(中气道174±23,小气道165±41)低于C组(中气道219±34,小气道236±20)和D组(中气道229±20,小气道220±16)(P均<0.05), A与B,B与C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中小气道Ⅲ型胶原灰度值:A组(中气道153±21,小气道133±23)、B组(中气道174±22,小气道176±20)低于C组(中气道189±14,小气道191±14)、D组(中气道200±18,小气道198±20)(P均<0.05),且A与B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反复暴露于OVA的情况下持续BUD干预仅能部分抑制豚鼠慢性哮喘模型的气道变应性炎症和细胞外基质沉积,而早期BUD干预并中断OVA暴露可能完全抑制这类变化.

  • 核心蛋白聚糖对转化生长因子β1诱导人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的影响

    作者:成学琴;鲍华英;陈颖;潘小勤;费莉;陈荣华

    目的 探讨核心蛋白聚糖对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诱导的人肾小管上皮细胞(HK-2)转分化的影响.方法 将体外培养的HK-2细胞分为6组:阴性对照组(A组);10 ng/mlTGF-β1组(B组);10 ng/ml核心蛋白聚糖组(C组);100 ng/ml核心蛋白聚糖组(D组);10 ng/mlTGF-β1+10 ng/ml核心蛋白聚糖组(E组);10 ng/ml TGF-β1+100 ng/ml核心蛋白聚糖组(F组).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加入刺激因子48 h后,各组细胞形态学变化;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核心蛋白聚糖对TGF-β1诱导的HK-2细胞内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波形蛋白、角蛋白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 B组与A组相比较,细胞形态发生明显变化,大部分细胞拉长呈梭形,似成纤维细胞;E组和F组比B组梭形样细胞明显减少,尤其是F组梭形样细胞减少更明显;C组和D组与A组细胞形态无明显区别,为椭圆形;B组与A组比较,波形蛋白、α-SMA Mrna表达明显提高,角蛋白Mrna表达减少.B组平均值分别为(0.828±0.297)、(0.332±0.025)、(0.075±0.040),A组平均值分别为(0.033±0.060)、(0.003±0.000)、(0.348±0.0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组和F组与B组相比,波形蛋白、α-SMA的表达有所下降,角蛋白的表达呈上升趋势(P<0.05),平均值分别为E组(0.234±0.313)、(0.214±0.196)、(0.098±0.056),F组(0.155±0.053)、(0.122±0.130)、(0.215±0.122).C组和D组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GF-β1能诱导正常人肾小管上皮细胞发生转分化;核心蛋白聚糖对TGF-β1诱导的HK-2细胞转分化具有抑制作用,且呈剂量依赖性.

  • 声带息肉和Reinke水肿细胞外基质蛋白mRNA表达

    作者:黄冬雁;杨伟炎;郭维维;韩东一

    目的 探讨声带息肉和Reinke水肿中,声带固有层细胞外基质主要成分mRNA表达的变化,为阐明疾病发病机制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手术切除标本(声带息肉12例,Reinke水肿2例,5例行全喉切除而声带未受肿瘤侵犯的声带作为正常对照),细胞外基质中与胶原纤维、弹性纤维和透明质酸有关的9种蛋白的mRNA表达.结果 声带息肉与对照声带比较,胶原酶mRNA表达下降,纤连蛋白mRNA表达升高,而纤调蛋白mRNA表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赖氨酰氧化酶、透明质酸合成酶在病变和对照组织mRNA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前弹性蛋白原、透明质酸酶、弹性蛋白酶在病变组织mRNA阳性表达率低于对照组织;前胶原Ⅰ在所有组织中均无表达.声带Reinke水肿组纤连蛋白表达量接近息肉组,纤调蛋白表达量接近对照组,因样本量小未做统计学分析.结论 纤连蛋白和纤调蛋白是参与声带息肉病理过程的两种细胞外基质成分.反复用声造成损伤以及声带对损伤的修复过程可能在声带息肉发病机制起重要作用.

  • 组织工程化兔耳廓软骨的实验研究

    作者:张瑞林;梁传余;秦廷武;杨志明;刘军;李秀群;李文

    目的探讨采用表面修饰过的壳聚糖(chitosan)-聚乳酸(polylacticacid,PLA)-聚乙内酯(polycrylactone,PCL)及牛跟腱胶原海绵作为支架培养组织工程化耳廓软骨的可行性,比较动态与静态两种不同培养方法对软骨生长的影响.方法将4周龄新西兰大耳白兔耳廓软骨细胞接种在20个壳聚糖-PLA-PCL及牛跟腱Ⅰ型胶原海绵支架上,将细胞支架复合物分为2组,动态组(样本量为10)采用旋转培养,静态组(样本量为10)采用静置培养.所有标本体外培养1周,裸鼠或兔皮下培养8周.分别于体外1周、体内4周及8周时取样行扫描电镜检查、大体及组织学观察以及免疫组化分析,测定软骨细胞数及细胞外基质中的Ⅱ型胶原含量.结果表面修饰过的壳聚糖支架上软骨细胞贴壁率高,细胞分化与增殖好;每个时段动态组生成的软骨细胞量及Ⅱ型胶原均较静态组多,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2种生物支架上均长出了组织工程软骨;裸鼠皮下较兔皮下形成的软骨更接近天然软骨.结论壳聚糖-PLA-PCL及牛跟腱胶原海绵是较理想的组织工程耳廓软骨的支架材料,动态培养更有利于新生软骨组织的生成;兔皮下仅能形成软骨样组织.

  • 格子状角膜营养不良患者BIGH3基因突变的研究

    作者:董微丽;邹留河;潘志强;金涛;于洁

    目的探讨中国格子状角膜营养不良(LCD)患者基因突变类型.方法对2002年7至11月来我院就诊的8例不伴有全身淀粉样物质沉积的LCD患者,自静脉血提取全血白细胞DNA,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扩增BIGH3基因目的片段,并对其进行DNA直接测序;同时行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并照裂隙灯显微镜外眼像.收集32名正常人静脉血样进行同样检测,作为对照.结果3例检出BIGH3基因第4外显子的R124C突变( 417位点碱基C→T),呈杂合子,临床表现为典型的LCDⅠ型;另外5例检出第14外显子的H626R突变(1924位点碱基A→G),亦为杂合子,该型临床表现介于LCDⅠ型与LCDⅢ或ⅢA型之间,为一中间类型.结论中国LCD患者中既存在引起LCDⅠ型的R124C突变,也存在H626R突变.因此,H626R突变并非是英国和法国特有的类型,也可为亚洲患者的一种基因突变类型.

  • 缺氧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对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Opticin蛋白表达的影响

    作者:马进;朱铁培;张倩茹;欧会林

    目的 探讨缺氧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对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Opticin 蛋白表达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方法 实验研究.原代培养人眼RPE细胞,取生长良好的第3~6代细胞,接种于含DMEM培养液的6孔板中,于缺氧条件下或加入不同浓度(1、10、50及100 μg/L)VEGF进行培养.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缺氧后RPE细胞中VEGF mRNA的表达.蛋白印迹法检测细胞内和细胞培养液中Opticin蛋白含量.明胶酶谱法检测细胞培养液中明胶酶活性.组间检测数据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蛋白印迹法检测,显示缺氧组RPE细胞内Opticin蛋白含量无明显变化;而RPE细胞培养液中,缺氧组Opticin蛋白含量明显下降.逆转录PCR检测,缺氧组12、24 h VEGF mRNA表达灰度值分别为0.81 ±0.04、0.67±0.07,均较正常对照组VEGF mRNA表达灰度值(0.21±0.03)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483.60,P<0.05).添加不同浓度的外源性VEGF后,RPE细胞内Opticin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添加1、10、50及100μg/L的外源性VEGF后,RPE细胞培养液中,Opticin蛋白表达灰度值分别为0.65 ±0.02、0.52±0.04、0.23±0.03、0.30±0.03,均较正常对照组Opticin蛋白表达灰度值(0.73 ±0.04)明显下降(F=141.38,P<0.05).明胶酶谱法分析,显示与基质金属蛋白酶-2相对应的位置出现明显的消化条带,且酶的活性随VEGF浓度的增加而递增.低浓度的乙二胺四乙酸可抑制由VEGF引起的RPE细胞培养液中Opticin蛋白含量减少.结论 缺氧及VEGF作用可影响RPE细胞培养液中Opticin蛋白分泌,可能与增多的基质金属蛋白酶-2对Opticin蛋白的酶解作用有关.

  • 猴实验性青光眼视乳头筛板细胞外基质免疫组化研究

    作者:李扬;马科;徐亮

    目的 研究猴实验性青光眼视乳头筛板细胞外基质的改变,探讨眼压增高对筛板的影响。方法 用免疫过氧化物酶技术(ABC法)观察9只猴早、中、晚期青光眼模型筛板中,Ⅳ型胶原蛋白、层连接蛋白的分布。结果 与正常猴视乳头相比,早、中期青光眼模型视乳头筛板无明显变化。晚期青光眼视乳头筛板前区和筛板部Ⅳ型胶原蛋白和层连接蛋白阳性染色物明显增多,筛板后陷、重叠及融合。结论 青光眼病理过程中的眼压增高,可引起视乳头筛板细胞外基质发生特异性改变,从而使视乳头筛板的生物力学特性发生变化。

  • Reis-Bücklers角膜营养不良患者TGFBI基因突变

    作者:田欣;刘祖国;李勤;李冰;王薇;谢培英;藤木庆子;村上晶;金井淳

    目的探讨中国Reis-Bücklers角膜营养不良患者的TGFBI基因的突变特征及其与临床表现的关系. 方法对于彼此无亲缘关系的两家系10例患者及其家族中2名正常成员进行基因分析.采取外周血10 ml,制备外周血白细胞基因组DNA,应用合成的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分别扩增TGFBI基因的第4、12外显子,将基因产物进行直接测序,分析相应基因序列.结果两家系均呈现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临床上表现为角膜上皮下及前弹力膜中细小的颗粒状混浊,随年龄增长而逐渐融合、扩大呈地图样外观,符合Reis -Bücklers角膜营养不良地图型的诊断.基因序列分析呈现TGFBI基因第124密码子第二个碱基G→T碱基点突变,导致精氨酸转变为亮氨酸(R124L). 结论中国Reis-Bücklers角膜营养不良患者两家系均呈现R124L基因突变,表现为Reis-Bücklers角膜营养不良地图型改变.基因分析将为疾病的确诊提供可靠依据.

  • Thiel-Behnke角膜营养不良家系的TGFBI基因突变研究

    作者:齐艳华;赫红丹;李颖;王丽;林辉;苏虹;谷静芝;黄尚志

    目的 探讨我国Thiel-Behnke角膜营养不良中TGFBI基因突变的类型,了解5代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Thiel-Behnke角膜营养不良家系的基因突变位点.方法 对1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Thiel-Behnke角膜营养不良家系成员中10例患者和2名正常人进行眼科常规检查,抽取5 ml外周血,盐析法提取基因组DNA,利用TGFBI基因第4、7、8、11、12外显子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对扩增产物测序进行突变检测.结果 对TGFBI第4、7、8、11、12外显子扩增产物进行直接双向测序,在TGFBI基因第12外显子发现G→A的改变,此改变位于基因第12外显子,导致编码蛋白质第555位精氨酸被谷氨酰胺取代(R555Q).这一序列的改变见于家系所有受累成员,而家系其他正常个体均无此改变.结论 本研究Thiel-Behnke角膜营养不良家系患者的角膜病变由TGFBI基因R555Q突变引起,两者密切相关.

  • OPTC-shRNA干扰对牛玻璃体细胞与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共培养胶原凝胶收缩系统的影响

    作者:马进;欧会林;朱铁培

    目的 探讨抑制opticin蛋白表达对牛玻璃体细胞与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共培养胶原凝胶收缩系统的调控作用.方法 实验研究.设计并转染OPTC-shRNA质粒至体外培养的牛RPE细胞,通过免疫印迹法检测转染后3、5、7 dopticin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和抑制率.在牛Ⅰ型胶原凝胶内加入牛玻璃体细胞和RPE细胞,构建细胞共培养的胶原凝胶体外收缩模型.实验共分为6组:OPTC-shRNA质粒转染RPE及玻璃体细胞组(A组)、空质粒转染RPE及玻璃体细胞组(B组)、未转染RPE及玻璃体细胞组(C组)、仅含未转染RPE细胞组(D组)、仅含玻璃体细胞组(E组)以及不含任何细胞空白对照组(F组).应用One-way ANOVA、SNK-q检验和单因素回归分析比较各组凝胶收缩差异,并分析A、B、C组玻璃体细胞数的差异对胶原凝胶收缩性状的影响.结果 成功构建并转染了有显著抑制作用的OPTC-shRNA质粒至牛RPE细胞.免疫印迹法检测结果显示,opticin蛋白表达抑制率在转染后3、5、7d分别为(83.91 ±2.88)、(84.71±4.27)、(82.85±2.7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15,P>0.05).胶原模型构建后3d,A、B、C组中不同密度(2×107、1×108、5×108 个/L)亚组玻璃体细胞密度凝胶收缩率分别为A组:(23.52±2.08)、(56.00±1.02)、(61.62±1.73)%;B组:(16.56±2.01)、(36.41±1.33)、(49.56±1.75)%;C组:(15.75±1.37)、(37.45±1.14)、(48.45±1.97)%,D、E组凝胶收缩率分别为(12.18±0.95)、(10.95±0.93)%,F组未观察到凝胶收缩.在相同玻璃体细胞密度下A、B、C组间凝胶收缩性两两比较,2×10 7个/L细胞密度:A组与B组、A组与C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11.38、12.72,P值均<0.05);B组与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1.34,P>0.05);1×108个/L细胞密度:A组与B组、A组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 =48.83、46.22,P值均<0.05);B组与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2.61,P>0.05);5×108个/L细胞密度:A组与B组、A组与C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48.83、46.22,P值均<0.05);B组与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 =1.74,P>0.05).A、B、C各组内不同玻璃体细胞密度之间凝胶收缩性两两比较(2 × 107个/L与1×108个/L、2 ×107个/L与5×108个/L、2 ×107个/L与2 × 107个/L):A、B、C3组内各细胞密度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组:q=-55.97、-65.66、-9.69;B组:q=-34.53、-57.41、-22.88;C组:q=-41.94、-63.19、-21.25;P值均<0.05).进一步对组内不同玻璃体细胞密度与对应的凝胶收缩率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共培养模型的凝胶收缩率与其中的玻璃体细胞密度呈一定的正相关性(A、B、C组r =0.919、0.981、0.937,P值均<0.05).D、E、F组凝胶收缩率两两比较,D组与E组、D组与F组、E组与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 =54.87、49.33、5.54,P值均<0.05).结论 opticin蛋白可调控牛玻璃体细胞与RPE细胞共培养胶原凝胶收缩性状.

  • 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过程中细胞外基质作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良海;LI Gen-lin

    国内外多项有关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的研究结果表明,细胞外基质(ECM)的多种成分参与了PVR的形成,包括ECM结构蛋白、黏附蛋白、抗黏附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组织抑制因子等.其中,结构蛋白包括胶原、弹力纤维蛋白等,是视网膜前、后及玻璃体腔内形成增生膜的主要的非细胞成分,可以促进增生膜的收缩;黏附蛋白包括纤维连接蛋白、玻璃体连接蛋白、层黏连蛋白等,能促进增生膜中细胞与基质间的黏附,增进视网膜色素上皮的黏附、移行及分化功能等;抗黏附蛋白包括血小板反应蛋白-1、骨连接蛋白、韧连接蛋白等,可促进视网膜色素上皮的移行,促使增生膜再塑形;基质金属蛋白酶及组织抑制因子能降解多种ECM,增加增生膜中血管内皮通透性,促进新生血管的形成等.笔者就其目前国内外有关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增生膜的研究结果予以综述,以供同道参考.(中华眼科杂志,2008,44:759-763)

  • 星形胶质细胞分泌血小板反应蛋白(TSP)促进神经突触形成

    作者:李佩尧;张成岗

    近年来陆续有研究指出,星形胶质细胞(AST)在神经系统中的作用已经远远超出以前认识的作为神经支持细胞的概念,并将导致出现神经科学研究中的胶质细胞新时代.新研究发现,AST可分泌血小板反应蛋白(TSP1/2)促进神经突触形成,其机制可能是TSP1/2通过与一种或多种突触特异蛋白结合,激活突触前膜和(或)突触后膜信号蛋白,从而诱导神经突触形成.此发现对于理解胶质细胞的新功能以及研究癫痫等神经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 软骨寡聚基质蛋白对BMP-2诱导骨髓间质干细胞分化的影响

    作者:郭鹏;师钟丽;刘安;林调;毕方刚;史明敏;严世贵

    目的 探讨过表达软骨寡聚基质蛋白(cartilage oligomeric matrix protein,COMP)对BMP-2诱导骨髓间质干细胞成骨及成软骨分化的影响.方法 用BMP-2诱导骨髓间质干细胞分化,通过脂质体转染含人COMP基因的质粒使骨髓间质干细胞过表达COMP,空载质粒作为对照.以RT-PCR检测成骨相关基因Ⅰ型胶原、RUNX2、骨桥蛋白、骨钙蛋白以及成软骨相关基因Ⅱ型胶原、SOX9、蛋白聚糖的表达变化;通过碱性磷酸酶染色观察成骨过程中的碱性磷酸酶活性,茜素红染色观察成骨终末阶段矿化结节的生成情况,阿利新蓝染色观察细胞基质蛋白多糖的合成情况.结果 COMP组目的基因COMP mRNA的表达显著升高;骨桥蛋白mRNA表达水平较对照组低,呈现出一致的下调趋势(P<0.05);Ⅰ型胶原、RUNX2、骨钙蛋白mRNA表达水平在诱导早期均高于对照组(P<0.05),但在诱导晚期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成软骨指标(Ⅱ型胶原、SOX9、蛋白聚糖)的基因表达水平强于对照组,呈一致的上调趋势(P<0.05);SOX9 mRNA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仅在第7天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成骨染色(碱性磷酸酶染色、茜素红染色)均弱于对照组,而阿利新蓝染色强于对照组.结论 COMP能抑制BMP-2诱导骨髓间质干细胞成骨分化,促进BMP-2诱导骨髓间质干细胞成软骨分化.

  • CD147及MMP9在乳腺癌移植瘤模型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作者:甘萍;李艾珊;聂桂丽

    目的:探讨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CD147)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乳腺癌BCML-TAII 99模型移植瘤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生长和转移的关系.方法:建立30只小鼠肺转移性乳腺癌BCML-TAII 99模型.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小鼠肿瘤组织标本CD147及MMP9蛋白表达进行检测,并分析其与肿瘤大小及转移之间的关系.结果:CD147及MMP9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3.33%(19/30)和53.33%(16/30), CD147、MMP9均阳性表达者13只;两者均阴性者8只,两者表达呈正相关( χ~2 = 48.492,r = 0.786, P = 0.025).CD147、MMP9在转移组与非转移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92.31%、41.18%和76.92%、35.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6.238,P = 0.013和χ~2 = 5.129,P = 0.024).CD147和MMP9蛋白在≥3 g组和<3 g组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8.89%、25.00%和66.67%、33.33%,两者表达与肿瘤大小有关( χ~2 = 8.452,P = 0.009和χ2 = 4.652,P = 0.039, r分别为0.469和0.366 ).结论:CD147可能通过诱导MMP-9蛋白的产生在乳腺癌的浸润和转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 NMP22对膀胱移行细胞癌的临床评价

    作者:任立新;霍红旭;李景东

    膀胱移行细胞癌的早期诊断依赖于尿中发现恶性肿瘤细胞及膀胱镜下看到肿瘤,经组织活检确诊,敏感性较低,容易漏诊.本研究应用酶联免疫法测定尿中核基质蛋白22(nuclear matrix protein 22,NMP22)的含量,并与细胞学检查比较,探讨NMP22对膀胱移行细胞癌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

41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