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管道骨骼线三维重建在肝脏可视化的应用
目的 研究三维重建数字化虚拟肝脏的方法.方法 将肝脏管道灌注后的肝脏标本进行螺旋CT扫描,获取CT扫描连续图像数据集.然后使用面绘制移动立方体(MC)算法重建肝脏及其内部管道结构表面模型,并对模型进行平滑和简化.确定出管道树上的关键节点,并使用改进的种子生长法生成管道树.将生成管道的表面模型和管道树相结合实现交互式分析.结果 肝脏管道灌注和铸型良好,螺旋CT扫描获取连续肝脏断面图像数据集242张.基于骨骼线提取的肝脏管道结构三维重建肝脏模型形态逼真,交互性强,通过设定各结构的透明度和颜色能单独或组合显示肝脏、肝静脉和下腔静脉、门静脉、胆囊,并可通过旋转、放大、缩小模型观察各结构.结论 基于肝脏管道骨骼线的方法进行肝脏及其管道系统三维重建可视化肝脏,生成肝脏和内部管道系统,立体空间感强,交互性好.
-
单次屏气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门静脉成像技术及初步应用体会
目的探讨单次屏气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门静脉成像(3D DCE MRP)技术的可靠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40例受检者行常规轴位T1W,T2W成像后,进行冠状位3D DCE MRP,连续扫描3组数据,对感兴趣区血管的原始图像用大强度投影法重建.评价图像质量,分析门静脉、脾静脉、肠系膜上静脉显示情况和有无侧支循环形成.扫描前经静脉快速注射钆喷酸葡胺20~30 ml.结果 39例门静脉图像质量达到诊断要求,1例血管图像模糊.20例无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肠系膜上静脉、脾静脉、门静脉主干及其肝内3~5级分支均显示良好,门静脉高压症可出现肠系膜上静脉及门静脉增宽、门静脉栓塞、肝内门静脉分支级数减少、脾静脉迂曲增粗以及侧支血管形成.结论3D DCE MRP是了解门静脉系统结构的可靠方法,可用于肝脏多种疾病的诊断和疗效评价.
-
经皮脾穿刺CO2门静脉造影术的临床应用
目的初步探索经皮脾穿刺CO2门静脉造影的安全性、造影效果及其临床使用价值.方法 20例患者(男15例、女5例),原发性肝癌14例,转移性肝癌5例,肝硬化1例,以26 G超细针在B超引导或透视定位下经皮穿刺至脾内,行CO2-DSA.结果 17例清晰显示门静脉4级以上分支,图像质量优;2例门静脉主干阻塞,门静脉分流显示清晰,1例失败.术中7例患者无任何不适, 10例患者有轻中度腹部不适,2例有恶心感,1例腹痛,B超示脾包膜下血肿.结论经皮细针穿刺脾实质CO2造影可以清晰显示门静脉结构,方法简单、快捷、创伤小,患者耐受性好,安全性高,可在临床推广使用.
-
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间接门静脉造影特点
目的 探讨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CTPV) 的间接门脉造影表现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8例经超声诊断及造影证实的门静脉海绵样变患儿的间接门脉造影血管造影图像,观察其特征性的血管造影表现,并对其指导临床治疗的意义进行了评价.结果 8例中6例清楚显示门脉主要分支近肝门处阻塞,2例门静脉主干阻塞,代之以肿块样纡曲血管并在其周围形成向肝内放射状的侧支血管影像,以及离肝性侧支循环静脉.8例血管造影均能对与分流或断流手术有关的血管解剖提供准确信息.结论 儿童CTPV 具有特征性的血管造影表现,间接门脉造影对CTPV 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价值.
-
低管电压联合低剂量对比剂扫描方案用于MSCT门静脉成像
目的 探讨低管电压联合低对比剂扫描方案用于MSCT门静脉成像(MSCTP)的可行性.方法 纳入接受MSCTP、体质量指数<25 kg/m2的患者118例,随机分为两组:双低组(n=59),管电压90 kVp,管电流395 mAs,对比剂用量1.2 ml/kg体质量;常规组,管电压120 kVp,管电流200 mAs,对比剂用量1.5 ml/kg体质量.比较两组门静脉期图像质量评分、肝实质CT值(CTH)、门静脉CT值(CTP)、图像噪声(SD),肝实质SNR(SNRH)、门静脉与肝实质CNR(CNRP)及有效剂量(ED)差异.结果 双低组图像质量评分(4.53±0.32)高于常规组(3.71±0.32,P<0.05);双低组CTH [(101.11±16.65)HU]、CTP[(186.94±29.29) HU]、SNRH(6.92±2.28)和CNRP(5.71±2.00)均明显高于常规组[CTH:(83.61±13.94) HU,CTP:(141.85±26.89) HU,SNRH:6.05±1.58,CNRP:4.23±1.65;P均<0.05],两组图像S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6.32±9.21)HUvs (14.33±2.32) HU,P>0.05];双低组ED[(3.81±0.44)mSv]明显低于常规组[(5.77±0.52)mSv,P<0.05).结论 采用低管电压结合低剂量对比剂扫描方案进行MSCTP可提高图像质量,并降低辐射剂量.
-
门脉海绵样变性的影像学诊断进展
门静脉海绵状变性(cavernous tranasformation of portal vein,CTPV)是肝门部或肝内门静脉分支慢性阻塞,血流受阻,在肝门和肝十二指肠韧带内形成海绵样扭曲的侧支血管网,使门静脉再通所致的一种代偿性病变.CTPV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1]:原发性是由于门脉系统先天发育异常所致;继发性的常见原因为癌栓和血栓,此外还见于消化系感染、肝硬化、门静脉炎以及肝移植术后等.
-
门静脉高压症胃静脉曲张的血流动力学研究:附22例直接门静脉造影结果
目的 探讨门静脉高压症胃静脉曲张(GV)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 经胃镜确诊为GV的22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其中8例为肝癌合并门静脉主干癌栓.根据GV在胃内的位置及其与食管静脉曲张(EV)的关系,内镜将GV分为食管胃静脉曲张(GEV)和孤立的胃静脉曲张(IGV).GEV又分2个亚型:GEV1型为EV跨过食管胃交界处,沿胃小弯侧向下延伸;GEV2型为EV跨过食管胃交界处,向胃底部延伸.22例患者均采取了经皮肝穿或脾穿门静脉造影,根据门静脉造影表现,比较不同类型GV的血液供应、引流路径及门静脉压力变化.结果 GEV1、GEV2和IGV的发生率分别为54.6%(12例),31.8%(7例)和13.6%(3例).GEV1型12例中,12例均见胃左静脉供血,胃后静脉参与供血8例(66.7%),胃短静脉参与供血3例(25%),引流路径均经奇静脉系统引流到上腔静脉.GEV2型7例,7例均见有胃左静脉、胃后静脉供血,胃短静脉参与供血4例(57.1%);7例中,5例(71.4%)经胃肾静脉分流道引流到下腔静脉,2例(29.6%)单独经奇静脉系统引流.IGV型3例,均为胃底静脉曲张(IGV1),均见胃左静脉、胃后静脉和胃短静脉供血,引流路径均经胃肾静脉分流道引流.有胃肾分流者门静脉压力为(27.0±4.2) cm水柱,无胃肾分流者门静脉压力为(37.5±5.1) cm水柱(P<0.001).结论 GV的血液供应及引流路径与GV的发生部位有关,胃肾静脉分流是胃底静脉曲张(GEV2、IGV1)的主要引流路径.
-
螺旋CT门静脉造影技术的研究及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螺旋CT(SCT)门静脉造影(SCTP)技术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30例疑肝脏疾病者进行了SCTP检查,其中表现正常者20例作为对照,肝硬化并门静脉高压80例(32例并肝癌),肝细胞性肝癌42例,其他20例,快速团注对比剂的同时行SCT容积扫描,利用计算机后处理功能得到门静脉立体图像.结果①SCTP图像好坏与扫描延迟时间合理选择和扫描参数设计密切相关;②能清楚地显示1~5级门静脉血管结构;③精确定位肝内病灶;④可检测门静脉高压侧支循环的范围和估计严重程度,以及显示多种疾病.结论 SCTP是门静脉无创性检查的可靠方法,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Xper-CT与CTPV融合图像在经颈静脉肝内门腔静脉内分流术中的应用
目的 评价利用Xper-CT与CT门静脉造影(CTPV)融合图像作为经颈静脉肝内门腔静脉内分流术(TIPS)中三维路径图的可行性.方法 收集门静脉高压症患者37例,其中21例接受常规TIPS术患者,另16例接受3D路径图下引导TIPS,采集动静脉期和门静脉期图像,对3D路径图下引导TIPS患者在肝脏部位行Xper-CT扫描,在三维工作站中利用“Multi-Modality Matching”功能进行两者图像融合,作为实时透视过程中的三维路径图.结果 Xper-CT与CTPV在融合过程中,骨性对位误差均<2.00 mm;术中门静脉CTPV图像与透视的图像的匹配误差稍大,其中15例上下误差>2.00 mm,1例左右误差>5.00 mm.结论 将Xper-CT与CTPV的融合图像作为TIPS的三维路径图,可在不使用对比剂的情况下,术中多角度观察穿刺针与门静脉的位置关系,提高穿刺的定位准确性和安全性,减少手术时间.
-
多层螺旋CT门静脉造影术准直与螺距匹配及重建方法优化选择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门静脉造影术(MSCTP)准直与螺距匹配及重建方法的优化选择.方法150例疑肝脏疾病患者,按不同螺距及准直随机分为4组行MSCTP检查,对比分析不同组间及不同重建方法(MIP、VR、SSD)间的图像质量.结果不同准直间、不同螺距间CTP图像质量存在明显差异.一定扫描时间内,2.5 mm准直、0.875螺距组CTP图像质量优于1 mm、1.75螺距组.不同重建方法间存在明显差异,以VR图像质量好.结论相同螺距、相同扫描条件下,准直越薄,三维图像质量越好.三种重建方法以VR显示门静脉图像质量佳;SSD在显示立体结构空间定位准确性方面佳.
-
间接门静脉造影在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中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 (CTPV)的间接门脉造影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3例门静脉海绵样变患儿的间接门脉血管造影图像,观察其特征性的血管造影表现,同时与门脉多普勒超声及CT检查相对照.结果 3例CTPV间接门静脉造影能清楚显示门脉主干近肝门处阻断,代之以瘤样纡曲扩张的侧支静脉,并向肝内延伸,以及离肝性侧支循环静脉.结论儿童CTPV具有特征性的血管造影表现,间接门脉造影对CTPV的诊断有重要价值.与门脉多普勒超声及CT检查相对照,间接门静脉造影仍不失为CTPV的诊断金标准.
-
门脉峰值时间确定及其在螺旋CT门脉成像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一次屏气试验剂量团注单层动态扫描是否能很好确定门脉造影剂峰值及其在SCIP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一次屏气试验剂量团注单层动态扫描41例,观察CT图像的层面波动及门脉峰值时间,然后以峰值时间作为扫描延迟时间进行SCIP检查。结果:一次屏气试验剂量团注单层动态扫描的CT图像几乎无层面上下波动,门脉时间-密度曲线无明显波动,门脉峰值时间平均为50.5s。41例SLTP均能显示门脉4级以上分支。结论:一次屏气试验剂量团注单层动态扫描是一种简单实用的确定门脉造影剂峰值的方法。以门脉峰值时间作为扫描延迟时间可获得良好的SCTP图像。
-
双能CT非线性融合技术提高门静脉血管图像质量
目的 探讨双能CT非线性融合技术在提高肝门静脉三维图像质量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50例行肝脏双能CT增强扫描患者的图像,通过调整非线性融合技术的参数值Blending Width和Blending Center获得高对比噪声比的门静脉期图像,比较融合系数0.5和非线性融合图像的对比噪声比及三维门静脉成像情况.结果 当Blending Center设定为门静脉与肝实质的平均值、Blending Width设定为0~40 Hu时,门静脉CT血管成像的图像对比噪声比清晰、质量好.与融合系数0.5的图像比较,非线性融合图像的门静脉CT值、门静脉与肝实质的CT值差值及图像的对比噪声比均明显提高(t=15.83、16.99、12.37,P<0.001).结论 非线性融合技术可以在不增加扫描期相的前提下提高门静脉CT成像的质量.
-
反转脉冲带的放置位置对非对比剂肝门静脉血管成像的影响
目的 三维稳态自由进动序列结合双流入反转恢复(IR)脉冲选择性地显示肝门静脉,针对双IR脉冲的3种放置策略对血管成像的影响进行前瞻性研究.资料与方法 在3.0T MRI扫描仪上,对26例行上腹部MRI检查的患者进行流入IF脉冲血管成像.同一受检者的扫描方案包括非选择性IR的放置方位为斜轴位(A组)、冠状位(B组)和矢状位(C组)3组序列,保持层面选择IR的位置不变.比较3组肝门静脉的成像质量、相对信号强度和分支显示级别的差异.结果 在分支显示级别方面,B组较A组和C组得分高(P<0.05).在成像质量方面,B组门静脉主干、门静脉右支、门静脉左支和右前下支的得分高于A组和C组(P<0.05);B组左后支和右后上支的显示优于C组(P<0.05).在相对信号强度方面,B组门静脉主干和门静脉右支高于A组和C组(P<0.05);B组左后支高于A组(P<0.05);B组右前下支和右后上支高于C组(P<0.05).结论 在3种非选择性IR脉冲放置策略中,冠状位的放置方法改善了非对比剂肝门静脉血管的成像质量.
-
CT血管成像与超声评估肝移植术前血管的对比
目的 探讨三期CT血管成像(CTA)和超声评估肝移植患者术前血管解剖变异及管腔通畅性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26例行肝移植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术前均行动脉期、门静脉期、静脉期CT扫描及CTA后处理重建和超声检查.CTA重建图像包括容积再现(VR)、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组(CPR)和多平面重组(MPR).观察患者肝动脉、门静脉系统、肝静脉和下腔静脉解剖变异及管腔通畅情况,以术中探查和术后病理结果为标准,比较CTA和超声对肝移植患者血管评估的准确性.结果 126例肝移植患者中,肝动脉管腔均通畅,解剖正常98例,存在解剖变异28例(22.2%);其中Michel II型7.1%(9/126),III型6.3%(8/126),IV型3.2%(4/126),V型2.4%(3/126),VI型0.8%(1/126);Michel分型未包括在内2.4%(3/126).CTA对动脉解剖变异的诊断准确率为100.0%;超声对管腔通畅性诊断与术中一致,无法评估解剖变异.126例患者中,门静脉管腔通畅94例;门静脉栓子32例,其中血栓21例,瘤栓11例.CTA和超声对门静脉栓子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3.7%、96.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血栓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6.0%、9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A和超声对瘤栓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7.6%、9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A可显示门静脉周围侧支循环.CTA和超声对静脉通畅性的诊断准确率均为99.3%;CTA和超声对肝静脉合干解剖情况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9.2%、95.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A可以准确评估肝移植动脉解剖变异,对门静脉栓子的定性诊断准确率较高,且能显示侧支循环情况,整体术前诊断价值优于超声.
-
MRI对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诊断价值
目的 分析门静脉海绵样变性(CTPV)的MRI表现与特征,探讨MRI对CTPV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9例经手术、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的CTPV患者的资料,所有病例均行腹部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 CTPV的MRI平扫可见门静脉闭塞,闭塞门静脉周围可见由侧支静脉形成的团块状、网状异常软组织信号影(29例).MRI增强动脉期见肝实质灌注异常(18例),门静脉期见异常侧支静脉强化(29例).结论 CTPV具有特征性的MRI表现,对CTPV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
CTA和CTAP联合应用诊断肝肿瘤的价值
CT肝动脉造影(CTA)和CT经动脉门静脉造影(CTAP)的难点是非肿瘤性异常的存在.由于螺旋CT的快速发展,这一问题得以解决.使CTA,CTAP技术近年的深入研究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本项研究适用于肝脏的单发或多发结节性小病变运用其它影像方法不能确定者.肝脏单一性病灶的良恶性及中间状况的评估,肝内多发性病灶的定性评估,转移瘤数量的评估,肝硬化结节血液重建评估,肝硬化动脉和门脉短路的评估,肝脏术前介入前情况的评估.禁忌证与动脉插管禁忌一致.
-
经皮肝穿刺门静脉造影改良经颈内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23例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经皮肝穿刺门静脉造影改良经颈内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的临床疗效,提高其穿刺准确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空军总医院2010年7月至2011年10月采用经皮肝穿刺门静脉造影改良TIPS技术治疗门静脉高压所致急性上消化道出血2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穿刺门静脉右支,成功后将Cobra导管置入门静脉进行造影、栓塞胃冠状静脉、测压,然后将Cobra导管置于门静脉,进行门静脉正侧位造影,引导Rups-100穿刺门静脉.球囊扩张肝实质分流道,置入金属支架,陈旧性血栓用金属支架旷置,造影测压.结果 23例患者均成功实施TIPS手术,上消化道出血即刻得到控制,手术时间( 140.32±43.56) min、手术开始至胃冠状静脉封堵时间(12.53±13.18)min、穿刺针数(4.16±2.73)针、TIPS治疗可显著降低门静脉压力,TIPS治疗前后血氨无显著变化.结论 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门静脉造影改良TIPS,可标识定位指导TIPS操作,并可在第一时间封堵胃冠状静脉出血,提高了TIPS穿刺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
磁共振门静脉造影术对门静脉系统的研究价值
目的:磁共振门静脉造影术(MRP)是一种无创、高效的检查门静脉系统的成像方法.为了解其对于研究门静脉系统的价值,对此技术作一综述.方法:阅读相关文献30篇,对MRP的主要技术,临床应用以及局限性进行归纳分析.并重点分析MRP对门静脉系统的研究价值.结果:MRP清晰的展示了门静脉系统的解剖和变异,为评估门静脉高压提供准确的关于流量和阻力方面的信息,也能很好的显示门静脉狭窄、栓塞和包埋破坏等病变.结论:MRP能清晰显示门静脉系统的解剖和病变,其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都很高,对临床诊断和治疗均具有重要价值.
-
门静脉海绵样变的诊治进展
门静脉海绵样变( CTPV)是由于各种原因造成门静脉主干或分支、完全或部分阻塞,导致血管内血流受阻,门静脉压力增高,机体为缓解门静脉高压而形成大量的门静脉周围侧支血管而引起的疾病。因此,CTPV是一种代偿性病变,其代偿能力不够,无法阻止门静脉压力的上升,是导致肝前型门静脉高压的原因之一,约占门静脉高压症各病因的3.5%。因其在大体标本上表现为海绵样外观而被命名为CTPV。
关键词: 门静脉造影术 门静脉海绵样变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