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丙泊酚靶控输注不同血药浓度时脑功能状态指数和脑电双频谱指数的比较
目的 靶控输注(target-controlled infusion,TCI)丙泊酚麻醉时脑功能状态指数(cerebral state index,CSI)与脑电双频谱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同期监测的对比性观察.方法 选择本院50例妇科腹腔镜下卵巢囊肿剥除术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各25例患者.每例患者同时进行CSI和BIS监测.A组的瑞芬太尼靶控效应室浓度为3.0 μg/L,B组的瑞芬太尼靶控效应室浓度为5.0 μg/L.全麻诱导和维持使用TCI丙泊酚和瑞芬太尼,间断给予罗库溴铵.两组丙泊酚靶控效应室浓度均从1.5 mg/L开始,血浆与效应室浓度达到平衡之后增加0.5 mg/L,终达到4.0 mg/L,手术结束时停止TCI丙泊酚和瑞芬太尼.记录丙泊酚各效应室浓度下的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CSI、BIS值;停药后每间隔1 min记录1次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CSI、BIS值;以及意识消失和意识恢复时的CSI和BIS值.结果 两组患者的CSI、BIS值均随着丙泊酚靶控浓度的变化而变化.各组同一时点CSI与BIS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SI和BIS值与丙泊酚效应室浓度总体呈正相关:诱导期(rCSI=0.842;rBIS=0.840,P<0.05),恢复期(rCSI=0.791;rBIS=0.627,P<0.05).意识消失时CSI值与BIS值比较[A组(64.5±6.1)比(70.1±3.1);B组(68.6±5.6)比(69.9±4.7)]以及意识恢复时CSI值与BIS值比较[(A组74.1±5.0)比(76.4±3.5);B组(75.2±4.5)比(77.8±4.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丙泊酚和瑞芬太尼联合靶TCI时CSI值和BIS值较接近,且均与丙泊酚的血药浓度呈正相关,在意识消失和恢复时点CSI值与BIS值无显著差异.
-
手术病人丙泊酚的血药浓度测定及靶控输注系统评价
目的:测定全身麻醉手术病人血浆中丙泊酚浓度,分析实测的病人血浆中丙泊酚浓度与靶控输注(target controlled infusion,TCI)系统预测的丙泊酚浓度的相关性,对TCI系统进行评价.方法:选择2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评级为ASA1~ ASA2级的全身麻醉手术病人,TCI系统丙泊酚的诱导浓度为6μg/ml;麻醉维持浓度分别为2.8、3.2、3.5、3.8 μg/ml.HPLC法测定给药后不同时间病人血浆中的丙泊酚浓度.结果:麻醉诱导和维持阶段病人血浆中丙泊酚实测浓度高于靶控输注浓度,停止输注后实测浓度低于靶控输注浓度.TCI系统的偏离度(MDPE)和精密度(MDAPE)分别为6.0%和6.2%.病人脑电双频指数、反应熵和状态熵受麻醉影响明显.结论:TCI系统在麻醉指标监测下,可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
同等药效学指标下依托咪酯与丙泊酚脑电双频指数值的比较
目的 研究靶控输注(target controlled infusion,TCI)依托咪酯使50%手术患者意识消失时血浆和效应室靶浓度(EC50)与脑电双频谱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同时比较达到相同的药效学指标(意识消失EC50)时,依托咪酯与丙泊酚的BIS值有无差异.方法 选择年龄18岁~64岁,ASA Ⅰ~Ⅱ的患者,不用任何术前药.靶控输注依托咪酯,以血浆靶浓度0.25 mg/L为起点,达到预期血浆靶浓度后每30秒递增0.03 mg/L,直至患者意识消失为止.采用概率单位回归分析方法计算患者意识消失时依托咪酯的血浆靶浓度和效应室靶浓度的EC05、EC50和EC95及其对应的BIS值.将所得BIS值与我们以前报道的丙泊酚意识消失时的BIS值进行比较.结果 择期手术患者TCI依托咪酯意识消失时的血浆靶浓度EC05、EC50和EC95分别是0.46 mg/L、0.59 ms/L、0.71 mg/L;效应室靶浓度的EC05、EC50和EC95分别是0.37 mg/L、0.51 mg/L、0.64 mg/L;5%、50%和95%患者意识消失时BIS分别是56、44、31.达到相同的药效学指标时(意识消失EC50),依托咪酯组的BIS值(44.50±9.96)明显低于丙泊酚组(57.93±11.28)(P<0.01).结论 择期手术患者TCI依托咪酯意识消失时血浆和效应室靶浓度EC50为0.59 mg/L和0.51 mg/L;依托咪酯组意识消失EC50的BIS值明显低于丙泊酚组.
-
舒芬太尼靶控输注系统维持血药浓度的准确性分析
目的:探讨超高效液相-串联质谱法(UPLC-MS/MS)测定人血浆中舒芬太尼浓度评价舒芬太尼靶控输注系统的准确性.方法:选择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拟在我院行气管内全麻择期手术并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135例,随机分为3组:A组(舒芬太尼0.2 ng·ml-1)、B组(舒芬太尼0.4 ng·ml-1)和C组(舒芬太尼0.6 ng·ml-1),每组45例.术中维持阶段舒芬太尼通过靶控输注(TCI)系统输注,在TCI开始(T0)及TCI后5 min(T1)、20 min(T2)、40 min(T3)、60min(T4)、90 min(T5)和120min(T6)时抽取全部患者桡动脉血,采用UPLC-MS/MS法检测血浆舒芬太尼浓度,以评价舒芬太尼TCI系统的执行情况.观察并记录3组患者T1~T4时间点的心率、平均动脉压等,与T0时间点进行比较.结果:A、B、C3组在T1~T4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与T0时间点相比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仍然在正常范围内;3组T1~T4时间点的心率与T0时间点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在T1、T2和T3时间点,B组在T3和T5时间点,C组在T2、T5时间点实测得的舒芬太尼血药浓度显著低于设定靶浓度(P<0.05);舒芬太尼TCI系统可以维持较为稳定的血药浓度,各参数都在临床可接受的范围内.结论:舒芬太尼通过TCI系统输注时实测血药浓度与设定的靶浓度存在执行误差,但该误差在临床可接受范围内,故舒芬太尼TCI系统的准确性较高,可安全有效地运用于全身麻醉的手术中.
关键词: 舒芬太尼 靶控输注系统 超高效液相-串联质谱法 准确性评价 -
以血浆药物浓度为目标输注咪达唑仑的准确性研究
目的:研究以血浆药物浓度为目标输注咪达唑仑的准确性.方法:将自行研究所得的咪达唑仑参数通过C语言编写入单片机的靶控输注系统,以血浆药物浓度为目标输注完成12例择期手术患者的临床麻醉,比较咪达唑仑血药浓度实测值与预测值,计算咪达唑仑样本的执行误差(PE)、执行误差的绝对值(absPE)、执行误差的中住数(MDPE)、执行误差绝对值的中位数(MDAPE)、稳定误差(CE)、稳定误差的绝对值(absCE)、稳定误差的中位教(MDCE)、稳定误差绝对值的中位数(MDACE).结果:血浆咪达唑仑浓度的预测误差PE、absPE、MDPE、MDAPE分别为-2.57%、14.16%、-3.28%、15.34%,患者个体内稳定误差CE、absCE、MDCE、MDACE分别为0.06%、1.42%、0.03%、1.21%,实测值与预测值呈正相关(r=0.986,P<0.05).结论:应用自行研究所得咪达唑仑药动学参数行以血浆药物浓度为目标输注的精确度和稳定性较好.
-
丙泊酚血药浓度监测及其小儿靶控输注系统性能的评价
目的:建立以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测定丙泊酚血药浓度的方法,评价TCI-Ⅲ型靶控输注系统(Pediatric模型)的性能.方法:将14例符合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为Ⅰ~Ⅱ级择期手术患儿,根据手术情况,在TCI-Ⅲ型丙泊酚靶控输注中预设不同血浆靶浓度,抽取静脉血测定丙泊酚血药浓度.比较靶控输注时预设丙泊酚血浆靶浓度(Cp)和实测血药浓度(Cm)的差异,采用执行误差(PE)的中位数(MDPE)、PE绝对值的中位数(MDAPE)和摆动度(wobbIe)评价丙泊酚靶控输注系统的性能.结果:丙泊酚血药浓度在19.26~9 630 n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9),检测限为0.38 ng·mL-1;平均提取回收率为81.58%~94.46%,平均方法回收率为99.45%~102.68%,日内与日间RSD均<3.75%.丙泊酚TCI-Ⅲ型靶控输注系统的MDPE、MDAPE和Wobble分别为1.05%、9.12%和17.55%.结论:本检测方法操作简便、灵敏度高、专一性强、结果可靠,可用于血浆中丙泊酚浓度的测定.丙泊酚TCI-Ⅲ型靶控输注系统的性能可满足临床小儿麻醉的要求.
-
右美托咪定对丙泊酚靶控输注诱导期间EC50的影响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对镇静评分、BIS的影响,并探讨其对丙泊酚靶控输注诱导时EC50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前瞻性、安慰剂平行对照的方法.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组(D组)及对照组(C组),采用Dixon序贯实验.D组:n=24,右美托咪定(1μg/kg),生理盐水稀释至20ml静脉泵注10min;C组:n=31,生理盐水20ml,方法同D组.两组均以丙泊酚进行靶控输注(TCI),初始靶浓度Ct,观察15分钟内患者的BIS值能否降至60,调整下一位患者的靶浓度.麻醉全程监测患者BIS、Ramsay评分、心率、血压及呼吸等相关体征的变化.结果:D组患者Ramsay镇静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右美托咪定输注完毕(T1)及10min后(T2)Ramsay镇静评分分别为3.21±0.415和4.21±0.415,而C组为2.10±0.301、2.16±0.374(P<0.01).D组患者B I S值明显低于C组,T1、T2两个时间点B I S值分别为81.00±6.871和75.63±5.896,而C组为93.39±3.922和93.13±2.754(P<0.01).TCI丙泊酚诱导麻醉期间,BIS降至60的EC50及其95%可信区间(95%CI)D组为1.42μg/ml(1.14~1.76μg/ml),C组为3.02μg/ml(2.67~3.42μg/ml).结论:右美托咪定能显著改善镇静程度,降低BIS值;右美托咪定能显著降低全麻诱导期间丙泊酚的EC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