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超声软指标对早孕期胎儿心脏严重结构异常的意义

    作者:陈兵勇;尹晓云;陈婕;黄继才;李景珊;胡桂朗;刘向娇

    目的:探讨超声软指标与早孕期胎儿心脏严重结构异常的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在我院进行妊娠早期超声检查的孕妇2972例,经腹或联合阴道超声检查,记录颈部透明层(NT)值、三尖瓣反流(TR)及静脉导管血流a波(DV a波)倒置等软指标情况,计算各项软指标对严重心脏畸形诊断的灵敏度与特异度。结果 2972例胎儿共诊断胎儿心脏畸形42例,包括31例严重心脏畸形,其中早孕期诊断23例,早孕期任意一项超声软指标异常对检出严重心脏畸形的敏感度为74.19%(23/31);NT厚度为95~99百分位胎儿134例(4.51%,134/2972),7例产前诊断为心脏畸形,其中5例在早孕期诊断,2例在中孕期诊断,诊断灵敏度为22.58%(7/31),特异度为4.27%(127/2972)。NT厚度>第99百分位胎儿30例(1.01%,30/2972),13例产前诊断为心脏畸形,其中10例为早期诊断,3例为中孕期诊断,诊断灵敏度为41.94%(13/31),特异度为0.57%(17/2972)。TR 34例(1.14%),DV a波倒置70例(2.35%),而在42例产前诊断心脏畸形胎儿中,有11例合并TR,诊断敏感度为35.48%(11/31),特异度为0.77%(23/2972);10例合并DV a波倒置,诊断敏感度为32.26%(10/31),特异度为2.01%(60/2972)。结论 NT增厚、TR和DV a波倒置对胎儿严重心脏畸形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可以为临床更早诊断先天性心脏病提供依据。

  • 中-重度功能性三尖瓣关闭不全瓣膜置换与成形手术近远期效果的比较研究

    作者:苏洁;程蕊;张金洲;刘金成;王红兵;程亮;支伟伟

    目的 功能性三尖瓣关闭不全常见于风湿性瓣膜病患者,常用的手术治疗方式包括三尖瓣置换和三尖瓣成形,但是何种术式疗效更好,目前还不清楚.本研究回顾性比较三尖瓣置换和三尖瓣成形治疗功能性三尖瓣关闭不全的近期、远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11月至2009年12月共68例功能性三尖瓣关闭不全患者临床资料,其中45例接受了三尖瓣成形手术,23例接受了三尖瓣置换手术.结果 三尖瓣置换组平均年龄小于三尖瓣成形组[(43.7±22.3)岁vs.(45.9±21.3)岁,P=0.035],三尖瓣置换组术前平均三尖瓣反流量明显大于三尖瓣成形组[(21.9±35.4)ml vs.(19.8±24.5)ml,P<0.001].三尖瓣置换组平均体外循环时间及主动脉阻断时间明显长于三尖瓣成形组[(152.0±52.0)min vs.(122.6±57.6)min,(86.6±20.6)min vs.(81.5±33.5)min,均P<0.001],三尖瓣置换组术后早期正性肌力药物用量也明显高于成形组(P<0.001).三尖瓣置换组ICU停留时间明显长于三尖瓣成形组[(97.2±75.3)h vs.(83.7±47.5)h,P<0.001].两组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没有差异(30.4% vs.17.8%,P=0.234),但是三尖瓣置换组死亡率明显高于三尖瓣成形组(30.4% vs.11.1%,P=0.048).术后随访时间为17个月至10年,三尖瓣置换组随访率93.8%,三尖瓣成形组随访率97.5%(P<0.001).三尖瓣成形组三尖瓣反流复发率明显高于三尖瓣置换组(64.1% vs.20.0%,P<0.001),但两组中、重度三尖瓣反流复发率没有差异.术后1年、3年、5年、7年和10年实际生存率两组之间没有差异.结论 三尖瓣成形术治疗功能性三尖瓣关闭不全的早期效果优于三尖瓣置换术,主要包括正性肌力药用量小、呼吸机辅助时间短、ICU停留时间短和死亡率较低.但三尖瓣置换患者远期复发率明显低于三尖瓣成形患者,两组之间的10年实际生存率没有差异.

  • 心脏置入电子装置对三尖瓣功能的影响

    作者:蔡英;周晓茜;李莹;庞秀峰;周俊彦;顾宇英;刘学波

    目的:探讨心脏置入电子装置术后对三尖瓣反流的影响因素及可能的发生机制。方法选取置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置入式心脏除颤器、临床资料及随访心脏超声资料完整的患者共42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术前心脏超声检查三尖瓣反流的程度将患者分为正常组316例与异常组104例,对2组及正常组中单腔起搏器、双腔起搏器、三腔起搏器、置入式心脏除颤器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心脏超声资料进行比较,并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中,与术前三尖瓣反流面积(T R)/右心房面积(RA )比较,不同程度三尖瓣反流患者其术后 T R/RA明显升高( P<0.01);与置入心脏再同步心律治疗比较,置入单腔、双腔起搏器患者术后 TR/RA较术前 TR/RA明显升高(P<0.01);与术前T R/RA比较,正常组不同程度三尖瓣反流患者术后 T R/RA明显升高( P<0.05,P<0.01);与0~12个月比较,13~24、25~36和≥37个月术后TR/RA明显升高(P<0.05,P<0.01);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术后三尖瓣反流程度与术前三尖瓣反流程度、置入起搏器时限、右心房内径、N末端B型钠尿肽呈正相关( r=0.405, P=0.005;r=0.246,P=0.005;r=0.144,P=0.043;r=0.153,P=0.028)。结论无论术前三尖瓣有无反流,心脏电子装置置入术后均可引起不同程度的三尖瓣反流。

  • 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三尖瓣反流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李国草;李莹;高连君;夏云龙;尹晓盟;常栋;于晓红;从涛;王莹琦;董颖雪

    目的 研究心脏起搏器植入后三尖瓣反流(TR)程度的发生率及进展情况,并分析其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 连续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行单/双腔永久心脏起搏器的超声心动图资料完整患者147例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患者手术前后TR程度的变化,并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新发反流组术前右心室内径更大[(21.50±4.60)mm对(19.45±3.40)mm,P=0.018].多因素分析发现术前TR程度越轻,术后TR进展比例越高(OR=0.07,95%CI 0.01~0.64,P=0.018),术前右心室内径越大,术后TR进展比例越高(OR=1.167,95%CI 1.01~1.35,P=0.040).结论 术前TR程度可作为右心室电极导线植入后TR进展的一个预测因素;术前右心室大小与TR进展及新发均相关,术前右心室越大,术后TR进展及新发比例越高.

  • 合并肺动脉高压心脏移植患者术后早期血流动力学分析及处理

    作者:刘平;胡盛寿;宋云虎;杜娟

    目的 观察和探讨心脏移植患者术前肺动脉压力和肺循环阻力与术后右心功能不全的关系,及降低因术后早期肺动脉高压造成右心功能损害的临床措施.方法 54例接受同种原位心脏移植手术的患者,根据术前肺动脉收缩压(sPAP)≥45 mm Hg(1 mm Hg=0.133 kPa)或<45 mm Hg,分为Ⅰ组34例和Ⅱ组20例.统计术前血流动力学指标心排指数(CI)、肺循环阻力(PVR)、中心静脉压(CVP).Swan-Ganz导管连续监测术后60 h内的平均肺动脉压(mPAP)、PVR、CI等指标的动态变化.床旁超声分别监测和评价术后3、7、14、21天和1个月时的三尖瓣反流程度.术后肺动脉高压及右心功能维护治疗措施包括利尿、NO吸入、静脉注射前列环素(Ilomedin 20)、血液滤过等.结果 本组患者无术后早期死亡(术后30天内).Ⅰ、Ⅱ组患者术前的sPAP分别为(60±12)mm Hg和(25±9)mm Hg(P<0.01);PVR分别为(358±150)dyn·s-1·cm-5和(140±68)dyn·s-1·cm-5(P<0.01).术后早期出现右心功能不全的患者Ⅰ组24/34(70.6%)例,Ⅱ组7/20(35.0%)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Ⅰ组患者术后早期肺动脉压力和PVR仍明显高于Ⅱ组患者,并且在较长的时间后才逐渐下降至正常或仍维持偏高水平.Ⅰ组患者术后早期三尖瓣反流的严重程度高于Ⅱ组患者(P<0.05),但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两组患者三尖瓣反流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心脏移植患者术前肺动脉高压的严重程度是影响术后早期右心功能的关键因素.通过有效的降低和防治术后早期肺动脉高压,降低右心负荷,可以明确降低和缩短因肺动脉高压造成术后早期右心功能损害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有利于术后早期心功能的恢复并维持良好的远期心功能状态.

  • 人工软环与改良De Vega术治疗三尖瓣关闭不全的疗效观察与对比

    作者:赵鹏英;祁亮;宋兵

    目的评价使用三尖瓣成形环与改良De Vega成形术治疗功能性三尖瓣关闭不全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6至9月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40例功能性三尖瓣关闭不全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改良De Vega成形组20例,采用改良De Vega成形术;成形环组20例,采用进口Edwards4600成形环行三尖瓣成形术。分别于术后1周、1个月、3个月进行复查随访,根据心功能评估和超声心动图检查指标,通过测量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右心房横径、右心室内径、三尖瓣跨瓣压差以及三尖瓣反流束面积等指标,对比两组不同三尖瓣成形术式的成形效果及临床疗效。结果改良De Vega组术前:右心房横径为(50.12±10.34)mm、右心室内径为(28.47±6.35)mm、三尖瓣跨瓣压差为(39.56±7.84)mmHg、三尖瓣反流束面积/右心房面积为23.98%±5.42%;术后:右心房横径为(32.63±6.53)mm、右心室内径为(24.64±4.67) mm、三尖瓣跨瓣压差为(30.76±5.96) mmHg、三尖瓣反流束面积/右心房面积为4.10%±2.35%;人工软环成形组术前:右心房横径为(45.30±7.95)mm、右心室内径为(24.10±4.71)mm、三尖瓣跨瓣压差为(41.15±9.65)mmHg、三尖瓣反流束面积/右心房面积为22.75%±6.52%;术后:右心房横径为(35.25±6.67)mm、右心室内径为(21.60±2.99)mm、三尖瓣跨瓣压差为(26.00±6.67)mmHg、三尖瓣反流束面积/右心房面积为3.90%±1.89%。两组患者术后右心房横径、右心室内径较术前显著缩小,三尖瓣跨瓣压差、三尖瓣反流束面积/右心房面积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但两组患者上述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e Vega 成形术与三尖瓣人工软环成形术治疗功能性三尖瓣关闭不全均有显著疗效,能显著降低三尖瓣反流,术后右心房横径、右心室内径较术前明显缩小。但两种不同术式的短期临床疗效相似。

  • 内脏异位综合征合并单心室外科治疗70例10年随访分析

    作者:曹凡;邹明晖;马力;夏园生;杨盛春;陈伟丹;黄国栋;陈欣欣

    目的 评价内脏异位综合征合并单心室的外科治疗效果,分析其死亡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心脏中心2008年1月至2017年12月连续收治的70例接受单心室系列手术的内脏异位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男性53例,女性17例;中位年龄为13.3个月(范围:6d至150个月).单心室系列手术包括第一期姑息手术、第二期双向Glenn术、第三期改良Fontan术.早期死亡定义为术后30 d死亡或未能出院.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患者死亡预后因素.结果 右心房异构62例,左心房异构8例.需要第一期姑息手术18例,第二期Glenn术55例,完成Fontan术27例.累计死亡17例,其中早期死亡10例,晚期死亡7例.1年、5年和10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81%(95% CI:72%~90%)、74%(95% CI:64% ~ 85%)和74%(95% CI:64% ~ 85%).第一期姑息术后1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56%(95% CI:33%~79%)和49%(95% CI:26%~ 73%).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HR=6.16,95% CI:1.65~ 22.95,P=0.007)、中度及以上房室瓣关闭不全(HR=3.81,95% CI:1.32~ 10.94,P=0.013)和需要第一期姑息手术(HR=4.58,95% CI:1.34~15.72,P=0.016)为死亡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内脏异位综合征合并单心室的外科治疗效果正在持续改善.合并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中度及以上房室瓣关闭不全和需要第一期姑息手术,仍是导致患者死亡的独立预后因素.

  • 创伤性三尖瓣重度关闭不全外科治疗的近中期结果

    作者:张富恩;李继勇;伯平;张健群;任瞳;曹向戎

    目的 探讨创伤性三尖瓣重度关闭不全外科治疗的时机及近中期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8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外科接受外科手术的19例有明确致伤因素的重度三尖瓣关闭不全患者资料.男性12例,女性7例,年龄(43.1±12.9)岁(范围:17~68岁).致伤原因包括交通事故所致胸部钝性伤17例,高处坠落撞击伤2例.超声心动图提示重度三尖瓣反流伴右心系统容量高负荷,手术前心功能(纽约心脏病协会分级)Ⅱ级5例,Ⅲ级12例,Ⅳ级2例.创伤至外科治疗间隔时间为12(90)个月(范围:0.1 ~ 228个月).三尖瓣前叶腱索断裂9例,前叶乳头肌断裂3例,前、后叶腱索及乳头肌断裂4例,瓣叶及瓣环撕裂2例,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1例;均合并不同程度的瓣环扩大、右心房室扩大.手术技术遵循瓣膜修复优先的原则,按手术方式分为瓣膜修复组和瓣膜置换组.采用秩和检验比较瓣膜修复组与瓣膜置换组从创伤至外科治疗间隔时间,采用配对£检验比较手术前及随访时超声心动图表现.结果 实施瓣膜修复术8例,瓣膜置换术1 1例,其中采用机械瓣6例,生物瓣5例.三尖瓣成形组及三尖瓣置换组从创伤至外科治疗间隔时间分别为8.5(10.0)个月(范围:0.1~13.0个月)及72.0(108.0)个月(范围:2.0 ~ 228.0个月),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48,P=0.013).围手术期死亡1例,死于爆发性肝炎所致的肝功能衰竭,其余均顺利出院.18例存活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94±50)个月(范围:8~192个月),心功能Ⅰ级15例,Ⅱ级3例,因机械瓣膜功能障碍再次行瓣膜置换1例.结论 创伤性三尖瓣重度关闭不全外科手术治疗的近、中期效果较好,早期诊断及治疗有助于提高瓣膜修复率.

  • 外伤性三尖瓣关闭不全的外科治疗

    作者:侯晓彤;孟旭;周其文;张建群;许春雷;王坚刚

    目的总结报告外伤性三尖瓣关闭不全外科治疗的时机、方法和近、远期效果.方法 1984年5月至2004年9月,外科治疗8例外伤性三尖瓣关闭不全的病人,均为男性;年龄7~67岁,中位数38岁.7例胸部钝伤(其中车祸3例),1例刀戳伤.从外伤到手术治疗的间隔时间为1个月~20年,中位数19个月.术前心功能(NYHA)2~4级,平均(2.3±0.7)级.均经超声心动图确定诊断.术中发现8例均有前叶腱索断裂,1例同时伴隔叶腱索断裂,且右室和瓣环均有不同程度扩大. 3例行三尖瓣成形术,5例成形失败行三尖瓣置换术.结果全组术后恢复良好,无并发症发生,3例三尖瓣成形术者出院时仅1例轻度三尖瓣反流.术后住院7~24d,平均(16.6±6.5)d.随访7~129个月,中位数39个月,心功能均为I级.结论外伤性三尖瓣关闭不全的外科治疗效果良好,一经确诊为重度反流应尽早手术治疗,以增加三尖瓣成形的可能性.三尖瓣成形术和瓣膜置换术近、远期效果均较理想,但应首先考虑三尖瓣成形术.

  • 左心瓣膜置换术后远期三尖瓣关闭不全的外科处理

    作者:肖学钧;张镜芳;吴若彬;黄焕雷;卢聪;李忠民

    目的探讨左心瓣膜置换术后远期三尖瓣关闭不全(TR)发生的可能机制以及外科治疗方法的选择和结果.方法 56例左心瓣膜置换术后远期发生TR行再次瓣膜手术的病人,10例人工瓣膜功能正常(A组)者中行二尖瓣置换(MVR)4例,主动脉瓣、二尖瓣双瓣置换(DVR)6例;46例人工瓣膜功能障碍(B组)者中MVR 36例,主动脉瓣置换(AVR)4例, DVR 6例.在A、B两组中,46例第1次手时三尖瓣未见明显异常,10例第1次手术时已行DeVega三尖瓣成形(TVP),第2次手术时发现缝线断裂3例,缝线撕脱7例.56例TR病人再次手术时9例行三尖瓣替换(TVR),其中6例三尖瓣呈风湿性改变;47例行TVP.结果 TVP和TVR各死亡1例,病死率3.6%.54例获随访,随访时间6~132个月,平均(79.4±34.8)个月.8例TVR病人术后心功能恢复良好,46例TVP者40例为轻度TR,5例出现中度TR,仍需强心、利尿药维持,1例再次出现重度TR.结论左心瓣膜置换术后远期TR可能与持续肺动脉高压、右心室不可逆损害、三尖瓣风湿性病变、左心功能的恢复情况以及持续心房纤颤有关.重度功能性TR和三尖瓣风湿性病变者行TVR的疗效可靠.随访发现部分TVP病人功能性TR仍有逐渐加重趋势.

  • 二尖瓣置换术后远期功能性三尖瓣关闭不全的外科治疗

    作者:梅举;张宝仁;郝家骅;朱家麟;徐志云;邹良健

    目的 报告二尖瓣置换(MVR)术后远期三尖瓣关闭不全(TR)外科治疗的结果及作用。方法 37例MVR术后中重度TR病人,其中人工二尖瓣为生物瓣者13例,机械瓣24例。有11例行内科保守治疗,26例行外科手术治疗。手术类型:MVR加三尖瓣置换2例,MVR加三尖瓣成形11例,三尖瓣置换3例,三尖瓣成形10例。三尖瓣成形术包括改良Kay成形术12例,改良DeVega成形术7例,加成形环的三尖瓣成形术2例。结果 11例内科治疗者,7个月~7.5年后6例死亡,病死率为54.5%。26例手术治疗者,术后早期病死2例,病死率为7.7%,随访8个月~10.5年,晚期死亡1例,仍中度TR 2例。结论 MVR术后远期TR的产生与不可逆的右心损害或(和)严重肺动脉高压有关;对重度TR伴有临床症状、左心功能基本正常者,行三尖瓣成形或三尖瓣置换术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 简化Manipal法三尖瓣成形术

    作者:肖学钧;黄焕雷;黄达宇;刘菁

    目的 对比分析简化Manipal法三尖瓣成形术和DeVega法瓣环成形术的效果.方法 2001年10月至2004年8月期间连续123例左心瓣膜手术(二尖瓣或二尖瓣主动脉瓣双瓣膜置换)同时行简化Manipal法三尖瓣成形者(A组),与同期174例DeVega法三尖瓣成形者(对照组,B组)进行三尖瓣成形术疗效对比分析.两组病例术前基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果 术后早期死亡11例(A组4例,B组7例),总手术死亡率为3.7%.生存出院286例中,215例随访13~49个月,平均(28.4±9.1)个月,总随访率75.2%.随访期内死亡10例,晚期病死率4.7%.A组在随访18个月、30个月、42个月时间段组内相互比较,3~4级三尖瓣关闭不全病人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B组在同样时间段组内相互比较,3~4级三尖瓣关闭不全病人数量随时间增加而有所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随访期内B组有2例重度三尖瓣不全,内科治疗无效,分别于手术后1.5年、3.5年行三尖瓣置换术.结论 随访结果显示简化Manipal法较DeVega法的成形效果更为稳定.

  • 改良三尖瓣环成形技术治疗功能性重度三尖瓣反流

    作者:姜胜利;高长青;任崇雷;张林;龚志云;陈婷婷;张涛;王瑶

    目的 总结采用改进瓣环成形技术加用人工毡条加固的方法进行三尖瓣成形的手术效果。方法 2008年1月至2010年6月,76例平均年龄53.3岁。合并左心瓣膜疾病的重度三尖瓣关闭不全患者接受手术。其他病变包括:二尖瓣病变52例,主动脉瓣病变5例,二尖瓣、主动脉瓣双瓣病变19例,左房血栓22例,房颤73例。心功Ⅱ级6例,Ⅲ级47例,Ⅳ级23例。行二尖瓣置换52例,主动脉瓣置换5例,二尖瓣及主动脉瓣置换19例,左房血栓清除22例,左房折叠21例,左心耳缝合68例。左心病变处理完,心脏复跳后进行三尖瓣成形。先对隔前交界进行折叠环缩,用3-0带垫片双头针prolene线,在交界区作水平褥式缝合并打结。进出针均在瓣环上,缝合距离隔瓣5~6 mm,前瓣10 ~ 12 mm。然后按类似DeVega成形方法对后瓣瓣环区域重建,从前后交界前叶侧开始,顺时针方向缝至隔后交界隔叶侧,于三尖瓣瓣口中置入27 ~ 29 mm测瓣器行打结,再取3~5 mm宽毡条用两根2-0 prolene线间断缝合,对已环缩后瓣部分进行加固。生理盐水注射若无明显反流,完成手术。术后1周进行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患者出院后每6个月进行复查。结果 全组患者无死亡。术后中心静脉压明显降低,由术前16 mm Hg(1 mm Hg =0.133 kPa)降至术后8 mm Hg(P =0.0021);肺动脉收缩压由术前59 mm Hg降至术后24 h的41 mm Hg,P=0.038。术后7天超声心动图检查56例三尖瓣无反流,18例三尖瓣微量或少量反流,2例三尖瓣中量反流,无残余中度以上三尖瓣关闭不全发生。右房室直径较术前明显变小。左室射血分数提高,但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心功能均明显改善,术前右心功能不全体征均明显缓解或消失。术后随访1~36个月,除1例三尖瓣反流由出院时轻度变成中度外,其余均无明显变化。患者复查时均无明显肝淤血或双下肢水肿。结论 采用改进的瓣环成形方法,合理地保留了重建后三尖瓣的外形,使不均匀扩张的三尖瓣的各个部分都得到改善,继而增加了三尖瓣前叶和隔叶在收缩期的对合面积。既保留了自体三尖瓣环的弹性,也减小了远期因缝线松脱断裂导致关闭不全复发的危险性。

  • 功能性三尖瓣关闭不全的治疗策略

    作者:祝岩;王辉山;金岩

    目的 探讨和比较三尖瓣Kay成形术与MC3三尖瓣成形环治疗功能性三尖瓣反流(FTR)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2010年1月至2014年5月,于我院因合并FTR行左心系统手术同期接受三尖瓣成形手术共759例,男355例,女404例,平均年龄(54.1±8.3)岁.术前NYHA心功能分级:Ⅰ级13例,Ⅱ级177例,Ⅲ级400例,Ⅳ级169例.平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0.53 ±0.04,平均肺动脉压(62.5±17.6) mmHg(1 mmHg =0.133 kPa).病因包括风心病517例,退行性变209例,心内膜炎33例.行二尖瓣成形术132例,二尖瓣置换术295例,二尖瓣成形与主动脉瓣置换术20例,二尖瓣与主动脉瓣置换术388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86例,MazeⅢ型手术23例.术前三尖瓣反流程度Ⅰ级88例,Ⅱ级189例,Ⅲ级352例,Ⅳ级130例.全部患者中2010年1月至2012年5月连续行Kay成形术447例(Kay组),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连续行Edwards MC3人工瓣环置入312例(MC3组).术前经超声心动图明确三尖瓣反流(TR)程度,测量三尖瓣瓣环直径,肺动脉压力及心功能等指标.两种三尖瓣成形术均在心脏复跳后进行.MC3组根据瓣环大小置入成形环28 mm 79例、30 mm 155例、32 mm66例、34 mm 12例.结果 两组患者均无死亡、不良事件及针对三尖瓣再次手术发生.两组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术后机械通气辅助时间、ICU滞留时间、平均住院日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率90.4%(686/759),平均随访时间(39.9±7.7)个月.两组术后随访期间右心室EF值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右心室内径逐渐减小.术后3个月两组均无中度以上的TR,1年内Kay组有1例中-重度TR,MC3组为2例(P>0.05);2年内Kay组出现5例中-重度及以上程度的TR,而MC3组为3例中度TR且无更严重的TR发生(P<0.05).术后2年以上Kay组出现中-重度及以上程度的TR为12例,MC3组仍为3例.超声心动图测量患者术后3个月、1年、2年的三尖瓣反流量,Kay组与MC3组分别为(3.4±1.4) ml与(6.5±2.1) ml、(7.9±2.5) ml与(2.9±0.9) ml、(3.5±1.3) ml与(3.4±2.1)ml.Kay组术后2年以后为(12.4±4.7) ml,提示二者近期术后效果相似(P>0.05),远期效果MC3组明显好于Kay组(P<0.05).结论 Kay成形术近期效果较好,但术后长期反流率偏高,可应用于高龄或预期寿命较短的患者;MC3瓣环可以持久、有效地纠正FTR,特别是小型号的MC3成形环,可以在大程度上防止术后残余或再次出现TR,适用于年轻患者或对术后预期较高的患者.

  • 人工瓣环成形术与其联合"缘对缘"瓣膜成形术治疗重度三尖瓣关闭不全

    作者:柳克晔;来永强;刘福林;罗志强;李进华;韩喆;罗毅

    目的 总结人工瓣环成形术与人工瓣环联合"缘对缘"瓣膜成形术的治疗重度三尖瓣反流(TR)的治疗效果.方法 2001年4月至2010年5月间因重度TR行三尖瓣成形术41例,其中单纯人工瓣环成形(R组)21例,人工瓣环联合"缘对缘"瓣膜成形(E组)20例.所有病人均经术前、术后早期(出院时)及术后中长期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三尖瓣瓣叶对合情况,以三尖瓣反流束面积(TRA)/右房面积(RAA)定量测定反流程度,三尖瓣口面积、肺动脉压及心功能测定.结果 出院时R组7例无或微量TR,12例轻度TR,2例中度TR,轻、中度者均有前、隔叶对合不良;E组13例无或微量TR,7例轻度TR.随访6~100个月,平均(54.8±26.7)个月,R组5例无或微量TR,11例轻度TR,4例中度TR、1例重度TR,轻至重度者均有前、隔叶对合不良,1例重度者再次实施"缘对缘"瓣膜成形术;E组无三尖瓣狭窄,10例无或微量TR,9例轻度TR,1例中度TR.人工瓣环成形联合"缘对缘"瓣膜成形术中长期TRA/RAA比值显著低于单纯人工瓣环成形术者(P<0.01).结论 对于三尖瓣瓣缘对合不良及其瓣环扩张引起的重度TR者,人工瓣环成形联合"缘对缘"瓣膜成形技术能够更有效地减少术后三尖瓣残余反流以及TR的复发.

  • 三尖瓣再次手术14例

    作者:周明阳;张健群;孟旭;李温斌;孔晴宇

    目的 总结三尖瓣再次手术的治疗效果及经验.方法 2002年至2006年,收治14例三尖瓣再次手术病人,其中三尖瓣成形术后再次出现关闭不全12例,三尖瓣置换术后人工瓣膜功能障碍2例.结果 再次实施三尖瓣成形术5例,三尖瓣置换术9例.死亡2例,余者治愈出院.10例随访2~40个月,1例心功能Ⅲ级,余者均为Ⅰ~Ⅱ级.结论 再次三尖瓣手术治疗效果确切,手术死亡与手术方式的选择以及围术期心、肾功能衰竭有关.

  • 改良三尖瓣成形环技术治疗继发性三尖瓣关闭不全的中期效果

    作者:袁昕;潘世伟;胡盛寿;郑哲;孙寒松

    目的 总结改良三尖瓣环成形技术的近、中期疗效.方法 2002年8月至2007年12月,连续158例左心系统瓣膜病变合并三尖瓣关闭不全患者行三尖瓣环成形手术治疗.158例患者中,男74例,女84例;年龄(47.3±12.0)岁.肺动脉收缩压(53.4±19.8)mm Hg(1 mm Hg =0.133 kPa).三尖瓣轻度反流患者66例(41.8%),中度反流54例(34.2%),重度反流38例(24.0%).术前轻度反流组三尖瓣瓣口直径(38.2±4.9) mm,中度反流组(47.0±11.6) mm,重度反流组(44.5±8.9) mm,P<0.001.轻、中、重度反流组左心室射血分数分别为0.59±0.08、0.59±0.06、0.58±0.0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3.三尖瓣成形手术适应证为中-大量三尖瓣反流或中度以上肺动脉高压病例(肺动脉收缩压>40 mm Hg).应用Cosgrove-Edwards成形环进行改良三尖瓣环成形术,在经典术式基础上尽可能采用小号三尖瓣成形环和隔瓣部分固定技术.通过多元回归和生存分析方法,评价近、中期疗效.结果术后少、中、大量反流组病例三尖瓣环缩小值分别为(12.4±5.6) mm、(20.8±11.5)mm、(18.6±8.3) mm,三尖瓣环少量反流组瓣口直径环缩幅度显著小于中、重度反流组(P<0.001).术后早期中量反流组1例患者死亡.术后157例患者获得中期随访,随访中位数为49.1个月.随访期间3例出现三尖瓣中、大量反流,其中,术前中度反流组1例,重度反流组2例,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中期随访中9例死亡,其中术前轻度反流组3例,中度反流组2例,重度反流组4例,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结论 应用Cosgrove-Edwards成形环进行改良三尖瓣环成形术治疗左心系统瓣膜病变合并三尖瓣关闭不全中期效果良好.

  • "缘对缘"三尖瓣成形在纠治残留三尖瓣关闭不全的应用

    作者:来永强;白涛;孟旭;张纯;罗毅;张兆光

    目的 总结"缘对缘"三尖瓣成形方法治疗重度残留三尖瓣关闭不全的经验.方法 19例常规三尖瓣成形术后仍有重度残留三尖瓣关闭不全者接受"缘对缘"三尖瓣成形术.三尖瓣关闭不全的病因包括:风湿性心脏病7例、先天性心脏病8例、创伤性及退行性变各2例.结果 住院死亡1例,9例术后无或仅有微量三尖瓣关闭不全,10例术后轻度三尖瓣关闭不全.随访3~60个月,平均36.6个月,16例为微量到轻度三尖瓣关闭不全,2例为轻度到中度三尖瓣关闭不全.结论 "缘对缘"三尖瓣成形是纠治重度残留三尖瓣关闭不全的一种有效的辅助方法.

  • 三尖瓣人工软环成形术

    作者:刘志芳;陈艰;胡建明;谢爱民;徐全;章晔;王荣胜

    目的 探讨三尖瓣人工软环成形术与非人工软环成形术相比是否具有更好的成形效果.方法 分析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收治的55例继发性三尖瓣关闭不全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风湿性心脏病51例,房间隔缺损3例,室间隔缺损1例;三尖瓣成形中29例采用Kay成形术或DeVega成形术,26例行人工软环成形术.两组术前心功能分级、三尖瓣反流程度、肺动脉压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果 两组均无手术死亡,两组病人术后右心房、右心室缩小,与术前比较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随访6~40个月,非人工软环组出现三尖瓣重度反流3例;人工软环组未出现三尖瓣严重反流.结论 三尖瓣人工软环成形效果优于非人工软环成形术.

  • 孕11~13周+6胎儿多个超声指标联合母血清学指标在筛查染色体异常胎儿中的价值

    作者:陈叙;常颖;崔洪艳;任晨春;于炳颖

    目的 探讨孕11 ~13周+6胎儿多个超声指标联合母血清学指标在筛查染色体异常胎儿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0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进行联合筛查的单胎孕妇5000例(筛查孕周为11 ~13周+6).采用超声仪对胎儿颈项透明层(NT)厚度,鼻骨缺失与否,静脉导管a波血流反向及三尖瓣反流情况进行检测;同时检测孕妇血清妊娠相关蛋白A(PAPP-A)和游离β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水平.将NT值和β-hCG及PAPP-A水平输入计算机,计算风险值(≥1∶270).联合筛查的5000例孕妇中筛查出高风险204例,对这204例孕妇进行绒毛组织活检,检测胎儿染色体核型,对染色体异常胎儿的超声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1) 5000例单胎孕妇中,正常染色体核型胎儿4983例,活产儿4938例,62例胎儿因各种原因于孕中期引产,其中40例染色体核型正常但伴先天性心脏病,17例为染色体异常(其中21三体9例、18三体2例、13 三体1例、45X 4例),2例脊柱裂,2例消化道梗阻,1例巨膀胱.染色体核型异常胎儿中有1例联合筛查为低风险,年龄高风险(孕妇年龄均≥40岁),后经产前诊断证实胎儿为21三体综合征.(2)9例21 三体胎儿中有5例为鼻骨缺失(5/9)、5例有三尖瓣反流(5/9)、4例为静脉导管a波反向(4/9)、3例胎儿鼻骨缺失伴有三尖瓣反流及静脉导管a波血流反向(3/9).2例18 三体胎儿中有l例鼻骨缺失、2例均为三尖瓣反流及静脉导管a波血流反向.4例45X胎儿中有2例为静脉导管a波血流反向.4983例正常核型胎儿中有8例鼻骨缺失(0.16%)、48例三尖瓣反流(0.96%)以及44例静脉导管a波血流反向(0.88%).40例先天性心脏病胎儿中有32例为三尖瓣反流(80%),30例静脉导管a波血流反向(75%).8例孕早期发现的鼻骨缺失的正常核型胎儿,于孕20周时超声检测均发现鼻骨.结论 孕11 ~13周+6胎儿联合筛查检出率高,假阳性率低;异常核型胎儿往往伴有三尖瓣反流、静脉导管的a波反向及鼻骨缺失,增加超声标记有提高异常胎儿检出率的作用;孕11 ~13周+6超声标记物异常可能与胎儿先天性心脏病有关.

60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