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多途径中心静脉置管操作者资质管理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王国蓉;黄敏;邹江

    目的 探讨护士参与多途径中心静脉置管的资质管理方法及效果.方法 根据卫生部《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要求,采用分级分类管理和新技术申报方式进行护士参与中心静脉置管技术的资质管理,形成了中心静脉置管安全管理制度,界定高危、中危、低危不同类型导管置入技术的范围及操作者资格条件;界定现行护士执行的4种中心静脉置管技术及资质要求.结果 该管理方法运行2年来开展中心静脉通路技术达6项,2012年置管量达1.5万根,实现肿瘤患者化疗“钢针零容忍”,无化疗药物外渗,一次性置管成功率为99.6%,导管尖端位置正确率为98%.2011-2012年连续2年静脉输液治疗零投诉.结论 通过对护士参与中心静脉置管技术的资质认定,很好地推动了静脉输液专科实践领域的发展,提高了中心静脉置管技术在临床的应用效果.因此,合理对专科护士参与相关临床操作技术资质认定和管理有利于推动专科护理发展,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护理服务.

  • 建立导管日志控制呼吸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效果

    作者:刘娜;张建霞;申艳娥;贾亚丽;邓兰芬

    目的 了解ICU中心静脉置管患者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现状,探讨建立导管日志控制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效果.方法 采用类实验性研究方法,便利选取北京市某三甲医院呼吸监护室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对照组51例患者采取常规的护理措施,干预组43例患者采取以建立导管日志为主的一系列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者CRBSI的发生率.结果 对照组发生感染5例(9.8%),干预组发生感染0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4.453,P<0.05).干预组导管的千日感染率为0.00,对照组为4.36‰.干预组记录完整的日志为31条(72%)导管,记录不完整的12条(28%).结论 建立导管日志,切实做好无菌操作、管路观察及维护等一系列护理干预措施能够降低CRBSI的发生率.

  • 应用低分子肝素对血液透析病人中心静脉置管护理的新方法

    作者:王燕;杨晓梅;王翠萍

    血管通路可谓是血液透析病人重要的生命线.建立稳定、安全而可靠的血管通路是血液透析正常进行的保证.经皮深静脉留置双腔导管是血液净化临时血管通道的主要方法之一,因其操作简便、危险性较低,在临床上使用广泛[1].

  • 经前臂贵要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早产儿的应用

    作者:吴旭红

    目的 探讨经前臂贵要静脉穿刺置人中心静脉导管在早产儿的应用可行性.方法 对35例经肘部静脉穿刺失败的早产儿改用经前臂贵要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结果 35例早产儿经前臂贵要静脉穿刺全部成功并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结论 早产儿前臂的贵要静脉暴露较为清楚,可作为肘部静脉暴露不佳时的备选静脉.

  • 深静脉植入泵连续高价营养152天护理体会

    作者:张玉琴

    1 病历介绍患者,女,51岁,病案号119131,因胃癌根治术后10月余,腹腔广泛转移伴不完全性肠梗阻,于2000年12月4日行中心静脉植入泵置管术,植入泵为美国生产的Groshong.遵医嘱给予25%G.S.750ml,20%脂肪乳400ml,18-氨基500ml,10%KCl 40ml,3%NaCl 150ml,普通胰岛素40U,维他利匹特10ml,水乐维他10ml,安达美10ml,加入三升袋中静滴1次/日.在连续使用过程中,曾输入大量白蛋白、血浆及全血.由于患者有腹腔感染,曾使用少量抗生素,患者后由于全身衰竭于2001年5月5日死亡.植入泵使用正常,无感染及阻塞,对患者生命的延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 1例输液用中心静脉双腔导管在小儿急诊血透中的应用

    作者:杨柳芬

    患者,男性,9岁,患儿因"马蜂蛰伤后4 d,浮肿伴少尿、无尿、黄疸3 d"于2008年10月1日17:52由急诊车从外院转送入院.查体:体温38.0℃,脉搏90次/min,呼吸28次/min,血压120/70 nm Hg,体重26 kg(估算).

  • 中心静脉穿刺置管的护理

    作者:吴敏

    随着中心静脉穿刺置管在临床上应用的日益广泛,其引起的并发症也逐渐增多,良好的护理是减少并发症的关键,其护理要点主要包括:保持导管通畅,预防感染,导管的固定,空气栓塞的预防等.

  • 新生儿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的插管注意事项

    作者:李于凡;崔其亮;陈丽萍;何景然

    目的探讨新生儿静脉开放的佳方法.方法经肘部静脉(贵要、正中、头静脉)穿刺插管行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使导管顶端位于上腔静脉内,以保持静脉开放.结果经不同肘部静脉插管行新生儿PICC术69例次,其中36例次(52.17%)置入导管顶端到达上腔静脉;33例次(47.83%)为异位静脉(P<0.05),经导管处理后,其导管顶端均调置于上腔静脉内.无一例次在插管过程中出现合并症.结论P1CC是新生儿保持静脉开放的主要方法之一.

  • 恶性肿瘤患者应用PICC和CVC置管的临床观察与护理

    作者:陈小红;骆惠玉;孙陈芬

    目的通过比较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penipherally inscrtcd ccntral cathcter PICC)与传统的经锁骨上或下静脉置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 CVC)两种方法优劣,为今后的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对PICC和CVC各66例肿瘤患者进行临床研究.结果PICC置管成功率为95.45%,CVC置管成功率为87.78%.二组无明显差异(P>0.05).导管阻塞发生率,PICC组为10.61%,CVC组为15.15%;PICC组静脉炎发生率为15.15%而CVC组局部感染率为7.58%,导管脱落发生率为3.0%,气胸发生率为7.58%误入动脉发生率为4.55%.结论两种导管成功率和一般并发症发生率无差异,但严重的并发症具有显著差异,对PICC具有损伤小,定位准确,易操作、病人满意,又可避免严重气胸或误入动脉的并发症,适用于肿瘤患者的长期接受化疗药物,肠外营养及抗菌素等治疗,有利患者康复,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 肿瘤 中心静脉 导管
  • 乳腺癌患者PICC置管后常见并发症的护理进展

    作者:吴小洁;郭伟军;鲁娟;薛丽娜

    据调查资料显示,乳腺癌发病率越来越高,已位居女性恶性肿瘤之首,目前治疗乳腺癌的方法仍是手术联合化疗及放疗的综合治疗为主。而化疗药物对血管及组织有强烈刺激,长期外周静脉输液易损伤静脉,加之乳腺癌患者只有健侧静脉可以选择,所以乳腺癌患者静脉保护就显得更为重要。PICC是一种从周围静脉导入且末端位于中心静脉的深静脉置管技术[1],具有保护外周静脉,可长期留置,减轻痛苦,提高生活质量的优点。临床上广泛用于恶性肿瘤患者的中长期和间歇化疗治疗及营养支持。故PICC是目前乳腺癌患者长期化疗的佳选择。 PICC因其操作简单,留置时间长已被临床广泛应用,但其护理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风险,现将乳腺癌患者PICC置管后常见并发症的原因及预防处理综述如下。

  • 健康教育路径干预在肿瘤患者PICC置管中的应用

    作者:赵霞清;黄玲娟

    目的:探讨对PICC置管肿瘤患者实施健康教育路径干预的效果。方法选取84例PICC置管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健康教育路径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后对疾病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健康行为情况、满意度等情况。结果研究组健康相关行为总分为(115.56±11.40)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01.43±18.5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在PICC相关知识掌握率、疾病治疗的信心、护理质量满意度、健康教育达标率、感染的发生率分别为90.48%,97.62%,95.24%,97.62%,2.38%,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的30.95%,30.95%,73.81%,40.48%,26.1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31.19,38.03,3.37,32.08,9.72;P<0.01)。结论健康教育路径干预可以提高PICC置管肿瘤患者的健康行为水平、护理质量、护理服务的满意度,确保了实施健康教育路径干预的有效性及合理性。

  • 乳腺癌化疗患者PICC置管相关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护理研究进展

    作者:江世丽;李国宏

    乳腺癌是影响全球妇女身心健康的严重疾病,我国属于乳腺癌低发国家,然而近年来发病率不断上升并呈现年轻化趋势,居中国女性恶性肿瘤首位[1]。静脉化疗是乳腺癌患者保守治疗及术后辅助治疗的重要手段。绝大多数乳腺癌患者需反复进行多疗程大剂量化疗,这就需要反复多次的静脉给药。目前,PICC起到了外周血管穿刺、中央静脉治疗的效果,常用于行化疗的乳腺癌患者,从而保证了化疗全过程的顺利进行[2]。但是,在PICC使用过程中,因各种原因可能发生相关并发症,给患者增加了痛苦和经济负担,甚至终非预期拔管,导致导管留置失败。然而,乳腺癌术后PICC置管化疗患者,通常只能选择健侧肢体穿刺置管,如果发生非预期拔管,便增加了再次置管的风险及难度。因此,保证PICC留置的有效性,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尤为重要。由于乳腺癌手术后,为避免患肢水肿,严禁在患侧上肢测血压或静脉输液及抽血,以免加重上肢静脉和淋巴液回流,致使乳腺癌患者只能在健侧肢体留置PICC,又因PICC的接口暴露在体外,剧烈活动可导致贴膜卷边,终增加局部渗血及感染的机会[3]。同时由于乳腺癌的发病年龄越来越年轻化,大多数患者在治疗间歇期间仍在从事工作,而主要的体力活动均由置管侧肢体完成,导致导管内回血几率增加,致使发生静脉血栓及导管堵塞的风险相应增加。笔者针对常见并发症及采取的护理措施综述如下。

  • 一例肺癌合并上腔静脉综合征放化疗后行静脉通路选择的护理

    作者:殷利;梁海鑫;唐丽琴;江庆华

    报告1例肺癌合并上腔静脉综合征放化疗后行PICC置管,再次发生上腔静脉综合征导致PICC非计划性拔管患者的护理体会,包括上腔静脉综合征的原因分析、治疗方法及上腔静脉综合征治疗后静脉通路的选择建议.认为既往有上腔静脉综合征的肺癌患者在解除了上腔静脉综合征症状后仍需选择下肢静脉进行治疗,置管评估应更谨慎,以避免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

  • PICC置管过程中撤出穿刺鞘佳时机的探讨

    作者:钟就娣;张小萍;林少琴;辛明珠

    目的 探讨PICC置管过程中撤出穿刺鞘的时间对置管后发生静脉炎、渗血、穿刺点肌肉纤维化等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将100例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肿瘤患者按随机数字法随机分为实验组(n=50)和对照组(n=50),对照组按PICC操作常规送导管至预定长度,撤出穿刺鞘;实验组按PICC操作常规送导管至10 cm时,确定导管已在血管,将穿刺鞘提前撤出至导管的尾部.比较两组患者发生静脉炎、渗血、穿刺点肌肉纤维化等并发症的情况.结果 穿刺点渗血发生率实验组36%,对照组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71,P<0.05);实验组患者置管后发生静脉炎2例,对照组8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85,P<0.05);实验组带管期间穿刺点肌肉纤维化发生率88%,对照组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090,P<0.05).结论 按PICC操作常规送导管至10 cm时,提前撤出穿刺鞘,有利于减少静脉炎、渗血、穿刺点肌肉纤维化等并发症的发生.

  • 新生儿经下肢静脉留置PICC应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罗珍;陈海燕

    回顾和分析国内外有关新生儿经下肢静脉留置PICC导管的研究,从应用现状、对穿刺过程及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的影响等方面介绍其临床特点及效果,以期为临床上新生儿PICC置管静脉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及进一步研究方向.

  • 中心静脉注射10%氯化钠在低钠血症目标治疗中的应用(附156例)

    作者:杨国军

    低钠血症可能导致各种临床症状,严重时危及患者生命,危重病人尤其容易发生低钠血症,传统常用的纠正低钠血症的措施为胃肠道给予浓钠或静脉滴注3%~5%的氯化钠[1],这两种方法疗效是肯定的.临床上探索一种更便捷、有效及安全的并且适合ICU病房的补钠方式.

  •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原因及临床管理对策

    作者:曹智;王晓靖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是指将静脉导管通过外周静脉路径插入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PICC具有创伤小、出血少等优点[1],但是,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 stream infection,CRBSI)成为制约PICC在患者中广泛应用的主要问题.有学者报道CRBSI发生率为2.0% ~2.4%[2-4];国内学者报道CRBSI发生率为2.65%~7.40% [5-7].据报道,如果发生血流感染,住院日延长可达7d,患者死亡率可增加10%~20%[8].据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报道,美国CRBSI平均发生率为5.3/1 000导管日,感染患者中平均死亡率为12% ~ 15%[9].近年来CRBSI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相继对CRBSI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预防对策.

  • 重症监护病房危重症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一例

    作者:张兵;杜妍;郑颖颖;薛梅

    目的 分享重症监护病房(ICU)危重症患者留置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经验.方法 收集并分析1例留置PICC的神经外科危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患者男,78岁,诊断"急性Ⅰ型呼吸衰竭、 吸入性肺炎、 高血压、 脑梗死后遗症".外周血管穿刺多次失败,在超声引导下利用改良塞丁格穿刺技术成功留置PICC,并给予静脉营养支持.结论 为保护外周静脉,降低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留置PICC在ICU是有效的措施之一.

  • 经颈内静脉行隧道式中心静脉置管的临床应用

    作者:黄志有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应用于建立静脉输液通道,在化疗、长期静脉输液、肠外营养及重症监护病房[1]等需要中心静脉置管的患者中应用广泛[2].PICC因具有留置时间长(留置时间可达1年)[3]解决了静脉输液通道建立难题,深受广大护士的欢迎.PICC置管操作一般由经过培训合格的护士操作,经上肢外周静脉穿刺置入PICC,使导管尖端放置到上腔静脉的下1/3处.PICC置管应用临床工作中发现部分患者有PICC置管相对禁忌证,比如外周静脉出现血栓、上肢肌肉强直痉挛、上肢长骨骨折及静脉直径过小等.此类患者一般行中心静脉穿刺置管,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使用期限根据产品使用说明书为2周到1个月,使用期限满后拔管,并再次穿刺置管.频繁行中心静脉穿刺,这不仅增加了患者身体的痛苦,还增加了医疗费用支出,对医务人员来说承担了相关的医疗风险.经颈内静脉行隧道式中心静脉置管解决了上述问题.本技术通过颈内静脉穿刺,置入PICC,并通过皮下隧道将导管从锁骨下胸壁皮肤引出,在外观上如同锁骨下静脉穿刺后置管.我院一患者应用经颈内静脉行隧道式中心静脉置管,解决了该患者静脉输液通道建立困难的问题.

  • 应用甲氨蝶呤后发生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穿刺部位严重皮肤问题患儿一例的护理

    作者:张宝宏;黄雨;刘洋

    目的 总结应用甲氨蝶呤后发生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穿刺部位严重皮肤问题患儿的护理体会,为今后相似病例提供护理经验.方法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病房为1例应用甲氨蝶呤后发生PICC穿刺部位严重皮肤问题患儿进行紫外线局部照射治疗后,选用碘伏及0.9%氯化钠注射液消毒局部皮肤,藻酸盐敷料覆盖破损处皮肤,无菌纱布固定PICC.结果 经过22 d的护理,患儿PICC周围破损处疼痛及瘙痒消失,无渗出液,皮肤恢复正常.导管无脱出.结论 儿童用药后PICC周围皮肤过敏由于局部症状及自身感受,使患儿易出现烦躁情绪.同时,由于治疗、护理时间较长,且由于不适易引起患儿哭闹,还会增加家长的心理负担.护理人员向患儿及家属讲解过敏发生的相关因素,并及时给予正确的护理干预,能够使过敏患儿局部症状好转,成功保留导管.

1145 条记录 3/58 页 « 12345678...575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