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治疗胰腺炎的研究进展
胰腺是重要的消化和内分泌器官,当胰腺发生急性或慢性炎症时,将导致其结构破坏和功能紊乱,严重危及患者健康与生命。目前认为,胆源性、胆汁逆流、胰管内高压或酒精等各种致病因素导致的重症急性胰腺炎,其发病过程中均存在胰酶大量激活,胰腺坏死产物迅速诱导产生大量促炎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及IL?8等,引起细胞黏附分子上调和白细胞活化等一系列连锁和放大反应,这种不可逆的促炎因子刺激物大量释放以及效应细胞的活化即“瀑布样效应”,引起胰腺外器官损伤,终导致重症患者发生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和多器官功能障碍。促炎细胞因子是重症急性胰腺炎从胰腺局部病变迅速发展为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关键所在。因此,积极控制促炎细胞因子表达成为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关键。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histone deacetylase inhibitor,HDACi)是一类抑制组蛋白去乙酰化的有机化合物,通过改变组蛋白乙酰化程度调控基因表达。临床研究发现,HDACi可参与炎性反应、组织细胞损伤、纤维化等一系列病理生理过程,发挥组织器官保护作用[1]。本文对HDACi的作用机制及与其胰腺炎的关系进行综述,旨在为胰腺炎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
异丙酚对肿瘤作用的研究进展
肿瘤是世界各国常见的疾病之一,也是导致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呈持续上升的趋势。肿瘤发生﹑发展和转移的机制目前尚未清楚,也是当今研究的热点。目前治疗肿瘤的方法有化疗﹑放疗﹑手术切除等,其中手术切除还是治疗肿瘤的主要方法。既往研究发现,手术切除肿瘤可增加肿瘤的复发和转移概率,肿瘤手术后的复发和转移仍然是肿瘤患者死亡的首要原因。除了外科手术因素外,麻醉期间应用的麻醉药物或麻醉方法也可能促进或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转移能力,从而影响到肿瘤患者的术后转归和长期预后。近年来,麻醉医师在恶性肿瘤手术期间采取的干预措施是否会影响到患者的长期预后和转归开始受到广泛关注,正成为一个迅速发展的课题。麻醉药物异丙酚(2,6-双异丙基苯酚)是目前临床上普遍用于麻醉诱导和维持的一种静脉麻醉药,因起效迅速、可控性强、作用时间短、清醒快而完全、副作用少在临床广泛应用。近年研究发现,除麻醉效应外,异丙酚还存在其他效应,包括抗癌作用、器官保护作用、血小板抑制作用、免疫调节作用、减少术后呕吐、控制癫痫持续状态、止痛和遗忘效应。近年研究发现其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生物信号分子的传导起到了重要作用。异丙酚如何影响肿瘤的生长﹑侵袭和转移也成为研究的热点。笔者就异丙酚对肿瘤作用的研究及作用机制作一综述。
-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联合应用治疗高血压病的研究进展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联合用药治疗心衰的安全性及疗效已在CHARM及VALIANT研究等大型临床试验中得到证实;数项研究证明了ACEI和ARB联合用药对糖尿病患者可显著降低蛋白尿以及延缓糖尿病肾病进展.ACEI和ARB均为一线抗高血压药物,具有良好的降压效果和靶器官保护作用,本文拟就ACEI和ARB联合用药治疗高血压的进展作一综述.
-
降压药的作用是来自降压本身还是降压之外的靶器官保护?
高血压的药物治疗益处主要来自于降压本身还是降压以外的作用或者降压药的降压以外靶器官保护作用更重要,是争议的问题[1].近年来,不同降压药的临床试验结果不同,不同学者对其解释不一.
-
高血压的治疗:老话题、新概念
高血压病发生率高,并发症可致死或致残。在过去的几十年与高血压病斗争的过程中,专家们发现,单纯地降低血压是不够的。高血压治疗的终目标应该是减轻或逆转病人的终末器官损伤,防止严重并发症的出现,从而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病人寿命。从保护病人的终末器官免受损伤这一目标出发,根据我们多年工作的体会,结合全球抗高血压治疗三十多年的经验,我们提出抗高血压治疗要三条腿走路的新概念(图1),即要确切降压、稳定血压和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1 确切降压国外的一些大规模的研究告诉我们,高血压病人的收缩压每降低10mmHg~14mmHg和舒张压每降低5mmHg~6mmHg,可使脑卒中减少2/5,冠心病减少1/6,人群总的主要心血管事件减少1/3。我们国家几项临床研究表明,收缩压每降低9mmHg和舒张压每降低4mmHg,可使脑卒中减少36%,冠心病减少3%,人群总的主要心血管事件减少34%。因此,血压降低的效益是明显的[1]。那么,血压应该降到什么程度呢?根据近完成的国际HOT (Hypertension Optimal Treatment) 研究,高血压病人的血压应控制在138/83 mmHg。但是,到底有多少病人的血压达到目标血压呢?请看法国1992-1997年的一项14.5万人的调查报告[2]。在血压≥140/90 mmHg 的人群中有80%未治疗,治疗的只有20%。14.6%虽接受治疗但血压仍高于140/90 mmHg,只有5.4%的病人其血压控制良好。在美国,情况比较好一些,但控制率也只有25%[3]。据1991年对94万人的调查,我们国家城市和农村的高血压知晓率分别为36.3%和13.7%;治疗率分别为17.4%和5.4%;控制率分别为4.2%和0.9% (平均为2.9%)[1]。面对如此之低的控制率,我们国家已提出要加强宣传教育、开展社区防治等有力措施。在治疗方面我们提倡联合用药,同时继续努力发展新药。1.1 在宣传教育中强调高血压病治疗的重要性。总体上讲,高血压人群平均寿命较正常人群缩短15~20年[4]。如上所述,降压治疗的效益又非常明显,因此,在宣传教育中要强调高血压病治疗的重要性。在许多场合,我们反对药物的滥用。受此影响,舆论导向和群众的心理是尽量少用药。我们要化大力气纠正高血压病人和一些医护人员中可能存在的错误认识。高血压病一旦确诊,就必须用药物治疗。对所有的非药物疗法都要持谨慎态度,一般只能作为辅助,不能轻易取代药物治疗。此外,要进一步明确高血压病的治疗是终生治疗。对于血压已被控制的病人,一旦停药,血压很可能回升。另外,血压高只是高血压病的一种临床表现,血压控制后其病理过程有可能还在继续。这样,对于高血压病人的维持治疗药物的要求是:低剂量(常用剂量的1/2~1/10)、超长效(好周效)、具有器官保护作用。
-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与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的异同性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与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RB)的共同点有:(1)都是通过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来实现其临床效应的.ACEI是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使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生成降低;而ARB则是通过阻止AngⅡ与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T1R)结合,从而拮抗了AngⅡ的作用.(2)两者均能发挥良好的降压作用,作用效果大致相仿.(3)两者均能通过阻断全身循环和局部的RAAS作用,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分泌扩血管,抗增殖的活性因子,抑制缩血管促增殖的活性因子,从而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防止或延缓甚至逆转动脉硬化的进程.(4)两者均有良好的靶器官保护作用,可以防止和逆转左室肥厚(LVH)以及心力衰竭(HF)的发生.不仅可以通过降压减轻高血压早期的肾脏缺血性损伤,而且可以对抗AngⅡ诱导的肾小球出球动脉收缩所致的"三高"状态,保护肾功能.(5)两者对代谢均无不良作用,尚可提高胰岛素敏感性.(6)均有良好的抗HF作用.目前尚无充分证据表明,在慢性心力衰竭(CHF)的治疗中ARB优于ACEI,或ARB必须与ACEI联用的价值.但ACEI是治疗CHF的基石,也是治疗CHF的首选药物.
-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对正常和糖尿病大鼠缺血性血管新生的作用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具有降压和靶器官保护作用,在临床中被广泛应用[1-2].但在肢体缺血性疾病中,ACEI对血管新生作用却存在争议[1,3-5].我们于2006年5月至2006年6月通过对正常和糖尿病大鼠给予ACEI治疗,以探讨其对糖尿病缺血性疾病的血管新生作用及相关机制.
-
对降压获益的进一步思考:重视降压质量
基于现有上百项关于高血压的循证医学研究结果,国内外专家已经达成一个基本共识,即降压治疗的获益主要来自于血压下降的本身,降压达标是高血压治疗的核心.虽然不同降压药物在靶器官保护作用方面可能有所差异,但迄今为止,尚无充分证据支持"降压以外作用改善终点的获益"这一推论.
-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的脑保护作用之差异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均作用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一般认为ARB和ACEI的靶器官保护作用雷同,仅ARB不具有咳嗽的不良反应,因此各种指南中的有关表述多将ARB定位在ACEI的替代用药,近年来有的指南也提到ARB和ACEI的联合应用[1].脑作为高血压的一个重要靶器官,脑卒中已成为高血压患者致死的主要原因.目前公认,降低血压水平是降低脑卒中风险的首要措施,收缩压下降1~3 mm Hg(1 mm Hg=0.133 kPa),脑卒中风险可降低20%~30%[2],降压药物是否有降压之外的脑保护作用是近年来争论的热点之一.本文探讨ARB与ACEI在脑保护方面的不同作用,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
钙通道阻滞剂降压治疗进展
钙通道阻滞剂(CCB)作为降血压药物家族中的重要一员,临床上已应用多年.本文概要讨论了CCB的分类、降压作用机制、疗效及降压之外的靶器官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
-
强化血压控制对老年患者靶器官保护作用的临床研究
老年人高血压靶血管损害特点与老年人高血压的特点密不可分.年龄的增长和高血压能同时对靶器官造成损伤,而且老年人常合并多种代谢异常,如血脂异常等.因此,老年人高血压靶器官损伤发生率高,损伤程度重.我们分析单纯高血压对靶器官功能的影响,进一步探索强化血压控制对高血压患者心脏、大血管及肾脏等靶器官的保护作用,为老年高血压患者防止靶器官损害提供依据.
-
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在糖尿病并发症中的应用
糖尿病常与原发性高血压、高脂血症等同时存在,并终导致冠心病、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衰)、脑卒中及蛋白尿等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进展,为此对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进行早期预防及干预,一直是内分泌领域的研究热点.关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的众多循证医学研究结果提示,除其所特有的降压作用外,还具有靶器官保护作用和促进胰岛素分泌及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因此被美国糖尿病协会指南推荐为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及糖尿病肾病的一线治疗药物.但是,随着这两类药物的广泛使用及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临床证据发现,随治疗时间的延长,"醛固酮脱逸"现象的发生导致其靶器官保护效应逐渐消失,而此效应在加用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后又可再次出现[1-2].进一步研究还发现,除了传统的水钠潴留导致容量性血压升高外,醛固酮不仅作为血管紧张素Ⅱ的重要下游因子介导了血管紧张素Ⅱ的部分靶器官损伤作用,还单独作用直接参与了血管顺应性下降、内皮功能失调、左心室肥厚、室性心律失常、心肌纤维化与重塑、进展性肾病、蛋白尿形成等靶器官损伤的发生及进展[3],上述效应又能被醛固酮受体拮抗剂所逆转.因此,临床上对醛固酮及其拮抗剂的研究逐渐成为一个新的热点.现就醛固酮受体拮抗剂与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的关系进行综述.
-
右美托咪定在临床围术期的器官保护作用研究进展
右美托咪定为一种新型高选择性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其作用于脑干蓝斑核内的α2肾上腺素受体产生类似于人自然睡眠状态的镇痛效果.它可以通过减少释放去甲肾上腺素,抑制神经细胞的炎性细胞聚集,减少免疫反应对神经细胞的损伤,降低患者应激障碍、谵妄和认知功能障碍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右美托咪定通过提高迷走神经兴奋性和增加乙酰胆碱释放,抑制相关受体信号通路的激活,降低自然杀伤细胞和T细胞的活性,从而调控免疫系统.未来,应对右美托咪定的多器官保护作用机制进行深入研究.
-
罗格列酮配伍诺和灵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观察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及人类平均寿命的延长,糖尿病的患病率有增高趋势.据统计,欧美一些国家糖尿病的患病率为4%,我国北京等城市的患病率已达1%~2%,50岁以上人群的患病率为10%.我国现有的糖尿病患者大约2 000万人.全世界有2亿糖尿病患者.因此,糖尿病的致病因素、发病机制以及治疗方法是当前医药界关心和重点研究的课题.罗格列酮是一种新的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因子激活受体γ(PPARγ)激动剂,该药除具有改善糖和脂肪代谢,防止糖尿病并发症作用外,还直接作用多种组织具有潜在的器官保护作用.现就我院用罗格列酮联和诺和灵治疗2型糖尿病并设单用诺和灵对照的情况分析如下:
-
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在高血压治疗中的作用及地位
过去的5~10年中,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已经确立了其作为有效抗高血压药物的地位.ARB具有较好的降压疗效,耐受性与安慰剂相同.在降压的同时对2型糖尿病患者及糖尿病肾病患者有较好的器官保护作用,对于有心力衰竭的高血压患者及血压正常的患者长期治疗也可获益,因此,这类药物在国际上得到认可,并广泛应用于临床的高血压治疗及糖尿病肾病的治疗.
-
乳化异氟醚预处理对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挥发性麻醉药异氟醚亦可以静脉方式给药,为异氟醚应用提供便利的给药方式,并可产生良好的麻醉作用[1].吸入异氟醚预处理可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2,3],而静脉注射异氟醚预处理能否发挥器官保护作用有待进一步探讨.
-
中医药防治高血压病切入点探讨
高血压病(EH)是临床心血管系统常见病、多发病,据2006年5月公布的<中国慢性病报告>,目前中国18岁以上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18.8%,全国有高血压患者1.6亿,其中18岁~59岁劳动力患者达1.1亿,中国高血压的防治面临着巨大的挑战[1].高血压病具有"三高"(患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和"三低"(知晓率低、治疗率低、控制率低)的特点,常引起严重的心、脑、肾、血管等并发症,危害性极大.治疗的目的不仅在于控制血压,更重要的在于降低靶器官并发症和病死率.从长期治疗考虑,如何选择降压效果好、毒副反应小、改善症状明显、有靶器官保护作用、价格合理的治疗措施,是临床医生及患者都关注的问题.目前医学模式的转化,使重视植物药和自然疗法成为发展趋势,中医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
丙泊酚的作用机制及非麻醉作用
丙泊酚是一种静脉全身麻醉药,起效迅速、作用时间短、清醒快而完全、不良反应少.近几年研究发现,其除了麻醉效应外,还存在一些其他效应,包括机体器官保护作用,对血小板的抑制作用,免疫调节作用,减少术后呕吐,控制癫痫持续状态,止痛和遗忘效应等作用.
-
盐酸戊乙奎醚对体外循环中血栓素A2和前列环素的影响
盐酸戊乙奎醚是一种新型的胆碱能受体阻断药,有研究表明盐酸戊乙奎醚对CPB过程中心、脑等重要器官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扩张外周血管,改善微循环有关[1-2].TXA2和PGI2是影响血小板功能、调节外周血管阻力的重要物质[3].本研究拟通过观察盐酸戊乙奎醚对CPB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血浆TXA2和PGI2的影响,探讨盐酸戊乙奎醚对CPB过程中器官保护作用的可能机制.
-
七氟醚在临床麻醉中应用的新进展
七氟醚(sevoflurane)又称为七氟异丙甲醚或七氟烷,为无色透明、无刺激性的挥发性液体,由Regan 于1968年合成。七氟醚在室温下理化性质稳定,能够迅速、平稳、可预见性地进行麻醉诱导、维持和苏醒,有一定肌肉松驰作用,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此外,七氟醚相关的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和器官保护作用近年来得到广泛关注,现就其近几年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