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保留瓣膜及瓣下结构的二尖瓣替换术25例
25例保留二尖瓣瓣下结构的二尖瓣替换MVRP手术,与常规二尖瓣替换手术(MVR)比较,有利于术后心功能的恢复,尤其是左心室功能恢复的优点.
-
超声诊断腹主动脉人工瓣膜脱落蝶片异物1例
患者男性,29岁.因风湿性联合瓣膜病,于1997年6月26日行心内直视二尖瓣替换术,手术顺利,术后病情平稳.1997年7月14日凌晨,突然发生急性左心衰竭、急性肺水肿,生命垂危,考虑为机械瓣膜急性故障所致.当即紧急再行二尖瓣替换术,术中见人工瓣膜轴断裂,蝶片脱落,左房、左室腔内、升主动脉内均未找到蝶片.
-
实时三维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在二尖瓣替换术和成形术中的应用
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是超声领域发展中的重要里程碑.其将矩阵探头、高通道的数据处理系统和三维空间定位系统融为一体,是超声心动图技术的一次重大突破.国内外均有其在心血管诊断中应用报道[1-3].术中经食管超声因其图像清晰,不干扰手术野,可实时监测手术过程等优点而广泛用于心血管外科手术.但其图像为二维平面影像,无法显示心血管的立体结构.实时三维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技术(real-time transesophageal three-dimensional echocardiography,RT-3D-TEE)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本研究拟探讨RT-3D-TEE在二尖瓣替换和成形术中的应用价值.
-
保留二尖瓣装置的二尖瓣替换术
1998年至今,我们观察了17例以二尖瓣关闭不全(MI)为主的病人行保留全部二尖瓣装置的二尖瓣替换术,并与同期行常规切除瓣膜及瓣下结构的二尖瓣替换术的病人比较,前者术后恢复良好,现介绍如下.
-
146例严重肺动脉高压者二尖瓣替换术疗效分析
评价风湿性二尖瓣病变伴重度肺高压病人的手术效果.采用方差分析、卡方检验对肺动脉收缩压(SPAP)≥9.33kPa(1kPa=7.5mmHg)并接受二尖瓣替换术(MVR)的146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将其分为4组.A组:极重度肺高压(SPAP≥13.3kPa);B组:心功能严重低下组(心脏指数CI≤33.34);C组:心功能减低或正常组(33.34≤CI≤66.68);D组:高心排血量组(CI≥66.68).其中每组按一次和二次手术再分为2个亚组.结果示一次手术组总死亡率为5.3%;A1、B1、C1、D14组术前临床情况、所用术式和心脏阻断时间等无差异,但B1组低心排(24.2%)早期死亡率(15.2%)明显高于其它3组(P<0.05),而D组无死亡.二次手术组总死亡率为28.2%;各亚组低心排及死亡率均明显高于一次手术各组.由此认为,二尖瓣病变伴重度肺动脉高压病人,MVR后低心排和早期死亡率与术前心脏指数有关.当心脏指数>33.34时,即使肺动脉压和全肺阻力同时极度增高者,术后低心排和死亡率亦不因此增加.当CI<33.34时,术后低心排及早期死亡率较高.重度肺动脉高压者施行二次MVR手术时风险性较大.
-
左房顶-房隔径路二尖瓣手术与心律失常
目的:验证左房顶-房隔径路二尖瓣手术的安全性.方法:1993年10月至1997年12月,采用此径路行二尖瓣手术51例,其中二尖瓣替换术(MVR)18例,二尖瓣成形术(MVP)l例,二尖瓣及主动脉瓣替换术(DVR)32例.结果:早期死亡2例(3.9%),余49例随访2~48个月.术前为窦性心律者12例,术后早期2例发生房颤,4例窦性心动过缓,出院时均恢复正常窦性心律;术前为房颤心律者37例,随访中9例(23.4%)转为窦性心律并长期维持.所有术后窦性心律者,窦房结对运动反应正常.结论:本径路对各种二尖瓣手术显露优于既往所用传统径路.虽术期心律失常发生率稍高,但后期结果均良好.未发生与本径路有关的死亡和并发症.因此,是优良而安全的.
-
抑肽酶致严重过敏性休克1例
病人女,33岁.风湿性心脏病替换的生物二尖瓣毁损,行再次二尖瓣替换术.术中建立体外循环插管前应用德国Bayer公司生产抑肽酶(trasylol)200万KIU静脉滴注,快速滴入1/4剂量时发生血压下降.平均动脉压(MAP)从10kPa(1kPa=7.5mmHg)下降至4kPa.
-
由左室功能评价二尖瓣替换术中保留二尖瓣装置的意义
1995年4月至12月我们对28例风心病行单纯二尖瓣替换手术者,术后进行48小时血流动力学连续观察,比较保留二尖瓣装置与否对术后早期左心功能的影响.
-
体外循环术后周围神经损伤6例
我科自1993年1月至1998年1月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后发生周围神经损伤6例.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6例病人中风湿性心脏病2例,前壁急性心肌梗塞、不稳定心绞痛,冠状动脉双支病变,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Ⅱ孔型房间隔缺损各1例.4例合并高脂血症或高血压.全组行冠状动脉主动脉搭桥术3例,其中1例加行室间隔缺损修补、室壁瘤切除术;行双瓣替换术,二尖瓣替换术、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各1例.主动脉阻断24~162分钟,体外循环时间51~230分钟;2例经股动脉插管行主动脉球囊反搏.所有病人术前运动系统及神经系统检查均正常,术中损伤右侧尺神经2例,左侧腓总神经2例,右侧及双侧腓总神经各1例.术后平均卧床时间9天.1例卧床16天者死于败血症;1例于术后即发现足下垂,其余4例均于术后3~4天出现临床症状.
-
保留二尖瓣装置的二尖瓣替换术40例临床体会
我院自1993年10月至1996年8月施行保留二尖瓣装置的二尖瓣替换术(MVR)40例,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
心脏瓣膜替换术后真菌性心内膜炎3例
1994年1月至1996年6月我们施行心脏瓣膜替换术280例,围术期发生真菌性心内膜炎3例.临床资料3例病人中男2例,女1例;年龄23、31、29岁.术前诊断为主动脉瓣狭窄并关闭不全、主动脉瓣两叶畸形并有赘生物和风湿性瓣膜病变.3例均行主动脉瓣替换术,赘生物附着者去除赘生物,风湿性瓣膜病变加作二尖瓣替换术及三尖瓣成形术.术后3例病人均应用多种高效广谱抗生素,仍高热、白细胞增高.2例病人血培养阴性;1例出现口腔溃疡,咽拭子及血培养有真菌生长.术后复查超声心动图,3例均示人工瓣环或(和)升主动脉内大量赘生物、升主动脉瘤或瘤样扩张.2例男病人再次开胸,分别行升主动脉瘤探查和替换升主动脉,术后病人均死亡;1例未处理者换瓣术后42天死亡.3例病人再次血培养均有大量真菌生长.
-
保留二尖瓣装置的二尖瓣替换术
1998年至今,我们观察了保留二尖瓣装置的二尖瓣替换术17例,术后5天、1个月超声心动图结果表明,左心室功能恢复较好,射血分数、短轴缩短率明显优于同期行常规切除瓣膜及瓣下结构的二尖瓣替换术.术文对该手术的适应证、方法及注意事项做了阐述.
-
Cox迷宫Ⅲ型手术同期换瓣治疗风湿性二尖瓣病变伴房颤
目的观察换瓣同时作Cox迷宫Ⅲ型手术与单独换瓣相比较的疗效.方法选择单独换瓣+迷宫Ⅲ型手术病例(迷宫组)与这一期间另外所作的单独换瓣病例(对照组)各56例,均系风湿性病变、心功能Ⅲ~Ⅳ级、慢性持续性心房纤颤1年以上.术后均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结果主动脉阻断时间和心脏停搏时间迷宫组较对照组长,分别为75 min±22 min对41 min±11 min(P<0.05)和124 min±40 min对68 min±19 min(P<0.05).复跳后出血迷宫组2例,对照组1例,均止血有效.两组术后早期死亡率均为1.8%(1/56).迷宫组术后窦性心律者占98.2%(54/55),在作大体力活动时无窦性迟钝现象,均有心房收缩功能;术后1年,心功能Ⅰ级者占98.2%(54/55),Ⅱ级1.8%(1/55);无抗凝严重出血,亦无血栓栓塞并发症;晚期死亡率1.8%(1/55).对照组中7例在术后24 h内心房纤颤曾暂时消失,以后仍为慢性心房纤颤,而另有1例心房纤颤长期消失已2年;术后1年,心功能Ⅰ级者占94.6%(52/55),Ⅱ级占3.6%(2/55),Ⅲ级占1.8%(1/55);无抗凝严重出血,脑栓塞偏瘫1例,占1.8%(1/55);晚期死亡率3.6%(2/55).结论换瓣同期行迷宫Ⅲ型手术安全有效,能消除心房纤颤,恢复心房收缩功能,减少血栓栓塞并发症,改善术后生活质量.
-
肺功能在二尖瓣替换术后的变化
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替换术后对心功能的改变,国内外均有不少报道,但有关二类瓣替换术(MVR)术后对肺功能的影响,尤其是肺的一氧化碳弥散功能(DLCO)的变化国内报告较少,本文拟作这方面的探讨.
-
经胸超声心动图监测下原位保留全部二尖瓣装置二尖瓣替换术的应用评估
目的 评价经胸超声心动图监测下原位保留全部二尖瓣装置的二尖瓣替换术(MVR)对左心舒缩功能的影响.方法 根据术中情况将40例冠心病合并二尖瓣返流患者分为两组:A组22例采用直接将二尖瓣残缘、前瓣环、人工瓣环缝合的MVR;B组18例采用将前叶沿前瓣环切开与后叶进行折叠的MVR.所有手术均在超声监视指导下进行,采用PHILIPS彩色超声诊断仪分别在术前及术后3个月记录包括左室舒张末期容积(EDV)、收缩末期容积(ES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峰值充盈率(PFR)和峰值排空率(PER)等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A组患者与治疗前比较,EDV[(90.48±37.60)ml/m2与(66.22±28.66)ml/m2,t=-2.631,P<0.01],ESV[(51.75±26.50) ml/m2与(42.67 ±26.14)ml/m2,t=-1.863,P<0.05],LVEF[(0.40±0.10)%与(0.47±0.08)%,t =1.734,P<0.05],PER[(2.91±0.50)%与(3.49±0.64)%,t=1.752,P <0.05],PFR[(2.81±0.88)%与(2.72±0.61)%,t=-1.723,P<0.05]显著改善.术后3个月后,A组与B组比较,血流动力学指标EDV、ESV、LVEF、PER、PF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 经胸超声心动图监测下原位保留全部二尖瓣装置二尖瓣替换术能够更加完善地维护左心室舒缩功能.
-
风湿性心脏病瓣膜替换术围手术期护理
风湿性心脏病在我国成人各种病因心脏手术中占首位,其特点是病史长、心功能差,术后易发生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心律紊乱、电解质失调等并发症。我科1998年8月-2000年6月行风湿性心脏病瓣膜替换术31例,现就围手术期护理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31例中男10例,女21例。年龄29~55岁,平均41.5岁。病史3~35年,平均19年。术前心功能Ⅲ级22例,Ⅳ级9例。其中行二尖瓣替换术16例,主动脉瓣替换术4例,二尖瓣及主动脉瓣替换术6例,瓣膜替换同时行三尖瓣成形术5例。术后均带气管插管回监护病房,呼吸机辅助呼吸10~26h,平均18h。其中1例术后5h突发室颤,经电击除颤等治疗恢复。术后早期出血及慢性心包填塞各1例,均经二次开胸清除血块后治愈。有4例术后出现低钾、低钠等严重电解质失调,经对症处理后好转。1.2 手术方法手术均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使用瓣膜全部为机械瓣,二尖瓣替换均采用连续缝合,其中5例部分保留二尖瓣结构。主动脉瓣替换采用连续或间断缝合。三尖瓣成形采用DeVega法。
-
彩色室壁动力技术评价不同二尖瓣替换术方法对左室室壁节段性运动的影响
目的 应用彩色室壁动运动分析技术(CK)评价不同二尖瓣替换术方法对左室室壁节段性收缩、舒张运动的影响.方法 根据二尖瓣及其瓣下结构的病理改变将30例患者分为3组:A组12例,为传统的二尖瓣替换术(MVR)完全切除瓣叶及其腱索;B组10例,为完全切除前叶及其腱索仅保留后叶及其腱索的MVR;C组8例,为切除部分前叶但保留前叶腱索和后叶及其腱索的MVR.采用HP Sonos 2500多功能心脏超声诊断仪在术前、术后10 d以及术后3个月分别记录心尖四腔心、心尖两腔心和胸骨旁长轴切面收缩期、舒张期左室壁各节段的CK图像,并记录.结果 保留前、后叶腱索的MVR由于同时保护了前、后乳头肌的功能,所以能够大限度地维护和改善术后左室壁局部收缩、舒张运动,并且对左室壁局部收缩、舒张运动的受益作用不仅体现在术后早期也保持至手术后期,而保留后叶腱索的MVR对左室壁局部运动的受益作用主要体现在手术后期.结论 CK技术作为一种新技术,为无创伤性进行室壁运动的定量分析提供了一种良好的检测方法,适用于术后跟踪随访研究.
-
二尖瓣替换术左心室破裂3例报告
二尖瓣替换术合并左心室破裂,极为险恶.随着该手术日益普及,于临床心胸外科工作中更具重要性.本院自1987~1996年十年间共施行二尖瓣替换术400例,发生左心室破裂3例(0.75%),抢救成功1例(33.3%).现予报告,并结合文献,对左心室破裂的分型、原因、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探讨如下.
-
肥厚梗阻型心肌病外科治疗效果分析
肥厚梗阻型心肌病(HOCM)自然预后差,早期的药物治疗效果局限[1],起搏器治疗和内科介入治疗虽改善了患者的预后[2-3],但仍有部分患者难于获得满意效果.外科手术治疗肥厚梗阻型心肌病已有近30年的病史[4],作者总结了近几年来肥厚梗阻型心肌病外科治疗病例,并对其疗效进行分析.
-
二尖瓣替换术后肺动脉高压患者NO给气系统的管理
通过对20例二尖瓣替换术后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吸入NO治疗期间给气系统的管理,介绍了一种有效的NO给气系统连接方式和吸入方法,认为给气过程中应进行NO、NO2浓度连续监测和间断测定血高铁血红蛋白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