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多房性棘球绦虫原头蚴生成、发育和繁殖的形态学观察

    作者:刘学庭;黄月菊

    目的了解多房性棘球蚴在中间宿主体内寄生的生长和繁殖过程.方法连续石蜡切片观察98例手术切除的人体多房性棘球蚴病的病变组织和3例人工感染的黄鼠病变标本.结果棘球绦虫原头蚴的繁殖由泡蚴生发层细胞增生形成斑状、丘状或蕈状生长,出现口裂、顶突钩、吸盘、形成育囊,发育成熟.结论该寄生虫在终末宿主中以雌雄同体进行有性繁殖,在中间宿主中是由生发上皮细胞增殖形式进行无性繁殖.凡宿主感染带虫卵的孕节或原头蚴即可引起该病.

  • 3种助溶剂对阿苯达唑和阿苯达唑亚砜体外抗包虫活性的影响

    作者:于春洋;商少华;张瑞妮;高惠静;吕国栋;赵军;肖云峰;吕顺忠;温浩

    目的 评估二甲基亚砜(DMSO)、吐温80和二者混合溶液等3种助溶剂溶解阿苯达唑(ABZ)和阿苯达唑亚砜(ABZSX)对其体外抗细粒棘球绦虫幼虫作用的影响.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吐温80、DMSO及二者混合溶液对阿苯达唑的助溶作用,并比较抗包虫效果.分别将DMSO、吐温80及其混合溶液溶解的ABZ和ABZSX饱和浓度药物溶液加入RPMI 1640培养基中,使DMSO、吐温80及其混合溶液的浓度达到1.0%、0.1%和1.0%+0.1%.用上述含药培养液体外培养细粒棘球蚴原头节和囊泡,并设空白对照组以及适当浓度的助溶剂对照组,隔天观察原头蚴死亡率,周期为10 d;每5d观察囊泡的形态及塌陷率,周期为20 d.结果 各药物作用至第10d和20 d时,联用DMSO及吐温80溶解的ABZ组和ABZSX组原头蚴死亡率及囊泡塌陷率分别为(57.9±6.1)%、(49.32±8.5)%和(58.56±5.34)%、(80.74±1.58)%,均显著高于单用助溶剂组(P<0.01);空白对照组和助溶剂组原头蚴死亡率及囊泡塌陷率均低于9%.结论 当药物相同时,DMSO和吐温80混合助溶剂组的抗原头蚴及囊泡作用优于DMSO助溶剂组,DMSO助溶剂组优于吐温80助溶剂组;助溶剂一致时,抗原头蚴效果ABZ组优于ABZSX组,抗囊泡效果ABZSX组优于ABZ组.

  • 雷帕霉素靶蛋白抑制剂Deforlimus体外抗细粒棘球原头蚴作用的研究

    作者:木扎拜尔·木合塔尔;郑海亚;李亚芬;吕国栋;罗兰

    目的 探讨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抑制剂Deforlimus体外抗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作用. 方法 分别用100、50、25、12.5 μmol/L、6.25和3.125 μmol/L Deforlimus体外干预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4d,采用伊红染色法检测原头蚴活性,绘制存活率曲线;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不同浓度干预组原头蚴的表面和内部超微结构变化.实验设空白对照和溶剂对照. 结果 100、50、25、12.5、6.25和3.125μmol/L Deforlimus干预4d原头蚴存活率分别为(3.53±0.98)%、(15.67±2.59)%、(19.14±1.96)%、(26.47±2.18)%、(33.78±1.75)%和(37.96±3.57)%,与空白对照组(95.10±0.68)%和溶剂对照组(94.41±0.84)%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原头蚴的存活率与Deforlimus浓度和干预时间成反比;扫描电镜观察100 μmol/L Deforlimus干预组原头蚴吸盘变形,顶突结构缺损,微毛损伤甚至消失. 结论 mTOR抑制剂Deforlimus具有体外抗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作用,是一种潜在的抗包虫病药物.

  • 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水通道蛋白编码基因的转录组分析

    作者:范俊杰;吴宏烨;李锴;叶彬

    目的 应用转录组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水通道蛋白(aquaporins,AQPs)编码基因转录特征及其在细胞代谢通路中的作用. 方法 应用RNA测序(RNA-seq)技术对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进行转录组测序.从原头蚴样品中提取总RNA,纯化mRNA并制备链特异性文库,通过Illumina Hiseq X测序平台对RNA进行测序,然后对原头蚴的AQPs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然后将过滤后序列(Clean Reads)与公共数据库进行BLAST比对.将检测样品与NCBI的参考基因组的序列比对,进行基因表达量分析、可变剪接预测分析及新基因的发掘,查找细粒棘球绦虫水通道蛋白基因型和转录本. 结果 测序获得6.73 Gb Clean Reads,Clean Reads与BLAST比对显示11 593条单基因簇得到功能注释;从检测样品中发掘新基因513个,其中286个得到功能注释;发现细粒棘球绦虫水通道蛋白共5个基因型、8个转录本. 结论 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存在AQPs,该蛋白是定位在细胞膜上的主要内在膜蛋白家族成员,主要参与胆汁分泌代谢通路Ko04976、碳酸氢盐代谢通路Ko04964,可作为细粒棘球蚴病治疗的药物靶点.

  • ERK抑制剂PD98059体外抗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作用的研究

    作者:王成华;吕海龙;张晶;彭心宇;姜玉峰

    目的 探讨ERK1/2抑制剂PD98059体外抗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作用.方法 体外培养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分组后分别加入100、50、25、12.5 μmol/L的PD98059后继续培养7d,利用伊红染色方法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原头蚴的活力,实验重复3次,绘制原头蚴活力曲线;扫描电子显微镜(SEM)下观察不同浓度PD98059组原头节表面结构改变.结果 PD98059作用1d对细粒棘球蚴原头节具有杀伤作用,第7 d 100 μmol/L PD98059组原头节的活力仅为(12.4±0.9)%.超微结构显示原头节顶突外翻、变形,顶突界面缺损,吸盘变形,甚至出现虫蛀样损害.结论 PD98059在体外有显著的抗细粒棘球蚴原头节的作用,可认为是一种新型的抗包虫药物.

  • 砂生槐子生物碱杀灭原头蚴及抗炎作用

    作者:马兴铭;李红玉;尹少甫;王波

    目的研究砂生槐子生物碱体外杀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的活性及其抗炎和对小鼠的急性毒性作用.方法用含生物碱(0.75~6.00 mg/ml)的1640培养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0.03%亚甲基蓝拒染法检查原头蚴每天的死亡率;选择昆明小鼠,腹腔注射给药1次,生物碱浓度从150 mg/kg递增,连续观察14 d,记录死亡动物数,计算半数致死量;用二甲苯诱发小鼠耳肿胀动物模型,观察生物碱的抗炎作用.结果砂生槐子生物碱具有体外杀死原头蚴的药理活性,且杀虫作用随药物浓度的增加和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增强.对小鼠的LD50=(207.81±20.82)mg/kg,对二甲苯诱发的小鼠耳肿胀无明显抑制作用.结论砂生槐子生物碱体外具有杀死原头蚴的活性,对小鼠具有中等强度的毒性,但对二甲苯诱发的小鼠耳急性炎症肿胀无抑制作用.

  • 原头蚴及囊液促体外培养小鼠脾细胞TGF-β表达的研究

    作者:陈小林;印双红;吴向未;陈雪玲

    目的 观察细粒棘球蚴囊液及原头蚴对体外培养BABL/c小鼠脾细胞TGF-β表达的影响. 方法 取BABL/c小鼠脾细胞,制成细胞悬液,加入不同浓度囊液/原头蚴共培养72 h,用ELISA检测上清液TGF-β含量;同时收集细胞并提取mRNA,用RT-PCR检测TGF-βmRNA的相对表达量.试验以PBS与脾细胞混合培养组为对照. 结果 ELISA检测囊液组和原头蚴组TGF-β分泌均增加,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T-PCR检测囊液组和原头蚴不同浓度组及对照组TGF-β mRNA的相对表达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囊液/原头蚴不同浓度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原头蚴和囊液均能刺激体外培养小鼠脾细胞TGF-β表达增加,提示原头蚴和囊液中含有能促使宿主产生TGF-β的抗原物质,这些抗原物质在包虫病的免疫逃避中发挥一定作用.

  • IGF-ⅠR抑制剂OSI-906体外抗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作用的研究

    作者:李娟;赵军;肖云峰;刘辉;吕国栋;王建华

    目的 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受体(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Ⅰ receptor,IGF-Ⅰ R)抑制剂OSI-906体外抗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作用. 方法 体外培养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用6个浓度梯度(100、50、25、12.5、6.25、3.125μmol/L)的OSI-906进行干预,分别于给药后1、2、3、4d用伊红染色,在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其活力(每组设置3个复孔),绘制原头蚴活力曲线;透射电镜下观察不同浓度OSI-906组原头节超微结构变化. 结果 100和50 μmol/L OSI-906作用不同时间原头蚴存活率与空白对照组组间和溶剂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浓度组间比较原头蚴存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3d时100 μmol/L的OSI-906组原头节存活率为(42.38±1.05)%;第4d时100 μmol/L的OSI-906组原头蚴全部死亡.透射电镜观察OSI-906高浓度组原头蚴微毛结构消失,皮层细胞坏死,细胞膜严重破损,核形不规整,核仁大且边界不清,核基质密度极低,异染色质增多、边集. 结论 IGF-Ⅰ R抑制剂OSI-906体外抗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作用显著,是一种潜在的抗包虫药物.

  • 胰蛋白酶对原头蚴体外培养的作用

    作者:冉巍;王芳丽;李冰玉;朱佳敏;肖楠;张文宝;李军;王慧;侯秋莲

    目的 观察原头蚴在含不同浓度胰蛋白酶培养液中的存活、生长及其发育情况,为研究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发育提供基础资料.方法 采集自然感染细粒棘球蚴的绵羊肝脏,在无菌条件下收集包囊内的原头蚴.将收集到的原头蚴分为6组,其中1~5组为实验组,第6组为空白对照组.在1~5组培养液内分别加入浓度为0.00%、0.25%、0.50%、1.00%和2.00%的胰蛋白酶,并加入0.70%的牛磺酸鹅脱氧胆盐(TCDC),置37℃培养箱中培养.每隔2~3 d观察一次,并取原头蚴经伊红染色后,置于显微镜下计数并计算存活率.另取适量标本于解剖镜下观察虫体活力.结果 在无胰蛋白酶条件下原头蚴平均存活率为98.52%,虫体活力好;在1.00%胰蛋白酶条件下原头蚴平均存活率为92.47%,虫体活力差,部分虫体中颗粒外溢.结论 原头蚴在不同浓度胰蛋白酶作用下,其活力有不同程度的改变,以≤0.50%的胰蛋白酶对原头蚴发育的刺激作用较强,原头蚴对0.50%~1.00%胰蛋白酶的耐受性低.

  • 制作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染色标本方法的初探

    作者:佟小莺;纪伟华

    目的探索制作结构清晰、颜色鲜明、能长期保存的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标本的方法.方法孔雀绿染色法:将原头蚴分别用1%、2%和4%孔雀绿水溶液,在室温或36℃染色24 h、48 h和72 h.结果4%孔雀绿水溶液,36℃,染色48 h为佳条件.染色后原头蚴头钩呈亮绿色,而吸盘和实质部分无色透明,标本的对比性和立体感强.结论用孔雀绿染色法制作原头蚴标本在临床诊断和教学中有实用价值.

  • 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复合染色方法的探讨

    作者:李伟

    目的改进染色方法,制作结构清晰、颜色对比鲜明的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标本. 方法原头蚴经4%孔雀绿36 ℃初染48 h后,分别用石碳酸复红、稀释石碳酸复红、沙黄、伊红,醋酸洋红,苏木精洋红,盐酸洋红染液复染. 结果经4%孔雀绿初染的原头蚴标本分别用稀释石碳酸复红或沙黄染液复染5 s、伊红染液复染30 s、洋红染液复染5 min均能获得满意效果.染色后原头蚴头钩呈亮绿色,吸盘和其余实质部分着淡红色或浅紫红色,层次分明,立体感强.结论用孔雀绿初染,用红色染液复染制作原头蚴标本,染色效果好,操作简单,值得推广.

  • 包虫囊肿治疗技术及护理进展

    作者:崔丽;于明克;陈岩;王秀娟

    包虫病好发部位为肝脏和肺,近年来,包虫侵犯其它脏器报道日渐增多,给治疗护理带来难度,随着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治疗包虫的技术也在不断拓宽.传统切开手术治疗一直是其主要治疗方法[1,2]但存在着创伤大,复发率高.再次手术困难等问题.近年来,内科治疗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治愈率较低,仅为30%左右[3].包虫囊肿穿刺由于囊内有较多原头蚴,穿刺有可能造成囊液及原头蚴外渗,引起过敏性休克或原头蚴播散种植等并发症.

  • 肝包虫囊肿微创治疗进展

    作者:周跃兴;张武

    肝包虫囊肿是由细粒棘球蚴引起,占人体包虫病的70%~80%[1]。开腹手术治疗一直是其主要治疗方法[2,3]。手术治疗疗效肯定,但也存在着创伤大,复发率较高,再次手术困难等问题[2,3]。近年来,由于阿苯达唑的应用,内科治疗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治愈率仍较低,仅为30%左右[4]。包虫囊肿张力较高,囊内含有较多的原头蚴,对其穿刺有可能造成囊液及原头蚴外渗,引起过敏性休克或原头蚴播散种植等并发症。因此,包虫囊肿穿刺一直视为禁忌[1,2]。但是,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介入治疗技术的不断完善及腹腔镜技术的广泛应用,以穿刺为基础的肝包虫囊肿微创治疗也取得了较大突破。本文就肝包虫囊肿微创治疗现状作一综述。

  • 原头蚴体外刺激巨噬细胞高表达PPARα/γ并调节其极化

    作者:陈聪哲;董丹;方海瑞;蒋红群;侯隽;杨琨;郭峰;陈雪玲

    目的::探讨原头蚴与RAW264.7共培养后PPARα/γ的表达水平以及对巨噬细胞极化的作用。方法:原头蚴与RAW264.7共培养12、24、36、48、72 h取细胞。用qRT-PCR的方法检测RAW264.7细胞PPARα/γ的表达水平,用qRT-PCR的方法检测巨噬细胞M1型相关因子TNF-α、MCP-1、IL-1β和M2型相关因子Arg-1、TGF-β、Fizz-1的水平,ELISA的方法检测Arg-1和MR的表达量。结果:RAW264.7细胞PPARα/γ的表达水平和M2型相关因子Arg-1、TGF-β、Fizz-1和MR均逐渐升高,72 h表达高(P<0.05);巨噬细胞M1型相关因子TNF-α、MCP-1、IL-1β先升高后降低(P<0.05),Arg-1和MR的蛋白水平也逐渐增高。结论:原头蚴与RAW264.7共培养后PPARα/γ的表达逐渐升高,可能促进巨噬细胞由M1型向M2型极化,从而在虫体免疫逃逸中发挥一定作用。

  • 148鼠多房棘球绦虫原头蚴和微囊泡抗原性的比较

    作者:

  • 浙江省奉化市细粒棘球蚴病1例报告

    作者:洪飞锵;李寿俊

    奉化市位于浙东沿海,属农业区.尚未见细粒棘球蚴病报告.2005年9月16日,在1例患者的肝脏囊肿抽取液中,发现细粒棘球绦虫的原头蚴,现报告如下:

  • 云南省曲靖市细粒棘球蚴病一例

    作者:周本江;杨振峰;张平;姚荣成

    患者女性,31岁,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县德泽乡人.3年前B超检查肝左外叶囊性占位性病变,怀疑肝囊肿.2003年3月B超复查囊肿明显增大.2004年4月彩色B超查见肝左外叶约(8.4×7.6×6.9) cm 的囊性无回声区,边界清楚,透声良好,诊断为肝囊肿.当天局部麻醉,行B超引导下肝囊肿穿刺,抽出的无色透明液体(277 ml)中见许多淡黄色小颗粒状物.75%乙醇蛋白定性试验,2次均阴性.抽出液分别送本院检验科及昆明医学院寄生虫学教研室检查.送检液体无色透明,其中悬浮许多细粒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granulosus)的原头蚴及囊壁碎片(图 1),确诊为肝细粒棘球蚴病,行肝棘球蚴病手术切除治疗.术后口服阿苯达唑[20 mg/(kg·d)连服1个月,共 2 个疗程,间隔10 d].

  • 阿苯达唑亚砜及其对映体体外抗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作用

    作者:包根书;张虹;景涛;乔华;王静

    目的 观察阿苯达唑亚砜消旋体(ASOX)、左旋体(L-ASOX)和右旋体(D-ASOX)体外抗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作用.方法将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随机分为8组(每组约6 000个).分别置含6 ml DMEM培养液(含15%胎牛血清,青霉素和链霉素各500 U/m1)的培养瓶中,ASOX、L-ASOX和D.ASOX的各50μg/ml和100 μg/ml组分别加入各药液150 μl和300 μl(配制液含0.1%二甲基哑砜和0.1%吐温-80的蒸馏水),DMSO组中加入等量配制液,并没空白对照组,每组设2个平行组.每隔1 d观察1次,取样滴十玻片,用0.03%美蓝染色,显微镜下计数原头蚴约400个,计算死亡率.直至其中一组的原头蚴全部死亡为止.结果 ASOX、L-ASOX和D.ASOX两个浓度(50μg/ml和100 μg/ml)组不同作用时间原头蚴的死亡率分别与空白对照组和溶剂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SOX 组与D-ASOX组相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L-ASOX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ASOX与L-ASOX相比,差异有统汁学意义(P<0.05).各药物作用至第9天时,ASOX、L-ASOX、D.ASOX的50 μg/m~组原头蚴死亡率分别为(93.6±3.7)%、(56.2±3.9)%和(99.0±1.9)%,各药的100μg/ml组死亡率分别为100%、(74.5±3.7)%和100%,对照组为(19.1±1.3)%,溶剂组为(22.5±1.9)%.结论 ASOX、L-ASOX和D-ASOX在体外均有抗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作用,D-ASOX抗原头蚴作用较L-ASOX强.

  • 刃天青还原法检测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总数

    作者:若山古丽·肉孜;高惠静;刘辉;肖云峰;杨宁;赵军;王建华;林仁勇;温浩

    目的 建立刃天青还原法体外检测细粒棘球绦虫存活原头蚴总数的实验方法.方法 根据刃天青在活细胞线粒体酶作用下被还原成强荧光物质的原理,将体外培养的原头蚴,用2 mg/mL刃天青染色10h后,用荧光分光光度计(激发光波长在560 nm,发射长590 nm)测定荧光值,并利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形态观察,通过统计学方法建立活原头蚴总数与对应的荧光值之间的数学模型,用于存活原头蚴总数的检测.结果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发现,死亡的原头蚴经刃天青染色没有荧光,活的原头蚴经刃天青染色发出红色荧光.活原头蚴总数与对应的荧光值呈线性关系,建立直线方程y=0.019x+6.453,在检验中将测得的荧光值(y)带入该公式即可获得活原头蚴总数,此数学模型相关系数r=0.994,P<0.01,说明每个浓度下活原头蚴总数与每个浓度对应的荧光值之间的相关系数r极显著.结论 本研究建立了刃天青还原法体外快速检测细粒棘球绦虫存活原头蚴总数的实验方法,该方法可应用于抗包虫病药物体外筛选,具有避免人为误差、降低人力消耗等优点.

  • 微泡造影剂对高强度聚焦超声杀伤离体棘球蚴的增强作用

    作者:蔡辉;张静;叶彬;赵毅峰;郭应兴;韩秀敏;张成武

    目的 比较超声造影剂(ultrasound contrast agent,UCA)协同高强度聚焦超声(high 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HIFU)与单纯HIFU辐照对离体细粒棘球蚴包囊的杀伤效果的不同,探索UCA增强HIFU杀伤棘球蚴的方法.方法 采集新鲜包囊按直径大小随机分为6个区组,每组25个,每5个包囊为1试验组随机接受以下试验:普通B超照射的空白对照,0.1 mL UCA处理,单纯HIFU辐照,0.1 mL UCA+HIFU辐照,0.2 mL UCA+HIFU辐照.HIFU辐照后观察分析包囊灰度变化,光镜观察原头蚴形态变化并计数其死亡率.结果 HIFU辐照功率一定时,加入UCA能增加HIFU辐照包囊灰度变化和原头蚴的死亡率,并且该效果随UCA剂量的增加而加强.结论 UCA能增强HIFU对离体细粒棘球蚴杀伤效率,提高对原头蚴的杀伤效果.

35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