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经前列腺穿刺活检诊断胃肠间质瘤1例报道
目的 探讨经前列腺穿刺活检诊断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以及相关鉴别诊断.方法 对1例经前列腺穿刺活检发现的胃肠间质瘤进行光镜、免疫组化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肿瘤主要由梭形细胞构成,免疫组化标记CD117、CLY34和S-100(+),desmin、SMA、NF、P504S和34βE12(-).结论 经前列腺穿刺活检发现的胃肠间质瘤较少见,正确诊断和鉴别诊断对临床有指导价值.
-
直肠间质瘤经会阴检查超声表现1例
患者男,64岁.因肛周疼痛不适、便血、大便变形等就诊;临床疑诊肛周脓肿行超声检查.应用线阵探头行经会阴部超声检查,见距离肛门口约2.6cm,直肠后壁偏右侧,探及近圆形的低回声团块,大小约3.6 cm×3.3 cm,边界清晰,形态规则,内部回声均质,彩色多普勒显示可见血流信号(图1~2).超声诊断为直肠后壁内占位.进一步行CT检查见直肠壁局限性增厚,内可见高密度影,考虑直肠占位.手术见直肠后壁内5.5 cm×3.0 cm×2.0 cm肿块,病理结果为直肠(胃肠道)间质瘤;免疫组化:CD117(+)、CD34(+)、SMA(-)、S-100(-)、Ki-67 (5%),具有中危及复发的可能性(图3).
-
直肠恶性间质瘤并乙状结肠腺癌一例
患者男,72岁.因排便习惯改变及黏液血便4个月住院.排便由每日1次变为2~6次,每次量少,无水样泻.直肠指检距肛门4 cm处可及肿块,突入肠腔,质地较硬,表面呈菜花样,活动度差,有触痛,未完全阻塞肠管;电子肠镜距肛门5 cm处见马蹄状肿块,表面高低不平,质脆易出血,拟诊直肠癌,病理活检考虑直肠间质瘤可能.CT示直肠前壁5.2 cm×3.2 cm大小软组织肿块,向腔内生长,呈分叶状,肠腔狭窄,肿块与前列腺分界不清.入院诊断:直肠癌,间质瘤可能.术中探查发现距肛门4 cm处肠管肿块约5 cm×4 cm×4 cm大小,肠腔梗阻,质较硬,边界尚清,未浸及周围组织,活动度可;距肛门20 cm处另一肿块约2 cm×2 cm×3 cm大小,呈缩窄型梗阻,浸及浆膜层,近端肠管扩张水肿,肠系膜未及肿大淋巴结.行Miles术,术后病理报告直肠恶性间质瘤,免疫组化CD34(+),CD117(+),乙状结肠溃疡型腺癌,浸润全层,肠系膜淋巴结26枚均阴性.
-
直肠恶性肿瘤的新辅助治疗:研究现状与外科决策
直肠恶性肿瘤与胃体、小肠、结肠的恶性肿瘤不同,需要更多地考量肿瘤根治与器官功能保留之间的矛盾;狭窄的盆腔空间,使直肠恶性肿瘤的手术难度高于腹腔胃肠道肿瘤。新辅助治疗可促使直肠恶性肿瘤消退、直径缩小甚至发生完全的临床和(或)病理缓解。直肠恶性肿瘤多位于腹膜外,这是安全实施新辅助放疗的天然保障。直肠腺癌(狭义的直肠癌)的术前放化疗和直肠间质瘤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是新辅助治疗的典范。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新辅助治疗并不能提高生存率,而是改善局部情况,减少手术范围和促进功能保留。笔者将就此进行探讨,以飨读者。
-
谨慎选择经骶后入路的直肠手术
众所周知,人体直肠的下三分之一位于腹膜腔外,隐藏在骨性盆腔的深部,该段肠管是各种直肠疾病如直肠癌﹑各种腺瘤﹑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直肠间质瘤等好发的部位. 当这些直肠疾病需外科治疗时,手术该从何处入路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外科医师.
-
腹腔镜辅助巨大结肠间质瘤切除术一例
患者,女,37 岁,因发现左下腹肿物1 年半于2008 年1 月17 日入院.体查:一般情况好,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腹软,腹部不对称,左中上腹隆起,可扪及直径约15 cm 肿物,质中无压痛,能轻推动,肝脾肋下末触及,腹水征(-), 肠鸣音正常,双下肢无水肿.胸片、ECG 正常;胃镜:浅表性胃炎;肠镜:降结肠、乙状结肠交界肠腔狭窄,肠镜不能通过,肠腔内表面光滑;CT:左侧中下腹异常密度影考虑系膜来源:间质瘤?纤维瘤?左侧附件区液性密度影.
-
直肠间质瘤的诊治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由Mazur于1983年提出的,是消化道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目前认为GIST是原发于胃肠壁cajal细胞或与cajal细胞同源的间叶于细胞的肿瘤,免疫组化多数过度表达CD117和(或)CD34.恶性间质瘤发病多见于35岁以上成年人,但低龄者亦可发病.男女发病机会几乎均等.好发部位依次为胃、小肠、结肠、直肠、其他部位.直肠间质瘤占同期全部间质瘤的5%~10%[1],但仅占直肠恶性肿瘤的0.1%,百万人口年发病率为0.45%[2].直肠间质瘤好发于中老年人,男性较多见,平均发病年龄为60岁.近90%的直肠间质瘤距肛缘7 cm以内[3].该病术前明确诊断困难,常需病理学检查特别是免疫组化检查确诊.
-
直肠间质瘤1例个案报道
2013年7月,我院收治1例直肠间质瘤,现报道如下:
患者女性,50岁,已婚,因“肛门反复坠痛1年,加重3月”入院。既往月经规律,轻度痛经。22岁结婚。孕1产1。2006年院外行“经腹阑尾切除术”,家族中无特殊遗传病史。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肛门间断性坠痛,伴性生活疼痛,大小便正常。入院前多家医院行相关检查明确子宫腺肌症伴多发子宫肌瘤,考虑子宫内膜异位症导致疼痛,均建议行妇科手术治疗。患者入我院后行妇科检查提示:宫颈光滑,后穹窿可触及一面积约30m m x20m m x20m m大小结节,紫蓝色,质地中等,触痛明显。宫体前位,增大孕50天大小,形态欠规则,质地中等,活动度可,无明显压痛。双侧附件区未扪及异常,直肠指检:距肛缘约50m m处触及一直径大小约30m m包块,质地硬,形态欠规则,表面凹凸不平,活动差,轻度触痛,指套退出无血染。阴道彩超检查提示:子宫体积偏大伴实质回声欠均质(腺肌症待排);子宫多发肌瘤,较大两个分别位于子宫前壁及后壁,大小约31m m x31m m x27m m、29m m x26m m x17m m,均位于浆膜下。肿瘤标志物:CA125、CEA、CA199、CA153、AFP各项均正常。行肠镜检查未发现异常。诊断:1.子宫内膜异位症;2、子宫肌瘤。入院后完善相关术前检查后行“腹腔镜探查术+子宫次全切除术”。腹腔镜下见:子宫增大如孕60天大小,形态不规则,表面光滑,质地中等,子宫底部突出一35m m x35m m x30m m大小瘤体;双侧卵巢与阔韧带包裹粘连,并与子宫后壁及直肠致密粘连,分离粘连后见:位于腹膜返折平面以上,距肛缘约5m m的直肠上见一基底部面积约35mmx30mm多结节状融合性瘤体组织,灰白色,形态不规则,表面突出一2.0x2.0x2.0c m瘤体,质地较硬。术中怀疑为子宫内膜异位灶,行“腹腔镜子宫次全切除术+直肠包块部分清除术”。术后切除直肠部分瘤体组织及子宫体送病理检查。直肠包块病检报告提示:良性间质瘤。患者出院后3月入我院外科行直肠间质瘤切除术,术后痊愈出院。半年后随访患者肛门坠胀感完全消失,无特殊不适。 -
肠间质瘤与肠癌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估
目的:分析肠间质瘤与肠癌的彩色多普勒超声特征及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肠间质瘤及28例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病变的彩色多普勒超声特征.结果:肠间质瘤和肠癌的大长径分别约(63.68±12.66)mm和(64.59±11.09)mm,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4).肠间质瘤和肠癌的超声定位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3.3%(10/12)和100%(28/28);定性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3.3%(10/12)和96.4%(27/28).12例间质瘤患者中10例位于小肠,2例位于结肠;28例肠癌患者中,24例位于结肠,4例位于直肠,二者发生的部位除直肠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肿瘤内部出现窄条状强回声和向心性生长是肠癌的主要特征;肿瘤偏心性生长是肠间质瘤的主要特征;肿瘤内部血流信号丰富与否及周边是否有增大淋巴结对二者鉴别诊断无帮助.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有临床症状的肠间质瘤与肠癌有较高的诊断价值,鉴别诊断主要在于分析病变是相对于肠管偏心性生长还是向心性生长、病变内是否有窄条状强回声.
-
直肠间质瘤的外科治疗
近年来,由于胃肠道间质瘤(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概念的提出和普及,人们对这类间叶组织来源的肿瘤的认识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尽管GIST大多发生在胃和小肠,但直肠的间质瘤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直肠间质瘤的诊断、外科治疗以及辅助治疗等方面都有新的发展.正确认识直肠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方面的新概念有助于提高直肠间质瘤的诊治水平.
-
结肠癌合并直肠间质瘤1例报告
结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一种少见的发生于消化道的间叶细胞肿瘤,直肠间质瘤更少见.同时发生结肠癌和直肠间质瘤的病例甚为罕见,我们于2005年9月收治1例.现报道如下.
-
直肠间质瘤的外科治疗
近年来,由于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概念的提出和普及,人们对这类间叶组织来源的肿瘤的认识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尽管胃肠道间质瘤大多发生在胃和小肠,但直肠的间质瘤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直肠间质瘤的诊断、外科治疗以及辅助治疗等方面都有新的发展.正确认识直肠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方面的新概念有助于提高直肠间质瘤的诊治水平.
-
结直肠间质瘤20例临床分析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一种低度恶性的胃肠道黏膜下肿瘤,临床上少见,仅占胃肠恶性肿瘤的0.8%,而发生在结直肠者更为罕见.本院自1997年至2002年共收治20例结直肠间质瘤,现报道如下.
-
恶性肠间质瘤并肠穿孔一例报告
1 临床资料患者女性,60岁,因再发腹痛、呕吐3天,加重2小时于2008年6月7日入院.患者慢性腹痛、腹泻反复发作3年,在当地市级医院诊断为克罗恩(Crohn)病,一直服药治疗.
-
结直肠间质瘤12例临床病理分析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er,GIST)是胃肠道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但结直肠间质瘤却十分少见,约占GIST的10%[1].
-
肠间质瘤术后肝转移误诊为胃间质瘤一例
患者,女,45岁,因"腹部肿瘤放疗介入治疗后1年"入院,入院查体:下腹见一长约10 cm切口瘢痕;腹软,未及肿物,无压痛;移动性浊音(-);肠鸣音3次/min.既往史:5年前因肠肿瘤而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示:恶性肿瘤(具体病理类型不清).入院后胃镜检查:胃被腔外巨大肿物压迫,无法取得活检组织.全科讨论诊断为:胃间质瘤.术中见肝左外叶处一直径约15 cm质硬肿物挤压胃壁,证实为:肝转移瘤,将肿瘤和肝左外叶一并切除.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CD117(+),肝转移瘤,转移瘤系胃肠道转移瘤.
-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对肠间质瘤与肠癌的鉴别诊断
目的 探讨经腹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对肠间质瘤和肠癌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比较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肠道间质瘤(25例)和肠癌(30例)患者术前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资料.结果 92%的肠道间质瘤患者肿瘤发生于小肠,超声表现为内部呈低回声的实质性肿块,部分内部可出现无回声区,边界清,血流信号丰富,不包绕肠腔生长.30例肠癌患者全部为结直肠肿瘤,超声表现为均匀的低回声肿块,边界不清,多探不到丰富的血流信号,包绕肠腔生长呈"假肾样改变";1例患者发现肿块周边有淋巴结肿大.肠间质瘤超声检测显示的内部回声、肿块与肠腔关系、血流信号等表现与结直肠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腹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够准确地鉴别肠道间质瘤和肠癌.
-
回肠间质瘤误诊为阔韧带肌瘤1例
患者女,广东省人,46岁,因“发现盆腔占位1年”于2012年11月5日入院.平素月经规律,末次月经2012年10月19日,量中等.1年前因双下肢不适体检时发现盆腔占位,未治疗.患病以来偶有黑便,无恶心、呕吐、腹痛,体重无明显改变.体格检查:血压141/83 mmHg,脉搏92次/min,面部及结膜苍白,盆腔有一包块,无压痛,腹软,无压痛反跳痛.
-
经肛门切除低位直肠间质瘤并肛瘘1例
患者男,57岁.因排便排尿困难、便条变扁、腹部不适1年,加重1个月于2006-02-26入院.无便血.肛诊:膀胱截石位1点、距肛缘外3 cm处见一直径约2 mm外瘘口,有少许脓性分泌物溢出,可扪及指向肛管的索条状物.
-
直肠间质瘤的临床特点及诊治进展
直肠间质瘤是常见的直肠间叶来源肿瘤,约占直肠间叶来源肿瘤的80%,在胃肠道间质瘤(GIST)中发病率列于胃、小肠之后居第三位[1].考虑到目前直肠间质瘤的研究较少、直肠解剖的特殊性和直肠手术的复杂性,本文就直肠间质瘤的临床特点及诊治作一综述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