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内源性生物素在肾肿瘤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目的研究内源性生物素在不同组织类型的肾良、恶性肿瘤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组织芯片技术,结合微波加热修复,用免疫组化SP染色方法进行内源性生物素检测.结果内源性生物素阳性染色定位于细胞质.70例肾肿瘤中,生物素阳性37例(52.9%),阴性33例(47.1%).9例正常肾组织均为强阳性(100%).共13例获得随访.肾恶性肿瘤7例,其中4例健在无复发,生物素阳性和阴性各2例;另外2例复发,1例死亡,这3例生物素均阴性.良性肿瘤6例,全部健在,生物素均阳性.结论肾组织含有内源性生物素.不同性质的肾组织含内源性生物素的情况不同:内源性生物素与组织学类型有关,其检出率和强度在肾嫌色细胞癌和肾乳头状肾细胞癌较高,在肾透明细胞癌、肾盂乳头状移行细胞癌、肾母细胞瘤中不存在或很低.提示检测内源性生物素在肾肿瘤的鉴别诊断中可能有一定参考价值.
-
影响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的几点体会
近年来,国外一些公司推出了即用型抗体,使免疫组化染色变得非常方便和简单.但是,免疫组化染色成功与否,抗原决定簇的暴露是其中一个关键环节,目前常用的抗原修复法有微波、高压和酶消化等方法.用不同的修复方法所导致的结果亦不相同,考虑到抗原修复时内源性生物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建议在抗原修复时做阴性对照以排除假阳性结果,否则易影响诊断结果.现将我们的体会报道如下:
-
内源性生物素在结肠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免疫组化的影响
目的:探讨内源性生物素在结肠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免疫组化结果的影响.方法:14例结肠黏膜组织标本按不同的免疫学方法进行实验和分析.结果:8例出现内源性生物素阳性表达(57.14%),主要位于表面上皮细胞胞质,尤其近基底侧.15%蛋清封闭液可以封闭结肠组织中的内源性生物素.传统SP法、SP法+15%蛋清液、PV-6002两步法和改进后的两步法Bax阳性表达数分别为12例(85.71%)、10例(71.43%)、4例(28.57%)和8例(57.14%),在这四种方法中Bax中等强度以上表达数分别为10例、6例、0例和5例.结论:内源性生物素在结肠组织中主要表达在表面上皮细胞胞质,尤其是近基底侧;免疫组化时可首选生物素标记的检测系统.
-
肝癌石蜡标本免疫组化染色常见问题及对策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约占原发性肝癌的90%,在全球范围发病率居恶性肿瘤第5位,死亡率居第3位,在我国仅次于肺癌和胃癌[1]。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是HCC临床病理诊断中重要的技术手段之一,且广泛应用于HCC科学研究领域。然而,由于HCC标本病理学形态多样化、病变组织质地较硬及富含内源性生物素等因素,导致在实验操作中特异性染色不佳,假阳性及假阴性等现象频发,大大影响了临床诊断与科研检测。本实验室在实践中发现,选择正确合理的抗原修复方法以及排除非特异染色是极其重要的环节。
-
乳头状甲状腺癌与结节性甲状腺肿内源性抗生物素蛋白结合活性表达比较研究
有报道称内源性生物素与组织学类型有关,其在肾嫌色细胞癌和肾乳头状肾细胞癌中的检出率和强度较高[1-2].但是在乳头状甲状腺癌(PTC)和结节性甲状腺肿(结甲)组织中内源性抗生素蛋白结合活性(EABA)的表达未见报道.
-
内源性生物素对免疫组化染色的影响及消除方法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因其结果定位明显,操作简单,实验条件及设备要求不高,又能将形态、代谢和机能密切结合起来,使纯形态的病理学发展成了形态与免疫信号相结合的现代病理学,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病理诊断及各种科研工作.然而在免疫组化的实际应用过程中常会遇到的非特异性染色,从而对实验结果的判定造成严重影响.使用生物素-卵白素或生物素-链霉卵白素检测系统,热修复抗原后的组织中内源性生物素着色(假阳性)影响染色结果,特别是富含线粒体的组织,如甲状腺、肝脏、肾脏组织中,其定位于细胞质极易引起误判,非免疫动物血清封闭无效[1],为此我们进行了实验摸索,总结出一种消除非特异性染色的方法.
-
消除免疫组化非特异性染色方法研究(附60例分析)
免疫组化标记结果的判断是以观察组织片阳性或阴性染色为前提,观察阳性染色颗粒定位有助于区别特异性和非特异性背景的染色,如何消除和克服影响抗原定位的各种因素,是确保结果准确性的重要环节.在免疫组化染色中,我们注意了以下几点:染色过程中防止切片干燥;操作过程中PBS液(pH7.2)冲洗充分;用新配制的3%H2O2封闭10分钟;用免疫动物血清封闭10分钟;一抗孵育60分钟;二抗、三抗各孵育10分钟;DAB显影3~10分钟,镜下观察,仍然有时会出现非特异性染色.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在正常肾脏组织中含有多量内源性生物素,文献报道可用蛋清封闭能达到较好的染色效果.我们选取本院2002~2003年肾肿瘤组织60例分蛋清组和非蛋清组进行P170、GSTπ对照实验.
-
内源性生物素对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的影响
免疫组化染色实验过程中,在选择使用生物素--卵白素或生物素卵白素检测系统时(如ABC、LSAB、SP法),由于有些组织中内源性生物素含量比较高,特别使用高温加热修复方法.
-
内源性生物素对SP免疫组织化学结果的影响
生物素是参与糖原异生和脂肪酸合成的一种联合酶,内源性生物素广泛存在于多种组织和器官,如肝、肾、脑、胰、乳腺、脂肪、子宫内膜和骨骼肌组织等[1~3].当利用链亲素卵白素-过氧化物酶(streptavidin-peroxidase,SP)技术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时,内源性生物素与链亲素卵蛋白-过氧化物酶结合,是导致假阳性结果出现的主要原因之一[3~7],本文研究了内源性生物素对SP免疫组织化学结果的影响,并对如何避免假阳性结果进行了讨论.
-
免疫组化染色中内源性生物素非特异影响及消除方法
随着免疫组化技术的发展,在应用单克隆抗体检测石蜡包埋组织,加热抗原修复在增强抗原决定簇表达的同时,也增强了组织中内源性生物素的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