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肝穿细胞学涂片诊断不常见肿瘤4例报告
经B超或CT定位,皮肤消毒,用9号带槽套管针对肝脏肿块进行穿刺,穿出物立即涂片,固定于甲醇溶液中,常规HE染色,显微镜观察.现将肝穿细胞涂片中4例不常见的肿瘤类型介绍如下:
-
肝脏炎性假瘤一例
患者男,21岁.因上腹部疼痛2个月,经治疗后无好转,复查发现肝脏肿块2天,于2003年1月11日入本院.患者于2个月前因"感冒"引起发热、咳嗽,继而出现上腹持续性钝疼,疼痛局限无放射.
-
超声造影与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肝脏病变准确性的对比研究
超声检查是诊断肝肿瘤的首选影像学方法,随着新型超声造影剂及其成像技术的快速发展,应用超声造影检查鉴别肝良恶性肿瘤已在临床广泛应用[1-4].本研究应用超声造影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常规超声检查发现的61例患者的68个肝脏肿块进行检查,观察注入造影剂后肝脏肿块图像与时相特点,探讨超声造影与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肝脏病变的准确性.
-
胃癌骨转移20例临床分析
临床上诊断骨转移癌的原发肿瘤多为肺癌、乳腺癌和前列腺癌等,而胃癌发生胃转移者较为少见。本科自1993年2月至1998年12月近六年间共诊治胃癌骨转移20例,占同期收治胃癌的1 .91%和占同期诊断骨转移癌的10.9%。结合文献分析如下: 临床资料 全组共20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2例,年龄30岁~71岁,平均年龄54.9岁。18例患者表现有不同程度的骨痛和骨关节活动障碍,4例患者伴有不能单纯用上消化道出血解释的中度或重要贫血,2例患者伴中度发热。8例患者经X线摄片见溶骨性改变,其中3例行骨活检,1例行骨髓穿刺,经病理学和/或细胞学检查确诊;10例经ECT骨扫描检查诊断;2例经MRI检查诊断。12例患者胃癌根治术后发生骨转移,发生骨转移时间为术后2月~132月,中位时间为7个月,平均时间63.4个月;1 例患者手术时发现骨转移;4例患者以骨转移为首发症状;3例患者诊断胃癌时已失去手术机会,分别于确诊胃癌后4月、6月和11月发现骨转移。原发癌灶位于胃窦者11例(55.0%),贲门胃底部者5例(25.0%),胃体部者3例(15.0%),残胃癌1例。病理类型低分化腺癌8例(40.0%) ,粘液腺癌4例(20.0%),印戒细胞癌、小细胞未分化癌、管状腺癌各2例(各占10.0%);另有 2例腺癌,不明具体类型。12例行胃癌根治术的患者,手术后临床分期1例为Ⅱ期,11例为Ⅲ期(91.7%);其余8例就诊时均为Ⅳ期。除骨转移外6例患者肝脏转移,2例肺转移,3例腹膜后淋巴结转移;肠壁、胸腔、皮肤及眼底转移者各1例。 骨转移部位:单一骨转移者6例(30.0%),多个部位骨转移者14例(70.0%);以脊柱、骨盆转移为多见。受累率分别为:腰椎10例次,胸椎、骨盆各8例次,肋骨5例次,股骨4例次,颈椎、肩胛骨各2例次,骶骨、胸骨、锁骨各1例次。 既往治疗情况:12例患者行胃癌根治术,其中5例(41.7%)患者行术后辅助化疗,方案为ELF、HELF等;3例就诊时已失去手术机会的患者中,1例口服优福定化疗2个月,1例联合化疗4周,1例行肝动脉插管灌注化疗1周后肝脏肿块缩小,再行胃大部切除术及肝脏肿块切除,术后HELF方案化疗6周。
-
肝脏寄生虫性肉芽肿误诊为肝脏肿瘤一例的超声所见
1 病历摘要 患者男,41岁,因左肾区阵发性疼痛10天,做超声检查,偶然发现肝脏肿块.
-
肝肺包虫病1例误诊分析
患者,男性,66岁.发现肝脏肿块2年余,咳嗽、胸痛、咯血3天入院.患者1996年底因"冠心病"住院,B超检查中偶然发现肝脏占位性病变,无明显腹痛,无畏寒、低热、恶心、乏力及厌油、黄疸、便血、消瘦等.进一步做CT检查,诊断为原发性肝癌(巨块型).因肿块巨大,且患者心功能不佳未手术,予中药及对症治疗.2年多来病情无明显变化,患者一般情况良好.3天前因咳嗽、胸痛、痰中带血入院.
-
肝肺包虫病一例误诊
[病例] 男,66岁.发现肝脏肿块2年余,咳嗽、胸痛、痰中带血3天入院.患者1996年底因冠心病住院.B超检查偶然发现肝脏占位性病变,但无自觉症状.CT诊断为原发性肝癌(巨块型).
-
彩色多普勒能量图在肝脏肿块诊断中的应用
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及彩色多普勒能量图(CDPI)对75例肝脏实质性肿块内血流进行研究,旨在探讨CDPI在肝脏实质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
肝脏肿块的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
由于腹部CT和MRI的广泛应用和慢性肝病患者影像学随访的机会增多,偶然发现肝脏占位性病变是临床日常工作中常见的问题.在这些偶然发现的肝脏肿块性病变中,良性病变多达20%,其中海绵状血管瘤和局灶性结节增生常见.肝脏良性肿块细分为需要随访或介入治疗和无需进一步研究两组病变.后者包括肝囊肿,海绵状血管瘤,局灶性结节增生,正常肝脏的局灶性脂肪和脂肪肝时的“肝岛”.肝脏腺瘤虽是良性病变,但因潜在恶变和出血,需要随访,介入治疗或手术切除.
-
诊断性腹腔镜的临床应用价值
腹腔镜检查对诊断腹腔内器官病变方面已得到了广泛应用。我院自1994年2月至2000年10月行75例诊断性腹腔镜检查,现分析如下。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本组75例中男38例,女37例;年龄9~78岁,平均(44.3±17.9)岁。其中28例不明原因腹水,24例腹外伤急腹症,9例不明原因腹内肿块,6例不明性质肝脏肿块,6例肿瘤探查,另有2例膈肌病变。
-
能量多谱勒血流显像诊断肝脏良恶性肿块的价值
目的探讨能量多谱勒血流显像(PDI)对肝脏良恶性肿块的诊断价值.方法对肝脏102个肿块先用二维超声显示佳图像后,在同一超声切面启用PDI和彩色多谱勒血流显像(CDFI),分别检测肝肿块血管数、血流性质、大血流速度(Vmax)及阻力指数(RI)等.结果肝脏102个肿块PDI和CDFI血流显示率分别为74.5%(76/102)和42.2%(61/102),肝脏良性肿块PDI和CDFI血流显示率分别为59.4%(38/64)和42.2%(27/64),肝脏恶性肿块PDI和CDFI血流显示率分别为100%(38/38)和89.5%(34/38),各组相对应进行比较,有显著差异(P<0.001).肝脏良、恶性肿块的RI均值分别为0.56和0.71.结论PDI对肝脏肿块的血流显示明显优于CDFI,对肝脏良恶性肿瘤的诊断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
腹部超声诊断肝脏肿块及相关疾病的临床应用分析
目的 探讨腹部超声对于诊断肝脏肿块及相关疾病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2014年6月~2017年2月间我院收治给予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的肝脏肿块及相关疾病患者80例,分析腹部超声对于诊断肝脏肿块及相关疾病的临床效果.结果 原发性肝癌及转移性肝癌患者DPI,PCI,RR以及TLBF明显高于肝血管瘤患者(均P<0.05),原发性肝癌及转移性肝癌患者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肝脏肿块及相关疾病二维灰阶超声检查和彩色多普勒超声的结合使用,临床效果良好.
-
肉瘤样肝细胞癌1例
患者,男,47岁.以右上腹部疼痛1周住院.患者无黄染、发热等症状,无腹水、食欲缺乏、消瘦、恶心、呕吐等表现.查体:上腹部剑突下可触及肿块,无明显压痛,边界尚清,固定,移动浊音阴性.既往无乙肝及肝硬化病史.检验肝肾功能、AFP及CEA等均无异常.行B超发现肝内实性占位,内有囊性变,CT平扫显示:肿块呈囊性低密度,中心可见不规则间隔,边缘部可见乳头状或结节状软组织密度影.增强扫描:①动脉期:肿块边缘环状不规则强化,边缘见乳头或结节状强化,间隔不强化,类似胆管细胞癌的表现;②门静脉期:肿块的中心仍无强化(图1).术后大体表现为肝脏肿块颜色呈灰粉、灰黄或灰褐,实性,质软至质中,内容物鱼肉样改变.
-
彩色多普勒检测肝癌门静脉癌栓血流改变及形成原因的价值
目的 探讨应用彩色多普勒检测肝癌门静脉癌栓血流改变及形成原因的价值.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检测86例来源不同的肝癌和60例对照者的门静脉血流分析.结果 肝硬化、肝癌患者比肝硬化门静脉逆流发生率高,同一肿块类型来源于肝硬化者门静脉逆流的发生率高.结论 门静脉高压是门静脉逆流的内因,动-门静脉分流是门静脉逆流的外因,门静脉逆流导致门静脉癌栓形成.
-
超声造影与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老年患者肝脏肿块的对比分析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与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老年肝脏肿块诊断中的应用及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10月~2015年1月来我院治疗的7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超声造影与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患者肝脏肿块进行对比分析,比较两种方法在肝脏肿块诊断中准确性.[结果]76例患者经过病理检查诊断出86个肝脏病灶,超声造影诊断原发性肝癌的准确性显著高于彩色多普勒超声(P<0.05);超声造影诊断肝血管瘤、局灶性结节增生、肝孤立性坏死结节、肝转移癌的准确性与彩色多普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6个肝脏病灶,11个直径>30mm,41个直径在10~30 mm之间,34个<10 mm,超声造影与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不同大小病灶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原发性肝癌诊断超声造影优于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增加肝组织内小病灶检出率.
-
畸胎瘤并肝母细胞瘤一例报告
患者, 女性, 3岁.入院前3个月不明诱因右上腹不适, 感轻微持续性钝痛, 伴进行性消瘦, 食欲下降, 活动明显减少.入院前2个月右上腹疼痛有所加重, 于右肋缘下出现一约鸡蛋大肿块, 质软、深压痛、消瘦明显, 乏力、食欲进一步减退, 在当地按炎症予以抗感染.因症状无缓解, 肿块进行性长大入院内科治疗.查体: T37.2℃, P80次/min, R 22次/min, 消瘦, 皮肤粘膜无黄染及出血点, 右上腹隆起, 肝在肋下约5 cm可触及, 质软, 可扪及4 cm×4 cm肿块, 质软、轻度触痛, 边界不清, 活动度差, 尚光滑, 脾未触及, 肝区叩痛, 白血球正常, 血色素10.08 g/L.B型超声提示肝脏增大, 肝脏S4、 5、 6段之间查见6.5 cm×6.4 cm团块图象, 内部成实质回声, 边缘成不规则的无回声区, 边界清楚, 肝S3段见2 cm×2 cm弱回声团, 提示肝脓肿.按脓肿行抗感染及保肝治疗8 d, 体温均波动在36.5~37.8℃之间, 肿块无缩小, 疼痛不减轻.入院后第9 d行CT检查, 提示肝门下方块影, 约9 cm×8.5 cm×7.5 cm, 考虑畸胎瘤可能性大.左肝内低密度灶, 考虑肝囊肿, 故转入外科.肝功<19 μmol/L, DB<6.8 μmol/L, TTT0.9 U, ALT21 u, TP 73 g/L, A41 g/L, G32 g/L, A/G1.3∶1, AFP阳性, HbsAg阴性, 肾功正常.次日在连硬外麻及静脉复合麻醉下剖腹探查, 发现肝十二指肠韧带及十二指肠、胰头后方有9 cm×8 cm×7 cm囊实性包块, 壁厚约0.8 cm, 囊内有骨组织3块, 锋利, 有乳白色液体少许, 其余为豆腐样胶冻状物质.胰头变薄约1 cm, 包块与胆总管、十二指肠、胰头致密粘连.左肝S3段有4 cm×4 cm肿块, 边界完整, 内为豆腐样物质.横结肠系膜根部, 十二指肠旁淋巴结肿大.术中行肿块囊内切除, 切除部分囊壁, 清除内容物, 囊内置管引流.肝脏肿块在采取褥式缝合法阻断血运的条件下将肿块楔形切除.术后补液、抗感染、保肝治疗.术后第3 d解稀大便两次, 无腹胀, 停胃肠减压.第6 d逐渐出现腹胀、精神差、肠鸣音弱, 考虑并发麻痹性肠梗阻, 再次胃肠减压, 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输血等处理, 术后第16 d临床基本痊愈出院.病检报告为: 肝门肿块为畸胎瘤, 肝脏肿块系肝母细胞瘤.
-
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2例
例1:女,38岁,已婚,生育一子,带有节育环,曾有口服避孕药史,平时无其它不适.体检时发现肝脏肿块,B超示:左肝叶见3cm×2cm不均质低回声,边界清晰.临床以肝肿瘤收治.手术所见肝左外叶表面约2cm×2cm肿物,质偏硬,行肿瘤局部切除术.
-
肝脏肿块、活检未见肿瘤组织
一、病情简介患者,女,32岁.因"健康体检发现转氨酶升高20天"腹部B超、CT、MRI发现肝脏肿块5天于2001-10-30入院.现肝脏病变后全身无不适,精神、食欲一般,大、小便未见异常.体重无明显变化.既往有"甲亢"病史.
-
上腹胀痛、肝脏肿块、昏迷--查房选录(285)
1病历摘要患者男,63岁,工人.因右上腹痛1月余于2005-04-18入住本院.患者近1个月来无明显诱因感上腹部隐痛,一直按"胃炎"在外院服用陈香露白露片(胃痛类非处方药),多潘立酮治疗,症状仍反复.半个月前出现右上腹胀痛,轻度厌油,无呕吐、腹泻,无长期发热.
-
肝纤维瘤一例报道
患者,女,31岁,B超发现肝脏肿块1年余,随诊肿块逐渐增大入院,1年余前外院B超发现肝右前叶胆囊右旁见1类圆形肿块2.7cm×2.0cm,肿块周边清晰、规整,内部回声分布均匀,考虑腺瘤可能性大,当即穿刺活检,病理片为:小棱形细胞增生,细胞分化尚好,未见明显异型,9月后复查B超肿块为3.6cm×2.9cm×3.0cm,AFP检查正常,转求我院CT、MRI、B超诊断为肝右叶占位病变,考虑良性可能性大,体查和化验检查无异常,手术探查见胆囊右侧旁有5cm×4cm×3.5cm肿块,与肝组织分界清,完整切除,病理示:瘤组织由纤维梭形细胞组织,纵横交错,细胞分化尚成熟,边界清,边缘之肝细胞受压,符合肝纤维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