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胆囊印戒细胞类癌1例
患者男性,42岁.黄疸进行性加重2月余.B超示肝外梗阻,肝总管及胆总管上段实质性占位.CT示肝内胆管扩张,胆囊扩张.术中见肝呈淤胆性改变,胆囊增大,体部瘤体向外生长,约11cm×3 cm×3 cm大小,并与十二指肠和肝门部粘连固定,无法分离.胃大、小弯浆膜面可见多个转移灶.病理检查巨检:送检部分肝组织,3 cm×2.8 cm×1.2cm大小.另送胆囊体部灰红不规则组织2块,分别为1cm×0.8 cm×0.5 cm及0.8 cm×0.6 cm×0.5 cm大小、.镜检:为血吸虫病肝,江:管区有较多慢性虫卵结节.在胆囊的平滑肌及纤维脂肪内见条索状、团块状肿瘤组织,偶见不规则腺管状结构.瘤细胞胞质淡染,部分略嗜碱,其中大部分细胞,呈空泡状,类圆形.核深染,轻度异型,位于细胞的一侧,如印戒样(图1,2).
-
老年人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临床分析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是一种起病隐匿、与自身免疫有关的慢性淤胆性肝病,国内有关老年患者的报道较少,现将9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重点探讨老年患者的临床特点.
-
高位胆管梗阻的外科治疗原则对降低再手术率的意义
良性高位胆管狭窄、梗阻多为肝胆管结石和胆管损伤的继发病变.有的病例虽经再次或多次手术仍反复发作胆管炎、梗阻性黄疸.如不及时、有效解除梗阻,终导致慢性淤胆性肝脏改变、肝功毁损或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预后不良.
-
纤维淤胆性肝炎1例报告
1 病例资料患者,男性,36岁,因乏力、纳差、腹胀、尿黄进行性加重1个月而入院.患者于2001年6月因慢性肾炎合并肾功能衰竭而行肾移植术,术后长期服用环孢菌素A(每日6mg/kg)和泼尼松(每日20mg),术后定期查肝、肾功能未发现明显异常.但患者于2001年11月始开出现全身乏力、纳差、腹胀,尿黄,无恶心、呕吐,无发热、畏冷.因皮肤黄染进行性加深,消化道症状加重,故于2002年1月入院治疗.既往有慢性乙型肝炎病史.
-
淤胆性病毒性肝炎的诊治
淤胆性病毒性肝炎亦称"胆汁淤积性肝炎"、"毛细胆管型肝炎",是肝内胆汁淤积症的一种类型.肝内胆汁淤积症是各种原因导致的肝细胞排泌胆汁障碍,引起肝内胆汁淤滞和血中胆汁成分增多,但患者胆道无明显阻塞.其临床表现与肝外梗阻类似,均表现为重度黄疸、皮肤瘙痒、大便颜色变浅、以直接胆红素为主.如不认真分析,易误诊为外科黄疸而手术.本文就淤胆性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机制和病理、诊断、鉴别诊断与治疗简述如下.
-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18例临床分析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是一种自身免疫性慢性进行性淤胆性肝病,近几年PBC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均呈上升趋势[1],其原因可能是大多数病人在病变早期特别是无症状期得到诊断.为使本病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把我院近3年来确诊的18例病人报告如下.
-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治疗中应用糖皮质激素的体会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rimary sclerosing cholangitis,PSC)临床上较为少见,是一种迟发性淤胆性胆道疾病,病理上以胆管弥漫性炎症、广泛纤维及胆管狭窄为特征.本病目前病因未明,可能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病毒感染、遗传因素、细菌感染、中毒等诸多因素有关,故暂无特殊有效的治疗方法.
-
肝移植术治疗儿童胆道闭锁
胆道闭锁是一种肝内外胆管出现阻塞并可导致淤胆性肝硬化而终发生肝功能衰竭的疾患,是小儿外科领域中重要的消化外科疾病之一,也是小儿肝移植中常见的适应证.
-
胆管周炎
在医学史上,胆管周炎(Pericholangitis)这一术语曾是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合并慢性胆汁淤积性肝炎的同义语.但近来胆管周炎这一命名受到了质疑.这是由于目前认为,该病与经典或谓大胆管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可能系同一疾病谱的不同组成部分,尤其是一些对具有胆汁淤积性肝病生化特点和典型PSC胆管造影所见的IBD患者与具有相似淤胆性肝病生化特点而胆管造影正常患者进行的比较研究发现,两者具有相似的临床和肝病理学特点,因而使上述质疑更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
胸片示62例肺炎的临床分析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男性32例,年龄8岁~63岁,平均年龄26岁;女性30例,25岁~84岁,平均年龄40岁.1.2临床表现咳嗽者58例,其中干咳者8例,发热者30例,胸痛者6例,休克者2例,黄疸者1例,系肺炎所致中毒性毛细胆管炎导致的淤胆性黄疸.体查示肺部可闻及湿罗音者24例,呼吸音减低者18例.
-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的研究进展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是一种以炎症、管腔闭塞以及肝内和/或肝外纤维化为特征的慢性淤胆性肝病,进展十分缓慢,终演变为终末期肝病[1,2].PSC的诊断缺乏特异性试验,目前只能依靠典型的硬化性胆管炎的影像学表现来确诊,即肝内/外胆管呈弥漫性串珠状改变,同时完全排除其他继发性硬化性胆管炎.
-
新生儿硬化性胆管炎1例并文献复习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是一种病因未明的、慢性进展的淤胆性肝脏疾病,新生儿硬化性胆管炎于1987年被首次报道[1].新生儿硬化性胆管炎初期表现为新生儿期胆汁淤积,与胆道闭锁及其他新生儿期肝炎鉴别困难,我国迄今未见文献报道.我院2005年底收治了1例明确诊断的新生儿硬化性胆管炎患儿,现结合文献进行分析如下.
-
婴儿阻塞性黄疸的影像诊断
本文对21例阻塞性黄疸(先天性胆道闭锁15例,淤胆性婴儿肝炎6例)在其临床、肝功、B超、肝胆核素动态检查方面初步探讨在鉴别上的意义,报告如下:
-
双胆囊管1例
患者男,89岁.因腹痛发热1周,黄疸3d就诊.体检:T38.4℃,BP100/60mmHg,皮肤巩膜中度黄染,腹部略膨隆,右中上腹轻度肌紧张伴压痛,Murphy's症状(+),未触及肿块,肝脾触诊不满意.Bus提示急性胆囊炎并囊内多发结石,胆总管多发结石并肝内外胆管中度扩张.诊断为急性胆囊炎并结石,胆总管结石伴梗阻性胆管炎.经术前全身抗感染、解痉利胆及支持治疗后行胆囊切除术,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气管插管全麻下作右上腹肋缘下经腹直肌纵切口入腹,肝脏呈淤胆性肿大,胆囊呈急性炎性充血肿胀,12cm×5cm大,表面与网膜组织粘连,胆总管直径1.7cm,内可扪及数枚结石.
-
肝移植术后维生素K缺乏3例报告
维生素K缺乏多见于婴幼儿时期[1] ,成人维生素K缺乏则多见于终末期淤胆性肝病患者. 由于胆汁向肠腔内排泄障碍,常引起脂溶性维生素K吸收不良而导致维生素K缺乏[2]. 肝移植是终末期肝病有效的治疗方法,术后维生素K缺乏得以改善,但有胆管并发症者会再次出现. 2014年2月~2015年3月,我们共发现肝移植术后因胆管并发症出现严重维生素K缺乏的患者3例. 现报告如下.
-
乏力、右上腹胀、淤胆性肝功能异常
病历摘要患者女,55岁.因乏力、右上腹胀1a,于2004年6月20日入院.患者曾于1a前在当地医院就诊,查肝功能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球蛋白(G)、碱性磷酸酶(ALP)、γ转肽酶(GGT)升高,甲、丙、丁、戊型肝炎血清学阴性,乙肝血清学指标抗HBs、抗HBc阳性,B超提示慢性肝病,按脂肪肝给予肝得健、凯西莱、肝泰乐等治疗3个月余,肝功能无好转,后按慢性乙肝给予甘利欣、联苯双酯等间断治疗8个月余,症状无改善.期间每月查肝功,ALT曾降至正常,但其他指标无明显变化.
-
B超诊断先天性复合型胆管囊状扩张合并结石性感染1例
患儿,男,1岁半,固反复腹痛、黄疸、腹泻3月,加重伴发烧、呕吐2天就诊.查体:T38.5℃,R32次/min,P135次/min,营养不良面容,痛苦表情,心肺末见异常,腹部膨隆,上腹部扪及1肿块,有坚实感,触痛.实验室检查:Hb80g/L,WBC15×109/L,N0.85,L0.15.B超检查:上腹部探及囊性肿块,自肝门、中上腹部延续至脐部,大小6×6×6cm,囊壁清晰、较薄,囊腔呈液性无回声区,有底边效应,囊后部有较密集的低中回声光点,有飘浮征象,并见散在几枚强回声光点,后方伴声影,重力移动征(+).囊肿与近端肝管相通.肝内胆管右支扩张,呈树枝状分布,胆管左支呈梭形或"藕节"状囊性扩张,囊肿与囊肿相连,囊肿与胆管相通,沿胆管分布,囊肿透声差.肝脏轻度肿大,表面光滑,肝缘变钝,实质回声光点增粗增强,分布欠均匀.B超诊断:(1)先天性肝内外胆管囊状扩张合并结石性感染.(2)淤胆性肝肿大.
-
肝移植术后近期毛细胆管淤胆性高胆红素血症的治疗13 例报告
随着外科技术的不断成熟、移植后相关并发症的相继圆满解决以及肝移植适应证的不断扩大,肝移植已成为治疗终末期肝病的有效手段.术后近期内的高胆红素血症是肝移植后的常见并发症,及时诊断和治疗决定着患者的康复.在我院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期间施行的肝移植中,有13例术后出现毛细胆管淤胆性高胆红素血症,经及时治疗,患者顺利康复,报告如下.
-
小儿肝外胆管畸形巨多核肝细胞形成探讨
先天性肝外胆道畸形肝淤胆性病变中常见巨多核肝细胞(mutinucleated giant cells of livea,以下简称MGCL).本文通过我院1970~1996年20例先天性肝脏外胆道畸形肝活检标本,对MGCL形成过程进行观察.
-
西沙必利佐治胃术后淤胆性胆囊炎26例
近三年来我科采用西沙必利佐治胃术后淤胆性胆囊炎26例,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随访360例胃手术后患者,发现淤胆性胆囊炎51例.其中胃癌术后31例,胃溃疡术后15例,胃憩室术后5例.手术方式:全胃切除作食管空肠吻合术6例,胃次切除BillothⅠ式13例,BillothⅡ式15例,近端胃次切除17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