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复方斑蝥胶囊联合肝动脉栓塞化疗治疗原发性肝癌疗效观察
原发性肝癌(HCC)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病死率高.手术切除是早期肝癌治疗的有效的措施,但多数患者发现时已属于晚期,生存期一般在3~6个月,已失去手术机会[1].对于不能手术切除的中晚期肝癌,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被公认为是有效的主要治疗方法.复方斑蝥胶囊具有破血消瘀、攻毒蚀疮、抗癌的功效,用于多种恶性肿瘤的治疗.笔者现将复方斑蝥胶囊联合TACE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情况报告如下.
-
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异位妊娠的疗效观察
随着阴道B超和血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C)检测技术的提高,以及医生对异位妊娠的高度警惕,约85%的异位妊娠在未破裂前诊断,故保守治疗已成为异位妊娠治疗的重要手段.甲氨蝶呤(MTX)、米非司酮加中药是目前常用且有效的治疗方法[1].本院联合使用MTX、米非司酮及中药组方保守治疗异位妊娠取得较好效果,总结如下.
-
端粒,端粒酶与肝癌
端粒酶存在于绝大多数的恶性肿瘤中,而正常组织,体细胞中却检测不到,这就为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治疗和预后开辟了一条新的思路.端粒是真核生物线性染色体末端一种特殊结构,由简单重复的富含G的DNA序列及相关蛋白组成.端粒酶是由小分子RNA和蛋白质组成的一种核糖和蛋白酶,Tahara等首先对105例肝癌,慢性肝病和正常肝组织进行端粒酶活性的检测发现,端粒酶阳性率在肝癌组织中为85%,其中HBV阳性的肝癌组织的端粒酶阳性率为100%,在慢性肝炎为50%,而在正常肝组织全部为阴性,本文就端粒,端粒酶与肝癌的关系作一综述.
-
血清α-L-岩藻糖苷醇(AFU)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原发性肝细胞癌(HCC)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上世纪中叶以来,AFP作为HCC的相关标志物应用于临床诊断,但40%的早期肝癌和15%-20%的晚期肝癌患者血清AFP水平是正常的.
-
肝门部胆管癌治疗方式的研究现状
肝门部胆管癌(Hilar cholangiocarcinoma,HCC)又称Klatskin瘤[1],占肝外胆管癌的60%~70%,发病率有逐年升高的趋势.根治性切除手术是肝门部胆管癌根治的唯一希望.然而由于其早期诊断困难,肝门部解剖结构特殊及容易早期侵犯周围组织等原因,根治性切除率较低.针对已失去根治机会的病例,有效的胆汁引流、延缓肿瘤生长速度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生存期的关键.
-
PICC在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的应用
目的:对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静脉输液的患者一组采取HCC置管,一组采取股静脉和锁骨下静脉穿刺,并对它们在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时间、保留时间、合并症发生率等方面做一对照和比较.方法:把入住重症监护室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一组采取HCC静脉输液、一组采取锁骨下静脉穿刺和股静脉穿刺,并分别记录穿刺时间、保留时间、合并症发生例数等.结论:通过比较两组在以上几方面都存在显著差异,所以,HCC在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值得推广和应用.
-
VEGF和Notch通路在肝癌血管形成中的作用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Notch信号通路在血管新生及肿瘤血管生成过程发挥极重要的作用。V E GF被认为是血管生成的刺激因子,可启动血管生成,而Notch信号通路则在肿瘤血管生成过程发挥负反馈作用,防止血管过度生成,两者的协调作用保证形成的血管具有一定功能,确保肿瘤生长的氧供。同时阻断DLL4/Notch 和VEGF 具有协同作用,既能降低肿瘤血管的密度及功能,又抑制肿瘤生长。如果能证实VEGF/Notch信号网络在肝癌新生血管中的作用,可以为肝癌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
高尔基体糖蛋白73在肝脏疾病诊断中的作用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恶性程度较高、进展较快、预后较差的恶性肿瘤.我国HCC多发生于肝炎、肝硬化等肝脏疾病的基础上,开发敏感性、特异性高的血清标记物用以监测肝病患者是提高HCC早期诊断效果、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1-2].
-
加强HBV相关肝细胞肝癌的基础及临床研究
肝细胞癌(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恶性肿瘤之一,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增长,发病率居于恶性肿瘤的第5位,死亡率位居第3位.全球每年大约有60万例新增患者,并有超过50万例患者死于肝细胞癌.肝细胞癌的发生和发展是多因素、多步骤的演变过程.HBV感染已被公认是HCC发病主要的危险因素之一,与正常人群相比,HBV感染者尤其是慢性感染者患HCC的相对危险度升高100多倍.抗病毒药物的广泛应用,在某种程度上大大降低了HCC的发生率,但即使在代偿性肝硬化患者进行抗病毒治疗3年后,仍有3.7%患者进展为HCC.因此,对此深入开展基础及临床研究对该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有着重要意义.
-
高尔基体膜蛋白73在肝癌诊断中的研究进展
中国是乙型肝炎高发国,由乙肝发展为肝硬化乃至肝细胞肝癌(hepateocellular carcinoma,HCC)给我国医疗卫生资源带来沉重负担.对HCC进行早期诊断,进而为患者争取更好的治疗效果是临床面临的重大任务之一,为此寻求高特异性的预警和鉴别指标对于早期发现HCC,并与良性肝病区别具有重要的临床和社会经济意义.以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AFP)为代表的肿瘤标志物及多种肝脏酶学、细胞因子、糖蛋白等对HCC诊断具有一定价值,但实际应用中存在敏感性低和(或)特异性差等问题[1].
-
PICC置管后血管内膜损伤及防治的研究进展
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in catheter,PICC)是一种从周围静脉导入且末端位于中心静脉的深静脉置管技术.目前广泛应用在肿瘤病人化疗用药及危重病人抢救通道建立中;也可用于抗生素治疗、全肠外营养的给予、输血、抽血化验等,操作简便,置管危险性小[1].
-
AFP及GP73的联合检测与肝细胞癌早期诊断和复发监测
Introduction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 HCC) is one of the most prevalent malignancies worldwide,with an increasing incidence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Europe, and the third most common cause of cancer-related death worldwide[1-2] .Based on the GLOBOCAN 2008 estimates, about 748 300 new liver cancer cases and 695 900 cancer deaths occurred worldwide in 2008 ,collected and made available by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 WHO) [3].
-
2型糖尿病与肝细胞型肝癌相关研究进展
肝细胞型肝癌(HCC)是全球第5位常见恶性肿瘤[1],也是近年来发病率上升快的肿瘤之一,其病死率位于因癌症而死亡的第3位.近10年来糖尿病发病率也显著增加,尤其在发达国家.我国近统计城市中成人糖尿病患病率9.7%[2],其中T2DM占糖尿病发病总数的90%~95%,在早期表现为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发展到晚期由于胰岛细胞失代偿可导致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研究证明,肝脏在糖代谢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T2DM也影响肝糖输出,从而引起肝细胞生长和调节的异常.此外,许多肝脏疾病(包括HCC)和转移性肿瘤均可并发糖尿病,即肝源性糖尿病.由此可见T2DM与肝脏疾病尤其是HCC密切相关.本文综述T2DM与HCC相关研究的进展情况.
-
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治疗致肝细胞型肝癌坏死一例并文献复习
肝细胞型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每年约有50-100万新发病例,HCC在全球常见的肿瘤中位居第六位,因肿瘤导致死亡的原因中位于第三位[1].现有的治疗手段仍然有限,主要有肝切除、肝移植术、局部治疗和分子靶向治疗等.近年的研究发现,生长抑素(Somatostatin,SST)及其类似物(Somatostat ionanalogue,SSTA)不仅对绝大多数神经内分泌肿瘤有肯定疗效[2],而且对多种实体肿瘤亦有一定的作用[3],但是SSTA对HCC的治疗作用鲜有文献报道.
-
肝细胞肝癌自发性破裂的诊治
原发性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位列全世界第五、我国第三的恶性肿瘤,且在世界范围内发病率逐年上升.目前肝癌患者的5 年生存率不到10%,肝癌是恶性程度高的肿瘤之一.全世界每年有超过62 万新发肝癌病例,其中55%在中国,约34 万人.超过80% ~90%的HCC 患者合并肝硬化.
-
肝细胞肝癌肝移植术后再发未分化型肝肉瘤超声表现一例
患者男,47岁,因原发性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于10个月前行同种异体原位肝脏移植术(orthotopic livcr transplantation,OLT).同种异体原位肝脏移植术前AFP>1121 ng/ml;术后AFP 11.1 ng/ml.
-
超声引导经皮肝穿刺无水乙醇注射治疗原发性肝癌32例疗效观察
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多合并肝硬化、肝功能不全,适宜手术切除治疗的患者仅为20%~40%,且术后5年复发率高达85%~95%[1].超声引导经皮肝穿刺瘤内注射无水乙醇(percutaneousethanolinjection,PEI)治疗方法简便,适于在基层医院开展,我院近几年来对32例HCC患者进行PEI治疗,结果报道如下.
-
肝癌转移复发的临床蛋白质组学研究现状及进展
肝细胞性肝癌(HCC)是一种多基因参与、多因素、病理机制复杂的常见恶性肿瘤.该病多发于非洲、中国和东南亚地区,全世界每年约50~100万人死于肝癌.
-
甲胎蛋白异质体与高尔基体蛋白73在甲胎蛋白低浓度肝细胞癌诊断中的意义
肝细胞癌(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甲胎蛋白( alpha feto protein,AFP)是应用广泛的肝癌标志,其敏感度为40% ~65%,特异度为76% ~96%[1].但在一些肝癌患者中AFP呈阴性或低浓度,单一检测AFP,将有30% ~ 40%的肝癌患者被漏检.近年来,各种新的肿瘤标志相继被发现,其中甲胎蛋白异质体(alpha fetoprotein-L3,AFP-L3)与高尔基体蛋白73( golgi protein 73,GP73)有可能成为更好的诊断肝癌,特别是肝癌早期诊断的血清标志心[2].
-
2010年美国肝病学会肝细胞癌临床指南更新版解读
美国肝病学会(AASLD)2005年发布的<肝细胞癌(HCC)临床指南>[1](简称:2005年指南)是国际上广泛公认的HCC临床诊断治疗的指南,也是国际临床试验设计与评价主要的依据.2010年,AASLD在线发表了
[2](简称:更新版指南),根据5年来HCC临床实践的循证医学证据,对2005年指南进行更新.该更新版经过若干小修正,目前仍为在线发表.本文通过与2005年指南的比较,重点解析更新版指南对2005年指南的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