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苏、鲁、豫、皖、鄂五省疟疾联防3O年效果评价
目的分析和评价苏、鲁、豫、皖、鄂五省疟疾联防30年的效果.方法依据五省疟疾疫情报告和联防统计数据,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结果联防30年,五省疟疾发病减少,流行程度降低,阻断了恶性疟传播,五省发病数占全国发病比例下降.近10年疟疾疫情回升,实际发病数是疫情报告数的6倍. 结论五省疟疾联防效果显著,联防形式及实施的措施应予肯定;巩固和发展五省疟防成果仍应坚持联防,但应探索适应新形势的联防机制和内容.
关键词: 苏、鲁、豫、皖、鄂五省 疟疾联防 效果 评价 -
鲁南5市地疟疾联防的实施及效果
鲁南五市地疟疾联防区由菏泽、济宁、枣庄、临沂、日照的30个县(市)区组成,面积约4万 km2,人口约2 153万,东部临海,南部、西部与江苏、安徽、河南省份毗邻,境内有微山湖、昭阳湖、独山湖和南阳湖,适宜蚊虫孳生.20世纪60年代初和70年代初发生的两次疟疾暴发流行,均始于鲁南5市地,发病率一般在10%~20%以上,高达50%~70%,为加快灭疟进程,在5省疟疾联防的推动下,从1985年始,又在鲁南5市地30个县(市)、区开展了区域性疟疾联防,现将联防中实施的措施与效果总结如下.
-
广西西南灭疟联防区疟疾疫情分析
随着疟疾联防工作的不断深入,我国大部分地区,特别是以中华按蚊为唯一媒介的地区,疟疾发病率已降至很低水平[1]。但由于流动人口的疟疾防治工作形势仍十分严峻,暴露的问题也日趋复杂。为探讨有所侧重的防治策略,现将广西西南灭疟联防区1983~1998年疟疾疫情情况分析如下。1 联防区概况 广西西南灭疟联防区位于广西西南部,由南宁地区、南宁市、北海市、钦州市、防城港市等5个地(市)的23个县(市)区组成,介于东经106°36′~109°27′、北纬21°49′~24°02′之间,西靠越南,南临北部湾,多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区,局部属海洋性气候区。1998年底联防区共有300个乡镇、27 392个自然屯,总人口为9 960 725人,有汉、壮、瑶、苗、黎、水、土家、毛南、仫佬等十多个民族;辖区内有779个行政卫生机构,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5 537人,防疫人员2 268名,村级卫生所3 195个,村医生8 911名,设立镜检站333个,镜检人员602名。2 材料与方法 资料来自联防区1983~1998年的月报表、工作总结和联防简报。统计联防区1983~1998年疟疾发病情况,分析其变化趋势;以年为单位统计,用等级相关公式[2]计算相关指数,分析联防区1990~1998年疟疾发病与内外源性病例的关系。
-
我国中部地区目前的疟疾形势
1 我国中部地区近40年疟疾流行状况我国中部地区的苏、鲁、豫、皖、鄂5省曾是我国主要的疟疾流行区.60和70年代,在北纬32°~36°,东经112°~122°之间,包括河南省东部,山东省西、南部,安徽和江苏省中北部以及湖北北部的黄淮平原、南阳盆地和江汉平原约3亿人口地区曾两次暴发大范围的疟疾流行并波及毗邻地区.据当时的不完全统计,1970年5省疟疾发病2 198万人,占全国疟疾病例的91.2%.在国务院的关怀和支持下,苏、鲁、豫、皖、鄂5省自1973年开始组织5省疟疾联防,经5省的共同努力,很快控制了暴发流行,使发病率明显下降.
-
山东省区域性疟疾联防的组织形式及基本经验
山东省于1964年参加了卫生部组织的冀鲁豫三省疟疾联防,1974年起又加入了苏鲁豫皖鄂五省疟疾联防,我们从参与省际疟疾联防中,直接接受卫生部的领导和国内著名专家的指导,学习了兄弟省的先进经验,促进了我省疟疾防治工作的开展,也引发了我们组织省内重点疟区开展区域性联防的工作思路.20多年的防治实践证明,我省疟疾发病重点区域的疟疾联防工作不但为山东省实现基本消灭疟疾的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巩固和扩大全省基本消灭疟疾的成果做出了巨大贡献.
-
2008年粤桂琼联防区广西8市县疟疾监测结果评价
目的 分析2008年粤桂琼联防区广西8市县疟疾监测效果及流行动态,为修订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8市县2008年疟疾疫情资料和疟疾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8年8市县查见疟疾病人7例,均为输入性疟疾,发病率0.01/万,与上年持平.结论 8市县疟疾疫情稳定.
-
山东省微山县1989~2000年疟病例分析
山东省于1988年基本消灭了疟疾,为了巩固和发展灭疟成果,我县于1989年开始与鲁南易于发生疟疾暴发流行的五个地市27个县市区进行疟疾联防,进一步建立建全疟防组织和疟防工作制度,采取了以控制传染病为主的疟防措施,为进一步了解近几年疟疾发病特点,为制订今后的抗疟措施提供可靠依据,现对1989~2000年的疟疾病人分析如下.
-
苏、鲁、豫、皖、鄂2004~2005年疟疾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苏鲁豫皖鄂5省位于我国中部,38 840万人口,历史上是疟疾高发地区,上个世纪60年代初和70年代初曾发生大规模暴发流行.1974年卫生部组织开展了5省疟疾联防.在5省联防活动的推动下,经过广大专业人员长期不懈的努力,控制了疟疾的暴发流行,缩小了疟区范围,降低了发病率[1,2].2004年9月15~22日、2005年9月11~18日,卫生部疾控司、中国疾控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和各省领导及专业人员组成调查团,对各省疟防工作又一次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汇总分析如下.
-
湖北省2001~2005年不同媒介地区疟疾流行态势分析
湖北省属非稳定性中低度间日疟流行区,主要传播媒介为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1963年以前曾有恶性疟、三日疟流行.通过几十年的防治,特别是五省疟疾联防开展以来,该省疟疾疫情得到有效控制,20世纪80年代后疟疾发病逐年下降,90年代保持在较低水平,全省已有49个县(市、区)达到部颁基本消灭疟疾标准.2000年以来,疟疾疫情在嗜人按蚊疟区及其周边部分县市有所回升,枣阳、襄阳、南漳、广水、老河口等县市的局部地区出现了暴发流行,经过几年的积极防治,疫情已得到了有效遏制.
-
湖北省2004年疟疾疫情分析
湖北省位于长江中游,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降雨量800~1 500 mm,年平均气温14℃~18℃,境内地形复杂,水系繁多,水田面积占全省耕种面积的50%~60%.气候和环境十分适宜按蚊孳生和疟疾传播.属不稳定中低度间日疟流行区[1].传播媒介为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历史上是全国的重疫区之一[2].经过多年综合防治,特别是五省疟疾联防开展以来,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全省先后有49个县(市、区)达到部颁基本消灭疟疾标准.2002年全省疫情首次大幅度回升(1.72倍),枣阳、襄阳、广水、老河口等县市出现不同程度的局部暴发流行,2003年基本持平,2004年大幅度下降.
-
黄石市疟疾流行病学及防治对策的研究
疟疾是黄石市主要的寄生虫病之一.上世纪50年代,市曾暴发疟疾流行,经防治,疫情得到控制,上世纪60年代消灭了恶性疟和三日疟.后由于历史原因出现反复,上世纪70年代又发生疟疾流行,病人数达237 701人,年发病率高为648.11/万.1974年,卫生部适时组织了苏、鲁、豫、皖、鄂五省疟疾联防,该市藉此有效地控制了疟疾疫情,发病率逐年下降,1991年全市疟疾发病率降至万分之一以下.1999年通过了卫生厅组织的考核验收,达到部颁"基本消灭疟疾"标准.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
湖北省2001年疟疾流行形势分析
湖北省位于长江中下游,地跨东径106°07'~108°21',北纬29°05'~33°20',属非稳定性间日疟流行区。20世纪50年代中期和60年代末期,在全省发生2次大面积的疟疾爆发流行,全省发病人数多达646 529人(1954年)和2 328 933人(1969年),发病率分别高达2230/10万和6020.64/10万。经过几十年的积极防治,疟疾疫情大幅度下降,特别是1974年卫生部组织苏、鲁、豫、皖、鄂5省疟疾联防以来,发病人数由1974年的136.5万下降到1990年的万人以下,此后,每年继续下降,连续11年保持在历史低水平。然而,疟疾目前仍是全省寄生虫病防治工作的重点,为更好地制订全省疟疾防治计划,促使全省疟疾发病得到进一步遏制,特收集整理有关资料,对全省疟疾流行形势进行分析。……
-
玉林市1992~2008年疟疾监测措施与联防效果评价
目的 分析广西玉林市疟疾监测结果,评价联防联控措施效果.方法 收集1992~2008年广西玉林市辖7县(区)当地居民发热病人、病灶点居民和流动人口及重点人群疟疾间接荧光抗体(IFAT)监测资料进行流行病学描述和统计分析.结果 17年间玉林市共血检当地居民发热病人75.84 万人次,重点居民9.13万人次,流动人口发热病人10.17万人次,流动人口非发热人群6.71万人次,四类人群血检阳性率分别为0.004%、0.001%、0.704%和0.003%,共检出疟疾病例747例,本地感染病例占总病例的3.75%(28/747),输入性病例占96.25%(719/747),重点人群IFAT抗体阳性率为0.06%(211/368746). 玉林市参加三省疟疾联防17年来,疟疾年带虫发病率一直控制在1/万以下,1999年起至今无当地感染疟疾病例和输入继发病例发生,流动人口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从1992年的3.230%降至2008年的0.036%.结论 流动人口疟疾管理与监测措施得当,联防效果显著.
-
湖北省疟疾联防30年成绩与经验
针对疟疾暴发流行,严重危害人们身体健康和社会发展,在周恩来总理的亲切关怀下,经国务院批准,1974年卫生部组织开展苏、鲁、豫、皖、鄂五省疟疾联防.联防30年来,湖北省疟疾防治工作在各级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在苏、鲁、豫、皖、鄂五省疟疾联防活动的指导和推动下,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将疟疾防治纳入重大疾病控制内容,经过广大疟防人员长期不懈地努力,防治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有效地控制了疟疾疫情,缩小了疟区范围,降低了发病.为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显著的成绩.
-
疟疾防治工作中的问题及对策
多年来,本地区联防片的疟疾总是波浪式的发病,通过查阅近年荆门、天门片疟疾联防(联防范围为:荆门市、天门市、钟祥市、京山县、东宝区、掇刀开发区、五三农场、沙洋县共7个县、市、区、场70个乡镇,180万人口).
-
2000年粤桂琼三省联防广东区疟疾疫情分析
经过几十年的抗疟,我省疟疾防治取得了显著成绩.到2000年止,全省已有25个县市经验收考核达到基本消灭疟疾标准.2000年全省本地居民共发病589例(4例为输入性恶性疟),年发病率为0.076/万,比1999年下降了24.75%,是全省范围内第一个年发病率没有超过1/万的县.成绩是肯定的,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流动越来越频繁,频繁的人口流动成为疟疾疫情不稳定的主要因素.近十年来,局部疟疾暴发流行都与流动人口有关[1],因此流动人口疟疾管理与防制已成为我省疟防工作的重点.鉴于此,自1992年起我省与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建立疟疾联防,通过9年联防,三省疟疾年发病率每年都大幅度下降.为了总结经验,现将2000年我省联防区六市县的疟疾监测情况分析如下.
-
黔桂灭疟联防区疟疾防治措施及其效果评价
目的 了解联防区疟疾流行状况和发展态势,为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对发热病人、流动人口和疫区重点人群进行采血镜检,治疗随访疟疾病人,在病灶点使用菊酯类杀虫剂喷洒或浸帐灭蚊.结果 2004年联防区发现疟疾病例共424例,较2003年下降了21.98%.但有5个县(市)疟疾发病率回升,幅度为21.05%~481.82%.当地病例占多数,问日疟为优势虫种,病例呈高度分散存在.结论 抗疟措施适合实际,效果明显,多数县(市)疟情稳定,个别县(市)疫情有波动.
-
黔桂毗邻地区广西12县控制疟疾效果观察
目的 分析2001.2006年广西12个县疟疾防治效果及流行动态,为修订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12个县200l一2006年疟疾疫情和疟疾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12个县平均年疟疾发病率和常住户口居民发热病人血检平均年疟原虫阳性率从2001年分别为3.84/10万和0.0l%下降至2006年的0.23/10万和0.00l%,发病率和原虫阳性率分别下降94.01%和90%.6年来均未发现本地传播的恶性疟和输入恶性疟继发病例.11个县达到<基本消灭疟疾标准).结论6年来12个县疟疾发病率和居民疟原虫感染率呈下降趋势,恶性疟防治成果巩固.移民区、林场和矿场开发区疟疾传播尚未阻断.
-
1982~2009年广西西南灭疟联防区抗疟效果评价
目的 评价广西西南地区20个市、县灭疟联防区基本消灭疟疾前后防治效果.方法 收集灭疟联防区各市县1982~2009年当地居民和流动人口疟疾监测资料,采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982~2009年该区域发现疟疾病人共11 464例,基本消灭疟疾前当地居民疟疾血栓阳性率为0.67%,期间阳性率为0.05%,前后共发现恶性疟及混合感染患者共79例,1995年后未发现恶性疟患者,2003年后未发现疟疾患者.基本消灭疟疾前流动人口疟疾血检阳性率为14.75%,期间阳性率为2.55%,之后阳性率为0.31%,前后发现恶性疟及混合感染患者共260例.结论 当地居民疟疾流行得到有效控制,流动人口疟疾患者一直存在,但未发现当地继发疟疾病例,因此,加强该区域疟疾监测尤为重要.
-
鲁南五市疟疾联防区2003~2007年疟疾疫情分析
目的 分析鲁南五市疟疾联防区疟疾发病特点及流行规律,为疟防后期监测及制定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对鲁南五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上报的当地感染、输入性疟疾或疑似病例进行登记和确诊.并逐一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资料的整理、统计与分析. 结果 鲁南五市2005-2007年疟疾病例呈明显上升趋势,发病例数比2004年分别上升293%、586%和686%,以枣庄、济宁和菏泽增多明显.疟疾病例以间日疟和新发病例为主,既高度分散又相对集中,且当地感染病例明显增加.男性高于女性,以农民和民工发病多. 结论 鲁南五市联防区的疟疾疫情呈上升趋势.尤其靠近江苏、安徽和河南的市县为今后疟疾防治工作的重点地区.加强联防和流动人口管理,提高各级疟防人员的专业水平是今后工作的主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