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广西北流市1996~1999年流动人口疟疾监测与管理
北流市地处桂东南的山丘地区,东邻广东信宜,南与广东高州、化州接壤。耕地面积38 173 km2,主产水稻,全市辖23个镇110万人口,境内河沟众多,年平均气温21.7℃。疟疾经过几十年的防治,连续10年无内源和继发性疟疾病例发生。1994年经上级考核达到消灭疟疾标准后,工作的重点转为开展流动人口疟疾监测与管理上,以防止输入性疟疾扩散和流行。1 监测和管理措施1.1 疟原虫检测 血检中心为市防疫站寄防科,各镇设监测站28个,镜检站25个,镜检人员31人,开展居民发热病人血检和流动人口疟疾监测,查找疟疾传染源。1.2 流动人口管理 健全三级灭疟网,各镇防保组和村医负责辖区外出人员的登记管理及采血镜检,发现阳性病人及时上报市站寄防科,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1.3 病人处理和监测措施 对现症病人进行三疗程系统治疗和抗复发根治,病家周围人群进行居民血检和预防服药。对疟疾疫点、边远山区、流动人口频繁的村屯居民和周围学校15岁以下儿童进行疟疾荧光抗体测定。2 结果与分析2.1 流动人口发热病人血检 1996~1999年发热病人血检5 150人,疟原虫阳性6人,阳性率0.12%,全部为间日疟。其中,外出回归人员血检5 063人,疟原虫阳性5人,阳性率0.10%;外来人口血检87人,疟原虫阳性1人,阳性率1.15%。2.2 流动人口健康人群血检 1996~1999年共血检该人群7 783人,镜检全部阴性。2.3 病人治疗和病灶点处理 4年来查出的6例外源病人采用氯喹2.5 g加伯喹112.5 mg采用5 d 3疗程根治。病家周围人群预防服药4 546人次。1998年5月对外来发病人员工作住地30人进行血检,未发现阳性病人,全部人员给予预防服药。2.4 血清学监测 1996~1999年采滤纸血膜分别为:16 360人、13 098人、13 650人、645人,进行荧光抗体测定全部阴性。1996~1999年居民血检分别为:1 831人、1 965人、1 320人、573人,镜检全部阴性。
-
桂林市1995~2000年疟疾监测结果分析
桂林市辖12县和5个城区,总人口480多万人,建国后,1955年和1961年曾两次疟疾暴发流行,发病率分别为336.73和339.83.经采取以消灭传染源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后,1980年疟疾发病率降到1.02.1981年开始开展以发热病人血检为主的查源拔灶.1994年全市达到卫生部基本消灭疟疾标准.为巩固防治成果,1995~2000年进行了6年监测,现将监测结果报告如下.
-
云南省陇川县1993~2003年流动人口疟疾流行趋势分析
目的:分析流动人口疟疾流行趋势,探讨流动人口疟疾管理中的可行方法.方法:对十一年中流动人口与当地居民疟疾发病情况统计,对发病时间及地区分布进行分析.结果:流动人口中疟疾发病占总病例数的33;12%(2345/7080)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流动人口为5.36%,当地居民为4.64%,两者有显著性差异.发病时间与当地时间吻合.地区分布呈散在性,点多面广.职业以伐木工青壮年多.结论:疟疾流动人口管理是控制疟疾流行的重要内容,应从人力、经费、组织措施等方面加强疟疾流动人口管理,建议对1985年中央六部颁布的<流动人口疟疾管理暂行办法>(85)卫防字第41号文进行修订.
-
云南省1998年疟疾疫情简要分析
云南省1998年有108个县报告疟疾病例13055例,发病率为3.27%,占全省传染病总数96159例的13.58%.有18个县报告疟疾死亡病例24例,死亡率为0.06/10万,病死率为0.18%.66个县报告恶性疟病例2087例,占疟疾报告总数的15.98%,发病比1997年上升3.75%,死亡比1997年减少17例,死亡下降41.46%,全省17个地州中有11个地州发病上升,5个地州发病下降.全省有4个县的5个乡的7个自然村报告发生暴发流行.全年共开展发热病人血检监测662954人,血检阳性15698人,阳性率为2.36%.居民带虫调查77356人,查出带虫者1408人,带虫率为1.82%.全省有66个县报告恶性疟病例,36个县当地传播,30个县输入性病例.血检中在梁河和腾冲县各发现2例三日疟病人.抗疟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仍然是抗疟经费投入不足,基层抗疟队伍不稳定,抗疟措施不落实,流动人员管理困难,疫情漏报.
-
1993~2011年江苏镇江市润州区疟疾流行病学分析
位于长江下游南岸岸边的润州区隶属于江苏省镇江市.辖街道办事处6 个和乡镇1 个.人口23 万余,面积132.7km2.坐落于北纬32°12′.是以中华按蚊为唯一传播媒介的不稳定的中度疟疾流行区[1,2].疟疾年发病率在历史上高峰是1972 年的118.49/万.经过多年防治已经降至十万分之一以下水平.为了今后能够针对性地指导当地疟疾的预防和控制工作,现将1993~2011 年的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报告如下.内容与方法所用疟疾相关资料、数据来源于润州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归档文件,包括历年工作总结、疫情报表、发热病人血检会审、疟疾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表和相关的工作简报等.人口数据来自区统计部门.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汇总整理.
-
两种不同管理方法血检疟原虫的效益成本分析
开展发热病人血检疟原虫,是灭疟后期发现传染源的重要措施.在已达到"基本消灭疟疾"标准的地区开展此项工作,对巩固疟防成果,终消灭疟疾显得尤为重要.
-
1995~2000年全州县基本消灭疟疾后疟疾监测分析
全州县辖19个乡(镇)和1个城区,总人口78万多人.解放前,1946年发生疟疾暴发大流行,发病达96371人,死亡11939人.解放后,1952年和1955年两次暴发流行,疟疾发病率分别达57.12%和72.2%,分别占传染病总数的50.6%和52.5%.经采取以消灭传染源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后,1980年疟疾发病率降到1.02/万,1981年开始开展以发热病人血检为主的查源拨灶,1994年全县达到了卫生部基本消灭疟疾标准.为巩固防治成果,1995~2000年进行了6年监测,现将监测结果报告如下.
-
1996~2000年广西桂西南疟疾监测结果分析
桂西南灭疟联防区位于广西西南部,包括南宁市、邕宁县;南宁地区 12个县;钦州市钦南区、钦北区;防城港市防城区、东兴市、上思县;北海市、北海市银海区及铁山港区、合浦县等 23个市、县 (区 ),人口为 1000余万人。 1996~ 2000年联防区积极开展疟疾防治与监测工作,使疟疾发病率进一步下降,现将监测结果分析如下。 1 资料来源 收集各联防成员市、县的疟疾疫情资料,年发热病人血检、重点居民血检、流动人口血检资料以及每年的血清学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疟疾发病情况 1996~ 2000年联防区报告疟疾发病人数为 666例,发病率分别为 0.18/万 (1996)、 0.11/万 (1997)、 0.10/万 (1998)、 0.16/万 (1999)、 0.13/万 (2000年 )。
-
云南省2002~2004年疟疾流行现状分析
目的 了解云南省近年疟疾流行态势,为制定抗疟规划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 对云南省2002~2004年疾病流行情况分析. 结果 2002~2004年云南省16个地州在123个县内报告疟疾病例39 692例,占全省传染病总数的14.42%,3年的疟疾年发病率分别为2.70/万,3.53/万和2.86/万.发病率3年均排在各县前10位的是西盟、瑞丽、陇川、盈江、腾冲和勐腊.发病率5/万以上县的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20%以下,发病数则占全省的80%以上.25个边境县3年共报告疟疾病例28 564例,占全省发病数的71.96%,报告恶性疟7037例,占全省恶性疟数的80.85%.当地至国外回归居民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为10.23%,外来流动人口为8.53%.外来流动人口的居民带虫率(5.15%)明显高于疫点居民(2.10%)及当地居民(0.65%). 结论 云南省疟疾流行态势依然严峻.各重点疟区尤其是边境地区应加大疟疾控制工作力度,针对不同目标人群制定切实可行的疟疾控制措施,同时还要加强边境疟疾联防并探索和选择适合流动人口疟疾管理的有效方法 .
-
云南省1991~2000年疟疾流行态势分析
目的分析云南省1991~2000年疟疾发病态势,为疟疾防治措施的制定提供决策依据.方法对10年间云南疟疾发病、发热病人血检、流动人员管理以及媒介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10年间云南共报告疟疾病例142 194例,2000年疟疾年发病率为2.23/万,比1991年的4.83/万下降了53.83%,发热病人共血检6 183 853人次,检出疟疾病例170 578例,血检阳性率为2.76%,年血检阳性率在1.93%~3.30%之间.在边境地区,不同流动人员的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为:外国入境边民13.05%;我国边民出境回归人员7.67%;内地到边境地区流动人员12.45%.经过10年对媒介按蚊的监测和防制,2000年微小、嗜人、昆明3种不同媒介区的疟疾发病比1990年分别下降了55.37%、58.33%、41.15%.结论云南通过两个5年疟疾防治规划的工作,疟疾发病呈逐年下降趋势,疟区范围渐步缩小.但疟疾流行形势仍然十分严峻.
-
四川省疟疾发病率与防治措施相关性的问题分析
我省疟疾经多年防治后,流行程度逐渐降低,疟区范围不断缩小,疟疾发病人数逐年减少,其发病率由1990年的3.75/万下降至1999年的0.13/万。分析防治措施对疟疾发病率变化的影响和作用强度,无疑对疟防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应用相关分析及灰色关联分析法对我省近十年疟疾发病率与防治措施进行相关性及关联度测定,并对其结果及出现的问题予以进一步分析讨论。1 材料与方法1.1 资料来源 本次分析的各项资料均来自四川省人民政府地方病防治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疟疾防治工作年报表。1.2 分析方法 灰色关联分析是按有关数据序列之间的几何关系及其相似程度来判断其关联程度的[1]。本文采用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研究所提供的灰色关联分析软件(HGLD),以疟疾年发病率(/万)为关联分析中的被关联序列(X0),防治措施作为关联序列(Xi),依次为:现症病人治疗数(X1),有疟史者休止期根治人数(X2),重点人群休止期根治人数(X3),流行季节预防服药人数(X4),杀虫剂喷洒受益人数(X5),菊酯类浸/喷蚊帐数(X6),疟防培训人数(X7),发热病人血检数(X8)。将1990年-1999年的上述数据通过软件操作逐项输入计算机,计算被关联因素和关联因素间的关联度(γ[oi])。另以发病率与各抗疟措施进行以单相关为基础的分析,测定其相关系数r。
-
普洱县17399例发热病人疟原虫镜检和IFA检测结果分析
普洱县疟疾流行面广,高、低流行区皆有,经多年防治,至1982年年发病率降至5/万以下,进入灭疟后期管理与监测阶段.自1983年起开展传染源监测工作,为合理使用发热病人血检疟原虫和间接荧光抗体试验两种监测手段,于1983~1989年,对发热病人同时进行原虫镜检和IFA检测.累计检查17399例,现整理分析于后.
-
内江市灭疟后期发热病人血检浅析
对发热病人检查疟原虫是早期发现疟疾病人,消灭传染源,控制疟疾扩散的一项有力措施.我市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展血检以来,对疟疾的防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特别是进入灭疟后期管理阶段以来,狠抓了乡、村血检覆盖率,疟疾发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现将1992~2003年的血检情况分析如下.
-
不稳定的中低度疟疾流行区血检对象和血检率的探讨
六合县是以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为媒介的疟区,直至60年代仍未控制恶性疟与间日疟流行,此后,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1995年达到了基本消灭恶性疟的标准,间日疟发病率控制在1/万以下。属不稳定的中低度疟疾流行区。由于在疟疾防治过程中发热病人血检是及时发现传染源的主要手段,因此随着疫情持续下降,血检对象与血检率也要作相应的调整,我们于1996-1998年在疟疾流行季节对此项工作进行了探讨。1 方法 在全县抽取10个乡镇,其中,中、高疟区4个乡,低疟区6个乡,按往年的疟疾发病率与人口数大致相同分成两组,即第1组(下同)中、高疟区的东王乡、竹镇镇,低疟区的龙袍镇、龙池乡、新皇乡;第2组(下同)中、高疟区的凡集乡、马集镇,低疟区的玉带乡,新集镇、东沟镇。然后按不同的血检对象和血检率进行对比观察。2 结果 1996-1998年10个镇(乡)共检查发热病人24 226人次,占当地总人口的9.54%,年均血检率为3.18%。查见疟原虫为168人,阳性率为0.69%。其中临床诊断为疟疾者取血检查147人,查见疟原虫为112人,阳性率为76.19%。疑似疟疾者检查251人,23人查见疟原虫,阳性率为9.16%。发热原因不明待诊者检查17 655人,24人查见疟原虫,阳性率为0.14%,流动人口发热病人检查365人,9人查见疟原虫,阳性率为2.47%。感冒者检查5 808人,未查见疟原虫。
-
25年无本地感染疟疾病例
9月18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消除疟疾考核评估组在鹿寨县召开消除疟疾考核评估验收工作反馈会,根据考评组对鹿寨县消除疟疾工作的考核评估,该县消除疟疾工作综合评分获得96.8分,达到消除疟疾标准,顺利通过自治区级考核评估.长期以来,鹿寨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消除疟疾工作,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消除疟疾监测体系和完备的长效防控机制,从政策、人员、经费方面提供有力保障:建立健全县、镇、村三级疟疾防治网络和疟疾监测系统,通过加强发热病人血检与疾病监测和防控,已连续25年无本地感染的疟疾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