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江西省丝虫病流行特征与防治
江西省丝虫病至少有400多年的流行史,建国后,在全省范围内采取了以消灭传染源为主的防治对策,治疗了大量的微丝蚴血症者和慢性丝虫病患者,使各流行县(市、区)的微丝蚴率逐渐下降.1990年10月和2005年1月,经卫生部审评,江西省分别达到了基本消除丝虫病和消除丝虫病的部颁标准.
-
扬州市基本消灭丝虫病后的监测
扬州市位于江苏省中部,长江北岸,江淮平原南端。东径119°~120°,北纬32°11′~33°25′。总面积6 638 km2,人口443万。7个县(市)区161个乡(镇)2 663个行政村(居委会)。历史上为纯丝虫病中低度流行区。以乡为单位,防治前微丝蚴率在2.09%~8.86%。患病人数全市达15万人,其中微丝蚴血症者97 285人,慢性丝虫病患者7 443人。经反复查治结合重点地区普服海群生药盐等防治措施,1983~1987年7个县(市)区经省级考核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标准。为巩固丝虫病防治成果,掌握丝虫病流行动态,1984~1998年各县(市)区相继进行了病原学和蚊媒监测。
-
基本消除丝虫病后微丝蚴血症者的分布分析
江苏省原有丝虫病流行县(市、区)71个,先后于1980~1988年通过卫生厅组织的基本消除丝虫病考核,全省于1989年经卫生部组织考核,确认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标准.基本消除丝虫病后,1980~1996年共检出微丝蚴血症者1 760例.为探讨基本消除丝虫病后微丝蚴血症者的分布规律及其在流行病学上的意义,做了此调查分析,报道如下.
-
武夷山市南岸村基本消除丝虫病后的监测
武夷山市南岸村位于该市的东南部,有5个自然村,是以嗜人按蚊为主要媒介的马来丝虫病流行区.1966年普查,微丝蚴率为5.19%(48/952),经过5次查治,1984年的微丝蚴率下降到1.31%.1985年经过省级考核验收,达到了基本消灭丝虫病的标准.1990年开始开展病原学、血清学和蚊媒的监测.1 内容与方法1.1 病原学监测1.1.1 1990、1994年对全村1岁以上居民各作1次全面普查,夜间采耳垂血6大滴(120 μl),涂两张厚血片,染色镜检,查微丝蚴血症者并计算密度.1.1.2 微丝蚴血症复查 1990年起对原来及残存微丝蚴血症者进行血检复查,转阴者连检3次以确证.
-
人房中华按蚊检获牛丝虫幼虫及其传染源调查
筠连县流行马来丝虫病,中华按蚊为当地主要传播媒介之一.1984年实现基本消除丝虫病后开展了监测工作.1988年7月进行蚊媒监测时在人房捕获的中华按蚊体内检出幼丝虫,经鉴定蚊体内的幼丝虫及牛体内的微丝蚴均系牛腹腔丝虫,并对其传染源进行了调查,现简报如下.1 方法1.1 中华按蚊幼丝虫自然感染调查 1988年7月上旬在丝虫病监测点选定原微丝蚴血症者的住房内,捕捉中华按蚊2次,第1次仅捕获人房帐内按蚊,第2次分别捕获人房帐内按蚊和牛房内按蚊,按常规分头、胸、腹3部分进行个体解剖、镜检,了解其幼丝虫自然感染情况.1.2 传染源调查对检获阳性蚊的农户家庭成员及其住房周围人群进行血检,同时取该农户所养水牛耳静脉血涂制厚血片若干张进行血检.
-
枝江市丝虫病流行特征及防制对策研究
枝江市位于长江中游,江汉平原西缘,属平原丘陵过渡地带,为马来丝虫病低度流行区。防治前平均微丝蚴阳性率为2.83%, 通过采取“反复查治,全民服药,防蚊灭蚊”等防制措施,1983年达到卫生部基本消灭丝虫病标准。1984年起连续11年开展人群及蚊媒监测,未发现微丝蚴血症者及蚊媒自然感染,1998年达到消灭丝虫病标准。本文对我市丝虫病流行特征及防制对策进行分析研究。
-
湖南省泸溪县丝虫病横向监测结果分析
泸溪县系班氏丝虫病中低度流行区.防治前丝虫病流行于18个乡(镇),214个行政村.疫区乡人口201 842人,平均微丝蚴率为3.67%.自1958年,经过30多年的反复查治,采取疫区居民服用3‰海群生药盐,对象治疗等防治措施,于1985年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标准.为了解基本消除丝虫病后残存微丝蚴血症者的消长规律和传播作用,于1986~1996年进行了丝虫病横向监测工作,现将监测结果报告如下.1 内容和方法1.1 病原学监测根据不同方位,以村为单位选择原微丝蚴率较高及既往防治薄弱的村为监测点,对象为1岁以上居民.于7~9月21:00~02:00时采受检者耳垂血6大滴(约120 μl),制成两张厚血膜,常规染色、镜检,阳性者计数微丝蚴密度.1.2 蚊媒监测选择原微丝蚴率高的村及1984年调查发现阳性蚊的村为监测点(又为血检监测点),于流行季节捕捉人房致倦库蚊,当天进行个体解剖,观察蚊体内幼丝虫感染情况.
-
湖南湘西自治州基本消除丝虫病后流行病学监测
湘西自治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境内山峦起伏,地形复杂,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全州辖有8个县(市),219个乡,2 659个行政村,总人口24 794万.丝虫病流行于5个乡(镇),2 393个村,疫区人口为1 913 775人,占全州人口的90.42%.防治前人群平均微丝蚴率为4.79%(1.67%~11.78%),传播媒介为致倦库蚊.1958~1985年全州累计血检6 337 744人(次),查出微丝蚴血症者272 765人,海群生对象治疗187 363人(次),全民普服药盐222万余人.1980和1985年先后经省级考核验收,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标准.
-
齐河县丝虫病的防治与监测
齐河县位于鲁北平原,濒临黄河,北纬36°4′~37°00′,东经116°28′~117°03′.全县有14个乡镇,1 050个村,601 359人,总面积1 554.49 km2. 齐河县属温带、半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3.4℃,年降水量634.8 mm,多集中在7~9月份.齐河县是原丝虫病流行区,淡色库蚊为主要传播媒介.齐河县丝虫病防治始于20世纪50年代,在重点调查的基础上开展了多次大面积普查,普查人数达120多万.对查出的微丝蚴血症者及晚期丝虫病人及时进行治疗,对病家及重点人群预防服药,并实施了有效的防蚊、灭蚊措施,人群微丝蚴率逐年下降,1975年达到基本消除丝虫病标准.尔后进行了传染源监测及蚊媒监测,于2003年达到消除丝虫病标准.
-
潍坊市消除丝虫病工作报告
潍坊市地处山东半岛中部,辖4区、6市、2县,面积约1.58万km2,人口840余万,属班氏丝虫病低度流行区,淡色库蚊为主要传播媒介.上世纪50年代调查病区主要集中在安丘、诸城、昌乐、临朐、青州5县市的41处乡镇,流行区人口1 570 523人,平均微丝蚴率3.97%,个别村高达10%以上,自60年代开展大规模普查普治,平均微丝蚴率逐年下降,至70年代末以行政村为单位微丝蚴率均降至1%以下,1978~1979年经省卫生厅考核验收达到卫生部基本消灭丝虫病标准.经多年监测,于1984年后未再发现微丝蚴血症者,2003年12月经山东省卫生厅考核达到了消灭丝虫病的部颁标准.
-
不同密度微丝蚴血症者自然消长的现场观察
为了探索不同密度班氏丝虫微丝蚴血症者自然消长情况,1988年4月~1992年5月,与省卫生防疫站及原临川区第一卫生防疫站丝虫病防治人员,在临川区钟岭乡缴上村进行了现场观察.现报道如下.1 现场概况缴上村共有11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 411人,所属的10个自然村沿抚河呈带状分布.其中有7个自然村地势低洼,几乎每年发生洪涝.1986年缴上村微丝蚴率为5.33%(70/1257),其中李家洲为19.74%,戈家为9.91 %.微丝蚴密度100条/120 μl以上8人,11~100条/120 μl 33人,10条以下/120 μl 29人,高者为820条/120 μl,低为1条/120 μl.
-
眉山市东坡区丝虫病防治与监测
眉山市东坡区(原眉山县)地处成都平原南部,总面积1 331 000 m2.全区辖33个乡(镇)587个村(居委会),总人口807 493人.1958年首次发现有丝虫病流行,流行范围为思蒙、莲花、娴婆、崇仁、修文共5个乡(辖60个村)28个村50个组,流行区人口69 764人,系马来丝虫病低度流行区,传播媒介为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1959年微丝蚴率为2.15%.1 防治情况1958年起采取以消灭传染源为主的对策,反复查治,控制流行,减少发病,至1982年的24年间开展了6次普查普治,共血检153 512人次,检出微丝蚴血症者2 538人,查出慢性丝虫病病人49例,均予海群生治疗.对象治疗、复治、补治1 167人次,村组全民服药5 805人,有效地控制了传染源,使微丝蚴率从防治前的2.15%降至0.17%,于1982年经省地考核达到了部颁基本消灭丝虫病标准.
-
消除丝虫病后残存传染源的监测
德化县是以马来丝虫病为主的流行区.1956年开始防治时,人群感染率高达8.78%.1977年和1998年,先后达到部颁基本消灭丝虫病和消灭丝虫病标准.1999年步入消除丝虫病后残存传染源监测.1 内容与方法1.1 监测重点疑似病例为流火,即下肢淋巴管炎、腹股沟淋巴结炎;近年来发生的象皮肿、鞘膜积液、乳糜尿;原微丝蚴血症者.1.2 监测方法以县、乡、村医疗卫生机构为疫情报告单位,县卫生防疫站负责采血、镜检.调查慢性丝虫病病人,以行政村为单位,每3~5年复查随访1次.2 结果
-
湖南省郴州市不同虫种地区基本消除丝虫病后的监测
郴州市位于湘南,东经112°4′~114°10′,北纬 24°54′~ 26°51′,原属马来、班氏丝虫病混合流行区.1980~1986年,各县(市、区)先后经省卫生厅、卫生部组织考核,确认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标准.为巩固其防治成果,在桂阳县、资兴市和苏仙区进行了病原学、血清学和蚊媒监测.1 内容与方法1.1 病原学监测选择原微丝蚴率较高,防治工作较薄弱的村为监测点,1周岁以上人群为对象,于21:00~02:00每人取耳垂血120μl涂成两张厚血膜,常规染色镜检,对微丝蚴血症者进行密度计数[1].1.2 原微丝蚴血症者复查对象为 1980年以后查出的微丝蚴血症者,方法同1.1.
-
淋巴丝虫病微丝蚴血症者的复查复治
德化县分别于1977和1998年基本消除丝虫病和消除丝虫病.为了彻底清除传染源,1978年3月~2001年7月,对原微丝蚴血症者先后开展3次复治2次复查,现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资料来源德化县卫生防疫站及消灭丝虫病审评达标档案的相关资料.1.2 对象为原微丝蚴血症者.1.3 复查于21:00~02:00时采集原微丝蚴血症者耳垂血涂制厚血膜片,干后溶血、美兰染色,镜检,对阳性片进行虫种鉴定.
-
厦门同安区丝虫病的防治与监测
同安属于班氏丝虫病中度流行区,1958年起开展大规模普查普治工作,经过40余年三代人的艰苦奋斗,于1999年达到消灭丝虫病的标准.1 流行概况同安地处福建东南沿海,位于东经118°04′,北纬24°43′,属亚热带海洋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1℃,年平均湿度78%,年平均降雨量1 432 mm.全区总面积1 079 km2,共有12个镇,236个行政村,总人口55万,其中农业人口占91.42%.1956年,厦门大学唐仲璋教授在同安二个点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人群微丝蚴率分别为22%和18.06%.1958年,同安进行大规模普查,共血检195 949人,受检率达88.87%,检出微丝蚴血症者18 868人,平均微丝蚴率为9.63%.普查结果表明,同安为班氏丝虫病流行且程度严重.人群微丝蚴率为沿海高于平原,平原高于山区.以村为单位,感染率高为22.58%,低为6.42%.蚊媒共有4属9种,人房以致倦库蚊为优势种,而牛房则以中华按蚊居多,剖检致倦库蚊,其自然感染率高达26.6%,是同安丝虫病的主要传播媒介.
-
五指山市基本消除丝虫病后期监测
五指山市有9个乡镇、1个农场,335个自然村,109 652人,分布在昌化江、南圣河沿岸,五指山、阿陀岭脚下,以黎族为主,其次是苗、汉族,属热带气候.是以致倦库蚊为媒介的班氏丝虫病流行区.1970~1971年人群平均微丝蚴感染率为1.31%(0.07%~4.56%),1983~1986年人群微丝蚴感染率降至0.23%(0~0.55%),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标准.1986年消灭后1例微丝蚴血症者.1987年后开始实施基本消除丝虫病后期监测工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菏泽市丝虫病防治与监测
菏泽市位于山东省西南部,北纬34°35′~35°50′,东经36°10′,面积1.2万 km2,属黄河冲积平原,地势低洼,夏季易积水.年平均气温13.5 ℃,年降雨量600~800 mm.全市辖9个县(区),158个乡镇,6 040个行政村,842万人.菏泽市为原丝虫病流行区,平均微丝蚴率为2.6%,流行区人口4 507 132人.经过多次大规模的反复查治,人群微丝蚴阳性率显著下降,1981年基本消灭丝虫病.1982~1988年病原监测,未发现微丝蚴血症者及幼丝虫感染蚊,丝虫病传播被阻断.
-
务川自治县基本消除丝虫病后的监测
务川县属班氏丝虫病中度流行区,防治前平均微丝蚴阳性率为11.42%,主要传播媒介为致倦库蚊.蚊媒幼丝虫自然感染率为60%.1972~1974年全县开展了丝虫病的大面积流行病学调查,对于检出的微丝蚴血症者给予海群生3 g 6 d,2疗程治疗.1975年结合本县实际,当微丝蚴阳性率以村为单位降至5%以下,即实施全民服药防治方案,采用4.2 g 7 d疗法2疗程.1979年经省卫生厅考核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标准后,1980~1992年进入后期监测,微丝蚴阳性率由0.16%降至0.012%,蚊媒自然感染率降为0.
-
舟山市基本消灭丝虫病后监测结果分析
舟山市地处浙东北海岛,东经121°30′~123°25′,北纬29°32′~31°04′,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6.70℃.境内共有耕地31.21万亩,其中50%种植水稻.全市辖4个县(区)92个乡镇,总人口984 216人,丝虫病流行区为76个乡镇,流行区人口682 034人.市内为班氏、马来丝虫病混合流行区,主要传播媒介为致倦库蚊,次为淡色库蚊、中华按蚊和海滨伊蚊,蚊媒自然感染率为3.97%(1954年).全市在防治前(1956年)微丝蚴阳性率为7.67%,丝虫病患病人数37 784人,其中微丝蚴血症者31 023例,晚期丝虫病患者6 761例.在实施了以消灭传染源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1]几十年后,全市于1984年达到了基本消灭丝虫病的标准.1985~1999年进入了后期监测和管理阶段,现将基本消灭后的监测结果报告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