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颈髓损伤后呼吸衰竭机械辅助呼吸模式比较
目的比较颈髓损伤后呼吸衰竭患者使用压力支持通气模式(PSV)与同步间歇指令通气模式(SIMV)的差异.方法观察34例患者在PSV与SIMV时血气分析、呼吸频率、心率、血压、患者主观舒适度的变化.结果在两种通气模式下,患者血压的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血气pH值、PaO2、呼吸频率、心率、主观舒适度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PaCO2有显著性差异(P<0.05).PSV模式优于SIMV模式.结论 PSV模式较SIMV模式更适合颈髓损伤后呼吸功能不全时的治疗.
-
外伤性无骨折脱位颈髓损伤的诊治分析
目的 探讨外伤性无骨折脱位颈髓损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对38例外伤性无骨折脱位颈髓损伤的病例,根据影像学表现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并分析疗效.结果和结论 根据MRI表现,结合临床症状的变化,6例患者采用非手术治疗,32例采用不同人路的手术方式.38例患者均获得了不同程度的康复.
关键词: 颈髓损伤 核磁共振成像(MRI) 诊断 治疗 -
护理干预对颈髓损伤后低钠血症的影响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颈髓损伤后低钠血症的影响.方法 60例颈髓损伤伴低血钠患者分成对照组(n=30)和护理干预组(n=30).对照组未给予相关低钠血症的护理干预,护理干预组由责任护士给予相关低钠血症的护理干预.对1个月后两组的血清钠值及病程进行分析.结果 1个月后护理干预组血钠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并且护理干预组病程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1),病情反复病例较对照组少(P<0.05).结论 护理干预有利于改善颈髓损伤患者的低钠血症.
-
颈髓损伤患者胸式呼吸重建术围手术期康复护理
目的:总结颈髓损伤患者胸式呼吸重建手术围手术期的护理经验,完善护理规范。方法观察2013年3月~2014年6月本院接受胸式呼吸重建术的颈髓损伤患者6例的护理效果,访视时间从术前1周到术后4周。结果平均年龄(41.7±16.2)岁;伤后(6.0±5.8) d,因咳痰无力、分泌物多、呼吸困难,给予气管切开;呼吸机使用(45.3±25.9) d,伤后(84±26.7) d接受胸式呼吸重建术;术前肺活量(1085±92) ml,术后2周(1680±283) ml,较术前增加55%(P<0.01)。1例患者因手术切口受压出现切口延迟愈合。术后4周内,患者均未继发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及压疮。结论加强气道护理,防止手术切口受压,是降低胸式呼吸重建术后并发症的关键。
-
急性颈髓损伤院内急救护理
目的探讨急性颈髓损伤院内急救护理及早期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对34例颈髓(C3-5)损伤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 34例颈髓损伤患者经急诊救治,32例并发症得到控制,入院治疗,2例死亡.结论伤后正确处理,对危及生命的并发症早发现、早治疗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
-
颈髓损伤呼吸功能不全时压力支持通气的应用
目的总结颈髓损伤呼吸功能不全患者使用压力支持通气(PSV)的经验.方法观察不同水平压力支持通气时呼吸频率(RR)、潮气量(VT)、每分通气量(VE)、吸气峰压(PIP)、肺动态顺应性(Cdyn)等数值变化和血气分析变化.结果观测指标与PSV水平两者呈相关性变化.结论通过调节PSV水平可使有关呼吸监测指标均改善,使患者处于较为合理的呼吸状态.
-
颈髓损伤并发心律失常分析
目的 探讨颈髓损伤患者的心律失常及发病机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61例颈髓损伤患者的心律失常发生情况.结果 窦性心动过缓的总发生率为26.2%;病程3个月内窦性心动过缓的发生率(52.4%)高于病程>3个月发生率(12.5%);C5以上损伤者窦性心动过缓发病率(46.2%)高于C6-8者(11.4%).结论 急性期窦性心动过缓的发生率为52.4%,但急性期以后心律失常发生风险仍然很大,应持续监测.
-
正常人与早期颈髓损伤患者MRI表观弥散系数的比较
目的:比较正常人与早期颈髓损伤患者表观弥散系数(ADC)的变化。方法对18例早期颈损患者和5例健康对照者进行MRI T1WI、T2WI和弥散加权成像(DWI)检查,获得颈髓不同平面的ADC值和ADC图。结果和结论早期颈髓患者的ADC值低于健康人,两者分界点为800.0×10-6 mm2/s;部分MRI检查无明显异常信号的患者ADC值也下降。
-
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MRI表现和损伤部位表观弥散系数与损伤程度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患者MRI表现及其损伤部位表观弥散系数(ADC)值与损伤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对46例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患者和20例正常志愿者行MRI常规和弥散加权成像(DWI)检查。对损伤部位ADC值与Frankel分级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MRI常规检查,患者中脊髓水肿22例,髓内出血8例,出血水肿混合型14例,无异常表现2例。正常颈髓与损伤颈髓ADC值分别为(1.05±0.12)×10-3 mm2/s、(1.21±0.23)×10-3 mm2/s (t=0.704, P<0.05)。损伤颈髓ADC值与Frankel分级呈正相关性(r=0.407, P<0.05)。结论常规MRI对诊断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有较大诊断价值;ADC值可反应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的严重程度。
-
可被动活动下肢的电动起立床对颈髓损伤患者站立训练的影响
目的:观察可被动活动下肢的电动起立床对颈髓损伤患者在站立训练中不良反应的发生,以及站立训练时间、运动功能、感觉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23例确诊为颈髓损伤,损伤平面位于C4-C8,ASIA分级为A-B级,病程在3个月内以卧床为主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n=10)和对照组(n=13),分别进行下肢活动式电动起立床训练和普通电动起立床训练,观察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完成训练所需时间、运动评分、感觉指数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随站立次数增加,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呈下降趋势,在各时期实验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完成站立训练所需时间更短(实验组9.8±4.16d,对照组16.46±5.42d,P<0.05),在治疗4周后,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运动评分和Barthel指数得分均得到了提高,但两组间无显著差异,两组患者的感觉指数评分与治疗前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带有下肢被动活动功能的电动起立床可减少站立训练中不良反应的发生,完成站立训练所需时间更短,效果显著优于普通电动起立床,更有利于加快颈髓损伤患者康复进程,适于临床推广应用.
-
肺部物理治疗在颈髓损伤患者康复中的应用
颈髓损伤后损伤平面以下支配的呼吸肌麻痹.由于呼吸功能减退,易出现呼吸闲难等不适.影响肢体功能锻炼,降低生存质量,同时由于呼吸功能减退,咳嗽无力.易并发肺部感染,甚至导致患者死亡,本研究旨在探讨肺部物理治疗对颈髓损伤患者肺功能的影响,以及对于减少肺部感染的意义.
-
完全性颈髓损伤患者的上肢功能评价及ADL训练:1例报告
上肢残存功能是决定颈髓损伤患者ADL的重要因素.对于颈髓损伤患者来说,不仅不同脊髓节段损伤的患者的上肢功能差异很大,即使是同一髓节的损伤,其位置的差别也会对上肢残存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产生影响.只有对其上肢残存功能进行详细而准确的评价,才能确定适宜的康复目标,有针对性地指导康复训练,通过选择适当的自助具,使患者达到大程度的自理.
-
脊髓损伤患者肺康复治疗的现状和进展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患者的呼吸功能障碍是影响其康复的重要因素之一,呼吸系统并发症目前已在脊髓损伤患者死因中占首位.国内报道创伤性脊柱脊髓损伤急性期死于呼吸系统并发症的占死亡者的91.66%[1],国外报道约为60.8%[1].相关治疗研究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早期全面诊断和评估,保持呼吸道通畅,加强肺康复是脊髓损伤患者预防及控制呼吸道并发症、提高生存率、降低病死率的重要措施.1脊髓损伤对呼吸系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①肺容积降低(VC、TLC、IC、ERV等明显减少[2-6]);②胸壁容量弹性降低(降至正常人胸腔活动度(6.0-7.5cm)的1/2-1/3);③呼吸抑制(延髓呼吸中枢受损时);④呼吸肌力量和耐力减弱;⑤呼吸功增加;⑥血氧降低;⑦咳嗽、排痰困难;⑧交感神经受累(气管和支气管变窄,分泌物增多,加重通气障碍;腹胀加重膈肌受限);⑨呼吸道感染及肺不张等(呼吸道感染是导致颈髓损伤患者死亡的主因[7-9]).
-
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的手术治疗
创伤性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常发生在颈椎骨折脱位之后,是一种特殊的脊髓即刻损伤,本院自2001年6月至2007年12月共收治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21例,采用早期手术减压及术中冰水低温灌注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
颅脑损伤合并脊柱脊髓损伤43例分析
颅脑损伤,一部分可同时合并脊柱、脊髓损伤.由于颅脑损伤症状的掩盖未能及时诊治脊柱、脊髓损伤,往往造成严重的后果,特别是合并颈髓损伤时残死率高达84.7%[1].本文总结颅脑损伤合并脊柱、脊髓损伤43例,分析报告如下:
-
颈髓损伤脊髓休克期间自主神经功能平衡
目的 探讨颈髓损伤脊髓休克期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以及应用山莨菪碱进行干预所发生的变化,寻找改善治疗的方法.方法 30例急性颈髓损伤的患者在脊髓休克期用山莨菪碱缓慢静脉滴注,并对其住院期间的心律、平均动脉压、血氧饱和度、E4A、吸痰次数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用药前后进行自身对照.结果 山莨菪碱组用药后的心律、平均动脉压、血氧饱和度、血钠值进行自身对照和空白对照比较,改善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呼吸次数、吸痰次数少于用山莨菪碱前,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改善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缓慢连续静脉滴注山莨菪碱可有效地改善脊髓休克期间患者的生理功能,有利于呼吸循环功能的恢复.
-
植入式膈肌起搏器在高位颈髓损伤患者中的应用经验及文献分析
目的 总结植入式膈肌起搏器在高位颈髓损伤患者的临床应用经验.方法 患者男,14岁.2015年因脊髓炎导致颈2脊髓损伤,无自主呼吸,依赖呼吸机维持生命2年.2017年8月,在中国康复研究中心接受膈肌起搏器植入手术.以phrenic nerve和electrical stimulation和spinal cord injury,或implantable diaphragm pacer和spinal cord injury,或breathing pacemaker system和spinal cord injury等为关键词检索PubMed,范围为所有领域,时间在1970年1月1日到2018年1月1日;以膈神经和电刺激和脊髓损伤,或膈肌起搏器和脊髓损伤,或呼吸起搏器和脊髓损伤等为关键词,在CNKI和万方数据进行中文检索.检索CNKI时间范围为1981年1月1日至2018年1月1日,万方数据时间范围为1900年1月1日至2018年1月1日.结果 术前患者无自主呼吸.经皮电刺激膈神经可见右侧膈肌收缩有力,左侧未见明显收缩.术后4周测试记录右侧起搏电压阈值为0.1V,大化效应起搏电压为0.7V;左侧给予0.7V起搏电压,未观察到明显膈肌收缩.给予双侧0.7V电压起搏,大潮气量840 ml.起搏模式为双侧起搏电压0.1~0.2 V,起搏频率9次/min(卧床)或12次/min(轮椅活动模式),潮气量为(435±32)ml.适应性训练2周后,患者连续12 h脱机,血气分析结果正常.手术后6周,可乘坐轮椅外出活动.与膈肌起搏器和脊髓损伤相关的英文文献共78篇,其中临床实验6篇,综述10篇.内容涉及膈肌起搏器手术前准备、膈神经功能评估方法、外科手术、并发症、手术效果及动物模型研究等.中文文献11篇,其中8篇为综述,1篇为动物研究,2篇为新闻报道.文献报道的IDP适应证为中枢性肺通气不足、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脑干损伤或疾病导致呼吸衰竭、C3以上脊髓损伤或疾病失去自主呼吸.结论 植入式膈肌起搏器对部分有适应证的因高位颈髓损伤失去自主呼吸的患者疗效可靠.
-
颈髓损伤并发肺部感染的护理
颈部脊髓损伤多为间接暴力所致,国外报道颈髓损伤患者呼吸系统并发症为50%~100%[1],是为严重的并发症,而早期的护理对降低患者并发症着重要的意义,我科对患者采取护理干预效果良好,现将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一、临床资料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我科共收治颈髓损伤患者17例,女性4例,男性13例,年龄25~57岁之间.入院前已发生肺部感染4例.
-
颈前路手术治疗颈髓过伸性损伤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颈前路手术治疗颈髓过伸性损伤的效果.方法 分析颈前路手术治疗38例颈髓过伸性损伤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获随访12~48个月,ASIA分级平均提高1.9个级别,JOA评分平均提高5.03分,改善率为5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颈前路减压内固定术能有效改善颈髓过伸性损伤的神经功能,降低致残率.
-
急性完全性颈髓损伤继发高血糖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急性完全性颈髓损伤患者继发高血糖的相关因素及其发生机制.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5-09-2017-05诊治的30例急性完全性脊髓损伤(观察组)及20例单纯颈椎骨折(对照组),比较2组术前心率、收缩压、舒张压,伤后1、3、7d空腹血糖和胰岛素水平.结果 观察组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均低于对照组,伤后1、3、7d血糖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伤后1、3d胰岛素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伤后7d胰岛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血糖是急性完全性颈髓损伤的常见并发症,其发生机制可能与颈髓损伤后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和胰岛素抵抗有关.对于脊髓损伤患者,应动态测定血糖变化,并避免大量高糖类液体输注,血糖浓度较高者可考虑使用胰岛素增敏剂进行干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