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注射器致热原监测和质控的几点体会
目前,在我国大部分医院玻璃注射器的使用仍占相当比例,它是医院供应室每天要进行再处理的无菌无热原反复使用物品.鲎试验法仍然是目前通用的快速、灵敏、简便的一种热原监测方法,但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发现试剂的合格水准和操作的准确度都与监测结果有密切的关系.如有不当,常会造成假性结果而干扰质量监控.现将近年来在实践中的体会介绍如下.
-
静脉输液致发热反应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发热是常见的静脉输液反应,系输液过程操作不当,致热原微粒污染所致.可使病情加重,处理不当会引起休克甚至死亡.现对静脉输液致发热反应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探讨对策.
-
体外循环中的超滤技术
超滤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半透膜将血液中的水分及水分子量可溶性物质滤出,而将大分子量物质(如蛋白质)及血液细胞成分保留在血管内.与人工肾透析不同,超滤过程不需要透析液,它通过跨滤膜的静水压力差的作用将水份滤出.因此增加膜外侧的负压或提高膜内侧的血压,均有助于水分的排出.上世纪80及90年代,超滤技术获得迅速普及,因为:①它是CPB中一种简便有效的控制血容量的方法.②有助于节省CPB用血.③有助于减轻CPB引起的全身性炎症反应和免疫反应,改善患者术后心肺和神经系统的功能.④通过减少循环中的致热原,可减轻患者的术后发热.现在越来越多的医疗中心将超滤列为CPB的常规之一.
-
激素退热别伤着孩子
提起地塞米松,许多家长都很熟悉.地塞米松和考的松、强的松等同属于糖皮质激素(简称激素),能够抑制致热原的释放,降低体温中枢的敏感性,取得暂时的降温退热效果,所以一些医生常用地塞米松为患儿退热,殊不知经常应用地塞米松退热会惹下麻烦,带来诸多弊害.
-
小儿激素退热弊害多
地塞米松和考的松、强的松等同属于糖皮质激素(简称激素).由于激素能够抑制致热原的释放,降低体温中枢的敏感性,取得暂时的降温退热效果,所以一些医生就常用地塞米松为患儿退热.殊不知,常规应用地塞米松退热,会惹下麻烦,带来诸多弊害.
-
电刺激VSA对致热原作用下兔POAH温敏神经元放电的影响
本实验采用微电极细胞外记录及脑内电刺激技术,在32只新西兰兔下丘脑视前区(preopotic anterior hypothalamus, POAH)记录了温敏神经元单位放电,观察电刺激腹中膈区(ventral septal area, VSA)对致热原作用下兔POAH温敏神经元放电的影响.
-
利用基因敲除小鼠研究细胞因子及前列腺素E2在不同致热原性发热机制中的作用
本文对国外利用IL-1、IL-1R、ICE、IL-1ra\,IL-1RacP\,IL-6\,IL-10\, TNFR、cPLA2、COX及EP基金敲除小鼠研究细胞因子及前列腺素E2在不同致热原性发热机制的作用的研究概况进行了综述.局部感染或炎症如松节油(sc)性发热的机制较为简单,激活的信号转导途径也相当局限,依次由IL-1β、IL-6专一介导,其他细胞因子所起的作用甚微;全身感染/炎症如细菌脂多糖(LPS,ip)诱导发热的机制较为复杂,其中小剂量LPS性发热依赖于IL-6,IL-1可能参与其过程,两者的表达及作用均受到IL-10的调节;大剂量LPS引起的发热则激活较为广泛而复杂的体温调节信号通路,其中包括体温的负向调节和正向调节机制,IL-6依赖性和非依赖性通路,但以后者为主,且这些通道存在复杂的相互诱导、代偿或抑制,其作用因剂量而异.IL-1、TNF及IL-10均参与其机制,其中TNFα和IL-10的作用形式异常复杂,可因剂量差异完全相反.病毒对体温的影响也较为复杂,似乎有IL-1β的参与,并由IL-6介导.上述发热的诱导皆需要AA→PGE2级联反应系统的参与,非PGE2依赖性信号转导系统对之均贡献甚微,但物理性应激反应引起的体温升高似乎例外.
-
电刺激POAH对致热原作用下兔VSA温敏神经元放电的影响
本室前一阶段的工作表明:VSA可能作为负调节中枢参与致热原作用下的体温调节,为了从细胞水平进一步探讨发热时体温正、负调节中枢的调节机制,本实验采用微电极细胞外记录技术,在26只新西兰兔腹中膈区(ventral septal area, VSA)记录了温敏神经元单位放电,观察电刺激下丘脑视前区(preoptic anterior hypothalamus, POAH)对致热原IL-1β作用下,兔VSA温敏神经元放电的影响.结果如下:(1)侧脑室注射白介素-1β(IL-1β)能使VSA热敏神经元放电频率增加(P<0.01),冷敏神经元放电频率减少(P<0.01).而侧脑室注射人工脑脊液(ACSF)对VSA热敏神经元和冷敏神经元的放电频率均无显著影响(P>0.05).(2)电刺激POAH对反转致热原IL-1β对VSA热敏神经元和冷敏神经元的上述作用.结果表明:在致热原引起的发热过程中,两中枢存在着密切的功能联系.
-
静脉输液反应的护理(附26例报告)
静脉输液是儿科临床常用、可靠的给药方法,而输液反应是静脉输液过程中常见的副反应,其原因很多,与输入致热原、输液时间过长或药物过敏、患儿体质等因素有关,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做好防治工作.本科收治26例输液反应者,均为住院病人,全部治愈出院.
-
危重病人发热管理的临床思维
发热是指机体在致热原作用下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体温上升超过正常值的0.5℃称为发热.重症监护病房病人几乎都可因疾病而伴随发热,也可因多种混合因素导致发热.
-
血液滤白效果监测分析
随着输血器材和输血技术的不断改进,细菌性致热原等污染所致的发热反应已明显减少.相对而言由同种免疫反应引起的发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占了主导地位,特别是多次输全血者体内更容易产生人白细胞抗原(HLA)的抗体等,从而引起极为常见而又棘手的非溶血性输血反应[1].
-
发热的研究历程和进展
发热是宿主在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协同作用下对前炎症介质损害的以调节性体温升高为特点的一种适应性反应.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里,大鼠和小鼠取代了家兔成为研究发热的主要动物模型,并且一些新的种属特异的工具如重组抗体和其它蛋白以及基因修饰等方法也被用于研究发热.这篇综述总结了前人在发热研究方面所做的贡献,明确了内、外源性致热原在发热反应中的作用及其神经通路,并总结了发热机制的研究进展.
-
急重症护理学
急危症状护理1高热发热是机体对各种有害刺激的防御反应.机体在致热原的作用下,通过体温调节中枢,使产热和散热不能保持动态平衡,这时,产热大于散热而引起病理性体温升高.引起发热的原因很多,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感染性发热占大多数,包括各种急慢性传染病和局部或全身感染;非感染性发热包括血液病、恶性肿瘤、物理性因素(中暑)、化学性因素(深度催眠药中毒)或机械性因素(脑溢血、脑震荡、颅骨骨折)等.
-
粘弹剂在眼科显微手术中的应用
粘弹剂现已成为眼科显微手术中必不可少的辅助药品,医用透明质酸钠(Sodium Hyaluronate,NAHA)是广泛存在于组织中的高分子粘多糖,可与水的氢键缔合而起保湿、保水作用,仅需低浓度便可成为高粘度、高粘弹性和高渗透性的凝胶状液体[1].粘弹剂一般具有粘滞性、假可塑性、粘聚性、涂敷性等特点[2],它是无菌、无刺激、无致热原及无过敏反应的无色、透明、均匀的凝胶状液体,注入到组织腔隙中可以起到润滑、阻隔、渗透、支撑等作用.因其良好的物理切变性、生物相容性及在体内的可降解吸收性,在眼科手术中应用,可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治疗的安全性和手术的成功率.
-
静滴黄芪注射液致药物热1例报告
患女,64岁,1998年11月26日,以咳、痰、喘10余年,胸闷3年,加重3d入院.诊断:慢性支气管炎并感染,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慢性肺原性心脏病,心衰Ⅱ度.给予抗炎、平喘化痰、对症治疗,并黄芪(中科院地奥制药公司生产)4mi加入5%葡萄糖液250ml静点,1月后患者病情缓解,停用以上药物.1999年1月4日患者不慎受凉后病情复发、加重,咳嗽、咯白色粘痰,双肺闻及湿罗音,血常规示WBC 8.7×109/L,N 0.897L 0.103,RBC 6.35×1012/L HGB 193g/L,电解质、肾功均在正常范围,故予先锋必3.0,奥复星100ml,黄芪4ml(中科院地奥制药公司生产)均加入5%葡萄糖液中静点,次日患者静点黄芪时出现畏寒,继之高热,体温达40℃,心率120次/min,即停用黄芪并壶入地塞米松5mg约2h后,症状缓解,体温为36.8℃,后分别于1月6日、7日两次静点到黄芪时症状复发,体温上升至38.9℃~40℃,停用并壶入地塞米松后2h可缓解,1月8日停用黄芪后未再出现上述症状,起病全过程无皮疹出现,血培养无细菌生长.讨论药物热以药物过反应者常见,常为-型或Ⅳ型过敏反应,机理是:一些药物具有全抗原作用,而一些药物或其代射产物有半抗原作用,可与体内蛋白质成分结合成全抗原,两者增多可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抗体并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直接或在补体作用下激活吞噬细胞,释放内原性致热原;细胞免疫的机理是通过淋巴细胞释放的非致热原性可溶性因子,特异性的致敏抗原所致,药物性过敏反应一旦发生,可长时间存在,重复投药可迅速出现发热反应.本例患者曾接触过黄芪注射液,再次使用后次日出现发热,表观为单纯发热而无期他症状,符合药物过敏症所致药物热的临床特征.
-
再谈麻醉后出现寒战的原因
1 麻醉后寒战的原因1.1 麻醉后出现寒战的诱因很多,目前还不能肯定哪一种是诱发寒战的确切因素,大多数学者比较认同出现寒战的原因有:①低温;②致热原;③病人自身原因;④药物因素;⑤缺氧等.
-
浅谈几种输液反应的防治方法
输液反应可分为发热反应、肺水肿、静脉炎、空气栓塞等.针对常见的输液反应及症状,谈谈几种防治方法,可以有效的防止输液反应.1发热反应原因发热是常见的输液反应,常因输入致热物质(致热原、死菌、游离的菌体蛋白或药物成分不纯)、输液瓶清洁消毒不完善或再次被污染;输入液体消毒、保管不善变质,输液管表层附着硫化物等所致.
-
浅谈解热镇痛药在临床上的合理应用
1合理选用解热镇痛药物常用的解热镇痛药有水杨酸钠、阿斯匹林、扑热息痛、安乃近、消炎痛、地塞米松、紫胡、板兰根、大青叶、延胡索等.以上解热镇痛药在实际应用时应该怎样选择呢?首先要了解发热、疼痛的发生机理及各种解热镇痛药物的作用特点,然后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正确地选用,当细菌、病毒或某些炎性分泌物等致热原作用于丘脑下部的体温调节中枢时,使周围血管收缩,散热减少,组织氧化分解加速,产热增加,遂使体温上升.解热镇痛药作用于体温节中枢,通过血管扩张、出汗等增加散热,于是使体温下.但正常体温则不受解热镇痛药影响.
-
临床输液反应的预防
在我国,静脉给药是临床普遍的治疗方法,也是抢救治疗病人中必不可少的途径之一.而输液反应是临床输液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常因输入致热物质(包括致热原、死菌、游离菌体蛋白,其它蛋白质和非蛋白质的有机或无机物质)而引起,临床表现为发冷、寒战和发热,轻者发热常在38℃左右,于停止输液数小时内体温可恢复正常.严重者,初起寒战,继之高热达40℃~41℃,并有恶心、呕吐、头痛、脉速等症状,不但给病人带来不应有的痛苦,还给病人添加了经济负担.诱发临床输液反应的原因较多,现就导致输液反应的常见原因及其预防做以下探讨.
-
输液反应及预防
1发热反应
1.1原因发热是常见的输液反应,常因输入致热物质(致热原、死菌、游离的菌体蛋白或药物成分不纯)、输液瓶清洁消毒不完善或再次被污染;输入液体消毒、保管不善变质;输液管表层附着硫化物等所致。
1.2症状主要表现发冷、寒战、发热(轻者发热常在38℃左右,严重者高热达40-41℃),并伴有恶心、呕吐、头痛、脉快、周身不适等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