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应用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筛选浙江汉族人群中部分稀有血型
本研究探讨浙江汉族人群部分红细胞血型系统稀有表型的分布情况.利用血清学技术或分子生物学方法分别筛选H系统H-、MNS系统GPA -和s-、Rh系统Rhnull、Rhmod、D-、CCDEE和CCdEE、Gerbich系统GPC-、I系统i+、Lutheran系统Lub-、Kell系统k-和Jsb-、Duffy系统Fya-、Ok系统Oka -、Diego系统Dib-.利用尿素溶血试验筛选Kidd系统Jk(a-b-)表型.结果表明:1 618例献血者中检出1例Di(a+b-),1007例献血者检出3例Fy(a-b+),633例Rh阴性献血者检出1例CCdEE.大规模筛选中未发现Jk(a -b -)、H-、GPA-、s-、GPC-、成人i+、Lub-、k-、Jsb -、Lub-和Oka-稀有血型.结论:在献血人群中发现Di(a+b-)、Fy(a-b+)、CCdEE稀有表型,提供了浙江汉族人群部分红细胞稀有血型的分布数据.
-
成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HLA-DR基因频率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nephrotic syndrom, NS)是肾小球疾病的一种主要临床表现,其症状为高度水肿、大量蛋白尿、高脂血症和低蛋白血症.其发病机理尚不清楚.为了探讨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尤其是DR抗原与本病的免疫遗传机制有否关联,以往的学者多采用血清学技术或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杂交及聚合酶链反应(PCR-SSO)技术检测NS患者的HLA-DR基因频率.本研究利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SSP)技术,检测成人原发NS患者的HLA-DR基因频率,试图发现与本病关系密切的HLA-DR等位基因,从免疫遗传学方面研究本病的发病机理.
-
102例脐血HLA-Ⅰ基因定型与血清学分型的比较研究
随着脐血移植的开展,脐血HLA定型引起重视.目前HLA-A、B定型仍有不少单位采用血清学技术.我们比较了血清学技术与基因分型技术结果的异同,并讨论了有关问题.现报告如下.材料和方法1 样本102份脐血样本采自足月顺产者.24 h内作HLA分型试验(成都市妇产医院提供).血清学HLA-B15阳性样本93份及可疑B15 4份(部分样本为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提供),B15标准品9份(美国NIH免疫遗传室提供).
-
三种不同血小板配型方法比较
对于需要长期输血的患者,血小板输注无效(PTR)一直是临床上面临的主要问题.为更好的提供临床输血服务,人们一直在查找原因,寻求解决对策,并建立起了多种血小板配型方案.由于各种配型方法针对血小板抗原和抗体不同,血小板配型实验结果可能有差异,影响血小板的输注效果.为此,我们采用ELISA实验方法对PTR患者血样中血小板抗体进行了特异性分析,并对微量淋巴细胞毒实验(LCT)、简易致敏红细胞的血小板血清学技术(SEPSA)和单克隆抗体固相血小板抗体实验(MASPAT)三种实验方法进行比较,以确定各实验方法对血小板特异性抗体的反应性.
-
微柱凝胶法交叉配血的影响因素探讨
微柱凝胶试验在我院已成为常规红细胞血型血清学技术,并用于不完全抗体的测定与鉴定及交叉配血等血清学试验,它充分利用了分子筛技术[1]、离心技术和免疫反应技术,具有标本用量少、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操作简便、易于判读、结果可长期保存等优点,近年来在全国各大医院输血试验中得到广泛应用,关于其影响因素及与其他配血方法的比较也多有报道,笔者就微柱凝胶交叉配血多年的应用体会作一回顾性综合分析。
-
无偿献血人群检出Ael亚型一例
采用免疫血清学技术对无偿献血者标本进行血清学分析。献血者红细胞与试剂的反应格局与Ael亚型的反应格局符合,检出献血者红细胞上含有少量A抗原。为加强凝集强度的判定,对达不到凝集强度的标本,应进一步试验,避免ABO亚型的漏检和误检,保证临床用血安全。
-
结核病实验室检查技术研究进展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出现结核病发病牢的回升.传统的检测方法主要有培养法、涂片法、血清学技术、酶学诊断技术等,其中培养法是结核病细菌学检查的核心和基础;分子生物学技术虽取得了极大的进展,但均不能得到活菌,而培养法可得到活菌,但需注意L-型结核分技杆菌的检测和因用药而导致假阴性等问题.目前急需发展结核菌实验室检查快速、敏感的特异技术.目前已有一些新的检测方法,如实时定量PCR技术.现简要综述如下.
-
SEPSA在血小板减少症检测中的应用
检测血小板抗体在输血和临床诊断治疗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笔者采用简易致敏红细胞血小板血清学技术(SEPSA)对60例自身或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进行血小板抗体的检测,现报告如下.
-
血小板输注的同种免疫作用及其对策
血小板输注的同种免疫反应是血小板输注无效的主要原因。笔者对2 171例血小板输注患者进行输血反应调查,结果发现1 791例随机输注血小板的患者中发生输血反应的有51例(28%);而免疫性因素引起的有36例(20%)。在380例采用简易致敏红细胞血清学技术(SEPSA)[1]进行配合性输注血小板的患者中,输血反应率为08%。说明血小板SEPSA技术对预防免疫性输血反应意义重大。
-
药物抗体血清学检测技术的临床应用
药物的临床应用中,在减轻患者病情、症状的同时,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部分免疫反应会造成溶血性贫血.常规的输血实验室一般较重视血型相关的血清学实验,而对药物相关的血清学实验缺乏经验.本文介绍了药物抗体的检出技术及应用,为临床输血实验室在输血前检测过程中,药物引起的血清学实验结果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
血小板相关抗体特异性鉴定
人类血小板膜上具有众多的血型抗原,产生的抗体主要有ABH血型抗体、HLA-Ⅰ类抗体和血小板特异性抗体.红细胞血型抗体由检测红细胞确定.笔者运用血清学技术和DNA分型技术相结合,鉴定血小板减少性疾病患者血清中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G)特异性.报告如下.
-
微柱凝胶结合血清学技术对ABO血型抗原极度减弱标本的筛选和鉴定
目的 探讨微柱凝胶法联合血清学技术在疾病及其亚型所引起的ABO血型抗原极度减弱标本鉴定中的应用.方法 首先对100例患者及54名献血者进行抗原性效价及抗体效价的测定,然后采用微柱凝胶法和试管法测定其中4例ABO血型抗原极度减弱的患者,并将两种检测方法所得的试验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在100例患者中,有28例ABO血型抗原减弱患者,占患者总数的28%,其中白血病患者占43.3%(26/60),其他疾病患者占5.0%(2/40),在54例献血者中,血型抗原减弱患者占3.7%(2/54),患者的血型抗原减弱性显著高于献血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传统的试管法相比,微柱凝胶法检测灵敏度高、测定结果更准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微柱凝胶法适合检测ABO血型抗原极度减弱患者的血型,在临床上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
肝癌抗原特异性的检测
目的检测两种新的人肝细胞癌(HCC)抗原(编号为HCC-1-8a和HCC-3-13)对HCC的特异性.方法应用重组克隆表达抗原的血清学技术(SEREX),用异体HCC血清和非HCC血清检测两种新的HCC抗原的特异性.结果相应的抗体主要见于HCC患者,阳性反应率分别为80%(8/10)及90%(9/10);胃癌为0及20%(1/5);正常人各为7.1%(2/28);乳癌为0.结论两种新的HCC抗原对HCC有高度特异性,可考虑作为HCC血清学诊断的指标之一.
-
Bx亚型1例及其家系调查
我们在为1例初定血型为O型的患者做交叉配血试验时,发现其红细胞与多名O型供血者血清发生凝集反应,配血不相合.经使用一系列血型血清学技术进一步研究,后确定患者血型为Bx稀有血型亚型,经交叉配血试验,提供配血相合的B型红细胞2U输注,无不良反应.对该例血型进行了家系调查,特报告如下.
-
血清学技术与DNA技术检测HLA-B27的比较
目的 比较血清学技术与DNA技术检测HLA-B27对诊断强直性脊椎炎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微量淋巴细胞毒试验检测HLA-B27抗原和DNA技术检测HLA-B27基因方法检测58例患者标本,结合临床诊断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58例标本中31例检出B27基因,其中28例符合AS临床诊断标准;24例血清学方法检出B27抗原,3例结果可疑.结论 DNA技术检测HLA-27比血清学技术敏感、快速,更适合于临床应用.
-
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G)与ITP诊断关系探讨
血小板减少是临床常见的病理表现指征,由于发病机理不同,引起血小板减少的机理也不同.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由于患者自身免疫功能异常,刺激机体产生抗自身血小板抗体(PAIgG),使患者循环中的血小板受到破坏,表现为血小板减少伴紫癜或/和出血症状.国内外借助检测血小板相关抗体诊断某些血小板减少性疾病,我们采用简易致敏红细胞血小板血清学技术(SEPSA)对急性血小板减少的不同疾病进行了PAIgG检测对比,探讨检测PAIgG协助诊断ITP的可靠程度.
-
献血者筛查中的病毒诊断
血液中心的主要职责是提供安全、充足和有效的血液供给.为此,致力于对传染性疾病的检测可高度保障血液成分的安全.目前,在发达国家,通过引入新一代抗体、抗原检测技术以及核酸扩增检测(NAT),经输血传播疾病的风险已很大程度地被降低了.美国采用NAT技术筛查献血者后,HIV 1和HCV的残余危险已降至约为1:2,000,000.据报道,NAT检测的献血者中HIV-1感染者比例是1:31,000,000,HCV的感染者比例是1:270,000(采用第三代抗体检测).这样的感染发生率有力地保证了现在的血液供品的安全.另外,HIV-1和HCV的NAT技术的特异性防止了过去献血者中所呈现的高比例假阳性现象,该技术的假阳性比例低于过去任何一种筛查献血者的血清学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