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第二次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植入失败的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研究
本研究旨在评价第二次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allo-HSCT后移植失败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回顾分析因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失败而进行第二次allo-HSCT的10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患者临床资料.第一次allo-HSCT后中位植入失败的时间为75 d(24-360 d).第二次allo-HSCT时预处理方案包括:环磷酰胺(CTX)+氟达拉滨(FLU)方案+抗胸腺球蛋白(ATG)3例;CTX+FLU+白消安(Bu)+ATG 7例.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预防包括环孢素(CsA)、吗替麦考酚酯(MMF)、甲氨蝶呤(MTX)等.输注单个核细胞中位数12.17 (5.99-18.12)×108/kg,CD34+细胞数为5.2(3.8-10.9)×106/kg.结果表明,可评价的10例患者均造血重建,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5 × 109/L和血小板>20×109/L的中位时间分别为移植后15 d(8-20 d)和17 d(11-27 d).发生Ⅰ度急性GVHD 2例,Ⅱ度急性GVHD 1例,3例发生慢性GVHD.移植相关死亡4例,无病生存率、移植相关死亡率、移植后发生GVHD分别为60%、40%和50%.结论:第二次allo-HSCT是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allo-HSCT后植入失败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 再生障碍性贫血 植入失败 二次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
?病例报告?
临床实践中,起搏治疗通常是常规经右心途径进行的。但对于某些患者,尤其右心房室显著增大、三尖瓣重度反流者,常规起搏术式往往会增加手术耗时及透视时间,而且植入失败、电极脱位等概率高。此时,可替代的操作方式包括:(1)外科开胸或经胸腔镜心外膜起搏;(2)经冠状静脉窦起搏静脉分支;(3)穿间隔左心室心内膜起搏。
本刊盛琴慧等(页码:647-649)和李康等(页码:649-651)均报道了经常规右心途径起搏失败后的对策。盛琴慧等医师采取经冠状静脉窦左心室起搏。该方法的“利”为:若术程顺利、部位理想,实现有效左心室起搏,将有助于改善心功能。而且,无需开胸,手术创伤小。但“弊”为:操作难度大,在遇到冠状静脉窦解剖畸形,缺少理想靶静脉,电极位置不稳定,起搏阈值过高,或者膈神经刺激等情况时,可能导致左心室电极导线植入失败。而且,起搏阈值高,对电池寿命有一定的影响。李康等医师采取了小切口开胸经心外膜起搏方式。“利”为:可相对自主地选择起搏位点,实现相对满意的起搏阈值。但“弊”为:创伤大,住院时间延长;需皮下隧道;系心外膜起搏,起搏阈值通常高于心内膜起搏;而且起搏阈值受植入部位心肌、表面脂肪组织的影响,要求植入时需选择非瘢痕、非缺血心肌。 -
减低剂量预处理骨髓联合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是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有效的方法之一.但仍普遍存在植入失败、移植相关病死率高、移植后并发症多、治疗费用昂贵等问题.我科采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的减低剂量预处理骨髓联合外周血造血干细胞(PBSC)移植治疗SAA13例,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
心房导线植入失败的原因分析
随着生理性起搏在临床上的普及,心房导线应用越来越多.目前临床上所用的心房导线主要有两种,即J型心耳导线和主动固定螺旋导线.近年来心房导线性能及质量得到不断改进,它的植入方法简单,成功率很高.
-
心外膜起搏导线在心脏再同步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心脏再同步治疗(CRT)药物难治性扩张性心肌病心力衰竭临床疗效已得到肯定,不仅可以改善临床症状[1,2],而且可明显降低病死率[3,4].但经心脏静脉左心室导线的植入亦存在着一定的脱位率(发生率6%~14%)[5,6]、慢性阈值增高(发生率13%~18%)及由于先天或后天的各种原因造成心脏静脉左心室导线植入失败(发生率10%~30%).
-
连骨假肢体界面理论的研究进展(综述)
连骨假肢是植入截肢患者残肢的骨髓腔内并经肌肉皮肤伸出体外的一种新型人工假肢,它解决了传统假肢与残肢端间接相连的缺陷,更符合人体生物力学原理.连骨假肢的设想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瑞典的Branemark教授受到种植牙原理的启发并借鉴人工关节技术发明了骨植入式假肢.随后日本国立康复中心、英国Surrey大学均进行该方面的研究.目前连骨假肢的植入技术日趋成熟,但植入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及其与机体各种组织的结合性质仍是国内外研究的重点.当连骨假肢植入材料一端经皮肤、肌肉组织部分地植入到人体残肢骨腔内(末端暴露于体表与外界相通),其与机体所形成的作用界面称为植入体界面(即体界面).体界面是连骨假肢植入体从体内环境延伸到体外环境中的重要交界部位,该处细菌易于侵入而继发感染,常是导致植入失败的薄弱区域.假体植入材料与机体组织细胞间相互作用结合关系是体界面的微观形式,也是体界面理论的主要研究内容.
-
催产素受体拮抗剂在IVF-ET中的应用进展
影响胚胎植入的因素多而复杂,其中优质的胚胎和良好的子宫内膜容受性是植入成功的两项基本条件。然而,生殖医学工作者在临床实践中常常发现部分患者尽管多次移植优质胚胎,且超声和宫腔镜检查子宫内膜均无异常,胚胎却未能植入成功[1]。近年来,有研究显示IVF-ET周期中过多的子宫收缩是导致胚胎植入失败的原因之一,胚胎植入率和临床妊娠率与子宫收缩的频率和强度成负相关,在胚胎移植前应用药物抑制子宫收缩可改善胚胎植入率,尤其是应用催产素受体拮抗剂--阿托西班(atosiban)抑制子宫收缩来改善反复植入失败(recurrent implantation failure, RIF)患者助孕结局的研究[2],备受生殖医学工作者的关注。
-
反复植入失败的实验室策略
反复植入失败(recurrent implantation failure, RIF)是指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embryo transplantation, IVF-ET)中移植8细胞胚胎8枚以上,或移植囊胚5枚以上未获得临床妊娠[1]。其原因多而复杂,其中实验室因素(培养胚胎质量、移植胚胎挑选、实验室质量控制等)为导致RIF的重要原因之一[2],不可忽视。本文就RIF实验室策略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以期改进RIF患者的结局。
-
虹膜钩挂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临床探讨
在白内障手术中,后囊破裂是一个常见并发症.给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带来了困难.作者自1996年至1999年,对经睫状沟植入失败的后囊破裂病例,采用另一种补救性手术即虹膜钩挂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治疗,取得了一些效果,报告如下:
-
同胞间脐血移植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晚期植入失败分析
脐血具有采集方便、对供者无害、移植物抗宿主反应轻和巨细胞病毒检出率低等优点,脐血移植(UCBT)已在国内部分医院开展[1].我们于2000年7月应用HLA 1个位点不相合的同胞间UCBT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1例,患者于植入后2个月发生排斥反应,出现晚期植入失败,结合国内外文献总结如下.
-
改善移植预后的新方向:双重造血干细胞移植
由于供体的易获得性,单倍型供体干细胞移植(haplo-SCT)和脐血移植(CBT)近年来获得了较快的发展,逐渐成为主要的替代供体。 haplo-SCT具有良好的移植物抗白血病( GVL )效应,但较高的移植物抗宿主病( GVHD )发生率和非复发死亡率( NRM )始终是其制约因素。脐血移植可在保留GVL效应的同时降低GVHD的发生,但其较长时间的骨髓空虚期和高植入失败风险可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和感染风险增加。随着近年来对二者认识的不断深化,移植学界开始了新的探索,将二者结合起来实现优势互补,并初步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国外称之为第三方( third party donor, TPD)造血干细胞联合输注,抑或双重移植(dual transplant),意指同一次移植中的造血干细胞来源于两种不同类型的供体,从而在概念上区别于来源于同一供体、不同移植物类型的混合移植(如骨髓联合外周血干细胞)及来源于同一类型、不同供体的双份干细胞移植(如双份脐血移植)。
-
22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植入失败血液病患者的二次移植治疗
目的 分析首次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植入失败患者二次移植的疗效,以提高对植入失败治疗手段的认识.方法 对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22例首次allo-HSCT植入失败并接受二次移植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其再次植入率、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总生存(OS)率以及影响再次植入和OS的因素.结果 22例首次allo-HSCT植入失败患者中,12例为原发性植入失败,10例为继发性植入失败.13例(59.1%)在二次移植后获得植入,均获得中性粒细胞植入,中位植入时间为15(7~26)d;其中9例获得血小板植入,中位植入时间为12(7~14)d.多因素分析结果未显示有因素对植入存在明显影响.二次移植后100 d移植相关死亡率(TRM)为40.9%,移植后3年TRM为72.7%.3年OS率为22.7%.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为感染(17例中13例).原发性植入失败[HR40.207 (4.828~334.868),P=0.001]及接受二次移植<60 d[HR 12.340(2.290~66.498),P=0.003]是影响长期生存的不良预后因素.结论 二次移植可以作为首次allo-HSCT植入失败患者的挽救性治疗策略,但疗效仍有待提高.
-
供者特异性HLA抗体对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植入的影响
目的 探讨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中HLA供者特异性抗体(DSA)对干细胞植入的影响以及处理方法.方法 采用免疫磁珠液相芯片技术,对2016年6月至2017年5月拟行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进行HLA抗体及DSA的检测,对已完成移植患者进行DSA与植入失败相关性分析,检测移植前后DSA水平,探索针对DSA的处理方法.结果 共检测了92例拟行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HLA抗体,其中16例(17.4%)存在HLA抗体,6例(6.5%)DSA阳性.在常规清髓性预处理单倍体相合移植中,26例DSA阴性患者中有24例成功植入,仅有2例发生植入失败,而采用常规预处理的4例DSA阳性患者中仅有1例成功植入,其余3例发生植入失败,二组患者植入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2.3%(24/26)对25.0%(1/4),x2=8.433,P=0.004].多因素分析显示,DSA是影响供者干细胞植入的唯一因素[OR=12.0(95% CI l.39~ 103.5),P=0.024].6例DSA阳性的患者中,4例次在移植时采取了针对DSA的措施,均获得供者干细胞顺利植入,其中3例HLA-Ⅰ类DSA阳性患者(首次移植2例、二次移植1例)在输入供者干细胞之前输入供者血小板,另l例HLA-Ⅰ、HLA-Ⅱ类DSA并存患者在二次移植时更换供者并给予全身放疗、利妥昔单抗及供者血小板输注.结论 DSA是导致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植入失败的关键因素,移植前应进行常规检查,DSA阳性患者应选用DSA阴性供者;无合适供者时,应采取适当措施降低DSA水平以促进干细胞植入.
关键词: 供者特异性抗体 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 植入失败 供者血小板输入 -
复合扩增荧光标记STR-PCR定量检测无关供体脐带血移植后供受体嵌合状态
近年来,脐带血移植(CBT)治疗血液系统良、恶性疾病取得较大进展,无关供体脐带血已成为造血干细胞的重要来源.但由于脐血中有核细胞数量少,CBT多数HLA不全相合,增加了植入失败及移植物被排斥的可能[1].临床需要一种敏感可靠的方法检测移植后供体细胞嵌合状态,以早期判断植入与排斥.我们2002年4月对1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Ⅱ)患儿实施HLA不全相合的CBT,并应用复合扩增荧光标记STR-PCR结合毛细管电泳的方法,首次定量检测了CBT后供体细胞嵌合率(DC),现报告如下.
-
骨组织工程材料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
自19世纪以来,骨移植术一直致力于修复由于创伤、肿瘤、感染所造成的大范围骨缺损,以恢复肢体功能.自体骨移植是目前常采用的疗法,但供体的有限性限制了其应用,而且增加患者的痛苦.异体骨具有抗原性,特别是在植体较大时,常因剧烈的免疫排斥反应导致植入失败.
-
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植入失败的二次移植策略
目的 探讨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初次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植入失败并发生致命性并发症的二次移植策略.方法 1例男性患者诊断为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2015年11月接受供者为其胞妹的首次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植入失败,并发生大肠杆菌败血症、血清病、肝静脉闭塞症和多器官功能衰竭.首次移植后32 d行供者为其父亲的挽救性二次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二次移植前未进行预处理化学药物治疗(化疗),采用移植后环磷酰胺(PTCy)方案为基础的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预防方案.结果 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12 d白细胞植入,术后67 d血小板植入.血清病、败血症及肝静脉闭塞症治愈,器官功能改善.但移植后第18个月,即2017年6月,患者死于白血病复发.结论 植入失败患者二次移植前不进行预处理化疗,采用PTCy预防GVHD有望获得成功植入.
-
儿童高危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脐血干细胞移植失败后白血病长期缓解1例暨文献复习
目的:分析儿童高危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脐血移植失败后白血病长期缓解的原因。方法收集2013年9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血液内科接受脐血干细胞移植的1例高危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患儿术后治疗过程及预后,并结合文献资料分析患者移植失败但白血病治疗获得良好效果的可能原因。结果患儿首次脐血干细胞移植后造血恢复不良,2013年11月行脐血输注,后因为经济原因未针对原发病进一步治疗,然而该患者脐血移植术后15个月造血功能恢复,至2015年9月,脐血移植后2年无病生存。结论脐血移植或输注可能具有修复造血及免疫系统的功能,且无需通过成功植入发挥作用。儿童高危白血病进行脐血移植植入失败并不意味白血病治疗失败,患儿有可能获得长期无病生存。
-
前列腺素E2体外可促进人CD34+细胞增殖
[目的]探讨前列腺素E2(PGE2)体外对人CD34+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用mini-MACS免疫磁珠分选系统分选人CD34+细胞,并应用流式细胞术鉴定其纯度;将5× 103/孔的CD34+细胞用不同浓度的dmPGE2及阴性对照无水乙醇干预后,用集落形成实验检测红系爆式集落形成单位(BFU-E)和粒-单核系集落形成单位(CFU-GM)形成情况;将1×106/mL的CD34+细胞用不同浓度的dmPGE2及无水乙醇干预后,分别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分布、real time-PCR检测survivin-mRNA水平、Western blot检测胞浆内β-catenin和survivin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人CD34+细胞阳性分选后经流式细胞术鉴定其纯度达95%以上,符合实验要求;1μmol/L dmPGE2干预后,人CD34+细胞形成的BFU-E及CFU-GM数目较其他组明显增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1μmol/L dmPGE2干预后,人CD34+细胞进入细胞周期S/G2M期的比例平均是对照组的3.7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01);1μmol/L dmPGE2干预组人CD34+细胞内survivin-mRNA和survivin蛋白以及β-catenin蛋白表达较其他组明显增多.[结论]PGE2在体外可促进人CD34+细胞增殖,其机制可能与PGE2促进CD34+细胞内survivin、β-catenin表达从而促使部分CD34+细胞由静止期进入分裂期有关.
关键词: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植入失败 PGE2 造血干细胞 增殖 -
二次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地中海贫血护理体会
重型地中海贫血(地贫)是一组以骨髓无效造血为临床特征的遗传性溶血性贫血病,骨髓移植是本病有效的治疗手段[1].Thomas等首次报道异基因骨髓移植治疗地中海贫血,20年来的临床实践已发现地中海贫血患者易发生植入失败,发生率为7%~22%[2].对第一次移植失败患者实施第二次造血干细胞移植,是一种补救措施,本院成功护理1例,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
非去T细胞半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植入失败的初步分析
目的:总结非去T细胞半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术(HCT)后植入失败的临床特征,并探讨其原因与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我院实施非去T细胞半相合HCT的174例患者,移植前监测患者外周血供体特异性HLA抗体(DSA),阳性者给予丙种球蛋白或血浆置换。结果:3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发生植入失败,发生率为1.72%。1例原发性植入失败给予同胞半相合二次HCT后仍未植入,白血病未复发,但血象三系持续低下,二次移植后8月死于肺部感染。2例继发性植入失败,一例给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的供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输注后16 d获得完全植入,至今无病存活30个月;另一例发生植入失败前监测到DSA阳性,平均荧光强度(MFI)值15000,给予美罗华后MFI转阴,并输注G-CSF动员的供体PBMNC,输注后14d获得再次完全植入,至今无病存活41个月。结论:植入失败是非去T细胞半相合HCT少见却致命的并发症,美罗华后输注供体PBMNC是治疗DSA相关性植入失败的有效措施,值得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 非去T细胞 半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 植入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