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基因工程抗体分泌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基因工程抗体(gene engineering antibody,GEAb)是继多克隆血清和单克隆抗体之后的第三代抗体,在许多医学领域都极具应用潜力.众所周知,预防和治疗感染性疾病常用的药物是疫苗和抗生素,但对于如SARS、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等难以获得相应疫苗或疫苗治疗效果不理想的病毒感染,目前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而基因工程抗体将有望为这类疾病提供一条有效的治疗途径,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
基因工程抗体亲和力成熟研究进展
自 1975 年,Kohler 创建杂交瘤技术并成功制备单克隆抗体以来,人们已研制出数以千计的单克隆抗体.单克隆抗体因其高度的靶向特异性已经成为科学研究,疾病诊断,药物靶向治疗等不可或缺的工具.由于杂交瘤技术制备单克隆抗体为鼠源性,在人体应用时易发生免疫排斥反应,难以有效激发人体免疫效应,而人源的基因工程抗体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借助 DNA 重组和蛋白质工程技术,人们可以获得人源单克隆抗体,并可在基因水平对抗体进行拼接、修饰、重新组装成为一种新型抗体.
-
单克隆抗体及基因工程抗体在医学诊断上的应用
一、传统的单克隆抗体及其应用1975年德国学者Kohler和美国学者Milstein将小鼠骨髓瘤细胞和绵羊红细胞免疫的小鼠脾细胞在体外进行两种细胞融合,形成的部分杂交瘤细胞(hybridoma),既具有大量无限生长的特性,又具有合成和分泌抗体的能力.它们是由识别一种抗原决定簇的细胞克隆所产生的均一性抗体,称为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ies,McAb),从而开创了抗体技术的新纪元,被称为第二代抗体.它的特点是特异性针对单一抗原决定簇,理化性状高度均一、生物活性单一,与抗原结合的特异性强,便于人为处理和质量控制,并且来源容易.这些优点使它一问世便受到高度重视,并广泛应用于生物学和医学研究领域.
-
血液净化对菌血症的治疗作用
革兰阴性菌所致的菌血症至今仍是治疗难题.尽管有许多新的治疗措施,但菌血症的病死率仍居高不下[1~3].吸附剂过去常用于口服,以除去胃肠道中的毒素或药物,而用于菌血症治疗的潜在价值却很少为人们注意.在用对特异感染介质的生物工程抗体等治疗失败后,吸附剂和腹膜外血液净化技术的治疗价值重新引起人们的注意,用不同的腹膜外附加治疗措施,如血浆置换、持续性肾透析、亲和吸附等治疗可以减少或去除血液中感染性介质[4].尤以特异性吸附剂血液灌流更有应用前景.
-
抗CD3基因工程抗体的临床应用
CD3是T淋巴细胞的一种分化抗原,由γ、δ、ε、P284条多肽链组成的多聚体[1,2],它与T细胞抗原受体(TCR)一起构成TCR-CD3复合物[3],在T细胞识别抗原及活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80年初,美国Ortho公司运用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研制出人淋巴细胞表面抗原的单克隆抗体(anti - CD3 Monoclonal antibody, anti - CD3McAb),由于其许多的独特免疫调节活性,特别是双向调控T淋巴细胞的能力,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近年来有关CD3单克隆抗体在临床治疗方面的应用逐渐增多,也取得了一些引人注目的进展.
-
单克隆抗体及基因工程抗体在肿瘤临床诊治中的应用
自1975年单克隆抗体技术问世后,1982年第一例应用单克隆抗体治疗淋巴瘤取得了成功后,掀起了单克隆抗体热,一些基于单克隆抗体技术的公司也相继成立,但是由于临床治疗效果并未取得预想的结果,单克隆抗体的研究进入了低潮.而近5年来由于基因工程抗体的迅速发展,使得抗体治疗肿瘤重现了原先的预想,带来了新的希望.
-
治疗用抗体研究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抗体用于疾病的治疗已经有百余年历史了,从初的多克隆抗血清到杂交瘤技术制备的单克隆抗体,都曾对生物医学的进步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并因此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目前治疗用抗体的研究已经发展到基因工程抗体阶段,一些关键性问题的逐步解决将使该领域的前景越来越广阔.
-
工程抗体及其在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
抗体被动免疫是一种有效的预防、治疗感染性疾病的手段。本文综述了鼠单克隆抗体人源化、重组单克隆抗体片段、全人单克隆抗体等技术及其在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引起的感染性疾病的致病机制研究、诊断、治疗及预防中的应用。
-
用于放射免疫显像的基因工程抗体简介
近来作为放射性核素高特异性载体的单克隆抗体(简称单抗)在临床应用的发展较慢.其主要原因是,人体内完整抗体由于具有高抗原性、不良的药代动力学等特点而影响了靶向性[1].另外尚缺乏简易快速高效的单抗核素标记方法.基因工程的发展为抗体的人工设计和优化提供了新思路.基因工程抗体不但保留了抗原结合性,降低了免疫原性,有良好的药代动力学和生物学分布,而且易于产业化生产[2].基因工程抗体和新目标抗原的发现必将加速放射免疫显像和治疗的发展.笔者就各型重组抗体的设计、结构、性质、放射性标记和在肿瘤诊疗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
噬菌体抗体库技术及其研究进展
抗体工程经历过多克隆血清,单克隆抗体阶段,现发展到了基因工程抗体时代.目前,抗体工程领域突出的进展就是噬菌体抗体库技术的建立.
-
抗Ⅳ型胶原酶单链抗体的表达及其对肿瘤细胞侵袭的抑制作用
目的:制备抑制肿瘤细胞侵袭转移的单链抗体片段,用于构建小型化的免疫偶联物。方法:应用噬菌体呈现技术,以产生抗Ⅳ型胶原酶单抗的杂交瘤细胞为基础克隆构建单链抗体( scFv)基因。以表达质粒 pET-30a(+ )为载体在大肠杆菌中进行诱导表达。 ELISA法测定表达产物的免疫反应性,明胶酶谱法测定表达产物对靶酶活性的影响。 Boyden Chamber测定表达产物对肿瘤细胞侵袭的影响。结果:表达的单链抗体以包涵体形式存在,经变性和复性后,检测表明表达产物保留了对抗原的免疫反应性,对高转移性人肺癌 PG细胞分泌的Ⅳ型胶原酶有抑制作用。同时在体外能抑制肿瘤细胞的侵袭,抑制率与表达产物的剂量浓度相关, 1 mg/ml浓度的片段具有 68%的抑制率。结论:运用基因工程手段获得的单链抗体片段保留了亲本抗体的若干特性,对Ⅳ型胶原酶有抑制作用,并能抑制肿瘤细胞的侵袭。
-
治疗性蛋白药物的药动学和药效学评价
治疗性蛋白药物是一类用于治疗的高分子物质(>1 kDa),可分为多肽和基因工程药物、单克隆抗体和基因工程抗体、重组疫苗等.与小分子药物相比,其具有高活性、特异性强、低毒性、生物功能明确、有利于临床应用的特点.
-
抗体治疗皮肤病的研究
以DNA重组技术等为基础而产生的基因工程抗体以降低抗原性,提高亲和力等为目的,已逐步由实验研究走向临床应用,并成为治疗用抗体的主要组成部分,目前在美国和欧洲已经有抗肿瘤坏死因子(TNF)-α抗体、抗CD20抗体等在内的10余个治疗用抗体正式被批准上市[1,2]在皮肤科领域亦有很多治疗用抗体进入各期临床试验或应用阶段.
-
恶性血液肿瘤的单克隆抗体靶向治疗
造血细胞表达谱系专一性抗原是单克隆抗体靶向治疗恶性血液肿瘤的理想靶点.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为降低单克隆抗体的免疫源性,加强单克隆抗体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提供了有力的手段.针对CD20、CD52、CD33的工程抗体Rituximab、Campath-1H和Mylotary已应用于临床治疗,在低度滤泡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
抗人红细胞血型A抗原双价小分子抗体基因的构建和表达
目的分离抗人红细胞血型A抗原单抗50A可变区基因,构建并表达其双价小分子抗体(diabody)融合蛋白.方法设计合成抗体重轻链可变区引物,通过加端PCR技术,在50A Va和VL基因两端引入连结短肽和适当的限制性酶切位点,体外构建50A diabody基因并将其克隆入pGEX-4T-2表达载体中,在大肠杆菌中诱导高效表达.用双脱氧核苷酸链末端终止法分析其核苷酸序列.结果序列分析表明,50A diabody基因全长为717bp;其中VH长366bp,编码122个氨基酸;VL长336bp,编码112个氨基酸,两者以五肽连接头相连.重组体表达产物SDS-PAGE电泳显示,其相对分子质量(Mr)为51 000左右,与预期的结果相符;光吸收(A)扫描结果表明,GST-50A diabody融合蛋白占菌体总蛋白的22.5%,产物主要以不溶性的包涵体形式存在.结论成功构建表达了50A双价小分子抗体基因,并在原核细胞中获得较高水平的表达,为研制基因工程血型检定抗体奠定了基础.
-
抗HER-2工程抗体chA21和Herceptin对人卵巢癌SKOV3裸小鼠移植瘤的抑制作用
目的研究抗HER-2工程抗体Herceptin及chA21对高表达HER-2的人卵巢癌SKOV3裸小鼠移植瘤的生长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建立人卵巢癌SKOV3裸小鼠移植瘤模型,随机分组,Herceptin和chA21均按30 mg/kg体重每周两次静脉注射,连续6周给药,观察肿瘤生长变化,计算抑瘤率;利用组织芯片及免疫组化方法结合显微图像分析系统定量检测肿瘤细胞Ki-67和NFκB的表达.结果Herceptin(30 mg/kg)和chA21(30 mg/kg)能显著抑制SKOV3移植瘤的生长,抑瘤率分别为51.12%和30.53%.Herceptin组和chA21组肿瘤组织Ki-67和NFκB的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而两组之间比较统计学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chA21和Herceptin均能抑制高表达HER-2的SKOV3移植瘤的生长.通过抑制NFκB的表达而影响肿瘤细胞的增殖是其可能的共同分子机制之一.